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卷四

醫經(四)


〔袁氏(仁)內經疑義〕未見

王畿袁參坡小傳曰。參坡袁公名仁。字良貴。浙西嘉善人也。洞識性命之精。而未嘗廢人事之粗。雅徹玄禪之奧。而不敢悖仲足之軌。天文地理。歷律書數。兵刑水利之屬。靡不涉其津涯。而姑寓情於醫。謂可以全生。可以濟人。著內經疑義。本草正訛。痘疹家傳等書。百餘卷。(一螺集)

〔楊氏(慎)素問糾略〕明志三卷 未見

錢謙益曰。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師文忠公廷和之子也。七歲作擬古戰場文。有曰。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青苔之骨。時人傳誦。以為淵云再出。正德辛未。舉會試第二。廷試第一。授翰林修撰。武廟閱天文書。星名注張。又作汪張。下問欽天監及史館。皆莫知。用修曰。注張。柳星也。歷引周禮史漢書以復。湖廣土官水盡源通塔平長官司入貢。同官疑為三地名。用修曰。此六字地名也。取大明官制證之。嘉靖癸未。修武廟實錄。總裁二閣老。盡取稿草。屬刊定焉。甲申七月。兩上議大禮疏。率群臣撼奉天門大哭。廷杖者再。斃而復甦。謫戍雲南永昌衛。投荒三十餘年。卒於戍。年七十有二。(列朝詩集)

按是書。升庵外集等不載。且與朱震亨書同名。先子嘗疑之。賀藩大高知道(元哲)曰。恐是升庵序震亨書者。修明志時。仍致誤歟。此說亦有理。

〔高氏(士)素問捷徑〕三卷 未見

〔鄭氏(曉)素問摘語〕未見

按上二書。見於浙江通志書目。

〔蔡氏(師勒)內經注辨〕未見

黃省曾序曰。嘗謂醫之道也。原詳經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也。嘗草木水火致劑。以救夭傷也。非聖人者神而明之。其誰與此。故曰。醫者生生之具。聖人所以壽萬民。而登之天年者也,農黃以來。其法已久。考其嗣流。則周之矯之俞之盧。秦之和之緩之竘。宋之文摯。鄭之扁鵲。漢之樓護陽慶倉公。皆以黃帝之書相為祖述。其倉公診切之驗,獨幸詳於大史。而候名脈理。往往契符於素問。以是知素問之書。其文不必盡古。而其法則出於古也信然矣。其言情狀也有馮。其處刺療也有響。得之者。為上工。為國手。失之者。為毒師。為庸姓。歷百世而莫之或違者也。在姬之代。尚有歲終之稽。十而失一。即次其食。故其法得以不墮。今之醫也。茫然於天地之紀。憲無所畏。師無所傳。一惟肆炮縱舍。以規偶中之利。故愈也劇之。生也死之者。殆相望也。予素多病。不得於醫。而思精其法。未暇也。山人蔡師勒氏有道。而復志於醫。乃塊處於毛公之壇者。二十年。先治其法。翻閱之久。遂不滿於啟玄之注。時有所得。因系之辨。若師勒者。可謂卓然斯流之上者矣。雖然啟玄亦非妄而作者。其師玄珠先生異人也。洞明素問之奧。乃密授秘旨。故啟玄奉其師說太過。不為無疵。觀其詢謀得失之云。則斯辨也。亦啟玄之所以望於後人也。(五嶽山人集)

〔徐氏(春甫)內經要旨〕二卷 存

自序略曰。予嘗謂操舟必資於剡木。而射者必以彀。醫之有道古也。自神農氏開其天。黃帝氏繼天創始。與其臣岐伯。著內經靈素。為萬世醫學之鼻祖。自唐及宋。屢詔名家。校正徒勤。而真傳靡獲。方書種種。汗牛充棟。奚益哉。甫本庸愚。輒不自忖。乃敢因滑氏之鈔目。而益以諸賢之鉤玄。提注詳明。辨釋條達。僣名曰內經要旨。而於黃岐之神聖。歷代之精英。雖不足以窺其閫奧。而宏綱大旨。似有得其門而入者。通方大哲。幸鑑管蠡之見云。嘉靖丁巳仲春既望。

