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釋·雜篇
〖釋文以人名篇。〗
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奏曲未半。〖疏緇,黑也。尼父游行天下,讀講詩書,時於江濱,休息林籟。其林鬱茂,蔽日陰沈,布葉垂條,又如帷幕,故謂之緇帷之林也。壇,澤中之高處也。其處多杏,謂之杏壇也。琴者,和也,可以和心養性,故奏之。 釋文 緇帷 司馬云:黑林名也。本或作惟。 杏壇 司馬云:澤中高處也。李云:壇名。〗
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被髮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疏漁父,越相范蠡也;輔佐越王句踐,平吴事訖,乃乘扁舟,游三江五湖,變易姓名,號曰漁父,即屈原所逢者也。既而汎海至齊,號曰鴟夷子;至魯,號曰白珪先生;至陶,號曰朱公。晦跡韜光,隨時變化,仍遺大夫種書云。揄,揮也。袂,袖也。原,高平也。距,至也。鬢眉交白,壽者之容;散髮無冠,野人之貌。於是遥望平原,以手揮袂,至於高陸,維舟而止,(拓)〔托〕頤抱膝,以聽琴歌也。 釋文 有漁父者 音甫,取魚父也。一云是范蠡。元嘉本作有漁者父,則如字。 須眉 本亦作鬚眉。 交白 如字。李云:俱也。一本作皎。 揄 音遥,又音俞,又褚由反,謂垂手衣內而行也。李音投,投,揮也。又士由反。 袂 面世反,李音芮。 以上 時掌反。 距陸 李云:距,至也。〗
客指孔子曰:「彼何爲者也?」〖疏詢問仲尼是何爵命之人。〗
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疏答云是魯國賢人君子也。〗
客問其族。子路對曰:「族孔氏。」〖疏問其氏族,答云姓孔。〗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疏又問孔氏以何法術脩理其身。〗
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疏率性謙和,服行聖跡,修飾禮樂,簡選人倫,忠誠事君,化物齊等,將欲利羣品,此孔氏之心乎! 釋文 飾禮 如字。本又作飭,音敕。 下以化齊民 李云:齊,等也。許慎云:齊等之民也。如淳云:齊民,猶平民。元嘉本作化於齊民後。(句如)〔向本〕無於字。〗
又問曰:「有土之君與?」
子貢曰:「非也。」
「侯王之佐與?」
子貢曰:「非也。」〖疏爲是有茅土五等之君?爲是王侯輔佐卿相乎?皆答云非也。 釋文 君與 音餘。下同。〗
客乃笑而還,行言曰:「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疏夫勞苦心形,危亡真性,偏行仁愛者,去本迢遰而分離於玄道也,是以嗤笑徘徊,嗚呼歎之也。 釋文 以危 危,或作僞。 其分 如字。本又作介,音界。司馬云:離也。◎慶藩案:分釋文作介,音界,是也。隸書介作 ,俗書分作 ,二形相似,往往溷亂。莊三十年穀梁傳周之分子也。釋文:分,本作介。漢書杜周傳執進退之分,師古注:分,或作介。是其證。◎藩又案界與介古字通。漢書揚雄傳界(溼)〔涇〕陽抵穰侯而代之,文選界作介。史記晉世家號曰介山,續漢書郡國志作界山。春秋繁露立元神(碑)〔篇〕介障險阻,淮南覽冥篇介作界。〗
子貢還,報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聖人與!」乃下求之,至於澤畔,方將杖拏而引其船,顧見孔子,還鄉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進。〖疏拏,橈也。反走前進,是虔敬之容也。 釋文 杖 直亮反。 拏 女居反。司馬云:橈也,音餘。 鄉而 香亮反。或作嚮,同。〗
客曰:「子將何求?」
