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卷五十七

方論(三十五)


〔世宗易簡方〕明史一卷 未見

〔韓氏(𢘅)醫通〕醫藏目錄二卷 存

自序曰。醫通草成。幾欲焚去。今年家兄命謂。先君序集有效方。手澤豈容弗傳。乃補茸分九章。凡九十五則。釐為上下二卷。讀且數過。心動顏汗。向兄不能語者久之。而必語曰。人有定壽。醫善折之。聖智不能加多也。病者氣機。醫每失之。造化不容以無鑿也。兄謂弟誠能醫乎哉。夫孔門學農圃者小之。而老氏忘言罔象。又奚醫之為也。是編上徹下語而已爾。嘉靖改元壬午六月朔。飛霞子韓𢘅悉天爵自序。

李梃曰。韓𢘅號飛霞道人。國朝蜀之瀘州人。本將家子。弘治成化時。少為諸生。因不第褫縫掖。往娥眉諸山訪醫。升庵楊太史稱之曰。真隱世傳道也。醫通二卷,特其土苴云耳。(醫學入門)

〔陳氏(諫)藎齋醫要〕明志十五卷 存

韓廉序略曰。陳氏故業醫。在宋高宗時。以醫獲效。有宮扇之賜。後敝。易之以木。杭人以木扇陳呼之。藎齋名諫。字直之。蓋世於醫者也。醫要之傳。觀者當自得之。

〔趙氏(繼宗)儒醫精要〕一卷 存

自序曰。繼宗因進士多病。訪請名醫。服藥無效。自考歷代方書。脈理藥性。配合調治始痊。後任知縣。及歷升僉事等官。凡遇官僚軍民人等有患諸證。俱繼宗處方用藥。並無失誤。然於職業不妨。撫按等宦。有考蒞政有為。守己有玷者。有考持狷介之志。著通敏之才者。有考負英氣落落而不羈。遇政事袞袞而有乾者。有考有守有為。吏民畏服者。有考賦性敏而有識。臨事果而有為者。有考持身嚴謹。處事公勤者。有考狷介自持。公勤素著者。有考處繁不亂。執政不撓者。勤獎五次。旌異一次。豈被無情懷私妄劾。又被欺公。隱蔽考語。歸休林下。絕足跡於官府。肆心力於醫書。所著有傷寒傷暑雜症痘疹。脈訣醫法。活人□覽。本草切要。與治療過。大小男女內外諸方。二十餘本。仰國恩之未報。生斯世之可羞。乃以一得之愚。竊比芹曝之獻。尤恐浩繁。有瀆聖覽。略舉諸證精要。共三十三篇。錄為一帙。欲以保聖壽於無疆。竭涓埃於萬一。具本封進。縉紳之在朝者。咸曰俱至理髮前人之所未發。蒙聖旨書。送太醫院禮部知道。咸恩自天。報德無地。及恐四方之有病者。去聖逾遠。私智愈多。誤人命脈。體皇上惠民好生之心。倩工刻梓。以廣其傳。如有病而得痊者。皆皇上之所賜也。繼宗無與焉。嘉靖七年戊子六月既望。賜進士廣東僉事休致慈溪趙繼宗序。

劉桂曰。夫人之一身。陰常不足。而陽常有餘。故丹溪諄諄勉人。養於陰以配陽。實非欲補陰以勝陽也。余近見趙繼宗儒醫精要一書。駁丹溪專欲補陰以並陽。是謂逆陰陽之常經。決無補陰之理。二辯王叔和命門屬火之誤。三辯張仲景傷寒無汗吐下法,四辯張潔古無中暑中熱之分。五辯中風無火氣濕三者之論。六辯十二經之脈差謬。趙公偏執己見。妄立邪說以欺人。乖悖經旨。得罪於名教多矣。噫。仲景叔和。醫之聖也。百世之師也。繼宗何人。而敢輕議如此。多見其不知量也。(續醫說)

