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二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彙輯

大乘律藏


述曰:「大乘律法,雜在方等諸經,不同聲聞別部獨行。今於經中,取其扶律義居多者,或是全部,或一品一章,別標如左。」

佛說梵網經(二卷) (南攝北安) (有僧肇序)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菩薩心地品上。釋迦於第四禪。接眾歸蓮華藏。請問盧舍那佛。廣說三十心。十地法門。菩薩心地品下。釋迦示成佛道。十處說法之後,即於菩提樹下,結示十重四十八輕戒法。

此經本與華嚴同部,今惟此品單行,故南北二藏皆歸於律。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 (南職北篤)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集眾品第一。佛重遊道場樹下,放四十二光,集十首菩薩,從十林剎,十精進佛所來,及集一切諸天眾等。

賢聖名字品第二。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名字,皆華梵雙舉。又說住前十心、信、念、精進、定、慧、戒、迴向、護法、捨、願。又說二十四願偈,亦說十不可悔戒。

賢聖學觀品第三。謂十住名習種性,十行名性種性,十向名道種性,十地名聖種性,次等覺性,次妙覺性。又名六堅,又名六忍,又名六慧,又名六定,又名六觀,又名六寶瓔珞。一銅寶,二銀寶,三金寶,四琉璃寶,五摩尼寶,六水精寶。并說六位所修諸行。

釋義品第四。仍釋前十信,及四十二位之義。

佛母品第五。答敬首菩薩問二諦義,并說小中大劫差別。

因果品第六。明十波羅密,各有三緣,及說七財,四攝,四辯,四依等爲因,二種法身爲果。

大眾受學品第七。佛復放光集眾,囑文殊及善財等七大菩薩,各領大眾受學,因分別三種受戒,及受戒儀式,由受戒故,次第入於住、行、向、地、等妙覺中。

集散品第八。三勸大眾發菩提心,乃至再囑須受菩薩戒已,方可爲說此大法門。

此亦仍似華嚴部攝,智者大師,依此判別圓位次,今因始終申明十重戒法,故南北皆歸律藏。

菩薩善戒經(九卷) (一名菩薩地) (南仕攝北辭)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等譯

序品第一。與寶積中決定毘尼經同。善行性品第二。發菩提心品第三。利益內外品第四。真實義品第五。不可思議品第六。調伏品第七。菩提品第八。菩提力性品第九。施品第十。戒品第十一。忍品第十二。精進品第十三。禪品第十四。慧品第十五。軟語品第十六。供養三寶品第十七。三十七助道品第十八。助菩提數法餘品第十九。功德品第二十。如法住菩薩相品第二十一。如法住禪品第二十二。如法住定心品第二十三。如法住生菩薩地品第二十四。如法住畢竟地生品第一。畢竟地攝取品第二。畢竟地畢竟品第三。畢竟地行品第四。畢竟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品第五。畢竟地住品第六。明十力,四無畏等,後有優波離問結經名。

從第二品以下,並與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同意。彌勒菩薩宗此經成地論,而地持一經,又從地論錄出別行,故仍與此大同也。

菩薩善戒經(一卷連前經) (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

明六重,八重,及四十八輕,即上經戒品中別出,與菩薩戒本,及羯磨文,大同小異。

佛說受十善戒經(一卷) (南職北篤)

開元錄拾遺單本

十惡業品第一。佛爲舍利弗說十惡業名,并示以授十善戒法,身三、口四、意三、三番歸依而受,次授八戒齋法。

十施報品第二。頌歎不殺功德,次說殺生十報,略歎不盜功德,次說偷盜十報,讚歎不婬有五功德,次說婬有十過,頌歎不妄語等功德,次說口四過惡業。

佛說十善業道經(五紙欠) (南從北初)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佛爲海龍王說一切法靡不由心,應修十善,遂廣明十善功德,及攝一切佛法。

即方等部海龍王經中一品。

佛爲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八紙半) (南命北盡)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與十善業道經同。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 染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佛住耆闍崛山與比丘菩薩眾俱。菩薩戒品第二。與沙彌十戒同。不可思議品第三。明如來不入涅槃。無我品第四。涅槃品第五。般若波羅密品第六。有餘氣品第七。來去品第八。中道品第九。世間戒品第十。亦即沙彌十戒。出世間戒品第十一。明菩薩七聚。上出世間戒品第十二。觀第一義也。菩薩受戒品第十三。發菩提心也。字母品第十四。分別部品第十五。明佛滅後,僧祇上座二部,共出二十部,皆是大乘出,無是亦無非。雜問品第十六。設爲外道種種邪難求佛解釋。囑累品第十七。既囑累已,復廣明在家過患,出家功德。次明念佛三昧,得見餘世界佛,次明用供養華咒法。

佛說菩薩內戒經(一卷) (南從北言)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佛以十五日說戒時,文殊請問初發意道俗菩薩,當作何功德。佛爲說十二時戒法。一歸依懺悔,誓行六度,發三願,及行十法則。二受四十七戒。三受佛法身般若,各二十因緣。四受二十因緣行之,自知宿命。五受四禪法。六受般若三昧法。七受菩薩三昧法。八受月三昧,平心行之。九六根去惡爲善,以六度教化一切。十外如地,內如水。十一願一切眾生,各得其樂。十二修六妙門,不住三乘果,次說十住菩薩,各有十功德。

