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乘經藏(七)
      1.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
        1. 持心梵天所問經(四卷)
        2.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
      2. 佛說大乘同性經(二卷)
        1. 佛說證契大乘經(一卷)
      3. 諸法無行經(二卷)
        1. 諸法本無經(三卷)
        2. 佛說大乘隨轉宣諸法經(三卷今作一卷)
      4.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十卷)
      5.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
      6.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1. 無字寶篋經
        2.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7.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五卷)
        1.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
        2.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8. 大方等如來藏經
      9. 十住斷結經(十四卷今作十二卷)
      10. 菩薩瓔珞經(十三卷今作二十卷)
      11. 佛說華手經(十卷)

閱藏知津卷第七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彙輯

大乘經藏

方等部第二之六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 (南五北傷)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如來光明品第一,佛在迦蘭陀竹林,與六萬四千比丘,七萬二千菩薩,及天龍八部俱。網明菩薩讚佛光明,佛爲說種種光明之名,能利眾生,并放光明。召東方思益梵天,同萬二千菩薩來會。日月光佛,囑以十法遊於娑婆國土,於毀於譽。心無增減(一)。聞善聞惡,心無分別(二)。於諸愚智,等以悲心(三)。於上中下眾生之類,意常平等(四)。於輕毀供養,心無有二(五)。於他闕失,莫見其過(六)。見種種乘,皆是一乘(七)。聞三惡道,亦勿驚畏(八)。於諸菩薩,生如來想(九)。佛出五濁世,生希有想(十)。四法品第二,思益菩薩問二十事,佛一一答以四法。

菩薩正問品第三,網明菩薩問何謂正問,思益菩薩具答邪問正問不同,五百比丘不解。網明重啟,思益說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虛空,不可得取。五百比丘漏盡解脫,思益復問種種名義。佛具答之。

四諦品第四,佛爲思益說真聖諦,不得一法是實是虛。

歎功德品第五,思益廣歎信解此法功德。

如來五力說品第六,謂一者言說,二者隨宜,三者方便,四者法門,五者大悲。如來大悲品第七,說如來以三十二種大悲,救護眾生。

幻化品第八,網明問,思益答。佛讚印之。舍利弗歎仰之。普華菩薩,及網明菩薩,皆與舍利弗問答,令舍利弗默然。

菩薩光明品第九,佛因大迦葉問,敕網明放爪指光普照十方,令諸大眾,與佛無異。下方四菩薩來,不知何是真佛,發誠實語。佛乃昇空,令得作禮。

菩薩受記品第十因迦葉問,授網明菩薩記。因思益問授記義,具明過去不得記及得記因緣。謂依止所行,故不得記。出過一切諸行,具足六波羅密,故得受記。若菩薩能捨諸相,名爲檀波羅密。能滅諸受持,名爲尸波羅密。不爲六塵所傷,名爲羼提波羅密。離諸所行,名爲毘梨耶波羅密。不憶念一切法,名爲禪波羅密。能忍諸法無生性,名爲般若波羅密。

薩婆若品第十一,爲思益梵天說薩婆若義,答網明菩薩家清淨義。

菩薩無二品第十二,思益梵天與文殊問答,又有等行天子與文殊問答。

名字義品第十三,一切菩薩各各說菩薩名義。

論寂品第十四,思益問等行,及問文殊正行正位義。

如來二事品第十五,謂聖說法,及聖默然。惟如來有此二法。

得聖道品第十六,文殊問,等行答。文殊問,思益答。

志大乘品第十七,等行問發行大乘,佛以偈答。

發菩提心品第十八,文殊白佛,若菩薩起二相發菩提心,是不行菩提道。思益問行菩提行,文殊答行一切法而於法無所行。釋梵四王散華讚護。佛言,惟有如說修行,是名能報師恩。

師子吼品第十九,釋提桓因讚歎菩薩能師子吼,不退轉天子復說師子吼義。

梵行牢強精進品第二十,授不退轉天子記,及說牢強精進法。謂於諸法,不起精進相。

海喻品第二十一,以大海喻諸菩薩,有十二事。

建立法品第二十二,明一切法無說無示,無有護念,是法終不可滅,不可護念。又明不求菩提,不願不貪不樂不念不分別菩提,乃得授記。

如來神咒品第二十三,囑累品第二十四。

持心梵天所問經(四卷) (南五北慕) (一名莊嚴佛法義名等御諸法)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與上經同,而品數稍減。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 (南大北傷)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亦同上經。而不列品。

