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卷七十四

方論(五十二)


〔師巫顱囟經〕宋志二卷 存

原序曰。夫顱囟者。謂天地陰陽。化感顱囟。故受名也。嘗賢黃帝內傳。王母金文。始演四序二儀陰陽之術。三才一元之道。採御靈機。黃帝得之昇天。秘藏金匱。名曰內經。百姓莫可見之。後穆王賢士師巫於崆峒山。得而釋之。敘天地大德。陰陽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質。爰自精凝血室。兒感陽興。血入精宮。女隨陰往。故以清氣降。而陽谷生。濁氣升。而陰井盛也。甚者二儀互換。五氣相參。目睹元機。非賢莫達。謂真陰錯雜。使精血聚而成殃。陽發異端。感榮衛合而有疾逆。使嬰兒才養。驚候多生。庸愚不測始末。亂施攻療。便致枉損嬰兒。籲哉籲哉。遂究古言。尋察端由。敘成□目曰頗囟經焉。

巢元方曰。中古有巫方。立小兒顱囟經。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所相傳。有小兒方焉。(諸病源候論○千金方作巫妨)

劉昉曰。顱囟經。世傳為黃帝之書。至周穆王時。師巫得之於崆峒洞。今不可考。(幼幼新書)

陳自明曰。嬰童寶鑑集云。小兒方論。起自巫方。黃帝云。吾不能察幼小。賴國有巫方。能知小兒之壽夭耳。(婦人良方)

四庫全書提要曰。顱囟經二卷。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別無傳本。獨永樂大典內。載有其書。考歷代史志。自唐藝文志以上。皆無此名。至宋藝文志。始有師巫顱囟經二卷。今檢此書。前有序文一篇。其所謂師巫。與宋志相合。當即此本。疑是唐末宋初人所為。以王冰素問注第七卷內。有師氏藏之一語。遂託名師巫。以神其說耳。其名顱囟者。案首骨曰顱。腦蓋曰囟。殆因小兒初生。顱囟未合。證治各別。故取以名其書。首論脈候至數之法。小兒與大人不同。次論受病之本。與治療之術。皆極中肯綮。要言不煩。次論火丹證治。分別十五名目。皆他書所未嘗見。其論雜證。亦多秘方。非後世俗醫所可及。蓋必別有師承。故能精晰如此。宋史方技傳。錢乙始以顱囟經著名。召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而其源實出於此書。亦可知其術之精矣。護據永樂大典所載。裒而輯之。依宋志舊目。釐為二卷。俾不至無傳於後矣。

按諸病源候論。所謂巫方顱囟經。即是書也。方與彭通。呂覽□□□□曰。巫彭作醫。師巫亦是巫方之謂也。是書非據王冰師氏藏之一語。而託名者也。

〔衛氏(泛)顱囟經〕三卷 佚

按上見於太平御覽張仲景方序。

〔俞氏(闕名)療小兒方〕隋志四卷 佚

〔徐氏(叔向)療少小百病方〕七錄三十七卷 佚

〔亡名氏療少小雜方〕七錄二十卷 佚

〔療少小雜方〕七錄二十九卷 佚

〔範氏(闕名)療小兒藥方〕七錄一卷 佚

〔王氏(末)療小兒雜方〕七錄十七卷 佚

〔亡名氏少小方〕隋志一卷(舊唐志作十卷)