祁門縣誌曰。徐春甫字汝元。汪宦門人醫家書無所不窺。著有古今醫統。醫學捷徑。居京邸求醫甚眾。即貴顯者。不能旦夕致。授太醫院官。

〔萬氏(全)素問淺解〕未見

按上見於痘疹世醫心法自序。

羅田縣誌曰。萬全字密齋。精醫。治病全活甚多。著有保命歌括。養生四要。育嬰家秘。廣嗣精要。痘疹啟微。行世。

〔徐氏(渭)素問注〕佚

陶望齡徐渭傳略曰。徐渭字文長。山陰人。九歲能屬文。年十餘。仿揚雄解嘲。作釋毀。為諸生。胡宗憲督浙江。招管書記。時方獲白鹿海上。用渭表以獻。上大嘉悅其文。宗憲以是益重之。時督府勢嚴重。文武將吏。庭見無敢仰者。而渭弊巾浣衣。直入無忌。宗憲常優容之。渭亦矯節自好。無所顧請。及宗憲逮。慮禍及。遂發狂疾。坐繫獄中。以言者力獲免。及老貧甚。鬻文自給。人操金請詩文書繪者。值其稍裕。即百方不得。遇窘時乃肯為之。渭嘗言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識者許之。所著文長集闕篇。櫻桃館集。各若干卷。注莊子內篇。參同契黃帝素問。郭璞葬書。四書解首。楞嚴經解。各數篇。(文集)

〔周氏(簠)素問注〕未見

聊城縣誌曰。周簠儒醫。順天人。居郡城。授太醫。院御醫。所注素問諸書。

〔翁氏(應祥)內經直指〕未見

樂清縣誌曰。翁應祥西鄉人。本以儒者教授。雅知醫。精於脈理。篤信古方書。所治多驗。性甚介。人遺之輒辭。縉紳多重之。一日自松江馳歸而病。僅數日。沐浴更衣。揖其妻曰。善自愛。吾去汝矣。遂端坐而逝。所著有內經直指。

〔許氏(兆禎)素問評林〕未見

按上見於吳秀醫鏡序。李廷機藥准序。作素問便讀。

〔馬氏(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九卷 存

馬蒔曰。素問者。黃帝與六臣平素問答之書。至春秋時。秦越人發為難經。誤難三焦營衛關格。晦經之始。晉皇甫謐次甲乙經。多出靈樞。義未闡明。唐寶應年間。啟玄子王冰有注。隨句解釋。逢疑則默。章節不分。前後混淆。元滑伯仁讀素問鈔。類有未盡。所因皆王注。惟宋嘉祐年間。敕高保衡等校正。深有裨於王氏。但仍分二十四卷。甚失神聖之義,按班固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九卷。靈樞九卷。乃其數焉。又按素問離合真邪論。黃帝曰。夫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黃鐘數焉。大都神聖經典。以九為數。而九九重之。各有八十一篇。愚今析為九卷者。一本之神聖遺意耳。竊慨聖凡分殊。古今世異。愚不自揣。而僣釋者。痛後世概暗此書而蠡測之。以圖萬一之小補云。知我罪我。希避云乎哉。

浙江通志曰。馬蒔字玄臺。會稽人。注靈樞素問。為醫家之津梁。

汪昂曰。馬玄臺素問注。舛謬頗多。又有隨文敷衍。有注猶之無注者。反訾王注。逢疑則默。亦不知量之過也。(內經約注)

四庫全書提要曰。素問注證發微九卷。明馬蒔撰。蒔字仲化。會稽人。其說據漢志內經十八篇之文。以素問九卷。靈樞九卷當之。復引離合真邪論中九針九篇。因而九之之文。定為九九八十一篇。以唐王冰分二十四卷為誤。殊非大旨所關。其注亦無所發明。而於前人著述。多所訾議。過矣。(存目)

〔吳氏(昆)素問注〕二十四卷 存

自序曰。在昔有熊御宇。軫念元元。不無夭折。欲躋而登諸壽域。乃問於岐伯鬼臾區。而作內經。雷公受之。以為刑範。首天真。次調神。次生氣。次病能。上窮天紀。下極地理。中悉人事。行之萬世不殆。傳之者直以列於三墳。自有醫籍以來。茲其太上。周秦而降。豈不代有神良。要其立言範世。指不多屈。無亦樹名易而作則難耶。何蘄蘄也。挽近拘方者言。更僕未能悉舉。非無爝然之明。去上古而遙。不啻居九壤而測九天也。則而象之。內經象曰。靈樞象月。睹日月而知眾星之蔑矣。越人之問難。士安之甲乙。叔和之脈經。其中天三垣歟。斡旋日月。而翼其明。功足齒哉。若張長沙之傷寒。魁杓搖光也。因時而建。亙萬世孰能忒焉。施及孫思邈李明之劉完素朱彥修滑櫻寧輩出。互有闡明。所謂辰之五緯非乎。遲留疾伏。殆非一步可紀。外是纚一家言。羅為列宿。假日成光。亦能不墜。神乎,和華倉扁之雄。無文可述。方之景星慶雲。曠世一見。卑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言焉不經。與之上下軒岐。如向盲夫而誇日月。只為翳障。最下異為一途。叛經行怪。類如傷寒鈐法。素問遺篇。則妖氛爾。孛彗爾。白虹爾。薄蝕爾。匪惟羲和憂之。具目者之所共憂也。隋有全元起。唐有王冰。宋有林億。嘗崛起而訓是經。庶幾昧爽之啟明哉。待旦者較然睹矣。獨其為象,小明則彰。大明則隱。謂之揭日月而行。未也。不肖束髮修儒。無何徙業。居常晷度有熊。日求其旨而討論之。不揣管陋。釋以一得之言。暑曰內經吳注。業成欲懸書國門。以博彈射。徒以雲山木石之夫。無能千金禮士。職是焰然斯道也。如有岐雷者作。斥為日月之蔽。抑又何辭。聞之曰。不斑白。語道失。崐今四十以長。先半紀而見二毛。無亦徵余言之有當哉。當乎非余敢知。今之測景者旅矣。惡能當夫賓日之目也。皇明萬曆甲午日躔大火。書於黃山軒轅爐鼎之次。

