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
    1. 校點後記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


校點後記


隨着《金瓶梅》研究的深入,《金瓶梅》兩大版本系统之一的崇禎本,即《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越來越受到海内外學者的重視。因爲它既是《金瓶梅词話》擺脱了説唱形式的改写本,又是《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據以改易、評點的祖本,所以無論是在文學史上,還是在《金瓶梅》版本流變的考察中,它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現存的崇禎本數量很少,且分散於國内外各地圖書舘,被列爲特善本珍藏,不仅一般讀者無缘得見,即使是《金瓶梅》研究者亦只能望書興嘆。整理出版《新刻繡像批评金瓶梅》,已成了推動《金瓶梅》學術研究繼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學術界要求出書的呼聲越來越高。經過較長時間的醖釀和准備,崇禎本终於得以在今天整理出版。這是建國以來首次全文整理出版這部名著,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的校勘整理,關鍵在於對崇禎本系统版本的查勘與捜集。在海内外學者和各地圖書舘的大力協助下,我们用心查考了現有存書,蒐集到包括斷章殘卷、回目殘圖等一鱗半爪在内的许多頗有參校價值的版本資料和書影照片。根據目前掌握的崇禎各本情況來看,北京大學圖書舘收藏的《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刻工精細,文字准確,是同系列版本中最接近原刊本的刻本。這次整理,即以北京大學圖書舘藏刻本作爲底本,以日本内閣文庫藏刻本、首都圖書舘藏刻本、天津圖書舘藏刻本、上海圖書舘藏刻本甲乙二本、吴曉鈴先生藏抄本、日本東京天理圖書舘藏刻本、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刻本、東北殘存四十七回本等海内外現存的近十種崇禎本系統藏本進行校勘,標點分段,并出校記,整理出一個完整的会校崇禎本,供研究者使用。校勘整理,儘量保留原貌,對底本中不規範的用字,以及原書遺留下來的某些缺失和不盡完善之處,基本上不加更動。這些地方白璧微瑕,透過瑕疵,或者可以尋繹崇禎本成書的線索及其他不解之謎,也未可知。

通俗小説用字,不像正宗文學作品那樣規範,借字、别字、雜體字信手拈來,用字比較隨便。這一特點,在崇禎本尤其顯著,往往正體、異體、古體、簡體交互使用,本字、借字、諧音字、俗寫字混雜而出。我們校勘整理中,把底本中大量俗誤字,均改爲准確規範的繁體字。如:「簮」改爲「簪」,「頼」改爲「賴」,「䙝」改爲「褻」,「餙」改爲「飾」等等。書中異體字,基本上予以保留,仅將少數罕見的或早已失去生命力的改爲正體繁體字。如:「𨓏」改爲「往」,「恠」改爲「怪」,「婣」改爲「姻」,「塲」改爲「場」,「葢」改爲「蓋」等。對書中使用較多的同音借字和合乎規範的簡體字,如「蚤辰(早晨)」、「梯(體)己」、「稍(捎)帶」、「炒(吵)閙」、「卓(桌)子」、「桃胡(核)」、「頓(炖)茶」、「根(跟)前」;「庄」、「赶」、「荐」、「岩」、「灾」、「挂」、「画」、等,不加改動。但有個别容易引起歧義的同音字,則改爲本字。如「聲嚮」改爲「聲響」,「等侯」改爲「等候」等。此外,底本中另有一些方言土語中有音無字的生造字或其他類型的拼合字,如「𢱉」、「䠕」、「𥱧」、「𣬼」、「{⿺毛戌}」、「𣎗」、「𱴁」等,凡無他字可以替代的,也酌情予以保留,使整理本儘可能保持原書的用字風格。

校讀中發現,全書卷次、卷題、回目、人物及個别细節,多有前後不一致的地方。各本小有差異,基本相同。原書分二十卷,每卷卷首列出卷次、卷題。底本中卷次有兩處刻誤,即卷之十誤作卷之九,卷之十六誤作卷之十五。同時,卷六、卷八、卷九、卷十四、卷十五的卷題各自與正題不同。这五處卷目分别題作:

