重栞宋本左傳注䟽附挍勘記
春秋左氏傳漢初未審獻於何時漢藝文志說孔壁事袛云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不言左氏經傳也景十三王傳亦但云得古文經傳所謂傳者即禮之記及論語亦未言有左氏也楚元王傳劉歆讓太常博士亦以逸禮三十有九書十六篇系之魯恭王所得孔安國所獻而於春秋左氏所修二十餘通則但云藏於祕府不言獻自何人惟說文解字序分別言之曰魯恭王壞孔子宅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然後左氏經傳所自出始大白於世顧許言恭王所得有春秋豈孔壁中有春秋經文爲孔子手定者與北平侯所獻蓋必有經有傳度其經必與孔壁經大同然則班志所云古經十二篇者指恭王所得與抑指北平所獻與左氏傳之學興於賈逵服虔董遇鄭眾潁容諸家杜預因之分經比傳爲之集解今諸家全書不可見而流傳閒見者往往與杜本乖異古有吳皇象所書本宋臧榮緒梁岑之敬所挍本今皆不可得蓋傳文異同可考者亦僅矣唐人專宗杜注惟蜀石經兼刻經傳杜注文而蜀石盡亡世間搨本僅存數百字後唐詔儒臣田敏等挍九經鏤本於國子監此亦經傳注兼刻者而今多不存至於孔穎達等依經傳杜注爲正義三十六卷本自單行宋淳化元年有刻本至慶元間吳興沈中賓分系諸經注本合刻之其跋云踵給事中汪公之後取國子監春秋經傳集解正義精挍萃爲一書蓋田敏等所鏤淳化元年所頒皆冣爲善本而畢集於是後此附以釋文之本未有能及此者元和陳樹華即以此本遍考諸書凡與左氏經傳文有異同可備參考者撰成春秋內傳考證一書考證所載之同異雖與正義本敻然不同然亦間有可采者元更病今日各本之踳駁思爲諟正錢塘監生嚴杰熟於經疏因授以舊日手挍本又慶元間所刻之本并陳樹華考證及唐石經以下各本及釋文各本精詳捃摭共爲挍勘記四十二卷雖班孟堅所謂多古字古言許叔重所謂述春秋傳用古文者年代緜邈不可究悉亦庶幾網羅放佚冀成注疏善本用裨學者矣阮元記
引據各本目錄
唐石經春秋三十卷首載杜氏序每卷篇首題春秋經傳集解某公第幾第二行題左氏盡某年每行十字有復經勘定處或九字一行十一字一行間有十二字一行者唐人改刊多劖磨重鐫後人即加於本字之上隱公第一盡十一年桓公第二盡十八年莊公第三盡卅二年閔公第四盡二年僖上第五盡十五年僖中第六盡卄六年僖下第七盡卅三年文上第八盡十年文下第九盡十八年宣上第十盡十一年宣下第十一盡十八年成上第十二盡十年成下第十三盡十八年襄元第十四盡九年襄二第十五盡十五年襄三第十六盡二十二年襄第十七盡卄五年襄五第十八盡卄八年襄六第十九盡卅一年昭元第卄盡三年昭二第卄一盡七年昭三第卄二盡十二年昭四第卄三盡十七年昭五第卄四盡卄二年昭六第卄五盡卄六年昭七第卄六盡卅二年定上第卄七盡七年定下第卄八盡十五年哀上第卄九盡十三年哀下第卅盡卄七年末載後序宣公上下俱經後梁重刻上卷原刻尚存五六行下卷僅三之一僖公篇亦有數段出自後人重刊然字迹遠勝後梁所鐫崑山顧炎武標舉誤字此經獨多皆非唐本之舊也
不全宋刻春秋經傳集解三冊分卷與唐石經同上冊題襄五第十八闕二十二二十三兩頁中冊題昭三第二十二闕三至八六頁又闕十三一頁及二十一二十二兩頁昭四第二十三闕一頁下冊題昭五第二十四闕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三頁每半頁十行注文雙行每行字數不一卷末載經注若干字無附釋音宋刻經注本之最善者書內構字闕筆此避宋高宗諱錢塘何元錫云板心有直學王某等字亦南渡官名也
不全北宋刻小字本春秋經傳集解二卷此本惟卄四卄五兩卷每半板十一行行卄三四五字不一注文雙行約多幾字卷末無附釋音惜不知何人所刊也
