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三

北天目沙門釋智旭彙輯

大乘經藏

般若部第三之八


第三分。緣起品第一。佛住鷲峰,與五億苾芻等俱,餘並同初二分,而九方文略。舍利子品第二。與初分學現品,至現舌相品同,而文較第二分又稍略。善現品第三。與初分教誡教授品,至淨道品同。天帝品第四,與初分天帝品,至歎眾德品同。現窣堵波品第五。與初分攝受品同。稱揚功德品第六。佛設利羅品第七。福聚品第八。隨喜迴向品第九。地獄品第十。歎淨品第十一。讚德品第十二。陀羅尼品第十三。魔事品第十四。現世間品第十五。與初分佛母品同。不思議等品第十六。譬喻品第十七。與初分辦事品等同。善友品第十八。真如品第十九。不退相品第二十。空相品第二十一。殑伽天品第二十二。巧便品第二十三。學時品第二十四。見不動品第二十五。即初分願喻品等。方便善巧品第二十六。即初分無盡品等。慧到彼岸品第二十七。妙相品第二十八。施等品第二十九。佛國品第三十。宣化品第三十一。(共五十九卷,與第二分,開合不同,亦無常啼法涌二品。)

第四分。妙行品第一。即善現教誡品等。帝釋品第二。供養窣堵波品第三。稱揚功德品第四。福門品第五。隨喜迴向品第六。地獄品第七。清淨品第八。讚歎品第九。總持品第十。魔事品第十一。現世間品第十二。不思議等品第十三。譬喻品第十四。天讚品第十五。真如品第十六。不退相品第十七。空相品第十八。深功德品第十九。談夢覺義。較前三分更明暢。殑伽天品第二十。覺魔事品第二十一。善友品第二十二。天主品第二十三。無雜無異品第二十四。迅速品第二十五。幻喻品第二十六。堅固品第二十七。散華品第二十八。隨順品第二十九。(共一十八卷,隨順品中文,與初二三分不同。)

第五分。善現品第一。天帝品第二。窣堵波品第三。神咒品第四。設利羅品第五。經典品第六。迴向品第七。地獄品第八。清淨品第九。不思議品第十。魔事品第十一。真如品第十二。甚深品第十三。船等喻品第十四。如來品第十五。不退品第十六。貪行品第十七。姊妹品第十八。夢行品第十九。勝意樂品第二十。修學品第二十一。根栽品第二十二。付囑品第二十三。見不動佛品第二十四。(共十卷,較第四分更略。)

第六分。緣起品第一。佛住鷲峰,與四萬二千苾芻,七萬二千菩薩,及天龍鬼神眾俱,面門出光,照無邊界,還歸面門。東方普光佛所,離障菩薩。南方日光佛所,日藏菩薩。西方功德光明佛所,功德藏菩薩。北方自在王佛所,廣聞菩薩。東南方甘露王佛所,不退轉菩薩。西南方智炬佛所,大慧菩薩。西北方妙音王佛所,功德聚菩薩。東北方智上佛所,常喜菩薩。上方金剛相佛所,寶幢菩薩。下方金剛寶莊嚴王佛所,寶信菩薩。皆來集會。

通達品第二。最勝天王請問:「云何菩薩修學一法,能通達一切法?」佛答以修學般若,能通達十波羅密。

顯相品第三。佛答最勝,如地水火風空等相,甚深般若,亦復如是。

法界品第四。佛答最勝,菩薩學深般若。有妙慧故,通達法界,即是不虛妄性,不變異性,諸法真如,但可智知,非言能說。於是大千變動,菩薩脫衣敷座,諸天散華奏樂,龍澍香雨,十方佛放眉光,遍照此土,還歸佛頂,眾會獲益。最勝復問:「甚深般若,既絕語言,離諸文字,云何菩薩爲諸有情說法,隨順甚深法相,不違世俗?」佛言:「具大方便善巧力故,謂大慈悲喜捨。」又問:「云何爲度有情,示現諸相?」佛言:「相不可得,但由方便善巧威力,示現入胎,乃至涅槃種種化相。」