〔盛氏(端明)程齋醫抄〕一百四十卷 未見

〔程齋醫抄撮要〕醫藏目錄五卷 存

自序曰。予纂醫抄一百四十卷。首以內經素問脈經諸書為經。集歷代名醫所論著。分門為治法諸方。餘三十年間。宦轍南北。所至攜以自隨。每遇有奇方秘法。輒編入於各門。第簡秩繁多。不能抄寫。偶鄉友滕於安氏一見。喜而欲壽諸梓以傳。亦患力有弗及。遣其子太學生克誠來請。欲予撮其要者錄之。予於醫書所自得者。皆非方法所傳。欲撮其要尤難也。乃以近驗者付之。亦曰撮要云者。因其請耳。非謂醫抄中所集者。其要止此也。欲知醫者。必得醫抄全書而詳習之。厥術始妙。此特其千百中之一二云耳。但窮鄉僻壤中得此。亦可以療疾也。滕氏刻書之功。豈可泯哉。故序之以貽得此書者。俾知所自云。時嘉靖癸巳夏四月朔。玉華山人盛端明書。

徐春甫曰。玉華子姓盛名端明。潮陽人。登弘治壬戌進士。性好醫方。有求療。不分貴賤。即與藥。官至禮部尚書。有醫抄百四十卷。並撮要等書。

〔王氏(世相)醫開〕七卷 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開七卷。明王世相撰。世相字季鄰。號清溪。蒲州人。呂柟之門人也。官延川縣知縣。是書凡二十四類。首載或問數條。謂醫學至丹溪而集大成。蓋亦主滋陰降火之說者。

〔徐氏(子宇)致知樞要〕明志九卷 未見

〔俞氏(弁)脈證方要〕醫藏目錄十二卷 未見

〔何氏(瑭)醫學管見〕一卷 存

題詞曰。余平日好養生之術。以醫道切於養生。且可寓濟物之仁也。故留意焉。沉潛日久。頗有所見。多前賢之未發。時或語人。契者甚少。蓋以其素不留意。故驟語之而不入也。竊念余老矣。不忍使所見無傳。終於無用。且恐或有差誤。無以來賢者之教也。乃錄出如上。醫雖小道。而可以寄死生之命。士君子平居。略不留意。一旦有疾。乃委死生於庸醫之手。豈不誤哉。力學應事之暇。時一留意。蓋未必不賢於博弈也。嘉靖甲午夏四月望日。懷慶何瑭自敘。

徐春甫曰。何柏齋名瑭。學究天人。擢弘治康海榜進土。入翰林歷升都御史。守身之潔。一介不取。蹈道之堅。終日不待。性天悃愊。了無外慕。方書調攝。尤究心焉。蓋以醫道切於養生。且可寓濟物之仁也。遂燭精微。發前聖之未發。闢後學之晦盲。觀其著傷寒三陽咳嗽相火等論可知矣。嘗謂士君子平居。略不留意於醫。一旦有疾。乃委死於庸醫之手。豈不誤哉。其集曰柏齋三書。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學管見一卷。明何瑭撰。瑭號柏齋。懷慶人。宏治壬戌進士。官至南京右副都御史。諡文定。事蹟具明史儒林傳。是書凡二十二篇。自記謂,因讀素問及玉機微義二書而作,其說皆主於大補大攻。非中和之道。其第十九篇。論久病元氣太虛。病氣太盛。當以毒藥攻之。尤不可訓。其論金石藥一條。則名言也。

〔葉氏(文齡)醫學統旨〕醫藏目錄八卷 存

題辭曰。醫。仁術也。愛之道也。先王之教主於仁。而其愛溥也。是故察脈醫之本也。視證醫之則也。調藥醫之用也。立方醫之信也。立方何以為信。曰。方有徵則信。信則斯傳。傳則用斯行。行則則斯章。章則本斯立。則愛人之心無窮。庶幾成仁術矣乎。文齡二十年來。蓋嘗用力於此。而求仁未能也。嗟夫。不精於藝。而但有愛心者。是謂徒善。能用其術。而不根於愛者。是謂無本。根於愛。而無所傳者。是猶無術。徒善不能行。無本不能立。無傳不能廣。予懼夫人之病夫仁也。是醫學統旨之所以作也。是書也。爰輯舊聞。參之新得,俾異同歸一。繁簡閤中。同志者肯究心焉。則審脈察證。處方辨藥。或不無少助。文齡不佞。抑求正於仁人爾。嘉靖甲午長至日。武林石峰子識。