亡名氏鶴皋山人傳曰。山人。余族父也。世為歙澄塘人。幼英異。不伍凡兒。稍長業進士。為文章。藻思橫發。顧數奇弗偶。大父元昌翁。父文韜翁。俱修德而隱者。家多方書。山人遂迸鉛槧。事岐黃術。嘗曰。素問靈樞。醫之典墳也。難經甲乙。醫之庸孟也。張王劉李。醫之濂洛關閩也。日夕取諸家言遍讀之。不數稔術精而售。初遊宛陵。後溯長江。歷姑孰。抵和陽。所至聲名籍籍。活人無論數計。每診疾。僉曰易平。山人曰。此在死例。僉曰難痊。山人曰。此可生也。卒不逾山人所云。故人咸謂山人殆非人。必從長桑公得者。山人治病。不膠陳跡。人以禁方授之。拒弗受。曰。以古方治今病。雖出入而通其權。不然。是以結繩治季世也。去治遠矣。所著脈語。十三科證治。參黃論。砭焫考。醫方考。藥纂諸書。將次第行於世。山人諱崐。字山甫。鶴皋其別號也。人以山人洞參黃帝之奧。又號山人為參黃子。余家由澄塘折居傳桂里。故視山人為族父云。(醫方考附載)

汪昂曰。素問吳注。間有闡發。補前注所未備。然多改經文。亦覺嫌於輕擅。

〔朱氏(賢)岐黃要旨〕未見

按上見於建德縣誌。

〔胡氏(文煥)素問心得〕二卷 存

〔李氏(維麟)內經摘粹補註〕未見

蘇州府志曰。李維麟字石浮。常熟人。精於察脈。決人生死。多奇中。所著有內經摘粹補註。醫宗要略等書。

〔胡氏(尚禮)素問輯要〕未見

儀真縣誌曰。胡尚禮字景初。世醫也。其父倫。命讀岐黃諸書。云。吾家傳。通醫必先通儒為本。理不明。安悟診視之奧。禮遂能識奇病。活人甚眾。凡奔人之急。寒暑跋涉不辭。為人簡默醇謹。又善楷法。酷覽古今名籍。壽七十外。耳既聾。尚手不釋卷。著素問輯要。胡氏醫案。

〔趙氏(獻可)內經鈔〕未見

浙江通志曰。趙獻可字養葵。自號醫巫閭子。鄞人。好學厭。尤善於易。兼精醫。其醫以養火為主。嘗論命門乃人身之主。養身者既不知撙節。致戕此火。以致於病。治病者。復不知培養此人。反用寒涼以滅之。安問其生。著醫貫一書。為醫家指南。後遊秦晉。著述甚多。有內經鈔。素問注。及經絡考。正脈論。二朱一例諸書。

〔素問注〕未見

〔李氏(中梓)內經知要〕二卷 存

江南通志曰。李中梓字士村。華亭人。少博學。習岐黃術。凡奇證遇無不立愈。所著有士材三書。頤生微論。醫統若干卷。

〔靳氏(鴻緒)內經纂要〕未見

仁和縣誌曰。靳鴻緒字若霖。讀書。工文章。內行尤摯。篤於孝友。先世以兒醫顯。而鴻緒術尤精善。內經纂要。闡發精微。

〔王氏(佑賢)內經纂要〕未見

錢塘縣誌曰。王佑賢字聖翼。孝友天性。甫九齡。七日中父母相繼歿。哀毀逾成人禮。孤貧勵學。旁通醫術。急人病。不以門第為等差。所全活人無算。家居力行。皆盛德事。尤好刊格言。以訓後學。國朝牟直指雲龍旌善士。裒然居首。所著有格物近編。內經纂要。

