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卷七十五

方論(五十三)


〔徐氏(用宣)袖珍小兒方〕十卷 存

自序曰。事莫難乎醫。醫莫難乎小兒。何也。蓋小兒之證。惟在揣摩推測以得之。古人喻之。若草頭之露。水上之泡耳。苟非燭理之明。曷能療之哉。古今方書。非不多也。然往往得彼失此。不足以備檢閱。予因暇日。竊搜輯小兒諸家方書。纂成一帙。分為十卷。以脈訣為首。方論針灸圖形次之。名曰袖珍小兒方。總七十二門。共六百二十四方。以便出入之觀覽。非敢要譽於世。特為吾家子孫之業夫醫者。有所循守而不忘也。噫。後之子孫。尚當寶藏而弗墜。庸書此以識云。

潘琪序曰。袖珍小兒方一帙。首紋脈圖。次形色圖。又次命門部位圖。又次則自初誕至痘疹。其間若吐瀉驚疳。風癇瘧痢。靡不以次具載。終則系以針灸形圖。凡七十二門。六百二十四方。每門或斷以歌訣。或詳以論議。而贅經驗方藥於下。其於小兒證候。陰陽逆順。源委明盡。傳變補瀉。條理秩然。一覽間可得其旨趣。苟依書療理。奚啻庖丁於牛。肯綮迎刃而解矣。真活幼之良方也。然世無此書,永樂間三衢徐用宣氏始為之。用宣以世醫。自少通儒書。究心醫道。晚年貫通。得其要領。每嘆世傳小方脈。諸書浩瀚。多得此失彼。殊無旨歸。於是究竟源流。參互己意。著為論議。擇取良方。匯成此帙。珍藏出入。以備檢閱。以善其術。以傳其後。天順間。今撫蜀都憲。貴溪丘公時為秋官。幼稚失調。適遇用宣之孫□□於京師。延以診視。見其觀色察脈。聽聲用藥。殊異俗輩。且取效刻期。因詢其故再三。□□感公勤懇。袖出此帙以觀。乃用宣手錄。細字大逾掌。厚僅盈寸耳。公讀之。觀其圖形詳究。論辨精確。方藥簡要。誠非世有之書也。遂禮求得之。依方果誠。獲效如神。信謂此書之足以活幼也審矣。乃今弘治庚戌春。公撫蜀之暇。始得授蜀藩大方伯文安邢公錄梓以傳。而命予序其端。予惟用宣竭心思。弊精神。而成此書。將珍藏以善其業。而傳之子孫。俾其一邑一郡。及後世幼幼者。鹹得蒙其惠。以活其幼。其術業可謂精。其用心可謂仁矣。惜未廣也。若今都憲公與方伯公。梓以傳世。則書之所及。澤之所及也。天下後世。其有不蒙其澤乎。其用心之仁。是豈直一邑一郡。及後世而已者乎。

四庫全書提要曰。袖珍小兒方十卷。明徐用宣撰。用宣。衢州人。藝文志稿。作徽州人。蓋字形相近而訛。其書以脈訣為首。方論針灸圖形次之總七十二門。六百二十四方。搜採頗備。惟論斷多襲舊文。無所發明耳。是書作於永樂中。嘉靖十一年,贛撫錢宏重刊。以是書原本宋錢乙也。

〔莊氏(應祺)補要袖珍小兒方〕十卷 存

〔葛氏(哲)保嬰集〕四卷 未見

鄭文康序曰。保嬰集者。崑山葛哲明仲所輯也。明仲業傳累世。於儒醫二家之書無不讀。於內外諸科之書無不究。竊謂嬰孩之疾。語言不通。脈理未定。猝有所遇。無所措手。憑仗者惟聲與色耳。汶陽錢仲陽漢東王鐔之言。固無容議。若陳文中喜熱而惡寒。喜補而惡解利。已不免丹溪朱氏之辨非。若張長沙傷寒方法。後世莫之違而可據也。爰是採取諸家已試獲效之方。分門系論。以藥隨之。劑皆平和。而孟浪者弗錄。集成奏進。宣宗皇帝親覽之。賜宴獎勞,明仲存其副於家。請言引首。噫。醫仁術也。天下之術。莫有仁於醫者。夫父母之於子。無所不至。不幸而有疾。計無所託。乃托之醫。醫無良方善藥。將奚受其托哉。得其人則變危為安。蘇死為生。非其人則患有不可言者。世系或至於莫續。宗祀或至於遂殄。矧萬全之產乎。此明仲保嬰集之所由輯也。明仲博學明脈。而有恆心。今為迪功佐郎楚府良醫副云。(平橋稿)