〔療小兒丹法〕隋志一卷 佚

〔小兒經〕隋志一卷 佚

〔王氏(超)仙人水鏡圖訣〕新唐志一卷注曰。貞觀人。佚

〔姚氏(和眾)童子秘訣〕新唐志二卷 佚

〔孫氏(會)嬰孺方〕新唐志十卷 佚

〔李氏(言少)嬰孩病源論〕(舊闕撰人今據宋志錄之宋志作嬰孺病論)崇文總目一卷 佚

〔崔氏(闕名)小兒論〕(宋志揚全迪崔氏小兒論)崇文總目一卷 佚

〔亡名氏療小兒論〕(宋志作療小兒疳病論)崇文總目一卷 佚

〔小兒五疳二十四候論〕崇文總目一卷 佚

〔小兒官氣集〕(藝文略作宮氣)崇文總目三卷 佚

〔小兒方術論〕崇文總目一卷 佚

〔朱氏(篆)孩孺明珠變蒸七疳方論〕(舊闕撰人今據藝文略錄。宋志作朱傳)崇文總目一卷 佚

〔亡名氏孩子脈訣論〕崇文總目一卷 佚

〔劉氏(景裕)小兒藥證〕崇文總目一卷 佚

按是書久佚。弟堅從醫方類聚各證門所輯錄出。裒為一編。

〔亡名氏小兒秘錄〕(宋志作小兒秘錄集要方)崇文總目一卷 佚

〔楊大鄴嬰兒論〕宋志二卷 佚

〔周氏(挺)保童方〕(藝文略作偽蜀周挺)崇文總目一卷 佚

〔亡名氏嬰兒雜方〕(藝文略作嬰孩雜方宋志作孩孺雜病方)崇文總目五卷 佚

〔嬰兒論〕藝文略三卷 佚

〔小兒水鑑論〕藝文略三卷 佚

〔小兒玉匱金鎖訣〕藝文略一卷 佚

〔小兒蔥臺訣〕藝文略一卷 佚

〔小兒備急方〕藝文略一卷 佚

〔童子元感秘訣〕藝文略三卷 佚

〔嬰童寶鑑〕藝文略三卷 佚

〔幼幼方〕藝文略一卷 佚

〔小兒病源〕藝文略六卷 佚

〔錢氏(汶)小兒論〕藝文略三卷 佚

〔亡名氏小兒訣〕藝文略三卷 佚

〔錢氏(乙)小兒藥證直訣〕宋志八卷 未見

〔錢氏小兒藥證真訣〕書錄解題三卷 未見

陳振孫曰。錢氏小兒藥證真訣三卷。大醫丞東平錢乙仲陽撰。宣教郎大梁閻季忠集。上卷言證。中卷敘嘗所治病。下卷為方。季忠亦頗附以己說。且以劉斯立所作仲陽傳附於末。宣和元年也。

曹世榮曰。晉朝有醫工錢氏諱乙。設方用藥。明證識候。直究竟嬰孩臟腑冷熱。表裡虛實傳變。頓取其效。正所謂醫孩童之意。準繩法則之道如此。後世欲以及其儀者。蓋闕如也。往往誦錢君之書。記錢君之藥。錢君之意旨。未之聞也。愚詳其意。徑且直。其說勁且銳。其方截而良。其用功而速。深達其要。廣操其言。萬世不可掩其妙。四方皆可遵其說。凡八十一家書。各述精通。莫若錢君智意克效。究竟不勞再三。亦無中道而廢。門人閻公編集。未具錢君心服。想計恢洪純粹。妙理希奇。紙筆不可得而錄者耶。時有高見之士。一悟錢君意旨。醫之與藥。規矩法度。無以異錢君。運乎中。顯乎機。而自然造化者。莫之能語也。良工妙用。信乎野老之言。毋曰管見。後之學者。盡心討論。必有深著於胸次。且德義於人。揚名於後世之道。不亦宜乎。(活幼口議)

曾世榮曰。鄭氏議古人醫書。不能無失。如錢氏治慢驚用栝蔞湯。與病不相主對。是謂之失。以愚觀之。所待藥性。醫者之通曉。縱有前證。未必肯用。但不容不講明耳。殊不知錢氏既沒之後。其書成於仕路故人閻孝忠編集刊行。屢經異代。況錢氏儒醫。名聞朝野。施治之法。如珠在貫。未嘗少瘥。鄭氏所指慢驚。誤用栝蔞湯。然本方下。明載治肺熱涎盛。非為慢驚之設。閻孝忠豈不知此。其或居官錄梓之日。失於參考。誤傳此劑。致有前議。奈歷年已遠。卒難校正。若論五臟補瀉之妙。卻無瑕可指。及雜方有功於世。不為不多。直訣一書。信不誣矣。(活幼心書)

〔錢氏小兒方〕藝文略八卷 未見

趙希弁曰。錢氏小兒方八卷。上皇朝錢乙仲陽撰。神宗時擢太醫丞。於書無所不窺。它人靳靳守古。獨度越縱舍。卒與法合。尤邃本草。多識物理。辨正闕誤。最工療嬰孺病。年八十二而終。閻季忠方附於後。