〔張氏(志聰)素問集註〕九卷 存

紀略曰。一本經章義錯綜。變化隱見離奇。或彼章微露。別篇顯言。義雖專稱。詞難概論。是以注中惟求經義通明。不尚訓詁詳切。讀者細研。庶知心苦。一是集惟以參解經義。不工詞藻。然就經解經。罔敢杜撰一語。貽笑大方。閱者勿以固陋見唾。一經義深微。闡發艱甚。故集中有不厭煩瑣。重複諄切者。然非贅也。尚有未盡余意。標于格外。設或疏義旨有微分。亦不妨兩存之。以俟後賢之參訂。敢自是哉。

汪昂曰。張隱菴素問集註。刻於康熙庚戌。皆其同人所著。盡屏舊文。多創臆解。恐亦以私意測度聖人者也。

〔高氏(世栻)素問直解〕九卷 存

凡例曰。一素問內經。乃軒岐明道之書。開物成務。醫道始昌。雖秦火煽毒。而醫書獨全。後之注者。或割裂全文。或刪改字句,剽竊說道。實開罪於先聖。如靈素合刻。纂集類經。是已。惟王太僕馬玄臺張隱菴註釋。俱屬全文。然字句文義。有重複而不作衍文者。有倒置而未經改正者。有以訛傳訛。而弗加詳察者。余細為考較。確參訂正。庶幾上補聖經。下裨後學。 一素問一經。各家雖有註釋。余詳視之。非苟簡隙漏。即敷淺不經。隱菴集註。義意艱深,其失也晦。余不得已。而更注之。顏曰直解。世之識者。尚其鑑諸,一隱菴先有集註之刻。不便雷同。故曰直解。註釋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誦讀。非如張太岳四書直解。其訓詁有不可讀者。一素問八十一篇。原遺闕二篇。今已搜補矣。每篇名目。俱當詮解。茲刻不第詮解篇名。即篇中大旨。亦逐為拈出。一篇之中。分為數節。蓋以詞論冗繁。略分節旨。使觀者易於領會耳。

〔何氏(鎮)素問鈔〕未見

(按上見於本草綱目必讀類纂。)

〔黃氏(元御)素問懸解〕十三卷 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元御是書。謂素問八十一篇。秦漢以後。始著竹帛。傳寫屢更。不無錯亂。因為參互校正。如本病論。刺志論。刺法論。舊本皆謂已亡。元御則謂本病論。在玉機真藏論中。刺志論。則誤入診要經終論中。刺法論。則誤入通評虛實論。未嘗亡也。又謂經絡論。乃皮部論之後半篇。皮部論。乃十二正經。經絡論之正文。如此則三奇經。與氣府論之前論正經後論。奇經三脈無異。故取以補闕。仍復八十一篇之舊。考言經文錯柬者。起於劉向之校尚書。(見漢書藝文志)猶有古文可據也。疑經文脫柬者。始於鄭玄之注玉藻。(見禮記注)然猶不敢移其次第。至北宋以後。始以己意改古書。有所不通。輒言錯文。六經遂幾無完本。餘波所漸。劉夢鵬以此法說楚詞。迨元御此注。並以此法說醫經。而漢以來之舊帙。無能免於點竄者矣。揆諸古義。殆恐不然。其注則間有發明。如五運六氣之南政北政。舊注以甲己為南政。其餘八千為北政。元御則謂天地之氣。東西對待。南北平分。何南政之少。而北政之多也。一日之中。天氣晝南而夜北。一歲之中。天氣夏南而冬北。則十二年中。三年在北。三年在東。三年在南。三年在西。在北則南面。而布北方之政。是謂北政。天氣自北而南升。在南則北面。而布南方之政。是謂南政。天氣自南而北升。則自卯而後。天氣漸南。總以南政統之。自酉而後。天氣漸北。總以北政統之。東西者。左右之間氣。故不可以言政。此南北二極之義。其論為前人所未及。然運氣之說。特約舉天道之大凡。不能執為定譜。以施治療。則亦如太極無極之爭耳。(存目)

又曰。黃元御字坤載。號研農。昌邑人。早為諸生。因庸醫誤藥損其目。遂發憤學醫。於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皆有註釋。凡數十萬言。大抵自命甚高。欲駕出魏晉以來醫者上。自黃帝岐伯秦越人張機外。罕能免其詆訶者:未免師心太過。求名太急。(周易縣象注)

〔張氏(琦)素問釋義〕十卷 存

自敘曰(缺)

字數:4795,最後更新時間: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