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卷十二

本草(四)


〔神農本草〕隋志八卷 佚

〔神農本草〕七錄五卷 佚

〔神農本草屬物〕七錄二卷 佚

〔神農採藥經〕七錄二卷 佚

〔雷公藥對〕卷四(舊唐志作二卷)

陶弘景曰。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本草經序例)

又曰。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藥對。廣其主治。繁其類族。(藥總訣序)

〔徐氏(之才)雷公藥對〕新唐志二卷 佚

北齊書本傳略曰。徐之才。字士茂。高平金鄉人也。之才幼而俊發。尤為精敏。仕梁為豫章王綜鎮軍右常侍。隨綜鎮彭城。綜降魏。之才走至呂梁。為魏所獲。既羈旅以醫自業。又諧隱滑稽無方。王公貴人爭饋之。為貴人居矣。稍遷員外散騎常侍。加中軍金紫。天平中。高祖詣晉陽。恆居內館。所療十全。皇建中。除兗州刺史。未行。武明皇后不豫。之才奉藥立愈。賞賜鉅萬。有人腳跟腫痛不堪忍。諸醫莫識。之才視曰。蛤精也。當乘舡入海。出腳水中得之。疾者曰。是也。之才為割得兩蛤子。大如榆莢。或以五色骨為佩刀靶。之才曰。此人瘤也。何從得之。對曰。於古塚見髑髏額骨長數寸。試削視文理。故用之。其通識類此。(太平御覽)

掌禹錫曰。藥對。北齊尚書令西陽王徐之才撰。以眾藥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類而記之。凡二卷。舊本草多引以為據。其言治病用藥最詳。

李時珍曰。雷公藥對。陶氏前已有此書。吳氏本草所引雷公是也。蓋黃帝時雷公所著。之才增飾之爾。

〔宗氏(令祺)新廣藥對〕藝文略三卷 佚

〔桐君藥錄〕隋志三卷 佚

陶弘景曰。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

僧圓至日。桐君山在嚴州。有人採藥。結廬桐木下。指樹為姓。故山得名。

〔子儀本草經〕中經簿一卷 佚

賈公彥曰。劉向云。扁鵲治趙太子。暴疾屍蹶之病。使子明炊湯。子儀脈神。子術案摩。又中經簿云。子儀本草經一卷。儀與義一人也。若然。子儀亦周末時人也。(周禮正義。)

〔蔡氏(邕)本草〕七錄七卷 佚

後漢書本傳略曰。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建寧三年。闢司徒橋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補河平長。召拜郎中。校書中觀。遷議郎。

〔吳氏(普)本草〕(舊唐志作本草因)七錄六卷 佚

後漢書華佗傳曰。廣陵吳普。彭城樊阿。皆從佗學。普依准佗療。多所全濟。

韓保升曰。普。廣陵人也。華佗弟子。撰本草一卷。

掌禹錫曰。吳氏本草。魏廣陵人。吳普撰。吳華佗弟子。修神農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種。唐經籍志。尚存六卷。令廣內不復存。惟諸子書多見引據。其說藥性寒溫五味。最為詳悉。

李時珍曰。吳氏本草。其書分記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華佗所說性味甚詳。今亦失傳。

〔李氏(當之)本草經〕七錄一卷 佚

韓保升曰。李當之華佗弟子。修神農本經。而世少行用。

〔藥錄〕七錄六卷 佚

李時珍曰。李氏藥錄。其書散見吳氏陶氏本草中。頗有發明。

〔隨氏(費)本草〕七錄九卷 佚

〔秦氏(承祖)本草〕七錄六卷 佚

宋書曰。秦承祖性耿介。專好藝術。於方藥不問貴賤。皆治療之。多所全獲。當時稱之為工手。撰方三十卷。大行於世。(太平御覽)

