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栞宋本論語注䟽附挍勘記
阮元撰盧宣旬摘錄
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政章
先導之以德釋文出先道云道導也本今作導是正字
無倦釋文出曰毌倦云本今作無
仲弓爲季氏章
人將自舉其所知皇本舉下有之各舉三字
言賢才難可偏知案偏當作徧
衞君待子而爲政章
子之迂也釋文出之迂云鄭本作于案迂于古字通禮記文王世子云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鄭君注于讀爲迂
孔曰禮以安上皇本作苞氏曰
則民無所錯手足毛本錯作措疏仍作錯釋文出所錯云本又作錯說見前
衞君待子而爲正[補]案正當作政
遠於士也案士當作事下所言之士誤同
君子賢人可行不可言作凡人法浦鏜云可行下脫此事二字
樊遲請學稼章
曰吾不如老圃皇本高麗本曰上有子字
樹菜{艹/疎}曰圃各本{艹/疎}作蔬案蔬爲疏之俗字{艹/疎}又蔬之誤也
襁負其子而至矣釋文出繈字云又作襁同五經文字云襁作繈者非○按五經文字非也古繈緥字從糸不從衣說文襁字乃淺人不得其解而妄增之段王裁說
負者以器曰襁皇本襁下有也字案史記弟子傳集解引包注作負子之器曰襁
謂於夫子案謂當作請
孔子怒其不學禮義而學稼種閩本北監本毛本怒作恐
以信侍物案侍當作待寫者偶誤也今正
黍稷麻夌豆也案夌當作麥形近之譌
鄭云周禮注云案上云字當作元各本竝誤
釋文云案文當作天各本竝誤
織縷之北監本毛本之上有爲字案釋文繈下引博物志亦有爲字
誦詩三百章
誦詩三百唐石經避順宗諱誦作{誦-丨}
亦奚以爲高麗本爲下有哉字
子謂衞公子荊
案左傳襄十九年十九年上各本竝脫二字當依本書補正
子適衞章
冉有僕皇本有作子案風俗通義十反卷及論衡問孔篇竝引作子又春秋繁露仁義法篇亦稱冉子與皇本合
冉有御皇本御下有也字
言衞人眾多皇本人作民多下有也字
曰教之考文古本此下有王肅曰民富然後教義也衣食足後知辱十六字各本俱無
苟有用我者章
期月而已可也皇本期作朞注同
期月周月也案上月字本誤目今改正
善人爲邦百年章
勝殘殘暴之人皇本作勝殘者勝殘暴之人
冉子退朝章
冉子退朝筆解作冉有
馬曰事者北監本曰誤目不成字
孔子訝其退朝晚北監本訝其誤訏莫
皆論若朝之事案若當作君閩本亦誤
還私遠君爲退朝浦鏜云故稱退誤爲退朝
何晏曰爲仲尼稱孝友浦鏜云曰當以字誤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章
如知爲君之難也皇本無之字
一言而喪邦有諸皇本而下有可以二字高麗本亦有可字
唯其言而莫予違也皇本高麗本而下有樂字
葉公問政章
此章楚葉縣公問爲政之法於孔子也各本公作尹公字誤也今正
子夏爲莒父宰章
無欲速高麗本無作毋釋文出毌欲云本今作無
無見小利皇本無作毌
小利妨大皇本作見小利妨大事
則具事不達矣案具當作其形近之譌今正
葉公語孔子曰章
吾黨有直躬者釋文出直躬云鄭本作弓云直人名弓案呂氏春秋當務篇引孔子云異哉直躬之爲信也淮南氾論訓直躬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高誘注直躬楚葉縣人也葢字雖作躬亦俱不解爲直身
此章明爲直之禮也[補]明監本禮作理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章
鄉黨稱弟焉皇本高麗本弟作悌釋文出稱弟云亦作悌
何足算也釋文出算字云本或作筭案鄭君注算數也不當作筭字漢書公孫賀傳贊及鹽鐵論大論竝引作選乃算之假借字
子貢至算也本貢誤曰今正
次此於二者云何明監本可作何案何字是也閩本誤作子浦鏜云於此字誤倒
宗族稱孝焉本孝誤之今正
不得中行而與之章
取其恒一也本一字空闕今補正
鄉人皆好之章
其不善者惡之高麗本之下有也字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章
斯可謂之士矣皇本無之字
切切偲偲釋文出偲偲云本又作愢
兄弟怡怡皇本高麗本怡怡下有如也二字案文選曹植求通親親表注引兄弟怡怡如也又初學記十七藝文類聚二十一太平御覽四百十六引此文竝有如也二字與皇本合
善人教民七年章
包曰筆解無此二字
即就也戎兵也皇本作即戎就兵
論語注疏挍勘記卷十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