又致仕良醫副葛明仲同配蔡氏合葬墓誌略曰。吾昆多世醫。若周若許若董若沈若吾鄭。咸著工巧於前代。近時獨葛氏。以術顯而得官。葛氏數傳。而至諱吉甫者。益弘其業。名出數家之上。吉甫生叔成。叔成娶張氏生 二子。長某。次郎公。諱哲字明仲。次睿字季真。永樂間明仲選士太醫垣。授荊府良醫。副季真起為本縣醫學訓科。昆仲在位三十年。各致其仕。今季真之孫闌又嗣為訓科。一門之內。以術而膺冠帶者三人。噫。前人積德之厚可徵矣。明仲自荊改梁。又改楚。持恆守道。歷三府鮮有敗事。府僚自長史而下。無不重其人。而神其術也。在醫垣日。嘗集保嬰方論若干卷上進。在荊府日。嘗授賜敕有式。克勤慎之。褒階修職佐郎。公之配蔡氏諱淨。同縣思齋之女。公卒天順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蔡卒臘月七日。公壽七十有三。蔡逾其一云。(平橋稿)

〔寇氏(平)全幼心鑑〕十六卷(醫藏目錄作四卷)

自序曰。上古聖賢。嘗百草作素問。肇為醫藥。蠲除疴瘥。躋斯民於壽域。歷代醫師。繼志述事。立言立方。廣乎功用。大抵以活人為心。而又分為十三科。俾專於一科。用志不分。必獲十全之效。小兒科乃其一。然小兒號曰難治。何也。夫赤子之生。乳下弱質。神未全。氣未充。言語未能。飲食不知節。寒暑不知謹。不可問切故也。專是科者。必明乎性命樞紐。榮衛依附。脈絡相因。以五臟之色見於面部。探疾病之根源。以藥性溫寒。為攻補緩急。然古方有效有不效。蓋天地氣運。古今不同。猶一歲有春夏秋冬之異。不知今日是何時。選古方效於今日者。匯成一書。前列察病法。後具用藥方。名全幼心鑑。繡梓印行。快其心目。開卷易曉,茲又以是流布四方。其用心廣。用心良。並書於端。為醫學勸。

〔錢氏(大用)活幼全書〕國史經籍志八卷 存

吳志尹序曰。疾有大小不同。不相為用。疾之最難治者。莫過於小兒。小兒氣體不全。不能語言。醫之用藥。多損其人。故漢之治幼者。有上虞陳氏之科。宋之治幼者。有新安錢氏之科元之治幼者。有衡陽曾世榮之科。書雖多而專門極少。用之者罔見其效。近世後學錢大用早遊江浙。遇京師太院名公。講明醫道。師事老學明經之儒。採諸家治過小兒有驗奇方。集為一部。名曰活幼全書。請予為序。予觀大用所集新書。與諸書不同。試之累有神驗。但文理駁雜。亂而不序。乃取方中最驗可錄者三百餘條。編成次序。分為門類。作為歌賦論斷。以列於前。復以鉅細詳略。以條於後。俾士之治小兒者。易於檢閱。舉其綱以見其目。某疾用某方。某方治某疾。理之謬者正之。傳之訛者去之。繁者刪之。略者詳之。不疏不略。有條有倫。後之學醫者。則而象也。用藥者取而證之。不患藥之不應。而疾之不愈矣。若夫集方以沽名。用藥以利己。大用不為也。大用醫得師傳。存心仁厚。切於活幼。積方有年。今發之雖不責報。而天之報之者。自有默相之理。方豈云乎哉。是為序。

〔薛氏(鎧)保嬰撮要〕明志二十卷 存

薛己序曰。保嬰提要一書。余先人所編集也。余所嘗治驗者。因類附焉。大參石山沈公見而嘉之。謂有益於民也。遂付諸棗。嗚呼。先人之用心。於是乎不泯矣。昔先人之為是書也。其意甚勤。嘗誨己曰。稚科惟潔古老人最精。若陳文中錢仲陽。則二大家也。文中未嘗專用熱劑。而後世宗陳者或失之。仲陽未嘗專用涼劑。而後世宗錢者或失之。故有互相詆排。遂為二先生累者矣。而二先生之法。則豈端使然哉。又曰。小兒無補法。此俗說之誤也。錢陳二先生之法無是也。然世之持是說以殺人者多矣。可不戒歟。又曰。大人小兒。其劑異制。所以然者。大人之腸胃大。其劑宜豐。小兒之腸胃小。其劑宜約。法固然也。且兒亦有大小。襁褓之兒。劑不可同於髫齓。髫齓之兒。劑不可同於成童。□□胃之不堪。必有所傷。是以治者慎之也。□□攻伐之劑者。必審察其真。毋眩不足為有餘。中病即止。徐而調之。病必善愈。不止者。命之曰過劑之傷。兒之憂也。治者慎之。又曰。子母一體也。況未食之兒。全資母乳。其感通尤速。故母病子病。母安子安。由此言之。凡診兒病者。不可不察其母矣。但療其母。子病自愈。一則藥之氣味。釀乳汁中。入兒之腹。一則母病既去。兒飲善乳。二者兒皆有得愈之道。誠療兒之善術也。若母無他疾。其兒自病。然兒甚苦於服藥者。亦當與母服之。藥從乳傳。其效與兒自服藥等。吾蓋屢拭之。非漫云也。又曰。大人小見。其治同也。夫何故五行生剋。其理一焉耳。治病而不本諸五行之生克。其盲其聾。其憒憒者歟。茲吾所懼而弗敢也。且吾所論集保嬰方治。多可通於大方脈治者。在識者善用之而已。又曰。諸所集或多舊方。蓋欲其備。非謂按方即可施治也。舊方多因當時病者而制。與今人所患病情。未必悉合。大率未可遽用。宜審酌之。噫。凡先人所以剖玄示要。諄諄以誨小子者。可謂詳且至矣。余小子安敢忘諸。安敢忘諸。夫玄微之語。切要之論。乃稚科之指南也。業者不可不知也。讀保嬰書,而不通是論。其待轉戶而亡其樞。挈裘而亡其領者歟。惡乎可哉。惡乎可哉。遂謹述先人之語。而次序記之。用置諸卷首。先人諱鎧。字良武。素業儒。為郡學生,以明醫徵。弘治年間。為太醫院醫士。今贈院使。所著述甚多。此特其一耳。平生履歷。紀於學士大夫。載於家乘及墓誌為詳。茲不贅及。嘉靖三十四年。歲次乙卯。九月朔旦。奉政大夫太醫院院使致仕男薛己謹書。