按是書。與宋志所載。未知果為一書否。書錄解題作三卷者。似有不同。亦以未可決定。並著於錄。

〔熊氏(宗立)類證註釋錢氏小兒方訣〕十卷 存

自序曰。宋錢氏仲陽著小兒直訣。太醫陳文中作痘疹方論。世稱活幼之筌蹄。全嬰之軌範。當時門人傳寫本。未免有造次錯文之患。後之讀是書者。往往莫無疑難。予不揣凡陋。已知僭妄。竊以二書。疏其源流。類其證治。要之支分節解。脈絡貫通。間附註以發明之。使我同志初學之士。展卷觀讀。則前之疑難者。今盡渙然冰釋。而一歸至當矣。抑亦人人保赤子之心。油然而興。不至委命於庸夫之手乎。為之醫者。為能以二書浹洽於胸臆之中。臨治之際。□功取效。如鼓應枹。必無饋藥有不敢嘗之譏焉。庶乎太上好生幼幼之仁。而不負國家惠民之初。豈其視鑽核獨善之人。吾不忍為之。遂鋟諸梓。以廣其傳云。

〔薛氏(己)校注錢氏小兒直訣〕三卷 存

自序曰。宋神宗時。有太醫丞錢仲陽氏。貫陰陽於一理。合色脈於萬全。偉論雄才。迥邁前列。可謂傑起而振出者。門人閻孝忠記其典要。緝成直訣若干卷。而幼稚之色脈證治。無遺漏矣。先君嘗語余曰。幼幼之藥。宜善調之。古謂小兒為芽兒。如草之萌。如水之漚。故其命方。曰保嬰。曰全幼者。蓋不欲以峻攻耳。錢氏之法。可以日用。錢氏之方。可以特省也。愚服膺先人之言。僅有年矣,遇施之治。有一得驗者。輒自識之。用補註於錢文之下。同幼其幼。不敢以紫亂朱。以熏並蘭也。非特以錢氏峻攻。為不可用也。視古既遠。元氣亦殊。不欲直施之於今耳。敬以一得之愚。附續貂尾。更覬明哲者正諸。

〔亡名氏童子要訣〕藝文略三卷 佚

〔潘氏(闕名)小兒方〕藝文略一卷 佚

〔陳氏(宗望)小兒方〕藝文略一卷 佚

〔陳氏(琥)小兒方〕藝文略一卷 佚

〔王氏(闕名)小兒方〕藝文略一卷 佚

〔柄真子嬰孩寶鑑方〕(讀書後志作嬰童寶鏡)宋志十卷 佚

趙希弁曰。上題云棲真子。不著姓名。錄世行應驗方。成此書。

劉昉曰。大湖釣叟棲真子撰。

〔漢東王先生小兒形證方〕宋志三卷 未見

劉昉曰。漢東王先生。本方不載名字。

曾世榮曰。小兒方書。世傳有三。王氏東漢。作方論二十篇。今家寶是其或大同少異。往往好事作德君子。刊施濟眾。就平增損者有之。大抵其言有序。自微至著。其旨有歸。自隱至顯。話括周遍。事無繁述。參以數十名家。比較優劣。始知先生用藥淳和。方排繼續。考之而取其功。究之而救其疾。斟酌升降。以和為用。其意在調理。盡善之最也。雖然。後學之士。治家之子。檢閱投餌。或有不當。毋至差忒致害。其書故得家寶之稱。夫良士用心。妙理活人。醫之與藥,猶若權衡。權衡者。法之一端也。參究均平。考較定論。循方以應脈。有條而不紊。王氏之書。乃幼幼方脈之規模。習小圓散。豈可循此。如大人疾患。有叔和脈訣。考五行有珞琭子。命書學六爻。有火珠卦文。知貴賤。有人倫風鑑相法。如斯等術。皆名家所集。詳辨以為上首。冠諸妙義。得毋枉冤。雖然。各有廣要。篇章終不遠越而在總歸。非曰訓童發蒙之謂。垂老足欽。至妙之道也已。(活幼口議)

