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啓蒙教育,以其豐富的知識內涵、朗朗上口的語言形式、事理並舉的育人方法,至今仍影響巨大,深入人心。與正統的儒家經典相比,蒙學讀物更直接、更具體、更真切地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重溫古代蒙學經典,對於我們當今青少年的文化積累、智慧啓迪、言行規範及良好人格的培養,皆大有裨益。
在過去的私塾蒙館,兒童蒙學都是從認字、學習規矩、增長見聞開始的,然後便是背誦一些知識類讀物,爲逐漸過渡到學習“四書五經”和作文打下了基礎。唐末李瀚作的《蒙求》便屬此類讀物。全書采用四言韻文形式,兩句一韻,分韻編排,上下兩句各講一箇故事,很有特色,有學者稱之爲“實初學之津筏”(《四庫全書提要》)。
明朝萬曆年間,蕭良有仿照《蒙求》的體例,編寫了《蒙養故事》一書。所謂《蒙養故事》,也就是兒童童蒙養正的時候必須要讀的故事。
蕭良有,字以占,號漢沖,漢陽人。他從小就很聰慧,被人稱爲神童。他在七八歲的時候,有一次到官船上謁見一位貴官。貴官想通過對聯語來試探這位神童的才能,便出了一句上聯:“官舫夜光明兩輪玉燭”,蕭良有立即對曰:“皇都春富貴萬里金城”。此時貴官剛好要派人去辦事,就對被派之人說:“爾會即來,廿四弗來廿五來,廿五弗來廿六來。”蕭良有認爲又是出的上聯,立即對出下聯:“靜極而動,一爻不動二爻動,二爻不動三爻動。”因此受到這位貴官的特別贊賞。
他在11歲的時候就成爲郡諸生,12歲應省試中副卷,15歲發科,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後參加明萬曆八年(1508年)會試,奪得第一。不過在殿試的時候,因爲當時張居正監國,太監馮保想要巴結張居正,於是在殿試讀卷時,就把蕭良有放在一甲的第二名,把張居正的兒子張懋修列成了狀元。張居正非常欣賞蕭良有的才華,想把他招致門下,被蕭良有委婉的謝絕了。後來張居正因爲推行改革受到權貴衝擊,官位被削,家產罰沒,子孫被發配邊疆,蕭良有並沒有落井下石,反而爲其打抱不平。
蕭良有先授編修,後遷至侍講學士,後又任國子監祭酒(國子監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祭酒就是校長),在當時聲望極高。這樣的人寫出的童蒙讀物,自然非同小可。
明末清初,安徽人楊臣諍結合《蒙求》和《蒙養故事》兩書之長,對《蒙養故事》進行增補修訂,改名爲《龍文鞭影》,使之成爲明清兩代廣爲流傳的蒙學讀物。
龍文,原是產自西域的一種駿馬,與蒲梢、魚目、汗血並稱“四駿”,後人常用來指那些才華出眾的少年。北魏時,楊昱稱贊其堂弟楊愔時曾說:“此兒駒齒未落,已是吾家龍文。更十歲後,當求之千里外。”後來楊愔果然才華出眾,官至北齊宰相,又被文宣帝封爲開封王。楊臣諍便是取龍文“見鞭影則疾馳”之意,所以取書名《龍文鞭影》,希望“凡屬駒齒未落者,皆當見鞭影而馳,以無負不佞校讎之苦志”(《龍文鞭影序》)。可見他對於童蒙教育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龍文鞭影》內容廣博,雜取各家,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各代,經史子集,無不涉獵,主要來自二十四史,介紹了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如孔子、司馬遷、諸葛亮、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典故與逸事,共收集了包括孟母斷機、毛遂自薦、荊軻刺秦、鷸蚌相爭、董永賣身、紅葉題詩等兩千多箇典故,可稱之爲一本典故大全。全書與李瀚所作《蒙求》的體例一樣,四字一句,兩句一韻,各講一箇典故,讀起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
在編排上,《龍文鞭影》也很有特色,它既不按人物或故事內容劃分,也不按時代順序劃分,而是按照詩韻中的平聲韻次序和韻部來劃分,上平聲十五韻(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真、文、元、寒、刪),下平聲十五韻(先、蕭、餚、豪、歌、麻、陽、庚、青、蒸、尤、侵、覃、鹽、成)。不過,按照現代漢語的讀音規範,許多漢字已經不在同一箇韻部了。如“元”聲韻中的一些句子,按照現代的讀法應該歸入“真”聲韻或“文”聲韻。但是,爲了尊重原著,我們並沒有作任何改動,仍依其舊。
由於《龍文鞭影》問世後,影響很大,成爲有清一代頗受歡迎的童蒙讀物之一。到了清末年間,廣東番禺有李暉吉、徐蘭畦二人合撰了《龍文鞭影二集》,取材和體例與楊臣諍增訂者相同,篇幅也大體上相等。因爲有了二集,自然稱楊臣諍增訂者爲初集。清末民初時期出版的《龍文鞭影》,一般都是將初集、二集合在一起出版。
我們這次出版的《龍文鞭影》,底本是李恩綬校補的光緒刻本,沒有包括二集在內,舊注也保持原本的面貌。在整理過程中,如有錯訛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團結出版社本《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