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問紹識
    1. 卷第二
      1.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素問紹識·卷第二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五藏受氣至傳寒之名也及篇末虛實一段太素所缺)


其氣來實而弦 太素弦作強。楊曰。其春脈堅實勁直。名爲來實而強。此爲春脈。少陽有餘。耶在膽府少陽。故□在外。一曰而弦。疑非也。堅按太素似是。

兩脅胠滿 楊曰。胠去居反。腋下三寸以下脅也。脅下至八間之外胠也。(宜參刺瘧論)

膚痛爲浸淫 太素膚訛骨。楊曰。浸淫者。滋長也。

令人煩心上爲咳唾下爲氣泄 太素咳作噬。泄字無。楊曰。陽虛陰盛。故心煩也。心脈入心中。系舌本。故上見噬唾。噬市滯反也。謂嚼唾也。氣謂廣腸泄氣也。堅按噬字非是。

故曰浮 琦曰。金氣收降而脈浮者。承六陽盛長之後。陽氣微下。自皮膚而漸降。所謂秋日下膚蟄蟲將去。與春夏之浮不同也。來急去散。即厭厭聶聶。如落榆莢之義。非勁急散亂之謂。

中央堅兩傍虛 琦曰。即如循雞羽也。堅按此據前篇王注。

慍慍然 太素作溫溫然。楊曰。溫溫然。熱不甚也。堅按楊說誤。

沉以搏故曰營 楊曰。營聚也。謂萬物收藏歸根。氣亦得深搏骨沉聚內營。故曰如營也。堅按此解難從。錢大昕曰。古人讀營如環。(見潛研堂文集問答中)先兄難經疏證。以爲營衛之營。與環同義。王注如營動。亦或此意。

其去如數 太素作其氣去如毛。楊曰。腎氣不足。故其氣去。按之如按於毛。病在於腎。故曰在中。一曰如數也。琦曰。其去如數。來不盛去反盛也。陽根微弱。故來不盛。腎精下沉。故去似數。

解㑊 琦曰。解㑊與彈石之脈。疑有誤字。

脊脈痛 太素作腹痛。

心懸如病飢 太素懸如易位。堅按楊注亦不了。不錄。

小便變 楊曰。又小腹虛滿。小便變色也。

如水之流 先兄曰。張云。平人氣象論。如水之流曰脾死。此言太過。蓋水之流。滔滔洪盛者。其太過也。濺濺不及者。其將竭也。

如鳥之喙 太素喙作啄。堅按此與新校正引別本合。先兄曰。高云如鳥之喙者。則堅勁自止。

四支不舉 尤怡曰。玉機真藏論云。脾脈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靈樞本神篇云。脾氣虛。則四支不用。實則涇溲不利。蓋脾虛則營衛涸竭。不能行其氣於四支。而爲之不舉。脾實則營衛遏絕。亦不能行其氣於四支。而爲之不舉。九竅亦然。兩經互言之者。所以窮其變也。

九竅不通 琦曰。生氣通天論。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蓋脾陰下陷。升降倒置。濁陰填湊。故九竅不通也。

死生之早暮也 先兄曰。按新校正說誤。

故曰別於陽者 先兄曰。張云。陽者言表。謂外候也。陰者言里。謂藏氣也。凡邪中於身。必證形於外。察其外證。即可知病在何經。故別於陽者。知病所從來。病傷藏氣。必敗真陰。察其根本。即可知危在何日。故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此以表裏言陰陽也。如陰陽別論。乃以脈言陰陽也。

皮膚閉而爲熱 即仲景所謂名曰傷寒者。麻黃湯證是。

湯熨 先兄曰。吳云。湯洗也。熨烙也。堅按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湯熨恐是溫湯蒸熨之謂。存考。

肺痹 先兄曰。吳云。肺痹蓋肺氣不利之名也。志云。痹閉也。

弗治肺即傳 琦曰。上脫治法一節。疑上或痹不仁二十字當在此上也。

發癉 山海經西山經。服之已癉。郭注。黃癉病也。音旦。此疸本作癉之明徵。漢書藝文志。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師古曰。癉黃病。音丁韓反。外臺秘要引仲景傷寒論。疸或作癉。又引古今錄驗及千金翼方。正有胃癉腎癉等九疸。六元正紀大論少陰司天下曰。黃癉鼽衄。是知疸字隋唐人或用癉。故王氏亦以發黃爲解也。