念住品第五。佛答最勝,菩薩行深般若,心正無亂,善修身受心法念住,及說如來功德大威神相。

法性品第六。佛答最勝,如來法性不可思議,如無價珠,墮在淤泥,不爲所染,依此法性修習善根,具足方便大悲願力,不捨有情,遠離一切虛妄分別,心得清淨,深如大海,一一行中,具眾行故,生淨佛土,不爲胎汙。於是舊住天神,空中讚歎,并爲光德天子現淨土相。

平等品第七。佛答最勝法性平等之義,并爲授記。

現相品第八。舍利子問先現苦行等事,最勝答之。

無所得品第九。善思菩薩問最勝得受記耶?答言:「我雖受記,而猶夢等。」乃至重重問答,令眾獲益,最勝問佛:云何未發心者,即能發心,皆悉成就,得不退轉?佛言:「以純淨意,發菩提心,親近賢聖,樂聞正法。遠離慳嫉,正信業果,設爲身命,終不作惡。」乃至佛爲破四見故,說無常、苦、無我、涅槃、寂靜四法。次說神咒。

證勸品第十。佛爲最勝說過去功德寶王佛時,治世輪王,問深正法,成然燈佛,彼時千子,即是賢劫千佛。最勝又問:云何修行,速成大道?佛言:一切善法,無不修滿。又問:現何色像?佛言:如鏡隨現。又般若猶如虛空,無有一法可爲譬喻。

顯功德品第十一。佛答曼殊室利,過去多聞佛時,精進力菩薩,即今最勝天王。又答云何護持正法,云何能調伏心等問。

現化品第十二。最勝答善思問。佛所化身,更能化作無量化佛,往昔願力清淨故。及答護正法問,又有賢德天子,相與問答。

陀羅尼品第十三。曼殊室利及寂靜慧菩薩,共說眾法不入陀羅尼功德,大千振動,天雨妙華。佛說過去寶月佛時,寶功德菩薩,有大辯才,即今寂靜慧是。

勸誡品第十四。佛答曼殊室利,具明信受福聚,毀謗罪過。

二行品第十五。佛爲曼殊室利說化他自行二種般若,及說五事不可思議,三十二相,八十隨好。

讚歎品第十六。曼殊室利、妙色天子、善名天子、大梵天王、各以頌讚、佛印成之。

付囑品第十七。佛以十法付囑阿難,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諦聽、五披讀、六受持、七廣說、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及爲持髻梵天,說佛讚三事,最爲無上,一發菩提心,二護持正法,三如教修行。(八卷)

第七曼殊室利分。佛在給孤獨園,與百千苾芻,十千菩薩眾俱。曼殊室利明相現時,詣如來所,在外而立,舍利子等亦然,佛出敷坐跏趺,曼殊答佛,爲欲利樂有情,以真如相觀於如來。次與舍利子互相酬唱,復答佛發明甚深般若,觀一切法,皆是佛法。於是舍利子,慈氏菩薩,曼殊室利,無緣慮女,皆歎聞說不沈沒驚怖者,已住不退轉地,佛印成之。又與舍利子互相問答,顯真法界性平等義。又與佛互相問答,明福田相不可思議,大地變動,眾會得益。次明初學不思議定,如初學射,久習成就,不復作意。大迦葉問當來誰能信解修學,佛具答之。次爲曼殊說一相莊嚴三摩地,謂不動法界。念一如來,即爲普觀三世諸佛,乃至佛現神力,護持般若久住世間,饒益有情。(二卷,與大寶積經第四十六會同。)