新鐫繡像批評金瓶梅卷之六

新刻繡像評點金瓶梅卷之八

新刻繡像批點金瓶梅詞話卷之九

新刻繡像批點金瓶梅卷之十四

新刻繡像批點金瓶梅卷之十五

另查檢卷前目録第三回、第五回、第十三回、第十八回、第二十一回、第二十六回、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三回、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六回、第四十七回、第五十五回、第七十回、第七十一回、第七十六回、第七十九回、第九十回、第九十七回等十八個回目中,有二十多處字句與正文回目存有異文。整理時,只將書中兩處誤刻卷次據目録卷次及他本加以改正,不同的卷題和回目仍如其舊,出校記互參。與回目情況相類似,書中同一個人物的名字,也多有混淆不清者。如陳敬濟,第七十八回又作陳經濟(按詞話本作陳經濟);常峙節,第十一回又作常時節(按詞話本作常時節);西門慶的家人來昭,各回中來招、來昭混用;黄四家小厮來定,第六十八回誤作來安;勾欄唱優兒吴惠,第六十八回又作吴會。又第三十回,先叙西門庆使平安去請産婆,後文復又説派去的來安,前後牴牾。諸如此類的地方,或者是改寫本書時前後未及統一,或者是沿襲詞話本而來的,我們大都未作統一,或有助于對原刊本及其嬗變關係的考察。

本書的校勘,對各校本有參校價值的異文,出校記互參,一般不擅改底本。底本中少量誤刻及訛奪漫漶字句,嚴據他本加以校改校補。而參校本中的借字、異體字及誤刻、誤抄字句,一般不與底本對校,校本中的脱文和删節文字,亦不出校。版本參校範圍,限於今存崇禎系統各本,一般不與張評本、詞話本比勘。個别字句確有與二本對校辨析必要者,則于校語前加「按」字,以示區别,但不據以校改底本。和張評本、詞話本對校的,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崇禎本有誤或費解的。如「還有纸爐蓋子上没澆過」(第八回)。按此處文意,是指爲武大郎送靈燒纸,「没澆過」,崇禎諸本同,校張評本、詞話本均作「没燒過」。自見其誤。再如「負罰」、「底報」、「東梬西補」,詞话本、張评本分别作「責罰」、「邸報」、「東擯西補」,與之對照,無形中起到了註脚作用。

二、底本校改,用以印證的。如「取過冷茶來哩了一口」(第五十回)。「哩了一口」,似不通,擬據天圖本改爲「呷了一口」,但首圖本又作「吃了一口」。爲進一步得到佐證,復校以張評本、詞話本,均作「呷了一口」,于是得以印證。

三、佐證崇禎諸本間異文優劣的。如底本「共有五個員官」(第六十五回),内閣本、天圖本作「共有五百員官」。校詞話本作「共五員官」,而事實上此處所述是五員官,説「五百員官」,就與實際乖違了。又如第五十九回李瓶兒對喬親家説「誰似奴养的孩兒不氣長,短命死了。」「不氣長」,首圖本作「不壽長」,校張評本、詞話本作「不氣長」。説嬰兒夭亡,自是「不氣長」貼切。

四、張評本修改崇禎本并起到解釋作用的。如「涓今」(第一回),「打三箇官兒,唱兩箇喏」(第十二回),「十日賣一担針賣不得,一日賣三担甲倒賣了」(二第五十回)等,諸本皆同,讀來不明其意。而張評本將這幾處分别改作「當今」,「打三箇恭兒,唱兩箇喏」,「十日賣不的一担真,一日倒賣三担假了」。兩相對照,文意了然。

本書校記,要求簡明准確,不枝不蔓。校勘單字,儘量連詞出校,以便了然字意。如:「孥——妻孥」、「麈——麈柄」等。校記中只列與底本有異文的本子,與底本相同的,除特殊情況,一般不出。底本與各參校崇本中的眉批、夾批,匯集收入。僞誤之處,逕行參改,各本擇善而從,不出校記。

書中引用詞曲,大體依律譜點斷。其中詞牌、曲牌有誤者(如第八十九回回前詞《翠樓吟》,實即《念奴嬌》另體),亦不加改動。本書原有插圖二百幅。北大本插圖系翻刻,我們採用的是王孝慈藏圖二百幅,依據一九三三年古佚小説刊行会影印本制版。

由于整理時間倉卒,水平有限,書中有些遺留問題未能妥善解決,有的海外藏本也没得窺全豹。同時,全書的整理方式、編輯體例及文字點勘,亦難免有不合規範和麄疏與錯誤之處,敬乞海内外專家學者指正。

本書的校勘整理工作,得到了吴曉鈴先生、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學圖書舘、天津圖書舘、首都圖書舘和上海圖書舘的熱情幫助和支持,謹表示誠摯的謝意。

齊煙
一九八九年四月九日濟南

字數:2552,最後更新時間: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