佛說大乘同性經(二卷) (南大北慕)

宇文周中天竺沙門闍那耶舍譯

佛住大摩羅耶精妙山頂,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及大菩薩天龍眾俱。楞伽大城毗毘沙那羅剎王供佛問法,得菩提記。海龍王問其往因,佛爲說之。次有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從東方來,以大寶殿供佛問法。佛爲說如來十地名,及聲聞十地名,辟支佛十地名,菩薩十地名。復爲現如來初地相,及二地相。

佛說證契大乘經(一卷) (有御製序) (南常北慕)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與上經同。

諸法無行經(二卷) (南傷北常)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在耆闍崛山,與五百比丘,九萬二千菩薩俱。師子遊步菩薩,偈問一相之法。佛先止,次答,大眾獲益。次說往古高須彌山王佛滅後,淨威儀比丘守護正法。有威儀比丘,不能信解,生不善心,受地獄苦。於是文殊請問滅業障法,及問觀四諦,四念處,八正道,五根,七覺支等。佛一一答之。又請說陀羅尼。佛爲說一切法皆不動相種性法門。文殊亦說種種不動相,乃至答諸天子。云我是貪欲尸利,瞋恚尸利等。次有華戲慧菩薩,請問入音聲慧法門。佛亦先止,次答,次敕文殊自說往因。過去師子吼鼓音王佛滅後,喜根比丘,善說諸法實相。勝意比丘持戒得定,行頭陀行,不信深法,墮大地獄。喜根今於東方寶莊嚴國,成勝光明威德王佛。勝意今爲文殊。

諸法本無經(三卷) (南傷北五)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與上經同。

佛說大乘隨轉宣諸法經(三卷今作一卷) (南言北之)

宋譯經院沙門紹德等譯

亦同上經,而敘事不甚明白。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十卷) (前有代宗序) (南若北馨)

唐罽賓國沙門般若譯

歸依三寶品第一,佛在竹林,與眾多菩薩,眾多苾芻,及阿僧企耶發心諸有情俱。慈氏菩薩爲眾請問三寶及歸依義。佛言,佛寶有二,一者佛身。二者佛德。法寶有三,一者涅槃常樂我淨般若解脫法身。二者戒定智慧諸妙功德。三者八萬四千諸妙法蘊。攝爲五分,一素呾纜。二毗奈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密多。五陀羅尼門。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僧寶有三,一者第一義僧,所謂諸佛。二者聖僧,謂四果、四向、及辟支佛。三賢,十聖。三者福田僧,謂苾芻,苾芻尼等。爲脫苦故,懺悔,隨喜,發大誓願。修行大乘,是名歸依。

陀羅尼護持國界品第二,東方不眴世界無盡藏菩薩,放大光明,現大神變,偈讚來會。以第一義答阿難問。佛爲阿難說彼國土種種勝事。文殊請問持經之福。佛較答之,文殊菩薩說六真言。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曼荼羅諸天菩薩,六波羅密多菩薩,四大天王。執金剛菩薩,鈴鐸耳微那夜迦,閻摩羅王,訶哩底愛子母,摩利支天,迦嚕拏王,迦嚕囉王,大自在天王,各說一咒。

發菩提心品第三,彌勒菩薩請問。佛答以先發五種勝心。次說入海取珠,發三勝心不退之喻。

不退轉品第四,彌勒菩薩復問。佛爲細釋,一大悲心,緣五道苦而起。二大精進心,如入海求如意珠。更發三種勝心,誓不退轉。

布施波羅密多品第五,淨戒波羅密多品第六,安忍波羅密多品第七,精進波羅密多品第八,靜慮波羅密多品第九,般若波羅密多品第十,俱彌勒菩薩問,如來答也。事理詳明,發菩提心者,急宜受持。復有微末底外道,說自在天常,及說神我能生諸法。佛以正量委細破之。次復偈說八識熏習,及轉顯義。外道發菩提心。佛又爲慈氏說八善巧,及智慧方便。解絡掖衣授之,四天釋魔。發願護持。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 (有御製序) (南之北興)