疝瘕 長刺節論。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仲景有寒疝之稱。並足以知疝之因寒。今此云冤熱者。蓋是寒鬱爲熱。非疝之因熱矣。巢源癥瘕候曰。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蓋疝之結塊。乍聚乍散。故謂之疝瘕也。

冤熱 儒門事親曰。冤者屈滯也。病非本經。爲他經冤抑而成此疾也。冤一作客。客猶寄也。遺客熱於少腹。久不去。從金化而爲白。堅按此說非是。

不以次入者 馬曰。或以有餘而乘彼盛。以不足而受乘。皆乘所不勝。此其不以次而入之道也。堅按此節心腎則其志太過。而爲他藏所克。肝則移克他藏。而肺特具二者。(悲憂俱爲肺志)且不及脾藏。故王氏據五氣篇。有憂則肝氣移於脾之解。而志聰改易三字。然既云不以次。則何怪乎其不畫一乎。又琦曰。精氣並於心則喜。喜則氣緩。神不收持。故腎氣乘之。怒則氣上。悲則金旺。故所勝所不勝所生皆爲所乘。恐者腎精之下陷。故脾氣乘之。憂當作思。思者脾陽之鬱結。故心氣乘之。凡諸相乘。各由衰盛。喜恐者衰而所勝乘之也。怒悲者盛而互乘諸藏也。憂則母乘子也。舉此三端。而相乘之道備。不言子乘母者。前文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已言之也。此說亦不免牽強。姑存備考。

憂則心氣乘矣 先兄曰。張云憂傷肺而心氣乘之。火勝金也。

其氣動形 楊曰。喘息氣急。肩膺皆動。故曰動形也。堅按仲景所謂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正此之謂也。

期六月死真藏脈見 太素無脈字。楊曰。肺病次傳至肺再傷。故六月死也。又曰。古本有作正藏。當是秦皇名正。故改爲真耳。真正義同也。堅按此五項。楊配之五藏。與王意相同。

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 楊曰。內痛。謂是心內痛也。心府手太陽脈。從肩絡心。故內痛引肩項也。心不受痛。受病不離三月。故一月死。真藏脈見可即與死期也。先兄曰。張云。一月者。鬥建移而氣易也。堅按金匱曰。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內痛引肩項 楊以爲脾胃中痛不妥。

十月之內死 楊曰。良以脾胃受於穀氣。故至十月而死也。先兄曰。張云十日者。天干盡而旬氣易也。月字誤。當作日。

肩髓內消 太素髓作隨。楊曰。腎府足太陽脈。循肩髆內。故腎病肩隨內藏消瘦也。又兩肩垂下曰隨。堅按脈要精微論有肩隨文。琦曰。肩髓疑當作骨髓。內消即動作益衰也。

動作益衰 王注過鑿。

真藏來見 太素亦作未見。楊曰。腎氣未是甚衰。所以期至一年。

心中不便 太素無心字。

肩項身熱 先兄曰。高云。肩項痛引肩項也。

目匡陷 先兄曰。說文。眥。目也。今考經文。匡。助眼骨也。匡。飯器也。筥也。義取於此。後世遂從目旁。玉篇。眶。眼眶也。集韻。眶目厓。(宜與刺禁論原識參)

堅而搏 太素搏作揣。下搏而絕亦同。(宜參脈要精微論)

如毛羽中人膚 先兄曰。張云。浮虛無力之甚。而非微毛之本體。

形氣 雞峰普濟方。有脈形氣逆順說演本節之義。文繁不錄。宜參閱。蓋此所謂氣者。即氣息之氣。元氣之盛衰。必徵之於脈。又徵之於氣息之靜躁。以與形貌之肥瘦剛脆。互相表裏。而爲診察之緊要矣。且古書於病之繫於呼吸者。多命以氣。上文胸中氣滿。其氣動形。俱氣息之謂。而次篇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乃所謂形氣相失也。(彼篇王注引證本節)金匱要略有息搖肩者一條。並可以互證焉。論語鄉黨屏氣似不息者。儀禮聘禮下階發氣怡焉。鄭注曰。發氣。舍息也。(王念孫曰舍讀爲舒謂發舒其氣也見經義述聞)此足以爲古人謂息爲氣之徵。

明告之 太素此下有勿趣以時一句。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 張曰。如病熱脈靜者。陽證得陰脈也。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者。正衰而邪進也。

五實 琦曰。邪結於中。升降道塞。表裏不得泄越。故然。

五虛 嚴氏濟生方曰。大抵滑泄忌五虛。證治要訣曰。五虛者死。元是泠瀉。

字數:2353,最後更新時間: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