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五
皮部,皮之十二部也。手足三陽三陰。十二經絡之脈,皆在於皮,各有分部。故曰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部有左右上下,復有外內淺深。百病之生,先於皮毛,由皮毛而腠理,腠理而絡脈,絡脈而經脈,經脈而腑臟。腑臟之氣,亦通於皮,亦有分部,其腑臟之氣,不與於皮,而生大病矣。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
量,平聲。別,音逼。皮主通體,分屬經脈,各有其部,故皮有分部。周身脈道,有徑直之經,橫絡之紀,故脈有經紀。《靈樞·經筋》十三,各有所結,間有所絡,故筋有結絡。骨度長短不同,不可以度而量之,故骨有度量。皮脈筋骨,生病不同,故生病各異。凡此,當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而知病之始終,故舉以問。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爲紀者,諸經皆然。
皮有分部,乃以經脈而分其部,故欲知皮部,以經脈爲紀者,十二經皆然。諸,十二也。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蜚,飛同。經脈之氣,從內達外,由闔而樞,樞而開。故首論陽明之闔,次論少陽之樞,終論太陽之開。陽明之陽,行身之前而主闔。闔則不開,有害於飛,故名曰害蜚。蜚,猶開也。上下,猶手足也。無分手足,皆爲害蜚,故上下同法。但視其陽明部中,皮內有浮絡者,皆手足陽明之絡也。其浮絡之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若青黑黃赤白,五色皆見,則寒熱互呈也。皮絡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蓋絡爲陽,主外,經爲陰,主內也。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
少陽之陽,行身之側,而主樞,故名曰樞持。持猶主也。無分手足,皆爲樞持,故上下同法。但視其少陽部中,皮內有浮絡者,皆手足少陽之絡也。皮部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絡爲陽,主外,絡盛客經,則陽氣內入,故在陽者主內。經爲陰,主內,陽氣內入,則陰氣外出,故在陰者主出。出而復入,以滲於內。此陰陽經絡,外內出入,不獨手足少陽爲然,而諸經皆然。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陽之陽,行身之背,而主開,故名曰關樞。關,猶系也。樞轉始開,開之繫於樞也。無分手足,皆爲關樞,故上下同法。但視其太陽部中,皮內有浮絡者,皆手足太陽之絡也。皮絡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經脈之氣,有陽有陰,樞爲之主。故先論少陰之樞,次論厥陰之闔,終論太陰之開。少陰之陰,從踹膕而上,注胸中而止,樞轉神機,區別水火,故名曰樞儒。儒,猶區也。手足少陰,皆爲樞儒,故上下同法,但視其少陰部中,皮內有浮絡者,皆手足少陰之絡也。皮絡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浮絡之陽部而注於經,有入則有出。其出者,少陰在內,從至陰之內,注於骨中而始出也。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心主手厥陰心主包絡也。手足無分、上下同法,故舉手之厥陰以明之。心主之陰,起於胸中,而主闔,闔則不能外任,故名曰害肩。肩,猶任也。手足厥陰,皆爲害肩,故上下同法,但視其心主部中,皮內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是足之厥陰,亦同於手之厥陰也,皮絡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循足脛,交出厥陰之前,而主開,故名曰關蟄。蟄,猶藏也。藏而後開,開之關於蟄也。手足太陰,皆爲關蟄,故上下同法。但視其太陰部中,皮內有浮絡者,皆手足太陰之絡也。皮絡之邪過盛,則入客於經,凡絡盛客經,言從絡脈而至於經脈,以明絡脈之部,即經脈之部也。
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通承上文而言手足三陽三陰。凡十二經絡脈者,在於通體,而爲皮之部也。此一節,言手足三陽三陰,十二經絡之脈,皆在於皮,以皮部而知經絡,即以經絡而分皮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中,去聲。部有左右上下、復有外內淺深。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由皮毛而入於腠理。故邪中之,則腠理開。由腠理而入於絡脈,故開則入客於絡脈。由絡脈而入於經脈,故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由經脈而入於腑,故留而不去,傳入於腑。腸胃爲土腑,萬物之所歸,故廩於腸胃。廩,倉廩,言聚藏也。
邪之入於皮也,溯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施骨消,閃爍䐃破,毛直而敗。
復從上文之意而推論之,又言邪之始入於皮也。溯然起毫毛,由毫毛而入於腠理,故開腠理。其從腠理而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而色變。其從絡脈而入客於經也,則感經脈之虛,而邪乃陷下。其從經脈而不入於腑則傷臟氣。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施骨消,甚至虛於內而絕於外,閃爍䐃破,腠理絕矣,毛直而敗,皮毛絕矣。毛內筋骨,臟氣主之,此言從皮毛而入臟也。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伯言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故問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
經脈絡脈之部,皆在於皮。故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邪注於經脈。經脈滿,則邪入舍於腑臟也。是知病之生也,始於皮毛,各從其部由淺入深,而舍於腑臟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
與,去聲。此後申明生病之意。腑臟之氣,通於皮中,故皮者各有分部。若腑臟之氣,不與於皮,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部有左右上下,復有外內淺深,而皮部之邪,入腑入臟。腑臟之氣,出於皮中,帝故善之。此一節,言皮部有皮毛腠理絡脈經脈之淺深,而腑臟之氣,皆當於皮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