四庫全書提要曰。保嬰提要八卷。明薛鎧撰。鎧字良武。昊縣人。宏治中。官太醫院醫士。是編分門纂輯。於幼科證治。最為詳悉。其論乳下嬰兒有疾。必調治其母。母病子病。母安子安。且云小兒苦於服藥。亦當令母服之。藥從乳傳。其效自捷。皆前人所未發。其子太醫院院使己又以其所治驗。附於各門之後。皆低一格書之。後人集己遺書。為薛氏醫案。此書亦在其中。考卷首蘇州府知府林懋舉序。有請己纂而約之之語。疑鎧但草創此書。其編纂成帙,則實出己乎。後人收入己書。蓋由於此。此本為嘉靖丙辰所刊。猶未編醫案以前。單行之帙也。

按〔王氏(綸)節齋小兒醫書〕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引黃氏書目。

〔劉氏(錫)活幼便覽〕二卷 存

自序曰。古人謂良醫治未病。猶良相治未亂。蓋防微杜漸。遠慮深謀。則禍亂無自而作。深根固本。思患預防。則疾病無自而生。斯理也。雖調攝者不可不知。而養子者尤不可不謹也。古人育子。深明此理。不惟節愛養於形生之後。且謹胎教於未生之先。不惟審醫療於有疾之日。且預防慎於未病之時。故其生子。氣質自異。形體自充。既無庸惡陋劣之質。亦無夭折卒暴之患。今之養育者不然。在孕則胎教無素。致使受邪於胚胎之時。養育則專事姑息。又使過傷於萌芽之際。日積月累。釀成疾。受病二三分。父母尚不省悟。至五六分。方知就醫。若遇明哲之士。不致謬妄。亦能挽危挽安。倘遇無知鄙夫。不究病源。不治根本。乘急射利。妄投藥餌。卒致告變。此皆父母不謹於始。有以致之也。可勝嘆哉。予以童醫。世居新安。自幼迄今。繼述斯業。凡見小兒疾患。得於時令天行者。雖嘗隨病救治。亦能取效萬一。然窮鄉遠邑。耳目之所不及者。豈能一一救濟。而人人曉告之哉。古人云。施藥不如施方。蓋藥之所及有限。而方之所及無窮。予竊以為施方使治已病。又不若示法使治未病也。古方古法。雖詳著於演山省翁活幼口議。全幼心鑑。錢氏陳氏諸家之書。大行於世。然皆繁多散漫。人不能遍觀而盡識。至於吾但心法獨得之妙。又皆得之於家傳口授。不能家喻而戶曉。於是選擇諸書。參互祖訓。取其養育切要者。三十餘條。編為一書。名曰活幼便覽。前三十餘條。首明保胎原本之理。次著隨時愛養之法。使人視此以為撫育之節。而不為姑息所害。後百餘條。各究受病之原。隨附經驗急救之方。使人因此以識治療之理。而不為醫家所誤。間有稟受虧欠。賦命短促。而夭折疲癃之患。素定於成形之初。亦非醫療所能全活。又皆備錄於其間。使人知此。而不妄歸罪於醫也。噫。小兒之科。古稱為難。微言奧理。千變萬化固非一帙所能盡述。然而大略大法。亦不外此。故敢僭越編集成帙。刊行於世。庶幾遠邇舉知養育治療。而不致於迷惑失措也。若夫因時制宜。隨機應變。不泥古人之陳跡。□又神聖工巧之能事。豈吾庸愚所能預言者哉。正德五年歲舍庚午孟春下浣。新安劉錫書。

〔彭氏(用光)原幼心法〕國史經籍志三卷 存

〔亡名氏保嬰得效方〕未見

〔幼幼全書〕未見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魯氏(伯嗣)嬰童百問〕國史經籍志十卷 存