淳熙小字本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分卷與唐石經同每半頁十行行十八字注文雙行行卄二字附釋音此宋時坊刻有譌字俗禮大致不失其爲善本卷末題淳熙柔兆涒灘中夏初吉閩山阮仲猷種德堂刊柔兆涒灘乃宋孝宗淳熙三年丙申也末附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蜀馮繼先所作
南宋相臺岳氏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宋岳珂刊分卷與唐石經同缺十九二十兩卷每半頁八行行十七字注文雙行附釋音每卷之後皆有木刻亞形相臺岳氏刻梓荊溪家塾印大小篆隷文楷書不一每頁之末上刻篇識如隱某年桓某年等明代以來翻刻有四皆不若此本之精審末附春秋年表一卷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年表不著撰人名氏
宋纂圖本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每半頁十行注文雙行每行字數不一注後附音釋音釋後有似句互注重言等條此宋時坊刻所加
足利本春秋經傳集解見七經孟子考文案山井鼎云左傳考文稱足利本者宋板經傳集解本也今以活字板驗之是爲其原本也
宋本春秋正義三十六卷宋慶元間吳興沈中賓所刊案新唐書經籍志載春秋正義三十六卷與此合宋王堯臣崇文揔目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並同分卷行款與俗本亦異卷一序卷二隱元年卷三隱二年至五年卷四隱六年至十一年卷五桓元年二年卷六桓三年至六年卷七桓七年至十八年卷八莊元年至十五年卷九莊十六年至三十二年卷十閔元年二年卷十一僖元年至十五年卷十二僖十六年至二十六年卷十三僖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卷十四文元年至十年卷十五文十一年至十八年卷十六宣元年至十一年卷十七宣十二年至十八年卷十八成元年至十年卷十九成十一年至十八年卷二十襄元年至八年卷二十一襄九年至十二年卷二十二襄十三年至二十二年卷二十三襄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卷二十四襄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卷二十五襄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卷二十六昭元年至三年卷二十七昭四年至七年卷二十八昭八年至十二年卷二十九昭十三年至十七年卷三十昭十八年至二十二年卷三十一昭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卷三十二昭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卷三十三定元年至七年卷三十四定八年至十五年卷三十五哀元年至十一年卷三十六哀十二年至二十七年又會於夷儀之歲云云在襄二十六年之首與唐石經合無附釋音字無俗體是宋刻正義中之第一善本每半頁八行經傳每行十六字注及正義每格雙行行卄二字經傳下載注不標注字正義揔歸篇末真舊式也今挍勘記依此分卷