鄔璉序略曰。葉氏故儒生。已去學軒岐家言。用薦入御藥坊。事敬皇帝。再進祿秩。當國工稱。蓋非徒言之者。

仁和縣誌曰。葉文齡。字德徵。幼業儒不遂。去學醫。禮部屢試優等。例授冠帶。供職於聖濟殿。升太醫院吏目。甲午召診。保和有功。升御醫。忽被宣召。御書忠愛額於堂。庚子再召升院判。後因母老乞終養。遂致仕。所著有醫學統旨。行於世。

〔汪氏(機)醫學原理〕醫藏目錄十三卷 存

自序曰。余幼習舉子業。寄名邑庠。後棄儒業醫。越二十年。得以醫道鳴世。編訂素問鈔。本草會編。運氣易覽。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針灸問答。推求師意。脈訣刊誤。傷寒選錄等書。幸諸從遊者。協力鋟梓。以廣其傳。每病前書文理渙漫。患吾子孫有志於是者。非二十年之功。弗能究竟其理。因而挫沮者有之。於是復作是書。首以經絡穴法列於前。繼以六淫之邪。與夫氣血之病。次以內傷諸證。婦人幼科終焉。凡十三卷。命曰醫學原理。其中所論病機藥性。悉本內經本草。治方脈法。皆據名醫格言。朝究暮繹。廢寢忘飧。經歷八春。而始克就。惟欲吾之後人。樂守是道。以承吾志。觀病機即知病源之始終。闡脈法即知病證之生死。讀方旨即知立方之主意。各條端緒。煥然於心。庶不負吾生平之所好也。果若吾言。則是集匪為虛文。可以事親。可以養身。可以活人。其為利也實溥矣。又何羨於良金腴產之是遺。以損其志。而益其過耶。

〔石山醫案〕醫藏目錄三卷 存

程曾序略曰。吾郡祁之汪石山。儒醫也。於素問則有補註。本草則有類鈔。脈診則有論著。運氣則有提綱。外科及針灸等書。則又俱有纂述。蓋集古今諸名家之所長。而為一大成也乎。其從事於醫。殆四十餘載。凡病家之求治者。因脈制方。隨投輒效。從遊之士。得於目擊者。即手錄之。以為成法。其邑西石墅陳桷氏。實石山高弟。以其所錄者。分為三卷。名曰石山醫案。刻之梓以傳。詣予終老樓屬序之。夫病之見治於石山也。如飢者得食而充。渴者得飲而解。溺者得援之而登顛。危者得扶持之而安。蓋醫之王道也。使同生朱滑之時。其抱負設施。與之同驅並駕。未可必其或後先也。後人視此。不亦猶法家之有斷案也哉。引伸觸類。延惠無窮。其為慈孝之助多矣。石山之傳撰於鏡山。其未及載者。賴此以傳。豈非後人之幸歟。石山名機。字省之。石山其號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石山醫案三卷。明陳桷編。桷字惟宜。祁門人。學醫於同邑汪機。因取機諸弟子所記機治療效驗。裒為一集。每卷之中。略分門類為次。自宋金以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行於南。河間原病式宣明論方行於北。局方多溫燥之藥。河間主瀉火之說。其流弊亦適相等。元朱震亨始矯局方之偏。通河間之變。而補陰之說出焉。機所校推求師意一書。實由戴原禮以溯震亨。故其持論多主丹溪之法。然王氏明醫雜著。株守丹溪。至於過用寒苦。機復為論以辨之。其文今附醫案之末。則機亦因證處方。非拘泥一格者矣。其隨試輒效。因有由也。舊有機門人陳鑰所作病用參耆論。又有機所作其父行狀。及李汛所作機小傳。今亦並錄之。備參考焉。

〔醫讀〕七卷 存

〔繆氏(坤)方脈統宗〕未見

江陰縣誌曰。繆坤。字子厚。七世以醫傳。坤名更著。性行淳篤。自當脈辨方之外。端居讀書。不交塵事。嘉靖間。帥府檄至行間。療疫全活甚多。榮以冠帶。非其好也。著方脈統宗行世。鄉飲十七次。壽九十。自為文志其墓。

〔高氏(士)志齋醫論〕二卷 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志齋醫論二卷。明高士撰。士字志齋。鄞縣人。是書作於嘉靖中。上卷專論痘疹。下卷雜論陰陽六氣血脈虛實。其說云。今之醫者。多非丹溪。而偏門方書盛行。則亦以朱氏為宗者矣。

