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文鞭影
    1. 四豪

龍文鞭影


四豪


禹承虞舜,說相殷高。

夏大禹,姓姒,字高密,崇伯鯀之子,其母孕十四月而生於僰道之石紐鄉。取塗山氏女甫四月,遂往治水。功成,因受舜禪而家天下。

○禹母暮夜獲月精石如薏苡,吞之而生禹,故姓姒氏。僰音匐。石紐,在今四川石泉縣。塗山有四,此屬今之風陽府。

殷王高宗名武丁。傅巖在虞、虢之間。高宗時,道路爲水所壞,使胥靡刑人築之。傅說貧不自給,代爲築以供食。高宗夢上帝齎以良弼,乃審象旁求,得之版築之間。與之語,果聖人,爰立作相。

○虞、虢,二國名。胥靡,囚徒也。蔡《傳》:築,居也。作說居傅巖解,似勝。

韓侯敝袴,張祿綈袍。

韓昭侯有敝袴,命藏之。侍者曰:“曷不賜左右?”昭侯曰:“吾聞明主之愛,一顰一笑,顰有爲顰,而笑有爲笑。茲袴豈物顰笑已哉!吾必待有功者。”

○顰,音貧。袴,《急就篇》注:脛衣也。《釋名》: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

范睢,魏人,副須賈使齊。齊厚禮之。賈疑雎以陰事告齊,言於相魏齊。笞擊。佯死,置廁中,得出。改名張祿,說秦昭王,拜相。賈使秦,雎敝衣私見之。賈驚曰:“范叔一寒至此!”贈以綈袍,不知其爲相君也。因肉袒謝罪,叔曰:“汝之得無死,以綈袍戀戀,猶有故人意耳。”乃釋之,索魏齊。

○叔,雎字也。唐高適有詩詠其事。

相如題柱,韓愈焚膏。

漢司馬相如,字長卿,成都人。將東遊。成都城北十里有昇仙橋,相如題其柱曰:“不乘高車駟馬,誓不過此橋也。”後果爲中郎將,建節使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前驅。

○相如故宅在益州笮橋北。

唐韓愈,七歲讀書,日記數千言,比長不倦。爲國子博士,尤貪多務得,焚膏油以繼晷,經史百家皆搜抉無隱。宋蘇軾爲公作潮州廟碑,有云:“匹夫而爲百世師,一言而爲天下法。”又云:“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晷,音軌,日影也。

捐生紀信,爭死孔褒。

項羽圍滎陽急,漢王無計可全。紀信請乘漢王黃幄車,傳左纛以誑楚,漢王得間走出成皋,信遂被焚。後立忠祐廟於順慶,誥曰:“以忠殉國,與君任難,實開漢業,使後世知君爲重,身爲輕,侯何有焉!”

○纛,音讀。順慶府在西蜀。紀信,廣安人。

漢孔褒,孔子二十代孫。山陽張儉爲侯覽所怨,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事泄,儉脫,收融及褒。融自謂當坐,褒曰:“彼來投我,請甘罪。”乃問其母,母曰:“家事任長,妾當其辜。”一門爭死,上讞竟坐褒。

孔璋文伯,夢得詩豪。

漢張紘作《枬榴枕賦》,陳琳在北見之,示人曰:“此吾鄉張子綱所作。”後紘見陳琳《武庫賦》、《應機論》,遺書美之。琳答曰:“自僕在河北,與天下隔。此間率少於文章,易爲雄伯,故使僕受此過善之譽。今景興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

○孔璋,琳字。景興,王郎字。子布,張昭字。

唐劉禹錫,字夢得,彭城人。登進士博學宏詞科,累官至太子賓客。晚年以文章自適,白居易推爲詩豪。嘗作《九日》詩,以五經無“糕”字,輟不復成。後宋子京詩云:“飆館輕霜拂曙袍,糗餈花飲鬭分曹。劉郎不肯題糕字,空負詩中一世豪。”蓋譏之也。《周禮·籩人》:“糗餌、粉餈”,即糕類。“不肯”,一作“不敢”。

馬援矍鑠,巢父清高。

漢馬援,字文淵,茂陵人。少有大志。兄況曰:“汝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從所好。”後事光武,爲伏波將軍。援嘗謂賓客曰:“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至年六十二,五溪蠻亂,援復請行。帝愍其老,不許。援披甲上馬,據鞍顧盼,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遂遣之。進營壺頭,失利,病卒,封新息侯。

巢父,堯時隱士,山居不營世利。年老,以樹爲巢,寢處其上,因號巢父。堯讓以天下,巢父曰:“君之牧天下,猶予之牧犢,無用天下爲?”乃過清泠之水,自洗其耳,曰:“向聞貪言,污吾耳也。”或云許由以清泠之水洗耳,巢父牽犢見之,不飲而去。