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竊待於下風,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疏曩,向也。緒言,餘論也。卒,終也。相,助也。向者先生有清言餘論,丘不敏,未識所由之故。竊聽下風,庶承謦欬,卒用此言,助丘不逮。 釋文 緒言 猶先言也。◎俞樾曰:楚辭九章款秋冬之緒風,王注曰:緒,餘也。讓王篇曰:其緒餘以爲國家。是緒與餘同義。緒言者,餘言也。先生之言未畢而去,是有不盡之言,故曰緒言。釋文曰:猶先言也。非是。 竊待 待,或作侍。 咳 苦代反。 唾 吐卧反。 相丘 息亮反。〗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學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脩學,以至於今,六十九歲矣,无所得聞至敎,敢不虛心!」〖疏嘻,笑聲也。丘少年已來,脩學仁義,逮乎耆艾,未聞至道,所以恭謹虔恪虛心矣。 釋文 曰嘻 香其反。 之好 呼報反。下同。 丘少 詩召反。下同。〗
客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疏夫虎嘯風馳,龍興雲布,自然之理也,固其然乎!是以漁父大賢,宣尼至聖,賢聖相感,斯同聲相應也。故釋吾之所有方外之道,經營子之所以方內之業也。 釋文 而經子之所以 經,經營也。司馬云:經,理也。〗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官治其職,人憂其事,乃无所陵。〖疏陵,亦亂也。夫人倫之事,抑乃多端,切要而言,無過此四者。若四者守位,乃敎治盛美,若上下相冒,則亂莫大焉。是以百官各司其職,庶人自憂其務,不相陵亂,斯不易之道者也。 釋文 正治 直吏反。下官事不治同。〗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徵賦不屬,妻妾不和,長少无序,庶人之憂也;〖疏田畝荒蕪,屋室漏露,追徵賦税,不相係屬,妻妾既失尊卑,長幼曾無次序,庶人之憂患也。◎慶藩案:荒露,謂荒蕪敗露。方言曰:露,敗也。古本或作路,路露古通用。淮南臣道篇路亶者也,王念孫曰:路亶,猶羸憊也。亦通作潞。秦策士民潞病,高注云:潞,羸也。皆與敗義相近。孟子滕文公篇是率天下而路也,趙注云:是導率天下之人以羸路也。 不屬 音燭。 長少 丁丈反。後遇長同。〗能不勝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羣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憂也;〖疏職任不勝,物務不理,百姓荒亂,四民不勤,大夫之憂也。 釋文 不勝 音升。 行不 下孟反。〗廷无忠臣,國家昏亂,工技不巧,貢職不美,春秋後倫,不順天子,諸侯之憂也;〖疏陪臣不忠,苞茅不貢,春秋盟會,落朋倫之後,五等之憂也。 釋文 工技 其綺反。◎盧文弨曰:今書作國技。 貢職 職,或作賦。 春秋後倫 朝覲不及等比也。〗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以傷庶物,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禮樂不節,財用窮匱,人倫不飭,百姓淫亂,天子有司之憂也。〖疏攘,除也。陰陽不調,日時愆度,兵戈荐起,萬物夭傷,三公九卿之憂也。 釋文 不飭 音敕。〗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勢而下无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疏上非天子諸侯,下非宰輔卿相,而擅修飾禮樂,選擇人倫,敎化蒼生,正齊羣物,乃是多事之人。 釋文 不泰 本又作大,音同。徐敕佐反。後同。〗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謂之摠;〖疏摠,濫也。非是己事而强知之,謂之叨濫也。 釋文 八疵 祀知反。 之摠 李云:謂監也。〗莫之顧而進之,謂之佞;〖疏强進忠言,人不采顧,謂之佞也。〗希意道言,謂之諂;〖疏希望前人意氣而導達其言,斯諂也。 釋文 道言 音導。〗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疏苟且順物,不簡是非,謂之諛也。〗好言人之惡,謂之讒;〖疏聞人之過,好揚敗之。〗析交離親,謂之賊;〖疏人有親情交故,輒欲離而析之,斯賊害也。