〔鄒氏(福)經驗良方〕明史十卷 未見

閩書曰。鄒福字魯濟。業醫。善察脈。決人生死於數載前。遇奇症他醫不能治者。福投數劑輒愈。嘗手集經驗良方十卷。

〔呂氏(夔)治法捷要〕未見

按上見於江陰縣誌。

〔張氏(世華)醫家名言〕未見

宗臣太醫院院判思惠張君墓誌銘略曰。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一日。封太醫院院判思惠張公卒。按狀。公諱世華。字君美。思惠其別號也。生而聰敏超特。自少銳志於儒。涉獵經史。通其大義。既而怙恃早失。家道中衰。乃幡然曰。心存愛物。醫儒一道也。復修世業。遂能盡盧扁之術。所試輒有奇效。名藉藉聞三吳。時負疴及門。求療者如市。正德間吳大疫。公移藥囊於道衢。隨請而應。全活數十人。吳有富室子。病痿三年。諸醫束手不治。公曰。此病在瘍也。急以五毒之劑攻之。即起矣。已而果然。其人酬之百金。公笑而卻之。吾何利哉。姑驗所見耳。他如此類者。不可殫述。著醫家名言若干卷。將傳於世云。(宗子相集)

〔陶氏(浩)藥案〕未見

徐春甫曰。陶浩。字巨源。太倉人。以儒攻醫。數起奇證。有藥案藏於家。

〔方氏(廣)脈藥證治〕未見

〔汪氏(宦)醫學質疑〕未見

〔證治要略〕未見

按上三書。見於古今醫統。

〔吳氏(旻)扶壽精方〕醫藏目錄二卷 存

按萬曆丁亥。王氏所刻書三卷。題曰續扶壽精方。卷首有養真篇。男女篇。飲食篇。事親篇。四道。及湯膏粥酒等三十二首。其他諸方。與是書不有異者。

〔吳氏(球)諸證辨疑〕明志四卷 存

〔活人心統〕四卷 存

吳球曰。此書。集先賢之成語。論臟腑之盛衰。錄古今經驗之方。開後學正大之。路。皆宜直之言。非雕琢之說。同志者鑑之。

陳莘題茭山吳翁小像後曰。翁博學慕古。輕財重義。少嘗遊心經術。醫業獨得其精。乃修方脈主意。活人心統。食療便民諸症辨疑等書。一十六卷。感鉅卿慎齋胡公發明。云東龍公岱野張公。邑侯赤山鄭公。校證繡梓。得成全集。真醫學之指南也。

〔方脈主意〕未見

〔楊氏(起)經驗奇效單方〕二卷 存

〔孫氏(應奎)醫家必用〕一卷 存

徐春甫曰。孫東谷。名應奎。號東谷。洛陽人。登正德辛巳進士。好醫方。以活人為心。有疾者不限高卑。即與方藥。官至戶部尚書。著有醫家大法。大旨。必用等書。若干卷。

〔醫家必用類選〕四卷 存

按先子曰。嘉靖辛丑春。東谷已著醫家必用。後十二年。更分門類方。有所增添。名曰醫家必用類選。其序則與原書同。故題曰復書。

〔俞氏(橋)醫學大原〕未見

海寧縣誌曰。俞橋少業儒。究心理學。兼精岐黃術。嘉靖中。以名醫被徵。累官太醫院判。橋於方書無所不晰。更博詢名家。得河間潔古東垣未刻諸稿。及古今秘方。斟酌損益之。以治病。無不奇驗。居京師。恥事權貴。而貧家延之。必盡心療治。以故名愈藉藉。而醫日窘。士大夫雅重之。著醫學大原一書。搜輯樞素以下諸家。有關證脈者。次以賦括。令業醫之士。診脈制方。有所考證焉。