伯倫雞肋,超宗鳳毛。

晉劉伶,字伯倫,土木形骸,遨遊一世,悠悠蕩蕩,無所用心。嘗與俗士相牾,其人攘臂而起,必欲辱之。伶和其色曰:“雞肋豈足以當尊拳!”俗士遂廢然而返。

○又:魏武伐蜀,至漢中不得進,欲棄之。發令曰:雞肋。眾不悟,楊修曰:“棄之則可惜,啖之則無得。”魏武乃還。

南北朝謝鳳,字超宗。好學,有文詞。嘗作殷淑儀誄,孝武嗟賞。謂謝莊曰:“超宗殊有風毛,靈運復出。”仕至宋義興太守,坐公事免,詣東府自通。其日風寒,齊高帝謂四坐曰:“此客至,使人不衣自暖。”

(按:此注有誤。超宗當爲謝超宗,陳郡陽夏人,南北朝宋著名的文人,生於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九年(432年),因謝靈運受到誣陷,全家被貶謫到廣州,當時謝超宗只有三歲。元嘉三十年(453年),父親謝鳳去世後,才得返回都城建康。勤奮好學,具有文才,盛得名譽,宋孝武帝大爲讚賞:“超宗殊有鳳毛,靈運復出矣!”此爲“鳳毛麟角”之由來。)

服虔賃作,車胤重勞。

漢服虔,字子慎,將注《春秋》,欲參考同異。聞崔烈講傳,遂匿姓名,爲烈門人賃作食。每講竊聽。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諸生敘其短長。烈疑爲虔。次早,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先是,鄭玄注《春秋》未竟,偶聞虔說,盡以付之,遂爲服氏之注。

晉車胤,字武子。太元中,領國子博士,遷吏部尚書。孝武將講《孝經》,謝公兄弟與諸人私庭講習。武子苦問難,因謂袁羊曰:“不問則德音有遺,多問則重勞二謝。”袁曰:“必無此嫌。”車曰:“何以知之?”袁曰:“何嘗見明鏡疲於屢照,清流憚於惠風。”

張儀折竹,任末燃蒿。

周張儀與蘇秦同師鬼谷子,以遊說顯名。二人微時嘗爲人傭書,遇聖人之文無題記,則以墨書掌內及股裏。夜還,折竹寫之,久而成帙。

○鬼谷子,王詡也。

○又:袁峻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鈔寫,日自課五十紙,紙數不登則不止。

宋任末,年十四便勤學。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爲菴,削荊爲筆。夜則映月望星,暗則燃蒿自照。觀書有合意,則題其衣裳及掌里,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淨衣易之。

○又:顧歡貧無以受業,常於學舍壁後倚聽,無遺忘者。夕則燃松節讀書,或燃糠以照。

○按:《後漢書》亦有任末。

賀循冰玉,公瑾醇醪。

晉賀循,字彥先,山陰人,爲吳內史,操尚清厲。建武初,拜太常,朝廷疑滯皆咨之。元帝渡江,宗廟制度皆循所定,爲當世儒宗。宋帝曰:“循冰清玉潔,位上卿而居室才蔽風雨。”賜六尺牀薦席褥,並錢三十萬。

○又:元黃溍升朝挺立,足不登巨公之門,世稱其清風高節,如冰壺玉尺,纖塵弗污。

季漢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英達有文武才。程普頗以年長,數凌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乃告人曰:“與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初,孫堅徙家於舒,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登堂拜母,有無通共,遂定計下江東。

龐公休暢,劉子高操。

漢龐德公與司馬德操夾漢而居,望衡對宇,歡情自接。泛舟蹇裳,率爾休暢。一日,德操詣之。值德公渡沔,德操入其室,呼其妻子,使速爲黍:“徐元直向云,當來就我與德公談。”妻子羅拜堂下,奔走供設。須臾,德公還,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

南北朝劉訏與從兄歊及阮孝緒,各履高操,號爲“三隱”。族祖孝標嘗與之柬,云:“訏超凡絕俗,如天半朱霞;歊矯矯出塵,如雲中白鶴:皆歉歲之良稷,寒年之纖纊。”嘗著鹿皮冠,被衲衣,遊山澤,風神穎俊,意氣彌遠,遇者以爲神仙。孝緒撰《高隱傳》,篇中所載一百三十七人;歊、訏卒,乃益二傳。

○歊,音鴞。

季札掛劍,呂虔贈刀。

周吳季札,虞仲十九世孫。兄諸樊讓國於札,不受,封之延陵,號延陵季子。嘗聘魯,過徐。徐君好季子劍,口不敢言。札心知之,爲使上國,不贈。及使還,至徐。徐君已死,解劍挂其冢樹而去。從者曰:“尚誰予乎?”季子曰:“始吾以心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掛劍臺在泗州大徐城。

晉呂虔有佩刀,工相之,以爲必登三公,可服此刀。因謂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爲害。卿有公輔之量,聊以相贈。”祥固辭,強之乃受。後祥將死,以刀授弟覽,曰:“汝後必興,足稱此刀。”覽後奕世多賢才,興於江左,言卒有驗。