〔雷氏(斅)炮炙論〕(宋志作炮炙方)藝文略三卷 佚

自序曰。若夫世人使藥。豈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寧分相制。只如栨毛沾溺。立銷斑腫之毒。象膽揮黏。乃知藥有情異。鮭魚插樹。立便乾枯。用狗塗之。卻當榮盛。無名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聖石開盲明目。而如雲離日。當歸止血破血。頭尾效各不同。蕤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據。弊萆淡滷。如酒沾交。鐵遇神砂。如泥似粉。石經鶴糞。化作塵飛。栨見橘花。似髓斷絃折。遇鸞血而如初。海竭江枯。投遊波而立泛。令鉛拒火。須仗修天。如要形堅。豈忘紫背。留砒住鼎。全賴宗心。唯得芥花。立便成庚。碙遇赤須。水留金鼎。水中生火。非猾髓而莫能長齒生牙。賴雄鼠之骨末。發眉墮落。塗半夏而立生。目闢眼𥍃。有五花而自正。腳生肉栨。棍系菪根。囊皴漩多。夜煎竹木。體寒腹大。全賴顱鷀。血泛經過。飲調瓜子。咳逆數數。酒服熟雄。遍體疹風。冷調生側。腸虛泄痢。須假草零。久渴心煩。宜投竹瀝。除癥去塊。全仗消碙。益食加觴。須煎蘆樸。強筋建骨。酒是蓯鯶。駐色延年。精蒸神錦。知瘡所在。口點陰膠。產後肌浮。甘皮酒服。口瘡舌拆。立愈黃蘇。腦痛欲亡。鼻投硝末。心痛欲死。速覓延胡。如斯百種。是藥之功。某忝遇明時。誤看醫理。雖尋聖法。難可窮微。略陳藥餌之功能。豈溺仙人之要術。其製藥炮熬炙煮。不能記年月哉,欲審原由。須看海集。某不量短見。直錄炮熬煮炙。列藥制方。分為上中下三卷。有二百件名。具陳於後。

蘇頌曰。雷斅雖隋人。觀其書,乃有言唐以後藥名者。或是後人增損之歟。(證類本草。引圖經滑石注。)

趙希弁曰。雷公炮炙三卷。古宋雷斅撰。胡洽重定。述百藥性味炮煮熬炙之方。其論多本之乾寧晏先生。斅稱內究守國安正公。當是官名。未詳。

李時珍曰。雷公炮炙論。藥凡三百種。為上中下三卷。其性味炮炙煮熬修事之法。多古奧。文亦古質。別是一家。多本於乾寧晏先生。其首序論述物理。亦甚幽玄。錄載於後。乾寧先生名晏封。著制伏草石論六卷。蓋丹石家書也。