〔四明陳氏(闕名)小兒按摩經〕未見

按上見於針灸大成。

〔薛氏(己)過秦新錄〕一卷 存

自序曰。小兒醫名啞科。蓋以幼稚不能自言病。雖或能言。而亦多不知調攝。噫。可謂難也已矣。故治者苟不察兼脈色。療兼子母。量大小虛實而施之。鮮無誤者。餘切憫焉。思所以保之。敢摘是科之最要者。說數條方數枚。聊成小帙。合溪史君梓曰過秦新錄。非能由博致約。特欲其簡省易閱。以便初學。及鄉僻人士耳。誠採用者。更能臨證制宜。則於病情。庶可以畢照之矣。嘉靖庚戌春三月之言。

按薛氏十六種所輯。題曰保嬰金鏡錄。

〔保嬰粹要〕一卷 存

〔王氏(鑾)幼科類萃〕明志二十八卷 存

朱云鳳序曰。甚哉醫之難言也。甚哉幼科尤難言也。是故緩急者宜也。輕重者勢也。表裡者別也。知緩急之宜存乎因。得輕重之勢存乎通。察表裡之別存乎明。是故泥者因之反也。通者局之反也。明者暗之反也。因其宜。通其變。明其故。匪衷曷運。甚哉醫之難言也。稽幼雖同而異。宜似乎緩而實急。勢若乎重而實輕。別恍乎表而實里。幼言之艱也。是故應其緩則疾。應其輕則危。應其表則敝。匪神曷變。甚哉幼科尤難言也。幼科而難則已乎。曰。否。稽類則引伸其變。稽萃則推類其餘。醫之勝書者也。有子贊孔子無以加。曰出乎類。拔乎萃。以之名書。若有妄焉。曰。否。難言而悉。法古而神。自活幼以來。數十百家。廣大宣朗。首以述。次以衍。終以方。曰述則否者去。曰衍則意者詳。曰方則變制。若源之有本。由是而得其宜焉。由是而得其勢焉。由是而得其別焉。明其期而曷難乎。容湖諱鑾字文融。懋之之從祖也。世居烏程。自宋及今。以醫名家。數傳而容湖神知幼術。恂恂若儒。求活者若市。年愈耆而業愈精。予暇日懋之以是書求冠為請。予嘗以胤祈命知客湖。故不佞僭言。

湖州府志曰。王中立。烏程人。精於嬰兒方脈。孫以勤。曾孫元吉。世傳其業。至鑾繼業尤精。名動四方。所著幼科類萃行世。

按烏程縣誌。以是書為中立曾孫元吉所著。浙江通志。引黃氏書目曰。鑾字元吉。二書似誤。

〔魯氏(守仁)保嬰心法〕未見

李維禎太醫院吏目魯君墓誌曰。君先世衢郡常山縣人也。國初祖望石為醫學提領。始徙西安。望石生廷臣。廷臣生世華。世華生一檟。一檟生明。明生宗知宗信宗朝。宗知生守世守仁守身。嘉靖間章聖獻皇后不豫。諸醫無功。有薦宗朝者。服湯三日而間。拜太醫院御醫。朝無子。以守仁為後。受其要享。盡其方書。所著保嬰心法行於世。則君父也。(大泌山房集)