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六十卷此本雕板南宋遞有修補下至明末其板猶存在注疏中六十卷本之冣善者卷一序卷二隱元年盡二年卷三隱三年盡五年卷四隱六年盡十一年卷五桓元年盡二年卷六桓三年盡六年卷七桓七年盡十八年卷八莊元年盡十年卷九莊十一年盡二十二年卷十莊二十三年盡三十二年卷十一閔元年盡二年卷十二僖元年盡五年卷十三僖六年盡十四年卷十四僖十五年盡卄一年卷十五僖二十二年盡二十四年卷十六僖二十五年盡二十八年卷十七僖二十九年盡三十三年卷十八文元年盡四年卷十九上文五年盡十年卷十九下文十一年盡十五年卷二十文十六年盡十八年卷二十一宣元年盡四年卷二十二宣五年盡十一年卷二十三宣十二年卷二十四宣十三年盡十八年卷二十五成元年盡二年卷二十六成三年盡十年卷二十七成十一年盡十五年卷二十八成十六年盡十八年卷二十九襄元年盡四年卷三十襄五年盡九年卷三十一襄十年盡十二年卷三十二襄十三年盡十五年卷三十三襄十六年盡十八年卷三十四襄十九年盡二十一年卷三十五襄二十二年盡二十四年卷三十六襄二十五年卷三十七襄二十六年卷三十八襄二十七年盡二十八年卷三十九襄二十九年卷四十襄三十年盡三十一年卷四十一昭元年卷四十二昭二年盡四年卷四十三昭五年盡六年卷四十四昭七年盡八年卷四十五昭九年盡十二年卷四十六昭十三年卷四十七昭十四年盡十六年卷四十八昭十七年盡十九年卷四十九昭二十年卷五十昭二十一年盡二十三年卷五十一昭二十四年盡二十五年卷五十二昭二十六年盡二十八年卷五十三昭二十九年盡三十二年卷五十四定元年盡四年卷五十五定五年盡九年卷五十六定十年盡十五年卷五十七哀元年盡五年卷五十八哀六年盡十一年卷五十九哀十二年盡十五年卷六十哀十六年盡二十七年每半頁十行每行十七字注疏每格雙行行二十三字經傳下載注不標注字正義冠大疏字於上今挍正義以此本爲據也又案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云毛詩春秋編入陸德明經典釋文共題曰附釋音蓋與正德刊本略似矣其實一也考文所謂正德本即指此本修版處而言
閩本春秋左傳注疏六十卷明嘉靖閩中御史李元陽僉事江以達挍刊分卷與附釋音本同每半頁九行行二十一字傳注正義低一格每行二十字正義雙行以注文改作中號字冠注字於上始於李氏非宋板舊式其佳處多與附釋音本相合有監本毛本脫錯而此本不誤較監毛爲優云
監本春秋左傳注疏六十卷明萬歷十九年刊每卷第二三行題皇明朝列大夫國子監祭酒盛訥等奉勑重挍刊勑字提行分卷與附釋音本同行款與閩本合惟注文用小字空左卷末載後序錯字較少非毛本可及也
重脩監本春秋左傳注疏六十卷此本惟每卷第三行擠刊皇明朝列大夫國子監祭酒臣吳士元承德郎司業仍加俸一級臣黃錦等奉旨重脩將盛訥銜改列第二行譌字較原本爲多記中所引凡與原本同者則揔偁監本其異者則偁重脩監本
毛本春秋左傳注疏六十卷明崇禎戊寅常熟汲古閩毛晉所刊分卷與附釋音本同行款與閩本合此本世所通行而亥豕之譌觸處皆是
阮元撰盧宣旬摘錄
春秋正義序嘉善浦鏜注疏正誤春秋下增左氏傳三字
國子祭酒上護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等奉勑撰此本前著銜名如此上空一格勑字提行南宋慶元刊本奉上有等字閩本脫臣字毛本刪臣奉勑三字以下凡慶元刊本則偁宋本
若夫五始之目閩本監本毛本五誤三
但年祀緜邈餘姚盧文弨挍本祀改紀案盧文弨書多本之浦鏜正誤及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後凡與二書同者不錄
欲垂之以法則無位宋本法作灋
所謂不怒而人威毛本謂誤畏
鴻猷遂濅濅當作寑宋本作寢
以膠投漆宋本監本漆字並誤作漆後凡監本不誤而重脩本誤者偁重脩監本二本俱誤者則偁監本不分列也
今挍先儒優劣毛本校作挍避明熹宗諱全書皆然
以至于今宋本毛本于作於按經多作于傳注正義多作於此正義當用於字後人因簡省改作于也
則有沈文何按隋書經籍志作文阿
言後之學者宋本監本毛本言作使
而探{丿賾}鉤深宋本{丿賾}作賾
