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遼史卷二
    1. 本紀第二
      1. 太祖下
        1. 神冊四年
        2. 神冊五年
        3. 神冊六年
        4. 天贊元年
        5. 天贊二年
        6. 天贊三年
        7. 天贊四年
        8. 天顯元年
        9. 天顯二年
        10. 贊曰

遼史卷二·本紀第二


太祖下


四年春正月丙申,射虎東山。

二月丙寅,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改爲東平郡,置防禦使。

夏五月庚辰,至自東平郡。

秋八月丁酉,謁孔子廟,命皇后、皇太子分謁寺觀。

九月,征烏古部,道聞皇太后不豫,一日馳六百里還,侍太后,病間,復還軍中。

冬十月丙午,次烏古部,天大風雪,兵不能進,上禱于天,俄頃而霽。命皇太子將先鋒軍進擊,破之,俘獲生口萬四千二百,牛馬、車乘、廬帳、器物二十餘萬。自是舉部來附。

五年春正月乙丑,始製契丹大字。

夏五月丙寅,吳越王復遣滕彥休貢犀角、珊瑚,授官以遣。庚辰,有龍見于拽剌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府。

閏六月丁卯,以皇弟蘇爲惕隱,康默記爲夷離畢。

秋八月己未朔,党項諸部叛。辛未,上親征。

九月己丑朔,梁遣郎公遠來聘。壬寅,大字成,詔頒行之。皇太子率迭剌部夷離菫汙里軫等略地雲內、天德。

冬十月辛未,攻天德。癸酉,節度使宋瑤降,賜弓矢、鞍馬、旗鼓,更其軍曰應天。甲戌,班師。宋瑤復叛。丙子,拔其城,擒宋瑤,俘其家屬,徙其民於陰山南。

十二月己未,師還。

六年春正月丙午,以皇弟蘇爲南府宰相,迭里爲惕隱。南府宰相,自諸弟搆亂,府之名族多罹其禍,故其位久虛,以鋤得部轄得里、只里古攝之。府中數請擇任宗室,上以舊制不可輒變;請不已,乃告于宗廟而後授之。宗室爲南府宰相自此始。

夏五月丙戌朔,詔定法律,正班爵。丙申,詔畫前代直臣像爲招諫圖,及詔長吏四孟月詢民利病。

六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癸丑朔,晉新州防禦使王郁以所部山北兵馬內附。丙子,上率大軍入居庸關。

十一月癸卯,下古北口。丁未,分兵略檀、順、安遠、三河、良鄉、望都、潞、滿城、遂城等十餘城,俘其民徙內地。

十二月癸丑,王郁率其衆來朝,上呼郁爲子,賞賚甚厚,而徙其衆于潢水之南。庚申,皇太子率王郁略地定州,康默記攻長蘆。唐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養子都囚其父,自稱留後。癸亥,圍涿州,有白兔緣壘而上,是日破其郛。癸酉,刺史李嗣弼以城降。乙亥,存勗至定州,王都迎謁馬前。存勗引兵趨望都,遇我軍禿餒五千騎,圍之,存勗力戰數四,不解。李嗣昭領三百騎來救,我軍少却,存勗乃得出,大戰,我軍不利,引歸。存勗至幽州,遣二百騎躡我軍後,我軍反擊,悉擒之。己卯,還次檀州,幽人來襲,擊走之,擒其裨將。詔徙檀、順民于東平、瀋州。

天贊元年春二月庚申,復徇幽、薊地。癸酉,詔改元,赦軍前殊死以下。

夏四月甲寅,攻薊州。戊午,拔之,擒刺史胡瓊,以盧國用、涅魯古典軍民事。壬戌,大饗軍士。癸亥,李存勗圍鎮州,張文禮求援,命郎君迭烈、將軍康末怛往擊,敗之,殺其將李嗣昭。辛未,攻石城縣,拔之。

五月丁未,張文禮卒,其子處瑾遣人奉表來謝。

六月,遣鷹軍擊西南諸部,以所獲賜貧民。

冬十月甲子,以蕭霞的爲北府宰相。分迭剌部爲二院:斜涅赤爲北院夷離菫,綰思爲南院夷離菫,詔分北大濃兀爲二部,立兩節度使以統之。

十一月壬寅,命皇子堯骨爲天下兵馬大元帥,略地薊北。

二年春正月丙申,大元帥堯骨克平州,獲刺史趙思溫、裨將張崇。

二月,如平州。甲子,以平州爲盧龍軍,置節度使。

三月戊寅,軍于箭笴山,討叛奚胡損,獲之,射以鬼箭。誅其黨三百人,沉之狗河。置奚墮瑰部,以勃魯恩權總其事。

夏四月己酉,梁遣使來聘,吳越王遣使來貢。癸丑,命堯骨攻幽州,迭剌部夷離菫覿烈徇山西地。庚申,堯骨軍幽州東,節度使符存審遣人出戰,敗之,擒其將裴信父子。

閏月庚辰,堯骨抵鎮州。壬午,拔曲陽。丙戌,下北平。是月,晉王李存勗即皇帝位,國號唐。

五月戊午,堯骨師還。癸亥,大饗軍士,賞賚有差。

六月辛丑,波斯國來貢。

秋七月,前北府宰相蕭阿古只及王郁徇地燕、趙。

冬十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己卯,唐兵滅梁。

三年春正月,遣兵略地燕南。

夏五月丙午,以惕隱迭里爲南院夷離菫。是月,徙薊州民實遼州地。渤海殺其刺史張秀實而掠其民。

六月乙酉,召皇后、皇太子、大元帥及二宰相、諸部頭等詔曰;「上天降監,惠及烝民。聖主明王,萬載一遇。朕既上承天命,下統羣生,每有征行,皆奉天意。是以機謀在己,取舍如神,國令既行,人情大附。舛訛歸正,遐邇無愆。可謂大含溟海,安納泰山矣!自我國之經營,爲羣方之父母。憲章斯在,胤嗣何憂?升降有期,去來在我。良籌聖會,自有契於天人;衆國羣王,豈可化其凡骨?三年之後,歲在丙戌,時值初秋,必有歸處。然未終兩事,豈負親誠?日月非遙,戒嚴是速。」聞詔者皆驚懼,莫識其意。是日,大舉征吐渾、党項、阻卜等部。詔皇太子監國,大元帥堯骨從行。