按雷斅一稱隋人。一稱宋人。未詳何是。然胡洽名見於劉敬叔異苑。彼加其重定。則當為宋人矣。乾寧晏先生制伏草石論六卷。出於新唐志。今以其為道家之書。不著錄焉。

〔陳雷炮炙論〕藝文略三卷 佚

〔王氏(季璞)本草經〕七錄三卷 佚

〔談氏(道術)本草經鈔〕七錄一卷 佚

〔宋大將軍參軍徐氏(叔向)本草病源合藥要鈔〕七錄五卷 佚

南史張邵傳曰。徐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業。

〔四家體療雜病本草要鈔〕七錄十卷 佚

〔王氏(未)鈔小兒用藥本草〕七錄二卷 佚

〔甘氏(浚之)癰疽耳眼本草要鈔〕七錄九卷 佚

〔本草要方〕隋志三卷 佚

〔趙氏(贊)本草經〕七錄一卷 佚

〔亡名氏經略〕隋志一卷 佚

〔本草經類用〕隋志三卷 佚

〔本草經輕行〕七錄一卷 佚

〔本草經利用〕七錄一卷 佚

〔云麾將軍徐氏(滔)新集藥錄〕七錄四卷 佚

〔亡名氏藥法〕七錄四十二卷 佚

〔藥律〕七錄三卷 佚

〔藥性〕七錄二卷 佚

〔藥對〕七錄二卷 佚

〔藥目〕七錄三卷 佚

〔藥忌〕七錄一卷 佚

〔徐氏(大山)本草〕隋志二卷 佚

〔陶氏(弘景)藥總訣〕(藝文略。作集藥訣。別有藥總訣一卷。似覆載。)藝文略一卷 佚

自序曰。上古神農作為本草。凡著三百六十五種。以配一歲。歲有三百六十五日。日生一草。草治一病。上應天文。中應人道。下法地理。調和五味。製成醪醴。以備四氣。為弗服。欲其本立道生者也。當生之時。人心素樸。嗜欲寡少。設有微疾。服之萬全。自此之後。世偽情澆。智慮日生。馳十無厭。憂患不息。故邪氣數侵。病轉深痼。雖服良藥不愈。其後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藥對。廣其主治。繁其類族。既世改情移。生病日深。或未有此病。而遂設彼藥。或一藥以治眾疾。或百藥共愈一病。欲以排邪還正。為之原防故也。而三家所列。疾病互有盈縮。或物異而名同。或物同而名異。或冷熱乖違。甘苦背越。採取殊法。出處異所。若此之流。殆難按據。尋其大歸。神農之時。未有文字。至於黃帝。書記乃興。於是神農本草。別為四經。三家之說。遞有損益。豈非隨時適變。殊途同歸者乎。但本草之書。歷代久遠。既靡師受。又無注訓。傳寫之人。遺誤相繼。字義殘闕。莫之是正。方用有驗。布舒合和。(陶貞白文集。○案此非全文。合和以下。尚有數十句。)

掌禹錫曰。藥總訣。梁陶隱居撰。論夫藥品五味寒熱之性。主療疾病。及採蓄時月之法。凡二卷。一本題云藥像口訣。不著撰人名氏。文字並相類。

〔亡名氏藥像口訣〕二卷 佚

〔蔡氏(英)本草經〕隋志四卷 佚

〔亡名氏藥目要用〕隋志二卷 佚

〔姚氏(景)本草音義〕(藝文略作姚最)隋志三卷 佚

〔亡名氏本草集錄〕隋志二卷 佚

〔本草鈔〕隋志四卷 佚

〔本草雜要訣〕隋志一卷 佚

〔依本草錄藥性〕隋志三卷錄一卷 佚

〔原氏(平仲)靈秀本草圖〕隋志一卷(舊唐志作六卷)

〔亡名氏入林採藥法〕隋志二卷 佚

〔太常採藥時月〕隋志一卷 佚

〔四時採藥及合目錄〕隋志四卷 佚

〔諸藥要性〕隋志二卷 佚

〔種植藥法〕隋志一卷 佚

〔李氏(密)藥錄〕隋志二卷 佚

北史李裔傳曰。密字希邕。少有節操。母患積年。名醫療之不愈。乃精習經方。洞閒針藥。母疾得除。由是以醫術知名。屬爾朱兆弒逆。與勃海高昂。為報復計。後從神武。封容城縣侯。位襄州刺史。

〔甄氏(闕名)本草〕隋志三卷 佚

〔甄氏(立言)本草音義〕(新唐志注曰。立言一作權。)隋志七卷 佚

舊唐書甄權傳曰。權弟立言。武德中。累遷太常丞。御史大夫。杜淹患風毒發腫。太宗令立言視之。既而奏曰。從今十一日午時必死。果如其言。時有尼明律。年六十餘。患心腹鼓脹身體羸瘦。已經二年。立言診脈曰。其腹內有蟲。當是誤食發為之耳。因令服雄黃。須臾吐出一蛇。如人手小指。唯無眼。燒之猶有發氣。其疾乃愈。立言尋卒。撰本草音義七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

〔本草藥性〕舊唐志三卷 佚

〔亡名氏藥性論〕宋志四卷 佚

掌禹錫曰。不著撰人名氏。集眾藥品類。分其性味君臣主病之效。凡四卷。一本題曰陶隱居撰。然所記藥性功狀。與本草有相戾者。疑非隱居所為。

李時珍曰。藥性論。即藥性本草。乃唐甄權所著也。權扶溝人。仕隋為秘書省正字。唐太宗時。年百二十歲。帝幸其第。訪以藥性。因上此書。授朝散大夫。其言論主治亦詳。

按隋志所載甄氏本草。與立言本草藥性。疑是同書。若藥性論。亦豈一書歟。唯卷帙不同。至李時珍說。恐難信據。

〔沙門行矩諸藥異名〕(新唐志。作僧行智。)隋志八卷。注曰。本十卷今闕 佚

〔王氏(方慶)新本草〕新唐志四十一卷 佚

舊唐書本傳曰。王方慶。太原人也。雅有材度。博學多聞。篤好經方。精於藥性。則天令監領尚藥奉御張文仲侍醫李虔縱光祿韋慈藏等。撰諸藥方。方慶撰隨身左右百發百中備急方十卷。大行於世。