〔徐氏(春甫)幼幼彙集〕三卷 存

〔劉氏(倫)濟世幼科經驗全方〕一卷 存

〔亡名氏活幼濟世全書〕醫藏目錄卷闕 未見

〔活幼名方〕醫藏目錄卷闕 未見

〔秘傳幼科纂要〕醫藏目錄卷闕 未見

〔釋氏(如惺)普慈秘要〕醫藏目錄二卷 未見

〔許氏(養沖)葆元一鑑〕醫藏目錄卷闕 未見

〔何氏(繼宗)醫機心論〕醫藏目錄二卷 未見

〔閔氏(道揚)保嬰要覽〕醫藏目錄二卷 未見

〔賈氏(一元)保嬰全書〕醫藏目錄四卷 存

〔李氏(捷)小兒脈辨方論〕醫藏目錄一卷 未見

〔支氏(秉中)保嬰直指〕國史經籍志五卷(古今醫統作四卷)未見

〔姚氏(能)小兒正蒙〕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

〔秦氏(昌邁)幼科折衷〕未見

按上見於松江府志。

〔萬氏(全)育嬰家秘〕四卷 存

〔幼科發揮〕二卷 存

自序曰。粵自先祖杏坡翁。豫章人。以幼科鳴第一世早卒。先考菊軒翁孤。繼其志而述之。成化庚子客於羅。娶先妣陳氏生不肖。乃家焉。其術大行。遠近聞而誦之。萬氏小兒科。云為二世。羅有巨儒張王泉胡柳溪。講明律歷史綱之學。翁知全可教命。從遊於夫子之門而學焉。頗得其傳。翁卒矣。顧其幼科之不明不行也。前無作者。雖美弗彰。後無述者。雖盛弗傳。不肖之責也。故予暇日。自求家世相傳之緒。散失者集之,缺略者補之,繁蕪者刪之。錯誤者訂之。書成。名育嬰家秘,以遺子孫為三世。惜乎有子十人。未有能而行之者。其書已流傳於荊襄閩洛吳越之間。莫不曰此萬氏家傳小兒科也。餘切念之。治病者法也。主治者意也。擇法而不精徒法也。語意而不詳徒意也。法愈煩而意無補於世。不如無書。又著幼科發揮以明之者。發明育嬰家秘之遺意也。吾不明。後世君子必有明之者。不與諸子。恐其不能明。不能行。萬氏之澤。未及四世而斬矣。與門人者。苟能如尹公他得庾公之斯而教之。則授受得人。夫子之道弗墜。若陳相雖周孔之道。亦失其傳也。諸賢勖之哉。萬曆己卯夏至日自書。

〔孟氏(繼孔)幼幼集〕四卷 存

江寧府志曰。孟繼孔。字春沂。亞聖公裔。宋南渡以醫名世。居吳門。洪武初隸太醫院。繼孔幼穎慧。習舉子業。遊焦澹園先生之門。父垂歿。命醫世業。道術日進。聲滿都邑。生平存活嬰稚。未可數計。每痘疹流行。間從群兒遊嬉中。預決生死。無不奇中。性通脫不羈。所得金錢。悉推予貧乏。隨手輒盡。歿之日囊無餘物。所著有幼幼集。

〔馮氏(其盛)幼科輯粹大成〕十卷 存

〔□氏□□小兒雜證便蒙捷法〕十卷 存

〔亡名氏秘傳小見二十二方〕未見

〔牛黃鎮驚錠子方〕一卷 未見

〔田氏(闕名)保嬰集〕一卷 未見

按上見於也是園書目。

〔亡名氏小兒推拿秘訣〕(舊題周於蕃撰)明志一卷 存

自序曰。小兒推拿之說。其來已舊。而書不概見焉。自餘年二十七。乃始舉長子。且多疾。有黃冠善此術。請試之覺驗。然得自口授。習而不察。語亦不詳也。顧不佞每留心此書。忽一旦偶得之。若有所授之焉者。然又不無錯謬。因細心歷訪諸方士。暨凡業此術者。陸續參訂。有得即錄之。漸次明盡。幾欲梓之以傳世。適上庸長令申吾張侯天植仁慈。雅志懷少。且此中俗尚巫教。病者往往誤傷無算。侯深悼之。故一見其書。輒付之梓。而屬不佞引其端。余惟小兒無七情六慾之感。弟有風寒小濕傷食之證。且初生臟腑脆薄。不經藥餌。稍長又畏藥難投。惟此推拿。一著取效於面步掌股皮骨之間。蓋面步掌股。與臟腑相連。醫者以一色而覘人氣候。以一脈而診人休咎。故可思矣。得是書者。儻能察其病證。循其穴道。施以手法。而汗吐下三者。尤能得訣。大者又稍兼以藥餌。未有不隨試而隨效者也。真足補造化之不及哉。而張侯命梓之意。利亦溥矣。敬書之以告諸同志者。萬曆乙巳秋楚人周於蕃書。

按是書。據周序。非其所自著。萬曆中劉氏喬山梓行急救小兒推拿法二卷。署曰太醫院姚國禎述輯。又萬曆甲辰胡連璧校刊活嬰秘旨推拿方脈一卷。題曰全溪龔雲林述撰。太醫姚國禎補輯。其說並與是書同。而查胡序似出於其手者。龔居中幼科百效全書序。余家庭授受療男婦之法奇正不一。獨小兒推拿。尤得其傳。轉關呼吸。瞬息回春。一指可賢於十萬師矣。而其法與亡名氏慈幼秘傳李盛春醫書十種。及是書所載不異。則推拿之術。未審出乎何人。明志題周於蕃撰。今不從也。

