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診要經終論第十六篇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二

診要經終論第十六篇


診視之要,在於經脈。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所以治其經脈也。不知者,反之所以傷其經脈也;十二經脈之敗,乃經脈之終也,故曰診要經終也。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此問診要,下問經終,故以名篇。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

方,猶位也。正月二月天氣從陰而陽,故天氣始位。地氣從下而上,故地氣始發。肝主春木,故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

三月四月,天氣由東而南,始正其位,故天氣正方,地氣由生而長,發無餘蘊,故地氣定發。土生萬物,於人爲脾,故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五月六月,天暑地炎,天暑故天氣盛。地炎故地氣高。謂氣機上而不下也,人氣在頭,亦上而不下之謂也。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

春夏爲陽,秋冬爲陰。七月八月,天地之氣自陽而始陰,故陰氣始有肅殺之意。肺主秋金,故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九月十日,自秋而冬,陰氣凝聚,始有作冰之意。地氣收斂,始有閉藏之機。人氣在心合於手少陰也。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復,猶伏也。十一月十二月,水冰氣狀,故冰伏。地氣歸藏,故地氣合,腎水之氣主於冬,故人氣在腎,合於足少陰也。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

散,上聲。間,去聲,下俱同。散俞,絡脈之俞也。分理,分肉之腠理也。春氣始生,故春刺絡脈之散俞及與分肉之腠理間。血出則經絡通而止針。如病甚者,當深取而傳導其氣,若虛實相間者,以針傳氣,而即環轉也。

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

終俞,孫絡之俞也。夏氣開張,故淺刺絡俞,微見其血而止針,若盡傳其氣,反閉其環轉之機,而痛病必下人矣。

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

秋時人氣在肺,肺主皮膚,故秋刺皮膚,氣機始收。故循皮膚之紋理而刺之,或刺上,或刺下,皆同於皮膚循理之法。故上下同法,若氣機環轉,則神氣內變,而止針。

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

俞竅乃俞穴之竅,冬氣閉藏,其刺宜深,故冬刺俞穴之竅。在於竅之分理,病甚者,循俞直下,虛實相間者,循經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總結上文之意。上文春夏秋冬,人氣各有所在。春夏秋冬,淺深各有所刺。此言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即法其人氣之所在,以爲刺也。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

分去聲,下同。春夏秋冬各有所刺,若春刺夏分,必氣妄傷,心合脈,故脈亂,脈亂則氣無所附,故氣微。脈亂氣微,邪反內入,故入淫骨髓,而春病不能愈。夫脈亂必令人不嗜食。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也,不但氣微,又且少氣。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爲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春到秋分,肺氣妄傷。筋攣,肝病也。筋攣逆氣,肝病而逆於肺也。肝病逆肺,故轉爲咳嗽,環猶轉也,春刺秋分,故夏病不愈。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故令人時驚。肝藏魂,肺藏魄,魂魄不安,故又且邪哭。

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著,舊本訛著,今改,下繳著同,藏如字。春刺冬分,腎氣妄傷,腎主冬藏,故邪氣著藏。水寒爲病,故令人脹。刺失其宜,故春病不愈,言爲心聲,又且欲言語,不但病足少陰,兼病手少陰也,凡此皆春刺之失也。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懈惰。

夏刺春分,則夏病不愈。長夏屬土,故令人懈惰。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

夏刺秋分,則夏病不愈,夏火屬心,心虛,故令人心中欲無言,不但無言,且惕惕如人將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夏刺冬分,則夏病不愈,夏月陽氣外張,故令人少氣。氣虛,則肝血無所附,故時欲怒,凡此皆夏刺之失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爲,起而忘之。

秋刺春分,則秋病不已。秋主收、刺春分、反導其氣血上行,故令人惕然。肺位居高,治節出焉,故欲有所爲。收氣反散,故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

秋刺夏分,則秋病不已。夏日人倦嗜臥,秋刺夏分,則令人益嗜臥。嗜臥陰也,夢爲陰中之陰,既嗜臥矣,又且善夢。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時寒。

秋刺冬分,則秋病不已,冬時水旺氣寒,冬脈虛,故令人洒洒時寒。凡此皆秋刺之失也。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慾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冬刺春分,則冬病不已、臥眠者,閉藏之象。冬刺春分,故欲臥而不能眠。氣機外泄,故眠而有見。有見,以無爲有也。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爲諸痹。

冬刺夏分,則冬病不愈,氣上者,陽因而上,開泄之意也。發爲諸痹者,冬氣應藏而反開泄,留連時日,發爲風寒濕諸痹之證也。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冬刺秋分,則冬病不已,冬時水精內藏,刺秋分,則水精外泄於皮毛,故令人善渴,凡此皆冬刺之失也。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