第八那伽室利分。佛在給孤獨園,妙吉祥菩薩,於日初分,著衣持缽,漸將入城,龍吉祥菩薩見已問答,無能勝菩薩來讚,妙吉祥菩薩,答以一切非實,皆如谷響,龍吉祥復相問答,既承教誡,入海喻定。善思菩薩,變動大千,不能令出,後從定起,雨諸香花,向佛歸命。妙吉祥又爲說無上法食,善現來問何所談論。妙吉祥詰以何法名爲大士,如響,豈能有所談論,善現入無所得三摩地門,出定,向佛皈命,妙吉祥又說諸法如幻夢等,善現又入滅定。舍利子來問答,善現出定,妙吉祥爲說希有妙食,善現及舍利子,俱入滅定,次從定起,各各入城。善現化一女人,妙吉祥與諸菩薩聲聞等眾,各飯食已俱詣佛所,以如上事,具白世尊,佛讚印之。妙吉祥曰:「彼女所斷我見,即非我見,是故如來說名我見,乃至夫法想者,即非法想,是故如來說名法想。」次歎持四句頌,福聚甚多,世尊說頌,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於一切有爲,應作如是觀。(一卷)

第九能斷金剛分。與流通金剛般若同本。頌曰:諸和合所爲,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一卷)

第十般若理趣分。佛住他化自在天王宮,與八百萬大菩薩俱,爲諸菩薩,說一切德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此門即是菩薩句義,理極妙樂清淨句義,諸見永寂清淨句義,乃至一切有記無記法,有漏無漏法,有爲無爲法,世間出世間法,空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復依遍照如來之相,說寂靜法性般若理趣現等覺門。復依調伏一切惡法釋迦牟尼如來之相,說調伏眾惡般若理趣普勝法。復依性靜如來之相,說平等智印般若理趣清淨法。復依一切三界勝主如來之相,說灌頂法門般若理趣智藏法。復依一切如來智印持一切佛秘密法門如來之相,說如來智印般若理趣金剛法。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說離戲論般若理趣輪字法。復依一切如來輪攝如來之相,說入廣大輪般若理趣平等性。復依一切廣受供養真淨器田如來之相,說真淨供養甚深理趣無上法。復依一切能善調伏如來之相,說能善調伏甚深理趣智藏法。復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來之相,說性平等性甚深理趣最勝法。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說有情住持甚深理趣勝藏法。復依究竟無邊際如來之相,說無邊無際究竟理趣金剛法。復依遍照如來之相,說三神咒,一一告金剛手受持功德。(一卷,與密部實相般若同,而咒不同。)

第十一布施波羅密多分。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苾芻俱,再三命勸舍利子,爲諸菩薩宣說布施波羅密多,舍利子言:「應緣一切智智,以大悲爲上首,修行布施,則能攝受一切智智,疾證無上菩提。寧以無記心行施,或不行施,終不以迴向二乘地心行施。」次答滿慈子問,喻說菩薩聲聞行施勝劣意願。滿慈子亦說二施譬喻,舍利子廣說有巧方便所行布施,及隨喜迴向所引善根,如月、如日、如吠琉璃寶、如馬寶。又常於有情,作大饒益,如真金、如日月、如商主、如善士、如王種。次更廣說應起決定施心,應學無染布施,又觀諸法,若順若違,皆能助引一切智智。又明二乘於一切智,亦有助力,然諸二乘作意,於一切智及此貲糧,俱無助力,故制菩薩定不應起二乘相應作意。次明能捨眾相迴向菩提,欲爲有情作大饒益,乃名能得無上善利,方便善巧,不取法相,得入居頂諸菩薩數。次明說如是法,皆如來力。佛囑阿難受持。滿慈子問:「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行布施,何所捨,成正覺,何所得?」佛言:「無所捨,無所得,無所損,無所益,如二幻師,戲爲變易,以幻價直,易化美團等。」又舍利子答滿慈子,菩薩先應思惟一切法性,畢竟空寂,次應思惟一切智智,具勝功德,後應愍念一切有情貧乏珍財,受諸苦惱,作是念已,便捨一切珍財,施諸有情,心無所著,亦以正法施諸有情,亦以無邊上妙供具,恭敬供養佛法僧寶,如是布施,隨順菩提,疾能證得一切智智,與諸有情,作大饒益。於是佛以神力,令諸大眾,見十方各各無數殑伽沙數世界,各有無量菩薩,行施精勤,乃結勸云:「菩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應觀法空,緣一切智,具勝功德,愍念有情,受貧匱苦,應行布施波羅密多,持此善根,普施一切,令脫惡趣生死眾苦。作是願言:十方世界諸有情類,由我善根功德威力,未發無上心者,令速發心,已發心者,令永不退,已不退者,令速圓滿一切智智。」舍利子問,最初發心,第二發心,住不退地,坐菩提座差別?佛答示之,并以神力,令見十方各無數界,無數菩薩,行菩薩行種種差別。無數如來,種種方便,饒益有情。乃結勸云:「若定發心求一切智,彼必當作世間第一真淨福田,及作大千最大法師,亦作如來,利樂一切有情。」次答舍利子問,廣明菩薩初心,勝於二乘後心,及明菩薩不退心力,於餘神力,最爲無上。次滿慈子與舍利子互相問答,明退心者,非真菩薩,是增上慢,欲證菩提,應正發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乃至佛囑阿難受持。(五卷)