錢曾曰。王氏小兒形證方二卷。醫之科有十三。惟小兒為啞科。察色觀形。最為難治。漢東王氏秘其方為家寶。良有以也。此書刻於元貞新元。序之者為古梅野逸。不知何人。後附錄秘傳小兒方三十二。及秣陵牛黃鎮驚錠子方。皆庸醫所不知者。宜珍視之。

〔亡名氏小兒靈秘方〕讀書後志十三卷 佚

趙希弁曰。上不題撰人。辨小兒疾證。及治療之方。多為歌括。

〔小兒玉訣〕讀書後志一卷 佚

趙希弁曰。上未詳撰人名氏。為韻語以記小兒疾證治法。凡二十三。

按幼幼新書。載玉訣一書曰。玉訣太元真人撰。三十六種。四十八候。皆托以神仙所傳。不知其果為何人。得之長沙諸醫云。讀書志所著。似與其書不同。今附記以俟考。

〔嬰孺方〕十一卷 佚

劉昉曰。嬰孺方,此方得之湖南撫干向澹伯海云。相傳出於秘閣。凡十一卷。近崇文總目求遺書。有兩嬰孺方。卷目皆同,亦不載所作之人。

〔寶童方〕佚

按上見於幼幼新書。

〔張氏(渙)小兒醫方妙選〕宋志三卷 佚

劉昉曰。張渙編。總方四百二十道。長沙小兒醫丘松年又得遺方數十首。分載諸門。

陳振孫曰。小兒醫方妙選三卷。成安大夫惠州團練使張渙撰。凡四百二十方。渙五世為小兒醫。未嘗改科。靖康元年。自為之序。

曾世榮曰。宋朝徽宗朝。太子壽王聰慧。幼時常發癇疾。諸大名醫莫之安愈。時有草澤醫士張渙。挾盝貨藥于都下。召之入內。用藥即效。官至翰林醫正。張氏北人也。留方五百有餘。逐病敘說。深參其要。近傳於世。目曰張氏妙選。四方士夫樂而用之。殊不知南人得病。以北人處方。自是道地相反。意議不同。所謂北人水氣多。南人瘟疫盛。地氣天時。使之然也。北人水氣盛。盛則就濕。濕即與燥之。南人瘟疫盛。盛即作熱。熱宜發散。更加燥熱之藥。病熱傳作它證。藥既不宜。疾何能愈。夫幼童陰陽相偏。表裡固同。臟腑怯弱。豈可以熱製冷。以涼止燥。其說證候可以循簡。述論頗有優長。然其方藥。初使人疑之。次復惑之。或有不當。必與悔之。曰。南人用北人方藥。曷不知之。學者參究盡善。不必殢方。如前有云。意與醫同。藥與病諧。方可投之。若也據乎云云。而用之者。斯謂愚醫。不無妄投其餌。在乎得失。須當審之。宜其察之。(活幼口議)