文多梵語,頗難解會。

佛藏經(四卷) (南職北篤)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諸法實相品第一。爲舍利弗說畫空等十喻,喻如來說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念佛品第二。明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真念佛。念法品第三。念僧品第四。淨戒品第五。明破戒比丘,成就十憂惱箭,必墮惡道。淨法品第六,明迦葉佛預記釋迦佛法中多受供養,故法當疾滅,譬如諸盲爲賊所誑,墮於深坑。往古品第七,明大莊嚴佛滅後,眾分五部,一解正法者,即今滿慈子,四說邪法者,久墮地獄,今出爲調達等。淨見品第八。明釋迦曾於過去歷侍多佛,以有所得故,不獲受記,至錠光佛時,悟無生忍,乃得受記。了戒品第九。明三種人不喜聞此經,一破戒,二增上慢,三不淨說法,及貪著我者,次明白毫相光一分,能供如法修道比丘,比丘不必愁慮四事,但當一心辦道。囑累品第十。具明末世不如法事,并囑累竟,魔王憂惱啼哭,以佛預爲之防,不能破正法故,佛更說偈,以結前義。

優婆塞戒經(七卷) (南攝北定)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善生長者述外道禮六方法。佛告以六波羅密,兼示以一切法無性,發菩提心,持八重六重,名出家在家菩薩。發菩提心品第二。悲品第三。解脫品第四。三種菩提品第五。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亦名從聞思修得。

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發願品第七。名義菩薩品第八。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自利利他品第十。自他莊嚴品第十一。二莊嚴品第十二。即福德,智慧。攝取品第十三。受戒品第十四。明在家六重二十八輕戒,須六月中淨四威儀,乃於二十僧中授之。淨戒品第十五。明受戒後種種法要,三法,四法等。息惡品第十六。供養三寶品第十七。六波羅密品第十八。雜品第十九。具明布施如法不如法,清淨不清淨事。淨三歸品第二十。八戒齋品第二十一。五戒品第二十二。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業品第二十四。即十善十惡。羼提波羅密品第二十五。毘離耶波羅密品第二十六。禪波羅密品第二十七。般若波羅密品第二十八。

佛說法律三昧經(七紙欠) (南從北初)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於摩竭提國,先說十二自燒,次爲阿難說雖發大意,有四事墮落。次因舍利弗自責昔非,爲說大乘法要。次爲勇聲菩薩,分別聲聞禪,緣覺禪,如來禪,五通仙人禪之不同。

清淨毘尼方廣經(一卷) 仝上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住耆闍崛山,寂調伏音天子思見文殊。佛放白毫藏光,從寶相佛國召來,與十千菩薩俱,文殊與天子問答第一義諦,及彼土聲聞所證大法。有四眾各五百人,及五千天子,因欲往彼土作聲聞眾,而發大心,得往生記。又問答聲聞菩薩律行不同,及種種法門,因明菩薩住五無間,成無上道,謂從初發意中間,大心,大慈悲,大捨,分證,滿證,皆悉無間,直至成佛。於是問答持此經眾義,又總約大悲,別約六度,明煩惱成菩提義。佛乃讚印。及釋迦葉疑,後文殊以神力教示彼土菩薩,於此土眾生而發大願。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 (南從北言)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分作四品,而菩薩五無間以下諸文俱闕,天子名寂順律音。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 (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 (南從北定)

劉宋沙門釋法海譯

亦同上經。

佛說文殊悔過經(一卷) 仝上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佛在耆闍崛山,新學菩薩狐疑所蔽,有如來齊光照燿菩薩,爲之請問文殊。文殊爲說懺悔,勸助,請法,興供,迴向,發願,諸法。彼等皆得無生法忍,佛遙聞而讚歎之。(勸助,即隨喜也。)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六紙) (南從北初)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序品第一。佛在摩竭提國,文殊問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若人求菩薩道者,當作何施行,先總答之。悔過品第二。願樂品第三。即隨喜。請勸品第四。法行品第五。即迴向。譬福品第六。

菩薩藏經(九紙欠) 仝上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佛在祇園。舍利弗問懺悔、隨喜、勸請、迴向之法。佛具答之。初明十世界十佛,令結壇受持,後明過去大光明聚如來時,佛爲竭伽陀天女,受持此經,即轉女身,若女人聞此如來名者,即不更受女身。

舍利弗悔過經(四紙) 仝上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大乘三聚懺悔經(一卷) (南從北定)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及笈多等譯

二經皆同上,而悔過經文太略。

佛說淨業障經(一卷) (南職北篤)

開元附秦錄

佛住毘舍離庵羅樹園。無垢光比丘入城乞食,被婬女所咒,犯根本戒,生大憂悔。見文殊師利菩薩,將至佛所,佛爲說無性之法,發心得記,因廣說淨業障法。又說過去無垢光佛滅後,有勇施比丘犯根本戒,得聞深法,頓發大心,今已成佛。

佛說善恭敬經(六紙欠) (南效北良)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說教他功德,及示事師軌式。

佛說正恭敬經(四紙餘) 仝上

元魏北天竺沙門佛陀扇多譯

與上經同,但示事師軌式。

佛說大乘戒經(一紙)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祇園說,文簡義切,最宜流通。

菩薩戒羯磨文(五紙餘) (南職北篤)

彌勒菩薩說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受戒羯磨第一。懺罪羯磨第二。得捨差別第三。(出瑜伽師地論。)

菩薩戒本經(一卷) 仝上

慈氏菩薩說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

此即半月半月誦戒本也,此譯最善。

菩薩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南從北言)

劉宋中天竺沙門求那跋摩譯

與上經同,而後附有禮佛,發願,受繩床等,諸法。

菩薩戒本(一卷) (南職北篤) (有靜邁序)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與上經同,而中有開性罪之八條。

菩薩受齋經(二紙餘) (南從北初)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先明三歸悔過,次明當護十念,次明有十戒,次明解齋法,迴向淨土。

菩薩五法懺悔經(一紙半) 仝上

開元附梁錄

五悔各作偈語,而無序及流通,蓋西土聖賢撰述也。

閱藏知津卷第三十二

字數:3527,最後更新時間:202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