第十二淨戒波羅密多分。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苾芻俱,命舍利子,宣說戒度。滿慈子問:「云何應知菩薩持戒犯戒?」舍利子答:「若住二乘作意,是名非所行處,是名菩薩犯戒。」又問:「若求一切智智而修布施,豈不執著一切智智,成戒禁取,云何名爲持菩薩戒?」答言:「一切智智,遠離眾相,非方處攝,既非有法,亦非無法,由此因緣,不可執取,是故菩薩行施,持戒,迴向菩提,雖求證得一切智智,而不名爲戒禁取攝,若迴向二乘地,執取淨戒,是失菩薩戒,名犯戒菩薩,若未見聖諦,未證實際,或有因緣,易可還淨。若見聖諦,證實際已,異見深重,難可還淨。又雖經沙數大劫修行淨戒令滿,而不迴向菩提,饒益有情,不能攝受菩薩戒度,雖經沙數大劫居家受妙五欲,而不發趣二乘地心,求一切智,增上意樂無退壞故,不名犯菩薩戒。又若見有少法名爲作者,名爲犯戒菩薩,若隨所修六度,皆用大悲爲首,發起隨順迴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是名具戒菩薩。」次廣歎初心一菩薩戒,遠勝世出世間一切淨戒,以其心無分限,普度有情,求大菩提,引發淨戒,是故除佛所有淨戒,於餘淨戒,最爲第一。又寧遲證菩提,不爲速求墮二乘地。又菩薩不應欲勝菩薩,不應輕慢菩薩,不應降伏菩薩,於餘菩薩,供養恭敬,應如如來,乃至應普恭敬一切有情。又一切法,無少有實,皆如幻事,故諸菩薩迴向趣求一切智智,皆由了達諸法非實,如幻、如化、有所堪能。又菩薩於六度二十空等,乃至一切相智,雖應精勇修習,如救頭然,不應味著。又明菩薩於二乘地,但應遠離,不應讚毀。佛讚印之,并爲廣說方便善巧。又明如來皆深愍念一切有情,心無差別,不隨欲行,然於菩薩,最不棄捨。(五卷)

第十三安忍波羅密多分。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苾芻眾俱,命滿慈子宣說忍度。舍利子問:「菩薩忍、聲聞忍、有何差別?」滿慈子答:「聲聞唯爲捨棄自身煩惱,名爲少分安忍。菩薩欲度無量有情,名爲具分安忍。於檀塗火燒,起平等心,俱欲畢竟利樂。又聲聞唯觀蘊等無我有情之所引發,菩薩亦觀蘊等無性無生之所引發,菩薩欲證菩提,應修其心,令與地水火風空等,寧受無邊大苦,而不愛著二乘自利眾善。又若住二乘地,起二乘作意,乃至樂觀蘊等常無常等,是爲行他行處,若修六度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是爲行自行處,一切惡魔,不能得便。」(一卷)