〗稱譽詐僞以敗惡人,謂之慝;〖疏與己親者,雖惡而(舉)〔譽〕;與己疏者,雖善而毁;以斯詐僞,好敗傷人,可謂姦慝之人也。 釋文 稱譽 音餘。 以敗 補邁反。 惡人 烏路反。下同。 之慝 他得反。〗不擇善否,兩容頰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疏否,惡也。善惡二邊,兩皆容納,和顔悦色,偷拔其意之所欲,隨而佞之,斯險詖之人也。 釋文 善否 悲美反,惡也。又方九反。 兩容頰適 善惡皆容,顔貌調適也。頰,或作顔。〗此八疵者,外以亂人,內以傷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疏外則惑亂於百姓,內則傷敗於一身,是以君子不與爲友朋,明君不將爲臣佐也。〗所謂四患者: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挂功名,謂之叨;〖疏伺候安危,經營大事,變改之際,建立功名,謂叨濫之人也。 釋文 以挂 音卦,别也。又音圭。 之叨 吐刀反。〗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疏事己獨擅,自用陵人,謂之貪也。〗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疏有過不改,聞諫彌增,很戾之人。 釋文 很 胡懇反。◎慶藩案:說文:很,言不聽從也。逸周書諡法篇愎很遂過者曰刺。荀子成相篇愎很遂過不肯悔。〗人同於己則可,不同於己,雖善不善,謂之矜。」〖疏物同乎己,雖惡而善,物異乎己,雖善而惡,謂之矜夸之人。 釋文 能去 起吕及。〗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敎已。
孔子愀然而歎,再拜而起曰:「丘再逐於魯,削跡於衞,伐樹於宋,圍於陳蔡。丘不知所失,而離此四謗者何也?」〖疏愀然,慚竦貌也。罹(離),遭也。丘無罪失而遭罹四謗。未悟前旨,故發此疑。 釋文 愀然 在九反,又七小反。〗
客悽然變容曰:「甚矣子之難悟也!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爲尚遲,疾走不休,絶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子審仁義之間,察同異之際,觀動靜之變,適受與之度,理好惡之情,和喜怒之節,而幾於不免矣。〖疏留停仁義之間以招門徒,伺察同異之際以候機宜,觀動靜之變,睎其僥倖,適受與之度,望著功名,理好惡之情,而是非堅執,和喜怒之節,用爲達道,以己誨人,矜矯天性,近於不免也。 釋文 難語 魚據反。下同。本或作悟。◎盧文弨曰:今書作難悟。 愈數 音朔。 不離 力智反。〗謹脩而身,慎守其真,還以物與人,則无所累矣。〖疏謹慎形體,修守真性,所有功名,還歸人物,則物我俱全,故無患累也。〗今不脩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疏不能脩其身而求之他人者,豈非疏外乎!〗
孔子愀然〖疏自竦也。〗曰:「請問何謂真?」
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疏夫真者不僞,精者不雜,誠者不矯也。故矯情僞性者,不能動於人也。〗故强哭者雖悲不哀,强怒者雖嚴不威,强親者雖笑不和。真悲无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疏夫道無不在,所在皆通,故施於人倫,有此四事。〔四事〕之義,(以)〔具〕列下文。 釋文 故强 其丈反。下同。 歡樂 音洛。下同。〗忠貞以功爲主,飲酒以樂爲主,處喪以哀爲主,事親以適爲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跡矣。〖疏貞者,事之幹也。故以功績爲主;飲酒陶蕩性情,故以樂爲主。是以功在其美,故不可一其事跡也。〗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无問其禮矣。〖疏此覆釋前四義者也。〗禮者,世俗之所爲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疏節文之禮,世俗爲之,真實之性,稟乎大素,自然而然,故不可改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疏法效自然,寶貴真道,故不拘束於俗禮也。