〔藥性要訣〕新唐志五卷 佚

〔鄭氏(虔)胡本草〕新唐志七卷 佚

新唐書本傳曰。鄭虔。鄭州滎陽人。天寶初。為協律郎。集掇常世事。著書八十餘篇。有窺其稿者。上書告撰私撰國史。虔蒼黃焚之。坐謫十年還京師。玄宗愛其才。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置廣文館。以虔為博士。虔不知廣文曹司何在。訴宰相曰。上增國學。置廣文館。以居賢者。令後世廣博文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職之久雨壞廡舍。有司不復修完。寓治國子館。自是遂廢。初虔追故書可志者。得四十餘篇。國子司業蘇源明名其書為會粹。虔善圖山水。好書。常苦無紙。於是慈恩寺貯柿葉數屋。遂往日取葉肄書。歲久殆遍。嘗自寫其詩。並書以獻。帝大署其尾曰。鄭虔三絕。遷著作郎。安祿山反。遣張通儒劫百官。置東都。偽授虔水部郎中。因稱風緩。求攝市令。潛以密章達靈武。賊平與張通王維並囚宣陽里三人者。皆善書畫。崔圓使繪齋壁。虔等方悸死。即極思析解於圓。遂免死。貶台州司戶參軍事。後數年卒。

〔蕭氏(炳)四聲本草〕宋志四卷 佚

掌禹錫曰。四聲本草。唐蘭陵處士蕭炳撰。取本草藥名每上一字。以四聲相從。以便討檢。凡五卷。前進士王收撰序。

〔江氏(承宗)刪繁藥詠〕新唐志三卷注曰鳳翔節度要籍 佚

〔楊氏(損之)刪繁本草〕藝文略五卷 佚

掌禹錫曰。刪繁本草。唐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隨軍楊損之撰。以本草諸書所載。藥類頗繁。難於看檢。刪去其不急。並有名未用之類。為五卷。不著年代。疑開元后人。

〔杜氏(善方)本草性類〕藝文略一卷 佚

掌禹錫曰。本草性事類。京兆醫工杜善方撰。不詳何代人。以本草藥名。隨類解釋。刪去重複。又附以諸藥制使畏惡解毒相反相宜者為一類。共一卷。

〔亡名氏南海藥譜〕藝文略七卷(宋志作一卷)

掌禹錫曰。南海藥譜。不著撰人名氏。雜記南方藥。所產郡縣及療疾之驗無倫次。似唐末人所作。凡二卷。

〔李氏(珣)海藥本草〕藝文略六卷 佚

李時珍曰。海藥本草。即南海藥譜也。凡六卷。唐人李珣所著。珣蓋肅代時人。收採海藥。亦頗詳明。

按南海藥譜。與海藥本草。其目各見於崇文總目。不知李時珍何據為一。其言殆難信焉。

〔張氏(文懿)本草括要詩〕宋志三卷 佚

玉海曰。後蜀張文懿撰本草括要詩三卷。

〔日華子諸家本草〕二十卷 佚

掌禹錫曰。日華子諸家本草。國初開寶中四明人。撰不著姓氏。但云日華子大明。序集諸家本草近世所用藥。各以寒溫性味。華實蟲獸為類。其言近用。功狀甚悉。凡二十卷。

李時珍曰。按十家姓。大姓出東萊。日華子蓋姓大名明也。或云其姓田。未審然否。

〔亡名氏本草韻略〕藝文略五卷 佚

〔藥林〕藝文略一卷 佚

〔梁氏(嘉慶)本草要訣〕藝文略一卷 佚

〔亡名氏採藥論〕藝文略一卷 佚

〔製藥論法〕宋志一卷 佚

〔裴氏(宗元)藥詮總辨〕宋志三卷 佚

〔許氏(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藥石炮製總論〕一卷 存

〔胡氏(仕可)本草歌括〕國史經籍志八卷(醫藏目錄作二卷)未見

自序曰。本草。即儒家之史書是也。儒不讀諸史。何以知人才賢否。得失興亡。醫不讀本草。何以知名德性味。養生延年。照本草之名書。自神農本經。以至名醫別錄。唐本蜀本。新定重定。先附今附之數。不下一千七百餘條。其論性體之溫涼。功用之緩急。自有六十 其於小學。未易涉獵。僕秪承敕命。掌教瑞陽。思欲便於小學。擇其見於用者自博而為依。按本文叶韻成類。庶幾讀者易記。亦可知其大略。用鋟諸梓。與同志共之。時元貞改元九月朔旦。宜豐可丹胡仕可序。

〔何氏(士信)補註本草歌括〕八卷 存

〔熊氏(宗立)增補本草歌括〕八卷 存

字數:4286,最後更新時間: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