其經注易者監本毛本注改作註非案賈公彥儀禮疏云言注者注義於經下若水之注物是也下準此
案僖公二十三年經云毛本案作按宋本以下皆作案
郤缺稱人者監本毛本郤誤卻
以公姑姊妻之宋本姊作𡛷下同唐宋人从𪩲是也
計至襄二十一年浦鏜正誤襄下增公字非
何得有𡛷而妻庶其宋本姊誤子
況其餘錯亂閩本監本況作况下放此按况俗況字
謹與朝請大夫國子博士臣谷𨙻律浦鏜正誤據文苑英華大夫下增守字
與前脩疏人毛本脩作修案經典修字多作脩宋本以下皆作脩下準此
春秋正義序終
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卷第一閩本監本毛本刪附釋音三字後同分卷與此相合監本此行下有晉杜氏注唐孔穎達疏陸德明釋文十四字閩本毛本晉杜氏注在第二行唐孔穎達疏在第三行每卷同上空八九字不一監本因刻挍刊官銜擠刻每卷第幾之下陸德明釋文五字閩本在第二行之末以下不著監本以下亦不著○宋本作春秋正義卷第一
國子祭酒上護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等奉
勑撰是銜在第二行第三行此本以下不著宋本每卷同上空二字
國子博士兼大子中允贈齊州刺史吳縣開國男臣陸德明釋文
是銜在第四行此本以下不著淳熙本纂圖本國上有唐字無臣字釋文同文下釋文有撰字淳熙本作附字分二行首行十五字次行吳縣字提行上空三字纂圖本此銜在第三行上空字半
春秋序此本三字頂格在第五行淳熙本岳本纂圖本亦頂格在第一行閩本監本毛本在第四行低二格唐石經及宋本並作春秋左氏傳序石經此行初書今體改書八分宋本亦頂格在第四行案孔氏正義云晉宋古本及今定本並云春秋左氏傳序今依用之是正義本有左氏傳三字此作春秋序承陸氏釋文所題也
且有題曰春秋釋例序宋本且誤具
徐邈以晉世言五經音訓宋本言作定音誤奇
此序大畧宋本監本毛本畧作略是也案唐宋人略畍字皆田在左○今依訂正
名義以春秋是此書大名宋本名義作明義是也與下文明史官記事之書明天子諸侯皆有史官三明字一例○今訂正
襃貶得失監本襃作褒按褒俗襃字下準此
先儒錯繆之意閩本監本毛本亦作繆按古錯謬字多作繆
賈逵大史公十二諸侯年表序云浦鏜正誤云逵下脫云字後凡浦鏜正誤以己意增改字句及據俗本以挍正義者不錄
藏於祕府閩本監本毛本祕字並作秘案秘俗祕字下準此
時丞相尹咸以能治左氏天台齊召南云尹咸爲丞相史未嘗爲丞相也相下脫史字
與歆共校傳浦鏜正誤校下增經字
歆略從咸日本西條掌書記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無略字今按山井鼎所云宋本即附釋音本也凡與是本相符者不錄所云古本異本即釋文正義及唐宋人類書中之同異雖錄其說鮮致是非
及毛氏逸禮古文尚書宋本氏作詩不誤
和帝元興十一年案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云愚考和帝元興止一年安得有十一年一誤也鄭興子眾終於章帝建初八年不及和帝時二誤也章帝之子爲和帝先後失序三誤也盧文弨云此七字改作建武初元便可通
起穀梁廢疾按廢疾之廢當作癈說詳襄七年挍勘記
春秋至名也凡序中某至某也宋本無下並同
申叔時論傳大子之法宋本閩本監本毛本傳作傅是也
教之以春秋按明道本國語無以字
禮坊記云毛本云改曰非
以未連本之辭宋本閩本監本毛本未作末是也○今依訂正
亦互自有詳略毛本互誤或
及仲尼脩故因魯史成文宋本監本毛本故作改
公不與小歛監本歛作斂案斂正歛字○此本斂多誤从欠今並訂正後不悉出
日無襃貶段玉裁云日下有月字
大橈作甲子宋本監本毛本橈作撓
宋忠注云浦鏜正誤作衷
滿而闕缺浦鏜正誤缺作也
積二十九日過半而行及日與月相會宋本閩本監本毛本月作日非也
月譬水水火外光宋本閩本監本毛本無次水字