〔龔氏(居中)幼科百效全書〕三卷 存

〔亡名氏慈幼秘傳〕一卷 存

〔保幼全書〕一卷 闕

〔馮氏(國鎮)幼幼大全〕五卷 未見

河南府志曰。馮國鎮。洛陽人。通幼科。年九十餘。尚健步。強壯者追之弗及。人稱為地仙云。其子三錫庠生。孫松相世其業。所著有痘疹規要。幼幼大全五卷。

〔許氏(學文)保赤正脈〕未見

合肥縣志曰。許學文。少習儒。長精於醫。尤善痘科。多所全活。所著有痘科約言。保赤正脈二書。刻孫真人寶訓。以勸醫者。

〔程氏(公禮)保赤方略〕未見

按上見於圖書集成藝術典。引幼幼全書。

〔王氏(肯堂)幼科證治準繩〕九卷 存

自序曰。醫家以幼科為最難。謂之啞科。謂其疾痛不能自陳說也。稱黃帝之言曰。吾不能察其幼小。為別是一家調理耳。吾獨謂不然。夫幼小者。精神未受七情六慾之攻。臟腑未經八珍五味之漬。投之以藥。易為見功。猶膏粱之變難窮。而藜藿之腹易效也。何謂難乎。然古今輯是科書。未有能善者。如心鑑之蕪穢。類萃之粗略。新書則有古無今。百問則掛一漏萬。皆行於世。未足為幼科準繩也。故吾輯為是編。而麻痘一門。尤加詳焉。平生聚麻痘書百數十家。率人所寶秘。千金不傳者。然多猥陋。不足採擇。益可以見世之無具眼矣。或曰。夫人之病。無論男女長幼。未有能越五臟者也。予於它科。不分五臟。而獨幼科分之。何居。曰。正以精神未受七情六慾之攻。臟腑未經八珍五味之漬。獨有臟氣虛實勝乘之病耳。粗工不能精究。而臆揩之曰。此為內傷。此為外感。此為痰。此為驚。此為熱。妄投湯丸。以去病為功。使輕者重。重者死。亦有不重不死。幸而得愈者。然已傷其真元。天其天年矣。吾之獨分五臟。以此也。大中丞沈太素公從大梁寄余俸金百。以助刻費。而是書稿適成。遂鳩工刻之。又逾年始竣。因序而識之。使後之人有教焉。時萬曆三十五年。歲在丁未。夏五十有三日。念西居士王肯堂宇泰甫書。

〔傅氏(紹章)幼科捷徑〕四卷 存

〔王氏(大綸)嬰童類萃〕一卷 存

〔李氏(盛春)小兒形證研悅〕二卷 存

〔沈氏(惠)扁鵲遊秦〕未見

松江府志曰。沈惠。字民濟。華亭人。幼得異傳。為小兒醫。能起死者。嘗從浦南歸。聞岸上哭聲甚悲。問知某氏僅一子。自塾中歸暴絕。惠走視其胸次尚溫。作湯劑灌之遂蘇。有富家子。患痘危劇。已治木矣。藥之而愈。取其棺以施貧兒。惠以小兒醫多秘其書不傳。乃覃思博考。著書九種行世。詳見藝文志。學者以為津梁。

〔全嬰撮要〕未見

〔決證詩賦〕未見

〔金口獨步〕未見

〔藥能〕未見

〔活幼心書〕未見

〔方家法診〕未見

〔得效名方〕未見

〔雜病秘術〕未見

按上九書。見於松江府志藝文部。

〔歐氏(士海)保嬰錄〕一卷 存

〔岳氏(甫嘉)保嬰全編〕未見

按上見於醫學正印。

〔吳氏(元溟)兒科方要〕一卷 存

自序曰。夫兒科者。古人謂之啞科。止可望聞。不能問切者也。兒以芽稱。正如春草初生之芽。極其脆嫩。最難調護者也。其間虛實難知。寒熱莫測。一有不安。即望聞猶不足恃。假此時稍有失手。便涉危疑。豈可不細加詳審。而概以峻削猛烈之劑。輕試漫嘗之哉。夫嬰兒之在襁褓時。雖無七情六慾之擾。而有陰陽虛實之乘。其證若痘疹變蒸。臍風撮口。天吊內吊。重舌木舌。解顱□瘡等。此原因胎毒之所致。若吐瀉驚疳。肺風癇搐。瘧痢傷風。傷寒傷食。發熱等。此因外失調護之所致。其為病亦多端矣。夫病多端。則治法宜詳且慎。要以按候審氣。據理察源。消息往來。一一不謬。然後可以對證之方藥投之。余每見庸人不辨是非。惟以口傳道聽之方。一概混用。往往至於相誤。即如一腹痛也。有寒有熱。有實有虛。有食積蟲積。種種不同。倘見一方曾驗。輒便試人。果熱者效矣。則寒者誤之。實者效矣。虛者受害。余常見此。有感於懷。故述余父道川公先年與邵愚齋公俞小亭公。相與辨論較正。經驗之方。而又參以表裡虛實寒熱之用。凡小兒性情體氣之微。感受經絡之次。化裁通變。有可用於此。不可用於彼者。有可用於前。不可用於後者。務令表裡安位。虛實得宜。才為有用之方。所施必驗之劑也。彼育嬰之家。得是說而求之。按書知理。自不見誤於庸醫。而生生之機。無憂逆折。又何待問切而後知也哉。余向有痘科切要一書。廣之於世。茲集為小兒諸證切要之用。故仍名之曰兒科方要云。崇禎戊寅孟春月。光祿寺署丞古歙吳元溟澄甫氏識。

杭州府志曰。吳元溟。字澄甫。自歙徙錢塘。先世精於醫。萬曆間浙大疫。從父道川治療。日活數十百人。晚年述父意。著書曰痘科切要。兒科方要。事繼母以孝聞。女弟寡無所依。迎養於家。終身無間言。故人程生負課千金久系。元溟代償之。崇禎庚辰歲大飢。元溟出橐金。於江右糴米五百斛。悉散與親故。年八十二而卒。子孫至八十餘人。

