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藏知津

凡例


  • 一、《義門》但分五時,不分三藏。謂三藏小教,但屬阿含一時也。然天台備明五時,各論通別;別則但約一類機緣,通則華嚴乃至涅槃,無不遍該一代。又從古判法,多分菩薩、聲聞兩藏。就兩藏中,各具經、律、論三。若據《智度論》說,則凡後代撰述合佛法者,總可論藏所收。若據《出曜經》說,則於經、律、論外,復有第四雜藏,今謂兩土著作。不論釋經、宗經,果是專闡大乘,則應攝入大論;專闡小道,則應攝入小論;其或理兼大小,事涉世間,二論既不可收,故應別立雜藏。

  • 一、若據五時次第,則華嚴之後,應敘阿含。然以小教加於方等般若之前,甚為不可。故必大小各自為類,庶顯權實輕重不同。

  • 一、據密部之中,亦有以華嚴為名者,亦有以般若為名者,亦有以法華為名者,但既涉壇儀印咒,並屬秘密一宗。只此密宗,並是方等大教,並通四十九年所說故也。

  • 一、法華、涅槃,雖同醍醐一味,而一重顯實,一重談常,故仍分二也。

  • 一、大乘律,本在諸經論中,不同小乘條然各別。今為令學菩薩戒者,易於尋究,故順歷代藏經舊例仍列數種,而出沒取捨略與舊目不同。

  • 一、大乘論藏,自有釋經、宗經,及轉釋諸論之不同。今故分為三別,三中又各先敘西土、後敘此土,所以尊天竺也。

  • 一、此土釋大乘經,雖有巧拙淺深不同,然既附經文,不可攝入雜藏,故並入論藏中。若《義門》各附經論之後,又似經論,太無分別矣。

  • 一、此土述作,唯肇公及南嶽天台二師,醇乎其醇,真不愧馬鳴、龍樹、無著、天親,故特收入大乘宗論。其餘諸師,或未免大醇小疵,僅可入雜藏中。

  • 一、西土撰述,但以義兼大小,或復事涉抄撮,故名為雜。此方撰述,則以諸家不同,體式亦異,故名為雜。

  • 一、此土,淨土宗如《妙宗鈔》、《十疑論》等,台宗如《玄義》、《文句》、《三止觀》等,賢首如《華嚴疏鈔》等,並已收入大乘論藏,故所列咸皆無幾。俟法海觀瀾中,乃當備列各宗要書。

  • 一、《義》目於華嚴、法華等經,便取賢首、溫陵等意旨釋之,未免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今但列其品題,并品中事理大概,使人自知綱要。唯至疏鈔玄文,方略出其釋經之法,使知各家製立軌則不同。

  • 一、《義》目每於重單譯中,先取單本總列於前,後以重本別列於後,相去懸隔,查考稍難。又每以先譯為主,不分譯之巧拙,致令閱者不知去取。今選取譯之巧者,一本為主,其餘重譯即列於後。俾不能遍閱者,但閱其一,即可得旨。若能遍閱者,連閱多譯,便知巧拙之得失也。

  • 一、凡重譯本,於總目中,即低一字書之,使人易曉。至後錄中,則與主本或全同、或稍異,仍備明之,使人知其或應並閱、或可不閱也。

  • 一、諸經或已流通,則人多素曉;或雖未流通,而卷帙不多,則人易翻閱,故所錄皆略。唯《大般若》,實為佛祖迅航,而久不流通,卷盈六百,故所錄稍詳。又寶積、大集,及諸密部,并阿含等,凡卷帙多而人罕閱者,亦詳錄之,庶令人染一指而知全鼎之味云爾。

字數:943,最後更新時間: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