〔張氏(永)小兒方〕佚

按上見於紹興府志。

〔王氏(伯順)小兒方〕宋志三卷 佚

〔李氏(檉)小兒保生要方〕(書錄解題作小兒保生方)宋志三卷 佚

陳振孫曰。小兒保生方三卷。左司郎姑孰李檉與幾撰。

〔閻氏(孝忠)重廣保生信效方〕宋志一卷 佚

〔劉氏(昉)幼幼新書〕宋志四十卷 存

李庚序曰。醫家方論。其傳尚矣。自有書契以來。雖三墳之言。世不得見。而神農本草。黃帝內經。乃與庖犧氏之八卦。綿歷今古。爛然如日星昭垂。信乎藥石不可闕於人。而醫書尤不可廢於天下。或者乃謂醫特意耳。不庸著書。唐史臣以此劇口稱道於許嗣宗。殊不知張仲景孫思邈輩。率千百年。而得一人。使其方劑之書不傳。則醫之道。或幾於熄矣。是或一偏之論也。湖南帥潮陽劉公鎮拊之暇。尤喜方書。每患小兒疾苦。不惟世無良醫。且無全書。孩抱中傷。不幸而殞於庸人之手者。其可勝計。因取古聖賢方論。與夫近世聞人家傳。下至醫工技工之禁方。閭巷小夫試之秘訣。無不曲意尋訪。兼收並錄。命干辨公事王歷義道主其事。鄉貢進士王湜子是編其書。雖其間取方或失之詳。立論或失之俗。要之皆因仍舊文。不敢加竄定。越一年而書始成。惜乎公未及見。而疾不起。公臨終顧謂庚曰。幼幼新書。未有序引。向來欲自為之。今不是及矣。子其為我成之。庚曰。謹聞命。嗚呼。學士大夫。公天下以為心者。幾何人哉。平日處念積慮。無非急己而緩人。先親而後疏。物我異觀。私為町畦。其來蓋非一日。昔吾夫子助祭於蠟。出遊魯觀之上。喟然發嘆。以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夫子之嘆。蓋嘆魯也。然而天下後世。豈止一魯而已哉。滔滔者皆是也。東漢人物。如第五倫者。悃愊無華。質直好義。似若可喜也。意其設心,必有大過人者。至於或人問之。以有私乎。倫則曰。吾兄之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省視。終夕不寐。自以謂不能無私。夫以兄之子尚若爾。況他人之子乎。以第五倫尚若爾。況下倫一等者乎。宜乎夫子之嘆之也。今公之為是書。使天下之為父兄者。舉無子弟之戚。少有所養,老有所終。家藏此書。交相授受。慶源無窮。其為利顧不博哉。以此知公之存心。非特無愧於今之人。抑亦無愧於古之人矣。紹興二十年九月幾望謹序。

樓瓙跋曰。庚午秋仲潭帥劉方明以疾不起。僕攝帥事。問諸府人。公治潭久。凡所興立。不為苟且計。得無有肇端既閎。偶未就者。於是以幼幼新書來告。索而觀之。則古今醫家之書。若方與論。為嬰孺設者。無不畢取。包並總統。類聚而條分之。如適通寰。百貨具在。如開藏室。群玉粲然。隨所宜用。必厭其求。噫。昔好事人。得一名方。櫝藏謹守。雖父子誓以不傳。方明於此。顧能窮探博取。萃為成書。鋟版流通。與世共寶。則其用心亦仁矣哉。因命趣工。以成其美。又集舊傳宜子諸方。列繫於下。為第一通云。

石才孺後序略曰。褐陽劉公帥荊湘,嘗命編集古今醫書中小兒方劑之說。為一書。總四十卷。目曰幼幼新書。既成三十八卷。而疾不起,漕使四明樓公實繼其政。乃曰。前之美不可不成。因命亟迄其事。因合後二卷為一。復纂歷所求子方論為一卷。冠其篇首。閱月而書成。噫。可謂盡矣。

陳振孫曰。幼幼新書五十卷。直龍圖閣知潭州劉昉方明撰。集刊未畢而死。徐瓙壽卿以漕攝郡趣成之。

曾世榮曰。調理嬰孩小見。上古黃帝未有言著。鬼臾區云。謂小兒受病。令是一門。故不載素問。始自巫人顱囟經。篇章三舉。自後智者繼述本末。世傳諸家之善。經進詳要旨證準繩之者。凡八十一家。近世湖南潭州周宅。廣收其文。專入編集。目曰幼幼新書。四十冊。僅數十萬。排列名方。似涉繁碎。猶如元帥要退伏兵。欲以一箭敗陣。乃定太平。彼時求選一夫善射。急於百萬軍眾。皆張弧矢。以待比較優劣。臨機對壘。就敵之勢。不可得而用之。奇正退其潛伏。猶據再三。乃非良將者耶。臨時檢閱。審較可否其效驗。正由渴而掘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學醫之士。若不究竟胸次。了了肘後。簡往直截。扶危之功。若也取次緩慢。智意不逮。彷徨之久。出不得已。肆意而設。自不知慚而且愧。有如馬服子強戰。無不失利。(活幼口議)

按萬曆丙戌。古吳陳履端刊行是書。其方論字句。併為筆削。以故劉氏原書之晦尚矣。特秘府所藏。明人鈔本。實為完帙。每卷首尾有二印。曰中山世裔。曰和陽劉氏。奕世儒醫。豈其方明氏之後歟。寬政辛亥祖考藍溪君申請以傳錄之。醫藏目錄。為陳履端所著。疏甚。