〔燕氏(士俊)保嬰集〕未見

仁知縣誌曰。燕士俊家貧力學。乙酉江南兵敗入浙。俊奉母避梁渚。母驚憂成疾。禱天剪股肉。母病得痊。後山寇肆掠。母病不起。衰毀幾於滅性。終身布衣蔬食。其至孝性成如此。祖志學向醫名世。俊發其秘笈。潛心默識。治病每多奇效。所得即周貧乏。著有保嬰集。未成而卒。

〔汪氏(琪)慈幼綱目〕九卷 未見

汪琪曰。濟陰綱目之後。有慈幼綱目。即證治準繩之幼科也。復增圈點。詳加評釋。亦如是編之精詳。梓以問世。蓋濟陰所以扶陽。地天於焉常泰。而慈幼即以康老。運會用是咸亨。

〔保生碎事〕一卷 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保生碎事一卷。國朝汪琪撰。是書又名慈幼外編。錄小兒墮地時。至七日內。醫療之事。如拭口斷臍浴兒稀痘各法。寥寥數則。大約取其便於檢用。非保嬰之全書也。卷末一條云。有濟陰綱目。及慈幼綱目。即鐫行。則是書之成。猶在濟陰綱目之前。其慈幼綱目。自謂即證治準繩之幼科。加以評釋。今未見其本。

〔談氏(金章)幼科誠書〕十六卷 存

〔王氏(宏翰)幼科機要〕未見

按上見於吳縣誌。

〔程氏(云鵬)慈幼筏〕十二卷 存

自序曰。余少攻舉子業。未知靈素之理。迨先慈以瘧亡。荊婦以血死。三男二女。天於驚與痘。乃不能無疑於世之所謂醫者。遂盡發家藏軒帝以下書。凡一千七百九十餘卷。晝誦夜思。有得則痛哭失聲。手擗顫頭觸。而不可止。蓋先慈之瘧。為崩證將成。往來寒熱。治宜滋水。荊婦之血。為經期逆行。血隨火泛。宜因其勢而導之使下。醫乃以青皮草果治先慈。以三七血餘治荊婦。克損真元。遏抑營氣。至使水涸血凝。而不可救。傷哉。余兒賦質素虛。出痘值嚴冬之候。識時務者。自應調氣助血。俾痘無壅遏。收功何難。乃日事石膏明粉。犀角羚羊。苓連梔柏。冰伏其生生之氣。竟致不起。次子感寒吐瀉。醫與抱龍及發散之品。風門大開。頭搖目視。復進牛黃紫雪而死。豈知臟氣消長。易虛易實。此等當溫中補脾耶。歲丙子。余客廣陵。與門人成生聘。討論古今醫籍。著書七種。聘慨欲先以幼科行世。問於余師。師曰。近世醫學。非庸即妄。庸者卑陋自窒。守一師說。而不能變通。妄者私心穿鑿。而不能察於微渺。嗟乎。今之醫亦可以自反矣。余欲何言。無已。則以七書之旨略陳之。一曰靈素微言。素問五臟七腑。世僅列六。有包絡而無三焦。有三焦而無包絡。胃者腎之關。易作腎者胃之關。一字之訛。陰陽顛倒。易由消納。又如真人聖人等論。尤非儒者所可混同。均加辨晰。一曰脈覆。叔和之書。偽亂難憑。李士材依素問。考據甚悉。分列二十八字。窺深迎浮。後生小子。殊苦尋究。初氣二氣之說。又未能吻合歲運。是用正之。一曰傷寒答問。仲景法象高深。茫無入手。束而不觀。臨證昏昧。因就一二門士之問。而淺示之。使易通曉。一曰醫貫別裁。趙氏撮李薛之要。最為真截。而措引不純。主張太過。懶慢者挾為秘本。將欲廢棄一切。遺害非小。余為汰去支辭。補入諸家雜證方論。頗覺改觀。一曰醫人傳。軒岐而下。代不乏人。採輯成編。表其功能。闢其謬誤。學者獲所適從。生民安得無濟。一曰慈幼筏。錢陳皆有分途。斯世盛傳金鏡。稚陽純氣。不任溫補。理固宜然。膠柱一端。抹殺名理。舁夫爨婦。皆可言醫。競謂家負異傳。讀書翻覺多事。嗟乎。無知幼孩。惡能堪此。一曰種嗣玄機。天地雖極凝寒。生理未嘗謝絕。元精不蓄。恣情於方士金丹。或閉塞於窮愁哀怨。或□□膏腴。或疲於奔命。自棄而已。天地何心。又有堅持經朔之談。妄冀葭吹六管。捕影捉風,徒令若敖氏笑而引為同病。七書義類如此。聘欲以慈幼失之。憫赤子之呼號而無告耳。余忍敘之哉。吾母吾婦。吾子若女。九原之下。方且怨恨。余不學於二十年之前。而抱哀痛於無窮。然猶幸得學於二十年之中。為足以承吾父之歡心,而目前之子若女。似我長也。抑幸得施諸二十年之後。天下之父母之子若女。不至短折而死於庸妄之手也。甲申花朝前一日。香夢書生書。

