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真詮》 | 二校

《子平真詮》爲中國傳統命理學著作,傳爲清代乾隆進士沈燡燔(原名懷屺,字孝瞻)所著。
然「客舟聽雨」兄則以爲明人書也。蓋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西元2003春季拍賣會,拍出一部古籍善本《耕寸集》,標爲明敬一堂抄本,二冊,黑格謄抄,書口下書「敬一堂藏書」,版心標「青囊序句解」。而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有善本《耕寸集》,亦標註「清敬一堂鈔本」,一冊,書口下書「敬一堂藏書」,第一二卷版心標「子平真詮」。
聽雨兄又核對其命例多摘錄自《子平三命通變淵源》及《三命通會》二書。《子平三命通變淵源》成書於南宋末,《三命通會》成書於明萬曆六年(西元1578),可知是書成於明萬曆六年之後。
按明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意大利籍耶穌會傳教士潘國光至上海,徐光啟第四孫女潘徐氏(教名瑪爾弟納,早年嫁於豫園潘家),設法購得潘家舊宅中最宏偉精緻之院第「世春堂」,於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改建爲天主教堂,以「崇敬一主」之意取名「敬一堂」,又於院內建觀星台。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因羅馬教皇與清廷發生中國禮儀之爭,清廷下令禁止天主教,沒收天主教堂及教產。敬一堂禮拜堂改爲關帝廟,觀星臺址改建爲「申江書院」(「敬業書院」前身)。
聽雨兄謂肖清和《明清基督宗教漢語文獻總書目·漢語基督教文獻總書目》明末清初部分,收錄多部敬一堂刊刻或手寫以基督教義爲主之書,知敬一堂有公開出版書籍,時間當在明崇禎十三年至清雍正九年。以此推測,《耕寸集》手抄本傳抄時間當在雍正九年之前,其書即爲《子平真詮》之前身,故聽雨兄以《耕寸集》爲名,於西元2015由香港星易圖書有限公司排印出版。
然余有疑焉,清雍正二年雖禁天主教,又沒收天主教堂及教產,然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清廷謂天主教乃「勸人爲善之宗教」,又開其禁。至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又將敬一堂歸還天主教會,關帝廟及書院先後遷出,是年四月七日舉行復堂典禮。則「敬一堂」之名,明清皆有,而《耕寸集》未必明人之書也。今查有敬一堂藏板《大生要旨》,作者爲清乾隆間唐桐園,即其證也。
且敬一堂本《真詮》無《序》,而民國十二年紹興育新書局本有胡焜《序》,中明谓「得讀山陰沈孝瞻先生所著《子平手錄》三十九篇,不覺爽然自失,悔前次之揣摩未至。遂携其書示君安,君安慨然嘆曰:『此談子平家真詮也!』」則《真詮》乃章君安所名,首见於胡焜此《序》,而其本名《子平手錄》也。若謂明人名此書亦爲《真詮》,則余未敢信也。
又胡《序》謂是書原「三十九篇」,而敬一堂本、育新書局本今皆四十七篇,所差八篇,若以本書各星神《取運》篇數之,正合八篇之數,蓋篇章離合也。愚意謂若原作四十七篇,胡焜不當謂三十九篇也,且育新書局本收胡焜序,亦明以爲沈孝瞻作也,何以再拆爲四十七篇而不言其所據?且此外各本篇數或有不同,然皆作沈孝瞻著,未言爲明人書也。故余疑敬一堂未必爲明本也。
聽雨兄又以《耕寸集》名本書,余亦不敢苟同。蓋嘉德所拍賣之《青囊序句解》,及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之《子平真詮》,雖二書皆於書口上方書「耕寸集」,然版心所標不同,則《耕寸集》乃總集之名,版心處方爲各書原名也。
今依舊説,書名曰《子平真詮》,而作者爲沈燡燔孝瞻也。
子平真詮 沈澤燔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本書版本,已見於世者,有敬一堂本;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報暉草堂刻本《子平真詮》(甘肅圖書館藏,清·趙舒翹序,李星科跋);民國上海文明書局本;育新書局本;民國二十五年徐樂吾《評注》本。其章君安本,趙舒翹謂未見刻本惟見鈔本,疑其未刻。又趙《序》中各鈔本,今皆未見。各本篇數頗有異同,有三十九篇(胡焜《序》所見沈孝瞻《子平手錄》),有四十五篇(見於趙《序》),有四十七篇(敬一堂本、育新書局本等)。至於徐氏《評注》,内容有增加,爲五十四篇,則非《真詮》之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