所以揔紀諸月也浦鏜正誤月作日
足明遠近同異毛本足誤則考文作是
是此書之揔名毛本書誤事
一切萬物生植孕育宋本植作殖
無事不記監本毛本事誤物
啇曰祀宋本監本毛本啇作商是也此別一字○今訂正
年取年穀一熟也按詩補傳引孫炎云秊取禾穀一熟
作十有三載乃同浦鏜正誤云釋文馬鄭書注載作年故下云唐虞之世巳有年歲之言
秋{𤍠-丸+隹}也物{𤍠-丸+隹}斂也按{𤍠-丸+隹}字書所無漢書律厤志作秋𩏷也物𩏷斂乃成說文韋部𩏢收束也玉篇𩏷亦作𩏢諸本作{𤍠-丸+隹}疑𩏢之訛此本{𤍠-丸+隹}也之間有即由反三字細注分作二行正義作音例多如是與宋本同
諸侯亦各有國史纂圖本毛本亦誤不
○正義曰周禮春官宋本○作陰文大疏字下並同
國在四表閩本監本毛本在作有非
又主四方來告之事閩本監本毛本又誤及
故僖二十三年杜注云監本杜字模糊重脩監本誤柱
故杜翦撮天子之史監本撮作據非
但徧檢記傳毛本檢作舉避明莊烈諱
鄭公孫黑強宋本閩本強作強按說文作強下準此
必言諸侯無內史者監本毛本無誤爲
大事書之於䇿釋文亦作筞本淳熙本岳本纂圖本閩本監本毛本䇿作策釋文云本又作冊亦作筴案筴䇿古通用國語魯語使書以爲三筴莊子駢拇篇挾筴讀書管子海上篇謹正鹽筴皆爲書䇿之䇿顏氏家訓云簡策字竹下施朿末代隷書似杞宋之宋亦有竹下遂爲夾者徐仙民春秋禮音以筴爲正字以策爲音殊爲顛倒石經凡䇿字皆作筞
既言尊卑監本毛本卑作幼
以鉤命決云浦鏜正誤以疑引非
傳馮𥳑牘宋本馮作憑案五經文字云馮義與憑同
鄹邑人也宋本鄹作鄒
詩亡然後春作宋本閩本監本毛本春下有秋字此本誤脫○今補正
興於記惡之戒閩本監本毛本之作垂
與周之所以王按文選王下有也字與昭二年傳合
故云此○宋本○作疏
謚曰宣子者宋本毛本謚作諡誤說詳隱八年傳
韓子所見盧文弨挍本見下據疏增魯春秋三字非也
周公所爲監本毛本爲誤以
以能立官紀事監本毛本能改爲紀事閩本監本毛本作記事
斯文何足爲典毛本足誤則
諸所記注閩本監本毛本注作註釋文云字或作註按記註字當從言通俗文云記物曰註方言廣雅皆有註字乃俗字之冣古者也
昭二十年傳曰監本二誤三
上之人謂在位者也毛本位誤外
然則鄰國相命毛本鄰作隣唐唐元度九經字樣云作隣者訛下準此
自嫌彊大宋本監本毛本彊作疆誤
須存於此若也閩本監本毛本若作者○案十行本初刻若後剜改作者不誤
其餘則皆即用舊史按文選無則字
或依經以辯理文選辯作辨五經文字云辯理也辨別也經典通用
皆隨義所在而爲之發傳閩本監本毛本發作法非也
懼弟子各有妄其意按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妄作安無有字盧文弨挍本有作自字按如今本史記作安其意爲善
左邱明魯史也按漢書藝文志魯下有大字
是錯經以合異也宋本監本毛本異誤義
言遺者舊史巳沒正德本閩本監本舊史誤倒毛本作史記亦非
其𣅀遠纂圖本毛本作㫖石經𣅀作{二/日}宋本岳本閩本監本作旨說文云旨從匕從甘下凡作旨者準說文改也
尋其枝𫟒監本𫟒作葉唐石經淳熙本作𦯧毛本作𫟒亦誤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云唐石經避大宗諱凡從世字作云
○正義曰宋本○作疏
說文云籍部書也按今本說文作籍簿書也
將令學者本原其事之始監本毛本原誤始
渙然冰釋閩本監本毛本冰誤𣲙淳熙本作冰亦非下準此
子張問入官學之篇盧文弨挍本作云學字衍
脂之釋者爲膏閩本監本毛本釋作澤
周公之垂法宋本法作灋按灋法古今字鄭氏注禮箋詩皆以今字證古字如周禮經文灋字注文多作法葢一代有一代之字陳樹華云淳化本左傳灋字尚存一二此勝於石經處其實非也○元和陳樹華有春秋內傳考證後凡稱陳樹華者是
夫灾無牲宋本夫作天灾作災按災與灾同
此諸凡者閩本監本毛本諸作書非