○覽,字元通。

來護卓犖,梁竦矜高。

隋來護兒,幼卓犖,讀詩至“擊鼓其鏜,踊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舍書嘆曰:“大丈夫當如是!會爲國滅賊,以取功名,安能區區事筆硯乎!”仕爲大都督,以平陳功,進位上開府,後屢擊賊有功。進封榮國公。

○鏜,音湯。

漢梁竦,字叔敬,生長京師,不樂本土。自負其才,鬱鬱不得意。嘗登高望遠,嘆曰:“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如其不然,閒居可以養志,詩書足以自娛。州郡之職,徒勞人耳。”後辟命交至,並不就,著書名《七序》。班固曰:“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梁竦作《七序》而竊位素餐者慚。”後三子皆封侯。

壯心處仲,操行陳陶。

晉王敦,字處仲,爲荊州刺史。每醉後,以鐵如意敲唾壺,歌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歌闋,壺口盡缺。

○唾,拖去聲。四句繫魏武樂府《龜雖壽》中語。

五代陳陶,操行高潔。郡守嚴撰欲試之,遣小妾蓮花往試,陶竟夕不納。妾獻詩曰:“蓮花爲號玉爲腮,珍重尚書遣妾來;處士不生巫峽夢,空勞雲雨下陽臺。”陶答曰:“近來詩思清如水,老去風情薄似雲。已向升天得門戶,錦衾深愧卓文君。”撰益重之。陶善詩,有“中原不是無麟鳳,自是皇家結網疏”之句,人皆膾炙。

子荊爽邁,孝伯清操。

晉孫楚,字子荊,才藻卓絕,爽邁不羣。少時欲隱,謂王武子,當枕石漱流,誤云“吾欲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子荊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後爲石苞驃騎參軍,自負才氣,入見不拜,但長揖曰:“天子命我參卿軍事。”

晉王恭,字孝伯,清操過人,自負才地高華,恆有公輔之望。嘗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恭美姿容,人目之曰:“濯濯如春日柳。”嘗在京口,被鶴氅涉雪而行。孟昶見而嘆曰:“真神仙中人!”

○氅,音敞,鶖羽也。鶖,音秋,水鳥。

李訂六逸,石與三豪。

唐李白,其先爲蜀之彰明人。父爲任城尉,遂家焉。因與孔巢父、陶沔、韓準、裴政、張叔明訂交,居徂徠山,號“竹溪六逸”。白又與賀知章、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爲“飲中八仙”,杜甫曾作歌紀之。

○任城,今濟寧州。璡,音津。

宋石延年,字曼卿,永城人。氣節自豪,不務世事。工詩,其句有“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玉交花”,爲世所嘆賞。徂徠作三豪詩,謂歐陽公豪於文,曼卿豪於詩,杜牧豪於歌也。

○徂徠,即石介,號默,字師雄,歷陽人。

鄭弘還箭,元性成刀。

漢鄭弘,字巨君,山陰人。微時采薪白鶴山,得一遺箭。頃有人尋覓,弘與之。問弘所欲,曰:“常患若耶溪載薪爲難,願得旦南風,暮北風。”果如願,至今猶然,俗呼爲“鄭公風”。弘後官淮陰太守,勤行德化,隨車致雨,白鹿方道,夾轂而行。主簿賀曰:“三公車幡畫作鹿,明府其爲相乎!”尋拜太尉。

漢蒲元性,於斜谷口爲孔明鑄刀三千口。刀成,言漢水鈍弱,不堪淬,蜀江爽烈,是大金之元精,可命取之。水至,蒲以淬刀。言:“雜涪水不能用。”使者捍言不雜,蒲以刀畫水。言:“雜八升。”使叩頭。言:“於涪津覆水,果益八升。”因易淬之。以竹筒盛滿鐵珠,舉刀斫之,應手虛落,名曰神刀。

○淬,音翠。

劉殷七業,何點三高。

晉劉殷,字長盛,仕至劉聰太保。性至孝,曾祖母王氏,盛冬思堇食。殷方九歲,往澤中慟哭,堇忽生,得斛餘。又嘗夢神人謂,西籬下有粟。掘之,果得十五鍾,銘曰:“七年粟百石賜孝子。”劉殷有七子,五子受五經,一子授《史記》,一子授《漢書》。一門之內,七業俱興。北州之學,殷門爲盛。

○堇,音謹,根如薺,食之味甘。

南北朝何點,灊人,字子皙。明目秀眉,不簪不帶,時人重其通,號曰“遊俠處士”。宋、齊累徵不起。梁武召至華林園,不屈,辭疾歸。兄求,弟胤,皆隱遁不仕,世謂“何氏三高”。

○又世號點爲“大山”,胤爲“小山”,求爲“東山”。求字子有,胤字子季。潛山有三高亭。

字數:3686,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