〔李氏(象)醫略正誤〕三卷 存

聶璜跋曰。余內姻石泉醫略正誤就梓。方伯東谷敘弁其端。推衍引觸。遠大不泥。盡之矣。乃謬屬諸敘末。余又何言哉。因次第其心學淵源。以備觀覽之目。石泉自少入郡膠。殫力學易。出入諸子史百家。坐是遘疾。奉厥甫東郊翁命就醫。時東陽盧𧉩庵以茲術鳴寧藩。禮致在館。一見石泉。奇其神異。遂傾心焉。未逾年疾瘳。盡得其肯綮妙辭歸。𧉩庵嘆曰。吾業有傳。吾可以休。竟請去。得脫黨禍。人咸喜𧉩庵先幾。石泉得師。自是本業優研。極素難諸書。有心得處筆之。見偏門病。病者失處筆之。與己之應病。候寒暑。按經絡。驗處又筆之。參訂指摘。診脈之誤。積撰成書。分條別方。題曰醫略正誤。識者宗之。每暇坐小樓。輒取古詩畫玩。適興到模仿揮灑。體格成家。題品景象。韻格高古。縉紳士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得之如獲拱璧。匪獨醫之可稱。然其化於今。充選貢致用。東谷曰。子是之編可傳。制序以贊其成刻。予閱之嘆曰。石泉是編。信諸父兄師友。信諸古。而無誤於己者。不亦可信諸人。而無誤天下者乎。視專門秘方者不侔。行將徵諸內院使司局者。果能如東谷所謂。變而通之。毋忌與執。未必不為諸偏門斷案也。

〔顧氏(儒)簡明醫要〕醫藏目錄五卷 存

自序略曰。儒因先君多病。久病成醫。得延壽考。乃示余曰。事親者不可不知醫。汝能攻之。非惟濟世。亦可養生。古良醫良相。並馳於窮達之間。苟有益於生民。則相業不見其多。而醫道不見其少。汝姑勉之。余拜敬諾。即棄儒就醫。師浙東之異人。訪梁溪之高士。無憚晝夜。力學有年。凡遇病敷藥。苦心力索。務求效驗。果幸地方得以少濟。而妻子亦藉以溫飽。由先君之遺教也。今老矣。有子別攻舉業。憫後無傳。且慮吾之子孫。後或疾痛。假手庸醫。無能治療。欲存管見。自備檢閱。又慮夫先賢立論著方之浩繁。搜索不便。故撰擇已經效驗。平常方藥。手錄成帙。分門論病。分病定方。一閱可得。其難制之方不錄。怪異之藥不取。豈不簡且明哉。名曰簡明醫要。蓋皆聖賢之遺旨。非敢隙光自耀。擅措一辭也。識者幸相與訂正之。歲在乙巳仲夏錄成。晉年七十有三。

江陰縣誌曰。顧儒。字成憲。少業儒。因侍父疾。久遂通醫。投劑無不立效。病家嘗夢其祖先。告以疾非顧翁弗療。遠近爭延。貧者往往予之藥。復佐之薪米。著簡明醫要五卷。年八十終。

〔簡明醫要補遺〕一卷 存

〔郭氏(鑑)醫方集略〕七卷 存

跋曰。余暗於節宣。日抱宿疴。往為刑吏。識獄江左。務殷損神。事竣返泗河之墟。病益棘。眾委之不可起。敕歸德閔守材醫視全活。迨今德之。北上猶羸瘠。不堪事事。遂引疾乞歸。靜藏自廣。乃得銳情於醫。逖搜古方。模序協則。辨物分類。雖掇其要而未盡也。病小愈。銓補地曹。政暇延致名術。探索玄奧。時江左俞氏橋夏津王氏東陽維揚胡氏鐸金華邵氏泰京師朱氏祿。皆工於方技。為眾所重。因各出醫案及秘方。相與參究品評。積歲成帙。復取舊集裒益之。名曰醫方集略。乙巳居內憂。邑侯海州楊公閱而珍之。忻欲就梓。復錫誨言。以弁簡端。此其澤人利物。固仁者之用情也。噫。余寡昧。述群見以便自調。歇謂必傳。而斟裁劑量。亦惟執方。而舊者有以變通之耳。若夫妙參兩之用。順性命之理。弛張損益。不泥軒岐。而超悟筌蹄。顒俟醫國宗工。嗣有以開我。嘉靖乙巳孟夏望日。丹泉郭鑑書。