第十四精進波羅密多分。佛在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苾芻眾俱,滿慈子問菩薩精進。佛言:「初發心時,若身、若心,先應爲他作饒益事,如僕任主,不應自在,諸有所爲,皆隨主欲,亦如馬寶,盤迴去住,遲速任人,又常勤修六度二十空等,能爲難事。」(一卷)

第十五靜慮波羅密多分。佛住鷲峰,與千二百五十苾芻眾俱。舍利子問:「菩薩云何方便,安住靜慮?」佛言:「漸次入四靜慮,引發五通,降魔成覺,又雖現入四禪四定,而不味著,亦不離染,雖觀一切法都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滿慈子問:「何緣如來許諸菩薩入四禪四定,不許久住其中,心生染著?」舍利子答:「若生欲界,速能圓滿一切智智,生色無色,無斯用故!」滿慈子問:「云何安住靜慮,攝受般若精進忍戒施等。」佛一一答。又明若住二乘相應作意,名爲散亂,若隨所集一切善根,迴向趣求一切智智,名爲心定。舍利子問:「菩薩安住靜慮,云何方便,還從定起?」佛言:「於色無色靜慮等至,順逆次第,超越串習,極善純熟,遊戲自在,復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還生欲界,親近供養諸佛,引發菩提分法。生色無色,無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鈍故。」(二卷)

第十六般若波羅密多分。佛住竹林白鷺池側,與千二百五十苾芻,無量無數一生所繫菩薩眾俱,有善勇猛菩薩,請問何謂般若,云何修行,云何令速圓滿,云何惡魔不能得便,能覺魔事,云何安住,速能圓滿一切智法?佛言:「實無少法,可名般若,謂如實知一切法性,無實無生,亦無虛妄,雖不見有菩提心性,而能發起大菩提心,彼雖如是發菩提心,而於菩提無所引發。若能遠達諸法實性,是謂般若微妙甚深,實不可說,今隨世俗文句,方便演說,即蘊等,非般若,離蘊等,非般若,般若於一切法,都無所依,不在蘊等內,不在蘊等外,不在兩間,遠離而住,與蘊等非相應,非不相應,蘊等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是謂般若。復次一切法無自性,是謂般若。一切法非一切法所行故,無知無見,是謂般若。一切法不捨自性,如是遍知,是謂般若。一切法與一切法非合非離,是謂般若。一切法非增非減,是謂般若。一切法非染非淨,是謂般若。一切法非有淨法,非有不淨法,是謂般若。一切法非移轉,非趣入,是謂般若。一切法非繫非離繫,非死非生,非生非死,非流轉非有流轉法,非盡非有盡法,非有集法,非有滅法,非有起法,非有盡法,非有變壞法,非無變壞法,非常非無常等,非有貪瞋癡法,非離貪瞋癡法,非作者非使作者等,非斷非常,非有邊非無邊,非見趣非見趣斷,非愛非愛斷,非善非非善,是謂般若。如是般若,非一切法攝,亦非遠離如是等法,別有般若。如夢、如幻、如燄、如影、如響、如沫、如泡、如芭蕉、如虛空、如影光、如寶光、如燈光,非圓成實。」於是舍利子廣歎難見難覺,乃至無邊際等,佛一一印述之。舍利子問:「云何菩薩依如是法,行諸境相?」佛言:「尚不得法,何況非法,尚不得道,何況非道,知一切境,皆無境性,於一切境,皆無住著,以無邊法爲所行境,如空、如風、無有少相而可得者。又此甚深法要,非但耳聞,即名爲果,要不放逸,精進修行,如實了知,遠離眾惡,自他俱利,乃名爲果。若於正法起異解行,不名聞法,若於法義起顛倒解,不正修行,定無順忍,不應深信微少善根,謂彼即能脫諸惡趣,若得順忍,能不復造感惡趣業,不復懈怠起順退分。」時舍利子告善現言:「云何具壽默然不說般若?」善現答言:「我於諸法都無所見,故無所說,乃至甚深般若不可說示。」佛告善勇猛言:「菩薩修行般若,於一切法,都無所行,以一切法,皆是顛倒之所等起,非實、非有、邪偽虛妄,若能行無所行,爲行般若,遍知一切所緣而行,除遣一切所緣而行。」善勇猛言:「菩薩修行甚深般若,不可思議!」佛言:「如是一切法皆不可思議故,菩薩修行般若亦不可思議。」善勇猛言:「如是行深般若,是無上行、清淨行、明白行、無生行、無滅行、超出行、難伏行。」佛印成之。又明一切法皆以無性爲性,不可修,亦不可遣,菩薩於一切法,無取無執,無住無著,成就功德智慧大威神力,能降伏魔。乃至付囑賢守導師等五百上首菩薩,及善勇猛菩薩,又復微笑放光,令大千界處處有情,互得相見,天龍鬼神,花香供養,讚詠神力,無數菩薩,得無生忍,無邊有情,發無上心。(八卷)