唐罽賓國沙門般若等譯

序品第一,佛住耆闍崛山,與三萬二千比丘,八萬四千菩薩,及一切天龍八部,他方輪王,十六國王,夫人眷屬,四眾,四姓,外道,餓鬼,畜生,琰王,諸大眾俱。坐寶蓮華師子座上,入心瓔珞寶莊嚴王三昧,天雨華香,復入師子奮迅三昧,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惡趣離苦,詣佛供養。如來於胸臆間,及諸毛孔,放金色光,普現十方五趣苦樂之相,及現三大阿僧祇劫因果本末之相。於是師子吼菩薩爲眾說偈,歎佛功德,請佛出定。

報恩品第二,從三昧起,告彌勒菩薩,稱歎心地妙法。五百長者不愛苦行,讚二乘道。佛爲廣說世間四恩,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佛有三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受用又二,一自,二他),法有四種(教、理、行、果),僧有三種(一菩薩,二聲聞,三凡夫;凡夫又二,一具戒,二正見),具足十義,得名爲寶。爲求菩提,有三種十波羅密。若修十種真實波羅密多,乃名能報四恩。次有智光長者,與不順子遠來聽法,佛爲重宣,令發大心。

厭捨品第三,智光長者問出家不及在家。佛爲廣說出家最勝,訶在家過。

無垢性品第四,廣明麤衣,乞食,陳藥,蘭若。四依知足功德,各十勝利。

阿蘭若品第五,爲常精進菩薩說阿蘭若功德。

離世間品第六,樂遠離行菩薩,承佛威力,爲諸菩薩說阿蘭若行,佛讚印之。

厭身品第七,爲彌勒菩薩說三十七觀,訶身不淨。

波羅密多品第八,爲彌勒菩薩說阿蘭若能滿十波羅密。

功德莊嚴品第九,爲彌勒菩薩說有一德應住阿蘭若處,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又有二種法,及兩番二種人,不堪住阿蘭若。次明十一種四法,五種八法。

觀心品第十,爲文殊師利說觀心法,并說觀心陀羅尼。

發菩提心品第十一,爲文殊說自覺悟心,有四種義。及說初觀菩提心相,并說真言。

成佛品第十二,爲文殊說三種大秘密法,謂心秘密,語秘密,身秘密。欲修習者,當著菩薩三十二種大金剛甲。

囑累品第十三,明受持者,得三業各十種清淨。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五紙餘) (南男北潔)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再譯

佛住耆闍崛山,與無量菩薩,及比丘僧,乃至十方恒沙世界諸天龍俱。勝思惟菩薩請問二字之義。佛言,菩薩有九種一法應除滅。謂欲貪,瞋恚,愚癡,我執,懈怠,睡眠,染愛,疑惑,無明。有一法應守護,謂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自愛命,則不應殺等。次明無有一法是如來所覺所證,以一切法本無有實,從因緣生。因緣亦如電光,念念不住故。次明持此經者,得生淨土,見阿彌陀,及諸聖眾,亦見靈山聖會。

無字寶篋經(五紙) 潔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初譯

與前經同。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四紙) 潔

唐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譯

亦同前經而文稍異。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五卷) (南作三卷北作二卷) (南言北之)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等譯

佛在鷲峰法界殿中,與二萬五千比丘,七百二十萬俱胝那庾多菩薩俱。放光集十方眾。有師子座出偈讚佛。佛昇師座。妙吉祥菩薩請問,不生不滅,是何增語?佛言,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增語。因爲廣說琉璃地映帝釋宮影喻,忉利天大法鼓喻,空中風雲水喻,大梵王喻,日光照喻,摩尼寶喻,響喻,地喻,虛空喻等。及說種種法句,種種菩薩勝行,於是妙吉祥偈讚禮佛,佛爲較顯持經功德。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 (南慕北男)

元魏南天竺沙門曇摩流支譯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半卷) (南慕北推)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二經並與前同。

大方等如來藏經(九紙半) (南忘北彼)