〔鄭氏(端友)全嬰方論〕二十三卷 存

按是書世久不見傳本。文政己卯西京福井榕亭(需)繕寫。以被貽焉。來書稱其板式。類乎宋槧。而惜闕第一第二兩卷。云考觀末卷記常所治病。有紹興庚戌乾道壬午文。則知端友實為高孝兩朝間人。醫學源流。所謂淳祐中。當是淳熙訛字。而其方論。援證該備。間述新見。有劉氏幼幼新書。所未收者。是亦小方脈科不可少之書也。

〔朱氏(端章)衛生家寶小兒方〕宋志二卷 佚

〔亡名氏小兒秘要論〕宋志一卷 佚

〔亡名氏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二十卷 存

何大任序曰。余先君有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二十卷。家藏甚久。今六十餘載矣。不知作者謂誰。博加搜訪。未嘗聞此書之流播也。自嬰孩初育。以至成童。所謂保衛其生。總括精微。視古今方書。極為詳盡。仁哉著書者之心也。宗族親舊間。幼稚有疾。余每口傳指授。效如影響。又取其可以通用於大人者。增湯劑而用之。尤為神異。豈此書不言之妙。有待於余而發耶。烏可掩為一家之寶。而不與人共之。於是集二三同志。訂正其謄寫之舛。鋟於行在太醫局。以廣其傳。得此者敬而用之。當知余言不繆。或未免畫蛇添足之譏。不暇顧矣。籲。齊魯大臣。史失其名。恨不得詳其人也。嘉定丙午立春日。和安大夫特差判太醫局何大任序。

朱臣序曰。保幼大全。即小兒總微論方之別名也。以其制方著論。詳審精密。故復名之。曰保幼大全。予素頗有志於濟物。見醫家書。每喜蓄之。揮使鄭君和精於小兒醫者也。與予友善。予扣其所以精於醫之故。乃出是書焉。予閱是書之異於尋常也。又扣其所以得之之故。則曰。相傳農人得之於古塚中。於是求以錄之。鄭君無難色。遂以全集授予。錄而珍藏諸笥者有年矣。間遇小兒疾。按方試之。往往得奇驗。一日偕宣城令李君宗仁詢民瘼。會於公所。語及是書。宗仁樂於濟物者也。即取而刊之。以廣其傳。不數月而成。噫,予竊祿明時。無補於吾民尚矣。使一二孩提之童。得因是書而濟萬分之一於危迫倉卒之際。予之素心。寧不亦少慰乎。若其為術之高下。明者當自得之。蓋不待予言者。姑序其所自云。

四庫全書提要曰。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二十卷。不著撰人名氏。凡論一百條。自初生以至成童。無不悉備。論後各附以方。前有嘉定丙午和安大夫特差判太醫局何大任序。稱家藏是書六十餘哉。不知作者為誰。博加搜訪。亦未嘗聞此書之流播。因鋟於行在太醫院。(案南宋雖定都臨安。而當時猶稱行在。以示恢復之意。咸淳臨安志所載甚明。)以廣其傳。案北宋錢乙始以治小兒得名。其藥證直訣一書。僅有傳本。亦不免闕略。其他如晁陳二氏所著錄者。有嬰童寶鑑小兒靈秘方。小兒玉訣。小兒醫方妙選。小兒斑疹論諸書。皆不可得見。是書詳載各證。如梗舌鱗瘡之類。悉近時醫書所未備。其議論亦篤實明晰。無明以來諸醫家黨同伐異。自立門戶之習。誠保嬰之要書也。此本為明宏治己酉濟南朱臣刻於寧國府者。改名保幼大全。今考嘉定本原序。復題本名。臣序又稱得之。醫者鄭和。和得之古塚中。其說迂怪。蓋方伎家自神其授受。亦無取焉。