放光般若波羅密多經(三十卷) 菜重芥

西晉于闐國沙門無羅叉共竺叔蘭譯

共九十品,與大般若第二分同本,而有常啼法上二品。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三十卷) 薑海鹹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共僧叡譯

共九十品,亦同放光般若而文較順暢。

光讚般若波羅密經(十卷) 河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共二十一品,亦同上經,而文來未盡。

道行般若波羅密經(十卷) (有道安序) 淡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共三十品,與大般若第四分同,而有常啼曇無竭二菩薩事。

小品般若波羅密經(十卷) (有僧叡序) 鱗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共二十九品,與道行同。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密多經(二十五卷北作十四卷) (南似蘭北履薄)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共三十二品,亦同道行,而文暢順。

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密經(三卷今作二卷) (南履北臨)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即佛母般若三十二品之攝頌也。

大明度無極經(六卷) 潛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共三十品,亦同道行。

摩訶般若波羅密鈔經(五卷) 潛

符秦天竺沙門曇摩蜱共竺佛念譯

共十三品,亦同道行,而文來未盡。

勝天王般若波羅密經(七卷) 羽

陳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與大般若第六分同。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翔

蕭梁扶南國沙門曼陀羅仙譯

與大般若第七會同,又收入寶積第四十六會。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翔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亦與大般若第七會同。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 (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 翔

劉宋沙門釋翔公譯

與大般若第八會同。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羽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與大般若第九會同,而舉世流通,智者大師有疏。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羽

元魏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譯

亦同第九會,而分作十二分。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有跋) 羽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翔

隋南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文拙甚。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翔

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

已上並是同本異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卷) 翔

唐玉華寺沙門釋玄奘譯(即第九會抄出別行)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二卷) (有代宗序) (南流北溫)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序品第一。佛在鷲峰,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靜妙三摩地,放毛孔光,普照十方,菩薩來集。

觀如來品第二。說護佛果護十地行,波斯匿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佛印之。

菩薩行品第三。二諦品第四。護國品第五。不思議品第六。奉持品第七。有金剛手菩薩所說咒。囑累品第八。

文更順暢最宜流通。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二卷) 翔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與上經同,有智者大師疏。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密多經(二紙餘) (南淵北斯)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告舍利子,般若波羅密相應行者,當於諸法如實了知,諸有所作,離一切相,即能圓滿六度,又當斷除十種疑惑。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密經(二紙欠)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鷲峰,告須菩提,般若波羅密經,於三乘法,聚集攝受,平等如一。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三紙餘) (南履北臨)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佛在鷲峰,爲帝釋說般若義無邊,及說頌,說咒。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十六行半) 翔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舉世流通,文約義富。

摩訶般若波羅密大明咒經(一紙欠) 翔

姚秦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譯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經(一紙半) (南凊北薄)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

二經俱與上同本,而後譯有序及流通,佛在鷲峰入定,舍利子問觀世音,觀世音說竟,佛出定讚之。

閱藏知津卷第二十三

字數:7128,最後更新時間: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