〔程氏(伊)釋方〕醫藏目錄四卷 存

自序曰。釋方者何。釋醫方之名也。方何以釋。曰。可以言傳者。藥之名也。可以意得者。方之義也。得名失義。不得而用矣。方之用也。妙名義而通之者也。弗通則泥。泥則偏。非唯病己。適以誤人。是故方之釋也。不容已也。夫農經昭示。某法遠垂。七方十劑之制。金匱千金之書。雜而引之。方亦眾矣。博觀遐覽。豈難知哉。然或作聰明以加減。矜智巧而改釋。方與病違。名同意舛。作者之意。不亦邈乎。余少涉醫流。略知大旨。深懼肄業之士。童而習之。莫得其肯綮也。乃取方訓義。集藥為歌。方名八百。歌稱是焉。上稽聖經。下逮張李。旁證諸子。附以管窺。雖童稚之階梯。亦先哲之明鑑也。若乃分部察候。辨聲視色。審盈虛以制變。達消息而攻療。則心手之妙。固用意之自得。非傳方之家。所得悉而泥之者矣。晉嘉靖丁未四月朔。新安岩鎮月溪程伊識。

□序曰。余嘗讀本草。見古昔先民。但云某藥主某病。某事有某功。或云。某藥合某藥。治某病為良。後人加之。以君臣佐使之別。制煉炮炙之宜。而方名之未立也。蓋自穴俞針石之法罕傳。而判腸割臆。刮骨續筋之法廢矣。於是乃□湯液酒□丸粒而用之。若扁鵲之傳所載。有所謂苦參湯半夏丸之類。而方已著矣。至漢張仲景一書。極為眾方之祖。然其所云。桂枝湯。麻黃湯。芍藥甘草湯。則直以藥味名之。樸而不文。猶有上古□皇之遺意。其曰真武湯者。言北方之水也。而青龍白虎。其義皆然。標表既明。治法與在。固無事乎遠求。而亦何事乎解釋也。晉代以來。其術漸廣。良醫如張苗宮泰李子豫輩。以及張茂先皇甫士安葛稚川陶弘景諸名士。並研精斯術。未有所撰。惟範汪方百餘卷。則其最多者也。世代日降。道術日非。其淺見薄聞者。深求隱晦。鎊為巧似。以聾瞽人之耳目。而不自知。其卑偽可厭。妾誕可恥也。於是亦□□鑿而人及有不能□者矣。每見世之醫工。往往以相難。捕風捉影。如□□□□。良可嗤笑。新安程宗衡乃悉取諸方字為之解。集諸藥品。而為之類。名義昭然。如指諸掌。使世之用藥者。循名以究其義。因末以求其本。其於藥術。定無所得益也哉。夫宗衡之為此釋。深探力索。旁引曲證。可謂精確。然其本意。不□為初學發蒙。世人解惑耳。□於大道玄通。博物洽聞者。則固無持於是也。宗衡名伊。字宗衡。新安岩鎮人。家世習醫。而□驚□人能涉獵書史。通大義。初學舉子業。少孤弗能就。乃□學醫云。

〔彭氏(用光)體仁彙編〕醫藏目錄六卷 存

傅鳳翱序曰。古今醫刻。無慮數百種。而脈訣則宗叔和氏。太素脈訣。鮮有刻者。則閩半洲蔡先生取廬陵彭用光所藏鈔本。刻之嶺表。序太素題。曰體仁何。蓋仁春天地生物之心。醫以生人為業。仁術也。太素醫之推也。曰彙編者何。先生又取用光所摘錄叔和東垣脈訣藥性。與所嘗治病試驗方藥。竟見圖說。類粹鋟梓。謂其與太素相表裡也。太素不言治療。叔和不言窮通。均之本二氣之消息盈虛。五行之生剋制化。察識於呼吸隱約之微。以辨別其生死窮通之數。立論若殊。指歸則一。非若水火不相為謀也。用光潛心諸家。云亦有年。而參伍貫通。若有得其肯綮者。博遊於燕趙吳粵間。縉紳君子。招延診治。輒奏膚功,咸稱慕之。先生並刻其所輯。序而傳焉。蓋嘗有所試。亦示人以全體仁道之微意也。慨夫一嶺之隔。書郵不至。頃得之吳默泉方伯。閱其中字有脫誤。仍付用光正之。用光復檢所遺漏方說。並取同縣趙銓太素鈔。增入若干條。銓固精太素。有名者。茲編視舊本。頗為明備。雖非全書。亦醫之要領也。

〔簡易普濟良方〕醫藏目錄六卷 未見

〔趙氏(銓)石亭醫案〕未見

〔岐黃奧旨〕未見

按上見於廬陵縣誌。志又以體仁彙編。為銓所著。誤。

字數:6565,最後更新時間: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