〔董氏(大英)活幼悟神集〕宋志二十卷 佚

〔安慶集〕宋志十卷 佚

〔湯氏(民望)嬰孩妙訣論〕宋志三卷 佚

陳振孫曰。湯氏嬰孩妙訣二卷。東陽湯衡撰。衡之祖民望精小兒醫。有子曰麟。登科。衡。麟之子。尤邃於祖業。為此書九十九篇。

〔湯氏(衡)博濟嬰孩寶書〕宋志二十卷(菉竹堂書目作二卷)未見

熊均曰。宋南渡時。南陽湯民望精小方脈。其子麟登進士第。麟子衡尤邃於此學。因以得官。遂述其家傳。有明驗方二十卷,刊於會稽齋。謂之曰嬰孩寶書。

〔陳氏(文中)小兒病源方論〕四卷 存

鄭全序曰。嘗聞范文正公之言曰。不為宰相。當為良醫。夫以宰相之尊。豈醫者之卑。所事同日語。反而思之。宰相以道濟天下。醫者以術濟斯人。其位望思不同。其存鄉於濟人一也。余見世之所謂醫者。以病試藥。以藥試人。比比皆是。間有一濟而愈者。出於幸也。孰能收萬全之效乎。淳祐庚戌來遊漣水。此見醫者。惟陳公文秀一人而已。陳公明大小方脈。於小兒瘡疹。尤造其妙。漣水自守將蕭宣使以下。與夫時官富民之家。多以疾篤為憂。群醫環視。縮手無措。而公獨優悠和緩。隨證施治。皆收奇效。至於閭閻細民。以急告者。公不以其家之窘窶。匍匐往救。此賴以全活者。不可枚舉矣。又有目之所不見力之所不及者。必罹於是。圖其形狀。別其證候。跡其方論。板而行之。其意欲使天下後世。俱受其惠。籲。陳公之心。其文正公之心乎。公姓陳。名文中。字文秀。宿之符離人也。亡歸宋。處漣水十五年。漣人無小大。識與不識。皆稱之為宿州陳令。居維揚醫道盛行。有子業儒呼盧喝。亦之報其在是乎。余曰。其尚味之不釋乎。嘉其用心古。而擇術精。故敘此見於卷末。

〔楊氏(士瀛)嬰兒指要〕五卷 未見

〔劉氏(完素)保童秘要〕二卷 存

〔曾氏(世榮)活幼心書〕國史經籍志三卷 存

自序曰。聞之先儒云。天向一中分造化。人於心上起經綸大哉心乎。其萬事之機括乎。前乎千百世而上。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者。此心也。後乎千百世而下。為往聖繼絕學。來者續師傳。亦此心也。是心也。以之活幼。則有惻隱之真。所謂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者。無非此心中來。宋翰林侍御太醫戴克臣者。(徽宗朝名堯道)活幼宗師也。取信當時。有聲朝野。心以傳心。得其妙者。惟丞西高原劉茂先。(名祀自號固窮山臾)茂先之心。其五世孫字直甫者。(名思道)又深得之。推其所得。隨施輒效。亦可以見其用心矣。然昔賢之學。固以心而傳。而昔賢之心。非書又無以衍其傳。況自開禧以來。其書散漫。戴劉二公之心傳。幾不復見。予生二公之後。而欲默契乎二公之心。早歲師事宜甫。於茲有年。面命心傳。領會多矣。但念一宗醫書。方論詩訣。歲月浸遠。卷帙不齊。設有危難。未易檢閱。籲。得其心者。敢不究其心哉。明窗晝熏。短檠夜雨。因就其遺書。而精加編次。繁者刪之。缺者補之。書非可用不敢錄。方非已效弗敢收。脫凶遺漏。存十一於千百。上探三皇前哲之遺意。下探克臣茂先之用心。實則吾心固有之理。旁求當代明醫之論。亦姑為活幼之一助云爾。遂名其書。曰活幼心書。書成。客或難予曰。醫者意也。但觀形切脈。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何必一切求諸書。而且以心書名之哉。予曰。不然。余非有心於著述。而求異於人也。不過推廣劉氏數傳之真心。以求契夫戴氏之初心耳。朱文公有言。意者。心之所發也。書之所述。豈非心之流行發見者乎。客唯而退。於是乎書。至元甲午菊節。衡陽後學育溪曾世榮德顯識。