東晉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譯

佛在耆闍崛山,成佛十年。與百千比丘,六十恒河沙菩薩,及天龍八部俱。以三昧力,現眾蓮華,皆未開敷,華內皆有化佛。須臾昇空舒榮,須臾萎變,化佛各放無數光明。金剛慧菩薩問何因緣?佛爲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性。共說九喻,一萎花中佛,二巖樹蜂蜜,三𥢶中粳梁,四不淨處金,五貧家寶藏,六菴羅果種,七弊物中金像,八貧女貴胎,九模中金像。

十住斷結經(十四卷今作十二卷) 談彼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導引品第一,佛於奈園,放舌相光,照十方界。東方執志通慧菩薩,與五萬菩薩來集。佛歎其德。次有菩薩,名曰最勝,請問法要。佛具答之,先明初住法。

留化品第二,明二住法。

空觀品第三,明三住法。

色入品第四,明四住法。

了空品第五,明五住法。

根門品第六,明六住法。

廣受品第七,明七住法。座上諸大聲聞,皆悉號泣。

童真品第八,明八住法,授最勝記,敕令現相。

定意品第九,明九住法。

菩薩成道品第十,明十住法。

滅心品第十一,神足品第十二,恭敬品第十三,勇猛品第十四,碎身品第十五,大意與華嚴十定品同。

身入品第十六,辯才品第十七,權智品第十八,化眾生品第十九,三道滅度品第二十,乘無相品第二十一,等慈品第二十二,法界品第二十三,道智品第二十四,授九萬眾生,十一那術天人,皆於中陰成佛。

身口意品第二十五,一切菩薩,各各說菩薩慧。

夢中成道品第二十六,菩薩證品第二十七,解慧品第二十八,三毒品第二十九,問泥洹品第三十,四梵堂品第三十一,梵天請品第三十二,梵天囑累品第三十三。

菩薩瓔珞經(十三卷今作二十卷) (一名現在報經) (南短靡北詩讚)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普稱品第一,普照菩薩問菩薩法,凡二十二句。佛答,當以十德瓔珞其體。

識定品第二,寶王菩薩請問瓔珞戒品。佛答以具戒,施,忍。由達唯識。

莊嚴道樹品第三,龍王浴太子品第四,法門品第五,略說瓔珞八萬法門中數十名,持者當得十無礙功德,次廣明六根瓔珞法門。

識界品第六,豪賢菩薩問識境界,次敕諸菩薩各說空慧無著行,次感十方佛各說空慧偈已,忽然不現,以決眾疑。

諸佛勸助品第七,說十無盡藏法門,十方諸佛,同聲說頌印之。

如來品第八,說十地各各四神足法。

音響品第九,因緣品第十,心品第十一,四聖諦品第十二,一無量聖諦,二行盡聖諦,三速疾聖諦,四等聖諦。

成道品第十三,料簡三世各三種成道。

生佛品第十四,本末品第十五,分別五陰本末空。

非有識非無識品第十六,無量品第十七,說佛三昧,所知無量。次明月照光菩薩,四果乃至九地中,所修三世禪行。次佛自說有情於無情,無情於有情法。隨行品第十八,尊復尊梵天請問。佛答以偈,廣明諸度無極。