是闡幽也按也下浦鏜正誤云當脫其裁成義類五字
故書者隱三年宋本者下有若字
故傳直言其歸而已按杜序歸下有趣字宋本不脫
是如被之類監本毛本被作彼不誤閩本作佊亦非
劉實分變例新意宋本實作寔按晉劉寔字子真平原人浦鏜實疑炫字誤非
替共尊稱毛本替作聽誤
不書其主閩本監本毛本主作亡非
不書其人有闕也閩本監本不誤彼
共行征伐閩本監本共誤其
諸所諱辟璧假許田之類是也釋文云辟本亦作避音同文選作避石經璧作{𨐧-土+王}釋文同按避正字辟假借字
丹楹刻桷淳熙本桷誤桶
禮制宮廟之飾閩本監本毛本飾作節非
此言五體者毛本言誤有
從首至此毛本首誤者
以後經則魯史舊文毛本則誤作
是知與上同爲新意盧文弨挍本是作足
若如所論案文選如作此
言無由發監本毛本言作爲
必應有義存焉監本存誤在
誼爲左氏傳訓詁按漢書儒林傳詁作故說文云詁訓故言凡傳注之書有以故名者如漢藝文志書有大小夏侯解故詩有魯故齊后氏故齊孫氏故韓故毛詩故訓傳後漢賈逵作周官解故故即詁也
方進授清河胡常按漢書儒林傳云更始傳子咸及翟方進胡常
而更膚引公羊穀梁石經作穀五經文字云凡穀縠之類皆從𣪊省
若觀服虔賈誼之注齊召南云賈誼解詁晉時未必尚有其書杜於服虔賈逵時多駁正此當作賈逵
祔而作主毛本作誤則
揔歸諸凡監本毛本揔作總案九經字樣云揔說文作緫經典相承通用監本毛本作總轉寫之異下放此石經誤作楤
邱明與聖同恥宋本監本毛本恥作時
北燕伯款出奔齊毛本款作欵是俗字
末有潁子嚴者石經初刻作穎改作潁是也
學者傳訓詁而已按漢書楚元王傳詁作故
父徽字元伯授業於歆浦鏜正誤云授當受誤按後漢書賈逵傳云父徽從劉歆受左氏春秋
逵傳父業作左氏傳訓詁按逵傳云逵尤明左氏傳爲之解詁此本訓當作解
又別集諸例及地名譜第厤數諸本作譜釋文云本又作𧪻
說者以仲尼自衞反魯石經宋本淳熙本岳本足利本以下有爲字文選引同
危行言孫諸本作孫釋文云本亦作遜字按愻順字當从心孫者叚借也
是素王之文焉山井鼎云漢書元文是作見
自聽素王宋本閩本監本毛本聽作號不誤
唯王者然後改元立號毛本元作王誤
此假設而言之監本毛本設作說非
文不在茲乎石經岳本監本茲作茲按說文有茲無茲
然後却辯素王爲虛監本毛本辯作辨按却當作卻諸本作却五經文字云却俗字或作却乃郤字與此不同也
此章分段大意監本分作各非
明是既得嘉瑞監本毛本嘉誤隹
如中𠋫所說閩本監本中誤申
絕筆於獲麟之一句者石經監本同諸本絕作絕按說文云絕斷絲也从糸从刀从卩
文武之迹不隊石經此處殘闕釋文亦作隊宋本淳熙本纂圖本作墜按墜俗隊字
而意不能然宋本閩本監本毛本意作竟不誤
言魯史其不始於他國言隱決其不始於餘公宋本史作決不誤閩本監本毛本作决俗決字隱决宋毛作隱決諸本亦誤作决
成王雖暫至洛邑閩本監本毛本成誤武
還歸鎬京宋本鎬京下有爲幽王滅於西周平王東遷洛邑因謂洛邑爲東周謂鎬京卄三字乃是完本
而以偪陽光啟寡君閩本偪作福案二字古多通用漢書古今人表有福陽子即偪陽也說詳襄十年
非爲所隱也浦鏜正誤疑爲所二字誤倒盧文弨所字衍
孔子絕粮於陳蔡宋本閩本監本毛本粮作糧案五經文字云作粮訛
乃聞賢與不賢宋本聞作關是也
非復假夫位以宣風宋本夫作大是也
直當爾也宋本直作豈
管仲鏤簋朱紘閩本監本毛本紘誤絃
無可尋檢毛本檢作撿避明莊烈諱下同
比至孔丘之卒宋本作比此本及諸本誤此今改正山井鼎亦云此作比
據公至其實閩本監本毛本實下有圈○補案此本正義標起止下多脫○今並增補挍不悉出
與黑肱之徒與下浦鏜正誤增邾字之徒毛本誤作徒之
并自成己說起麟之意也起下浦鏜正誤增獲字
公羊傳稱孔子聞獲麟監本毛本脫傳字
以聖人盡聖窮神宋本閩本監本毛本盡聖作盡性
則絃琴而歌閩本監本毛本絃作援
春秋左傳注疏卷一挍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