〔葉氏(其蓁)抱乙子幼科指掌遺稿〕五卷 未見

〔陳氏(復正)幼幼集成〕六卷 存

小引曰。稽自三墳啟秘。神聖迭興。本草內經。昭垂星日。蓋聖人繼天立極。位育為功。念天壤之間。陰陽代謝。運氣推遷。至之先後。已無成規。應之遲早。靡有定律。其間六淫勝復。釀為災眚。哀此蒼黎。能無因是而夭札者。此岐演十世之傳。帝啟九章之問。而有醫氏之學也。伏讀黃帝之謂岐伯曰。至哉聖人之道。天地大化。非夫子孰能通。請藏之靈蘭之室。非齋戒不敢示。夫聖如軒皇。而於醫事崇尚若此。豈非痌癏一體。胞與為懷。欲登萬世斯人於仁壽者歟。素問而下。如伊尹湯液。皇甫謐甲乙。秦越人問難。張仲景金匱。王叔和脈經。陶弘景肘後。此數公者。雖曰祖述靈素。其實以作為述。自茲而往。醫事寥寥。雖著作者。代不乏人。求其無偏無陂。實難多覯。唯明末李時珍張景岳喻嘉言遞出。闡明金匱。發泄內經。掃蕪穢而返清純。有功於醫事者不小。然數人雖產明代。而其書始盛行於康熙初年。大為世用。蓋由聖天子臨御。德孚中外。仁協萬方。近纂醫宗金鑑。遍周海宇。將見民無疵癘。物遂生成。故預產明良。以勷位育之功。非偶然矣。唯幼科一門。不無遺憾。雖嘉言微啟其端。其言未竟。予每讀驚風之書。未嘗不三嘆而流涕也。予幼稟虧多病。於醫家色脈之要。頗嘗究心。長際仙師。授金鼎火符。性命之秘。嗣是遨遊海岳。冀遇同儔。竹杖芒鞋。行蹤幾半宇內。凡紳衿士庶。名公巨卿。以及至賤至微者。蓋嘗隨緣而方便之。其臨證救治之多。有非筆楮所能罄。第念驚風之說。在在訛傳。莫獲辭而正之。坐使無辜嬰稚。枉受貽殃。前後相仍。迄無底止。茲將驚風之說。概為刪訂。而附以一得之愚。自稟予胎元。火功爍艾。以及雜說麻痘。湯火瘡瘍。無不周備。匯為六卷。計數十萬言。書成付梓。顏曰幼幼集成。其中診治權衡。一遵經旨。罔或偏枯。務期有當於理。無害於人而後己。非敢妄議前人。遂其一隅之見。第念保赤誠求。不中不遠。此書不無萬一之助。勿忍終默而息。不辭狂瞽。呈政大方。豈曰井海甕天。立言啟後。亦聊體古聖仁民愛物之心。欲自效其負暄之悃云爾。維大清乾隆十五年歲次庚午。孟春月。羅浮陳復正飛霞氏書於澻陽之種杏草堂。

凡例曰。幼科之書。幾於汗牛。其驚風之傳。誠多謬誤。喻嘉言陳遠公程鳳雛業已闢之。指出病痙。惜未申明病痙之由。與治痙之法。仍無著落。不足服人。予茲徹底揭破。以傷寒病痙。雜病致搐。並竭絕脫證。分為三則。以搐字概之。曰誤搐。曰類搐。曰非搐。條分縷析。證治判然。名目既正。治療不惑。周虛中曰。開此三大法門。可濟無窮夭札。一幼科論證。悉以陽有餘陰不足立說。乖誤相承。流禍千古。後人誤以嬰兒為一團陽火。肆用寒涼。傷敗脾胃。古初稟受敦龐。貽害猶淺。今非昔比。怯弱者眾,古方今病。每多齟齬。是故聊為刪訂。非敢輕前人而執己見。蓋亦因時制宜之用也。一痘科之書。如馮氏陳氏聶氏萬氏。雖皆不為無見。而實繁簡不侔。又惟萬氏明顯。可以濟急。惜原板毀於明末。康熙二年復梓者。則亥豕盈篇。魯魚過半。詩歌□韻。全亡證論。先後重複。識者鄙之。予甚惜焉。因為詳悉。刪潤纂入。以成全璧。一火功為幼科第一要務。濟急無捷於此。奈從前所傳。悉犯關門逐盜之戒。不惟無濟。而反有害。今以異授神火繪圖作歌。公諸同志。急迫之濟。可以回春頃刻。

〔沈氏(金鰲)幼科釋謎〕六卷 存

字數:10093,最後更新時間: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