光明品第十九,無想品第二十,無識品第二十一,受迦葉勸行品第二十二,佛放舌光,十方諸佛,各遣菩薩來會,佛揀聲聞不在聖例,迦葉等脫衣號泣,佛慰喻之。

有行無行品第二十三,諸菩薩各說有行無行,大迦葉亦說有行無行,佛不許可;阿若拘鄰亦說有行無行,佛許可之。舍利弗問答料簡,次目連等亦各說有行無行。

有受品第二十四,無著品第二十五,說無著行,授明觀菩薩記,并說八種記法。次授帝釋記,次令目連除魔心垢,懸記在彌勒時得決。

淨智除垢品第二十六,爲淨一切地菩薩,說種種知他心三昧,廣至知億佛世界。

無斷品第二十七,明種種五法,及六度互具六度。

賢聖集品第二十八,一切菩薩各說六度清淨具足法,慧眼菩薩,與文殊菩薩,更相酬唱,演種種法門。

三道三乘品第二十九,佛爲舍利弗分別三道各有三乘。

供養舍利品第三十,佛爲須菩提說供舍利,供色身,供法身,優劣不同。

譬喻品第三十一,因退席人,說師子木雀喻。

三世法相品第三十二,佛爲劫賓㝹說三世受化差別,大眾有疑。十方佛各來說偈,令眾悟解。

清淨品第三十三,爲邠耨文陀尼子,分別清淨不清淨法。

釋提桓因問品第三十四,本末行品第三十五,爲眾首瓔珞菩薩,說退不退超不超法。

聞法品第三十六,文殊問有轉無轉法,佛分別答之。

淨居天品第三十七,佛爲淨居天說三世常無常義,及說菩薩總持賢聖辯才,并授其記。

十方法界品第三十八,佛述初成道時,一切菩薩勸轉法輪。

十智品第三十九,爲彌勒菩薩說十無量智門。

應時品第四十,爲法妙菩薩說十種應時之行。

十不思議品第四十一,爲道勝子說十法。

無我品第四十二,爲心智菩薩說十無我行,等乘品第四十三,偈答淨眼。

三界品第四十四,淨施王與佛酬唱,菩薩受記,及六十二見皆空平等。次有究竟菩薩問淨施王,淨施王答而不悟。更令問文殊師利,乃決其疑。

佛說華手經(十卷) (一名攝諸善根經) (南欲難北欲)

序品第一,大眾雲集,大迦葉亦來,佛分半座令坐。大千震動,迦葉謙讓,并說法要讚佛。

神力品第二,佛又命迦葉坐,以神力普集大眾。令目連敷座,目連化作大座。佛言,如來不於變化座上說法。復命無量緣菩薩敷座,一切菩薩各以上衣積成高座。佛現神力,令諸菩薩各於衣中,見將來成佛之事。華德藏法王子,請問大法。佛放口光,舉身謦欬,遍至十方世界。

網明品第三,東方菩薩見光聞聲,承佛命來,以華作佛事。

如相品第四,東方不虛行力菩薩,持華來會,乃至佛與跋陀婆羅菩薩論如來義。

不信品第五,佛與跋陀婆羅菩薩論末世不信法事。

念處品第六,佛爲跋陀菩薩說末世宜修四念處觀。

發心即轉法輪品第七,此東方菩薩名也,亦因光聲而來,佛乃說其往因。

現變品第八,此菩薩摘十方世界,俱置本國,佛更以神力,令諸世界互相擊碎,以警諸天計有常者。

如來力品第九,功德品第十,爲堅意菩薩說持經功德。

發心品第十一,東方光明威德聚菩薩,持須彌肩佛之命,亦來集會,獻華供養。佛以華付彌勒,彌勒轉付七萬七千菩薩,菩薩俱發大願,仍奉於佛,佛乃廣讚發心功德。

無憂品第十二,佛爲彌勒說真菩薩心,當如往昔無憂太子。

中說品第十三,敘東方諸菩薩見光聞聲而來集者。

總相品第十四,廣敘東方佛菩薩名。

上清淨品第十五,亦廣敘東方佛菩薩名。

散華品第十六,東方觀佛定善根莊嚴菩薩,聞此世界佛名,遙散華來。

眾相品第十七,亦廣敘東方佛菩薩。諸方品第十八,廣敘餘九方佛菩薩,見光聞聲而來集會。

三昧品第十九,佛次第入五十七種三昧,諸天偈讚。

求法品第二十,佛從三昧起,爲舍利弗說菩薩求法之要,舍利弗更請法要。歎德品第二十一,佛爲舍利弗說菩薩難事。

驗行品第二十二,佛爲舍利弗說二種三事,驗菩薩心。

得念品第二十三:說往昔得念王子,不被失念魔所惑。

正見品第二十四,佛爲舍利弗說菩薩正見。

歎教品第二十五,亦說如來本生。

毀壞品第二十六,說毀壞菩薩心之罪報。

眾雜品第二十七,選擇居士,及其愛妻。聞法證果。

眾妙品第二十八,逆順品第二十九,不退行品第三十,爲法品第三十一,歎會品第三十二,上堅德品第三十三,堅意比丘以衣供佛,發大誓願,衣中見諸神變。阿難問其因緣,佛言且待須臾。堅意比丘請問法門,佛先說其昔爲上堅德王,曾問是法。

法門品第三十四,正答堅意之問。

囑累品第三十五,以法門囑菩薩,菩薩發願弘通。次付囑阿難迦葉,皆辭不堪。

閱藏知津卷第七

字數:5810,最後更新時間:202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