〗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禄禄而受變於俗,故不足。〖疏恤,憂也。禄禄,貴貌也。愚迷之人,反於聖行,不能法自然而造適,貴道德而逍遥,翻復溺人事而憂慮,滯囂塵而遷貿,徇物無厭,故心恆不足也。 釋文 禄禄 如字,又音録,謂形見爲禮也。司馬云:録,領録也。◎慶藩案:禄司馬本作録。文選劉公幹雜詩注引司馬云:領(禄)〔録〕也。領上無(禄)〔録〕字,與釋文異。〗惜哉,子之蚤湛於人僞而晚聞大道也!」〖疏惜孔子之雄才,久迷情於聖跡,耽人間之浮僞,不早聞於玄道。 釋文 蚤 音早。字亦作早。 湛 丁南反,下同。〗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敎之。敢問舍所在,請因受業而卒學大道。」〖疏尼父喜歡,自嗟慶幸,得逢漁父,欣若登天。必其不恥訓誨,尋當服勤驅役,庶爲門人,身稟敎授,問舍所在,終學大道。 釋文 丘得過也 謂得過失也。過,或作遇。◎慶藩案:釋文過或作遇者是也。遇過形似,致易互譌,說見前。 而比 如字,謂親見比數也。又毗志反。〗
客曰:「吾聞之,可與往者與之,至於妙道;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慎勿與之,身乃无咎。〖疏從迷適悟爲往也。妙道。真本也。知,分别也,若逢上智之士,可與言於妙本,若遇下根之人,不可語其玄極,觀機吐照。方乃無疵。〗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疏戒約孔子,令其勉勵。延緣止蘆葦之間。重言去子,殷勤訓勗也。 釋文 乃刺 七亦反。〗
顔淵還車,子路授綏,孔子不顧,待水波定,不聞拏音而後敢乘。〖疏仲尼既見異人告以至道,故仰之彌甚,喜懼交懷,門人授綏,猶不顧盼,船遠波定,不聞橈響,方敢乘車。 釋文 波定 李云:謂戰如波也。案謂船行故水波,去遠則波定。〗
子路旁車而問曰:「由得爲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今漁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得无太甚乎?門人皆怪夫子矣,漁人何以得此乎?」〖疏天子萬乘,諸侯千乘。伉,對也。分處庭中,相對設禮,位望相似,無階降也。仲尼遇天子諸侯,尚懷倨傲,一逢漁父,盡禮曲腰,并受言詞,必拜而應,漁父威嚴,遂至於此。孔丘重方外之道,子路是方內之人,故致驚疑,旁車而問也。 釋文 旁車 步浪反。 萬乘 繩證反。下同。 倨 音據。 敖 五報反。 曲要 一遥反。 磬折 之設反。〗
孔子伏軾而歎曰:「甚矣由之難化也!湛於禮義有間矣,而樸鄙之心至今未去。〖疏湛著禮義,時間固久,嗟其鄙拙,故憑軾歎之也。 釋文 湛於 湛,或作其。〗進,吾語汝!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惜哉!不仁之於人也,禍莫大焉,而由獨擅之。〖疏召由令前,示其進趨,夫遇長老不敬,則失於禮儀;見可貴不尊,則心無仁愛。若非至德之人,則不能使人謙下;謙下或不精誠,則不造於玄極。不仁不愛,乃禍敗之基。惜哉仲由,專擅於此也! 釋文 下人 遐嫁反。下及注同。〗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爲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今漁父之於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注此篇言無江海而閒者,能下江海之士也。夫孔子之所放任,豈直漁父而已哉?將周流六虛,旁通無外,蝡動之類,咸得盡其所懷,而窮理致命,(因)〔固〕所以爲至人之道也。 疏由,從也。庶,眾也。夫道生萬物,則謂之道,故知眾庶從道而生。是以順而得者則生而成,逆而失者則死而敗,物無貴賤,道在則尊。漁父既其懷道,孔子何能不敬耶! 釋文 而閒 音閑。 蝡 如兗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