昊剛中序曰。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則當視天地萬物為一體。癢疴疾痛。舉切吾身。仁者事也。先儒謂醫家以四肢痿痹為不仁。斯言善狀仁字。蓋手足痹。則氣脈不相通。痛癢無所覺。心之生道息矣。烏得仁。況醫家之於嬰孩。語言未足辨。脈理未足憑。必能以心體之。然後可以察其癢疴疾痛之所在。非有志於仁者。其能若是乎。丞西曾君德顯儒而為醫。幼從鄉先生李月山。固已得儒學於心授。長從世醫劉氏。又能得醫學於心傳。精讀醫經。詳味藥性。參前輩之奧議。伸自己之獨見。有求必應。不倦於貧。集其平時論證與方。名曰活幼心書。將與同志共之。夫作書以述其心之所用。而克廣其傳。亦庶乎仁者之用心矣。嘗觀其書。則審證施劑。信有異乎人者。五苓散在諸家。止用之解傷寒溫濕。暑毒霍亂。而德顯於驚風痰搐瘡疹等疾。通四時而用之。前同知衡州府事胡省齋因其子驚風得愈。問之曰。五苓散何以愈斯疾乎。德顯曰。此劑內用茯苓。可以安此心之神。用澤瀉導小便。小腸利而心氣通。未得桂而枯。足能抑肝之氣。而風自止。所以能療驚風。施之他證。亦皆有說。省齋深然之。此其善用五苓散也。小兒驚風搐掣。醫者視為一病。輒以金石腦麝蜈蠶蛇蠍等劑投之。非徒無益。及激他證。德顯則謂有因驚風而搐者。有因氣鬱而搐者。驚屬心。風屬肝。而鬱於氣者。亦有搐。陳氏所謂。蓄氣而成搐者。是也。未著其方。余於驚風。則隨證施治。若氣鬱而搐者。則用寬氣飲治之。只以枳殼枳實為主。嘗患搐者。倉卒求藥。教服鋪家枳殼散。而搐亦止。病者深感之。此又治搐之特見也。其他緊證。俱能究心。用藥之奇。成效之速。有未易縷述者。寄寓予家。將十年。二孫藉其調護。每識證於微眇。制疾於萌芽。其用心之溥。非特於吾輩為然。蓋其篤志於仁。重義輕利。亦自讀書中來。非可與庸俗例視也。讀其方論。因敘數語於篇端。識者儻察予言。必有知其用心者。

楊仲叔序略曰。予曩職衡邑庠。識曾公於三十載前。茲宦遊過石鼓。握手傾倒。既壽且康。蒙出示其書。曰活幼心書。諸老師序之甚詳。予啟誦。而喜其用心之宏矣。越翌日。衡遭回祿。連薨巨棟。數千室俱煨燼。是書板置諸闤闠中。逃難奔走不暇顧。劫灰未冷。亟視之。則遇好事者。納諸方池中無恙。籲。金珠玉帛。人不能全。詎能顧此書乎。己力已不逮。尚安能期諸人乎。今是書之存。是不存諸人。而存諸天地。以吾方示之天。而證諸天心之天。予以是知□心中之天矣。

亡名氏序曰。活幼心書。衡士曾君德顯所自著也。德顯儒而業於醫。早有聲譽。其所著書。切脈觀證。用藥之道靡不具。而身所著故。猶備錄焉。夫非泛焉以語人也。非徒自𧌑以祈人之知也。蓋欲業於斯者。深信而依仿之。庶幾居襁褓者。不夭閼其生。而遂至於壯且強也。於是可見仁人之用心矣。余僑寓於衡。孩提之童。沐其刀圭之惠者非一。即是書讀之。益知其用心之不誣。傳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充是心也。不謂之仁人可乎。德顯號育溪。時年今已八十。而康寧慈惠仁者壽者歟。至順壬申良日。

〔活幼口議〕國史經籍志二十卷 存

〔馮氏(道玄)全嬰簡易方〕佚

熊均曰。

〔亡名氏三十六弔書〕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菉竹堂作□卷)未見

〔朱氏(震亨)丹溪活幼心方〕醫藏目錄卷闕 未見

按醫藏目錄。又有丹溪幼科全書四卷。是蓋傅紹章所假託者。仍不著錄。

〔亡名氏養子直訣〕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菉竹堂作一卷)未見

〔養子要言〕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 未見

字數:8560,最後更新時間: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