春夏秋冬,刺失其分,則傷五臟之氣。故凡刺胸腹之皮部者,必避五臟真元之氣,當從之使出,不可逆之使入也。

中心者,環死。

中,去聲。下中脾腎肺膈皆同。若逆之使入,中傷心氣者,周時環轉而死。蓋陽中之太陽,心也,如天之日,一日一周,今不能周,故環死。

中脾者,五日死。

脾者,土也,五乃土之生數,故中傷脾氣者五日死。

中腎者,七日死。

腎者,水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合而爲七,故中傷腎氣者,七日傷。

中肺者,五日死。

肺者,金也,乾爲金,爲天。《易系》曰,天數五,地數五。故中脾者五日死,此中肺氣者,亦五日死。言五臟不及肝者,或簡脫也。

中膈者,皆爲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五臟之氣,皆以胸膈以出入,故中傷膈氣者,皆爲傷中,其外病雖愈,亦不過一歲必死。一歲,盡四時五行之氣也。

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處,去聲。上文云凡刺胸膜者,必避五臟。此申明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之道也。所謂從者乃膈與脾腎之處,蓋膈爲陽,居上,脾屬土,居中。腎爲陰,居下,知膈與脾腎之處,則知上下出入之度,故爲從。若不知膈與脾腎之處宜上反下,宜出反入;不知者,反之則爲逆矣。

刺胸腹者,必以布繳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又申明凡刺胸腹者,必以布繳著之,乃從單布上刺,是刺之至淺也。刺之不愈,復刺者,言刺布不愈,當去布覆刺也。刺針必肅者,復刺之針,必宜端肅,不若刺布之放縱也。刺腫搖針者,肌肉壅腫,則宜搖針以瀉之。若肌肉不腫而爲經脈之刺,仍宜端肅,而勿搖。此刺胸腹必避五臟之要道也。

此一節言四時各有所刺。刺失其宜,則病不愈,刺傷五臟,則死有期,而爲診視之要也。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上文刺傷五臟乃無形之氣機,非有形之經脈,故帝復願聞十二經脈之終。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太陽之脈,手足太陽之經脈也。終,絕也,戴眼,目上視也。反折,背反張也。瘛瘲,手足抽掣也。手太陽之脈,止於目內眥,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故其終也,戴眼。太陽行身之背,故其終也,反折。手太陽之脈,循臂上肩,足太陽之脈,貫臀入膕,故其終也,瘛瘲。手太陽主液,液脫血亡,故其色白。經脈終而汗出,則爲絕汗,絕汗出則死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寰,舊本訛睘,今改。手足少陽之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其終也,耳聾。《靈樞·經脈論》云,膽足少陽之脈,主骨所生病。節者,骨之交,故其終也,百節皆縱。手少陽之脈止於目銳眥,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故其終也,目寰絕系。謂目之寰宇與眼系相絕,不相維繫也。系絕經終,故一日半死。《刺禁論》云,刺中膽者一日半死。色先青白者,日半之前,先見木受金刑之色,乃死矣。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足陽明經脈,起於鼻頞中,上連於目,下連於口,故口目動作,動作牽引歪斜也。善驚,所謂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也。妄言,所謂甚則上高而歌也。色黃,土氣外呈也。上下經盛,謂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皆足陽明經脈之病。從足而手,從下而上,則其上下經盛,手經足經皆病也。不仁者,身冷膚硬,陽明之經脈皆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面黑,水氣上泄也。齒長,骨屬外浮也。垢,面齒不榮也。腹脹閉,少陰神機不從中土而轉輸也。手經足經不相通貫,則上下不通,而少陰之經脈皆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腹脹閉,足太陰脾氣不升也。不得息,手太陰肺氣不降也。善噫,脾病也。善嘔,土虛也。嘔則逆,不能四布也。逆則面赤,火色外呈,土無生源也。若不上逆則地氣不升,故上下不通,不通則土不制水,故面黑;土不生金,故皮毛焦,而太陰之經脈皆終矣。

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溺,鳥去聲。卷,上聲,餘篇卷同。手厥陰心包之脈,起於胸中,故中熱,足厥陰肝脈爲病,則嗌乾善溺。手厥陰心包爲病則心煩,此厥陰經脈之病,非經脈之絕。甚則舌卷,厥陰之脈絕於上也。卵上縮,厥陰之脈絕於下也。如是則厥陰之經脈皆終矣。

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手足六經之終,乃十二經脈之終,故曰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此一節承上文五臟氣機內逆,而論十二經脈之終,所以爲「診要經終」也。

字數:3052,最後更新時間:20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