秋七月辛亥,曷剌等擊素昆那山東部族,破之。

八月乙酉,至烏孤山,以鵝祭天。甲午,次古單于國,登阿里典壓得斯山,以麃鹿祭。

九月丙申朔,次古回鶻城,勒石紀功。庚子,拜日于蹛林。丙午,遣騎攻阻卜。南府宰相蘇、南院夷離菫迭里略地西南。乙卯,蘇等獻俘。丁巳,鑿金河水,取烏山石,輦致潢河、木葉山,以示山川朝海宗嶽之意。癸亥,大食國來貢。甲子,詔礱闢遏可汗故碑,以契丹、突厥、漢字紀其功。是月,破胡母思山諸蕃部,次業得思山,以赤牛青馬祭天地。回鶻霸里遣使來貢。

冬十月丙寅朔,獵寓樂山,獲野獸數千,以充軍食。丁卯,軍于霸離思山。遣兵踰流沙,拔浮圖城,盡取西鄙諸部。

十一月乙未朔,獲甘州回鶻都督畢離遏,因遣使諭其主烏母主可汗。射虎于烏剌邪里山,抵霸室山。六百餘里且行且獵,日有鮮食,軍士皆給。

四年春正月壬寅,以捷報皇后、皇太子。

二月丙寅,大元帥堯骨略党項。丁卯,皇后遣康末怛問起居,進御服、酒膳。乙亥,蕭阿古只略燕、趙還,進牙旗兵仗。辛卯,堯骨獻党項俘。

三月丙申,饗軍于水精山。

夏四月甲子,南攻小蕃,下之。皇后、皇太子迎謁於札里河。癸酉,回鶻烏母主可汗遣使貢謝。

五月甲寅,清暑室韋北陘。

秋九月癸巳,至自西征。

冬十月丁卯,唐以滅梁來告,即遣使報聘。庚辰,日本國來貢。辛巳,高麗國來貢。

十一月丁酉,幸安國寺,飯僧,赦京師囚,縱五坊鷹鶻。己酉,新羅國來貢。

十二月乙亥,詔曰:「所謂兩事,一事已畢,惟渤海世讎未雪,豈宜安駐!」乃舉兵親征渤海大諲譔。皇后、皇太子、大元帥堯骨皆從。

閏月壬辰,祠木葉山。壬寅,以青牛白馬祭天地于烏山。己酉,次撒葛山,射鬼箭。丁巳,次商嶺,夜圍扶餘府。

天顯元年春正月己未,白氣貫日。庚申,拔扶餘城,誅其守將。丙寅,命惕隱安端、前北府宰相蕭阿古只等將萬騎爲先鋒,遇諲譔老相兵,破之。皇太子、大元帥堯骨、南府宰相蘇、北院夷離菫斜涅赤,南院夷離菫迭里是夜圍忽汗城。己巳,諲譔請降。庚午,駐軍于忽汗城南。辛未,諲譔素服,稾索牽羊,率僚屬三百餘人出降。上優禮而釋之。甲戌,詔諭渤海郡縣。丙子,遣近侍康末怛等十三人入城索兵器,爲邏卒所害。丁丑,諲譔復叛,攻其城,破之。駕幸城中。諲譔請罪馬前。詔以兵衞諲譔及族屬以出。祭告天地。復還軍中。

二月庚寅,安邊、鄚頡、南海、定理等府及諸道節度、刺史來朝,慰勞遣之。以所獲器幣諸物賜將士。壬辰,以青牛白馬祭天地。大赦,改元天顯。以平渤海遣使報唐。甲午,復幸忽汗城,閱府庫物,賜從臣有差。以奚部長勃魯恩、王郁自回鶻、新羅、吐蕃、党項、室韋、沙陀、烏古等從征有功,優加賞賚。丙午,改渤海國爲東丹,忽汗城爲天福。冊皇太子倍爲人皇王以主之。以皇弟迭剌爲左大相,渤海老相爲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賢爲左次相,耶律羽之爲右次相。 赦其國內殊死以下。丁未,高麗、濊貊、鐵驪、靺鞨來貢。

三月戊午,遣夷離畢康默記、左僕射韓延徽攻長嶺府。甲子,祭天。丁卯,幸人皇王宮。己巳,安邊、鄚頡、定理三府叛,遣安端討之。丁丑,三府平。壬午,安端獻俘,誅安邊府叛帥二人。癸未,宴東丹國僚佐,頒賜有差。甲申,幸天福城。乙酉,班師,以大諲譔舉族行

夏四月丁亥朔,次傘子山。辛卯,人皇王率東丹國僚屬辭。是月,唐養子李嗣源反,郭存謙弒其主存勗,嗣源遂即位。

五月辛酉,南海、定理二府復叛,大元帥堯骨討之。

六月丁酉,二府平。丙午,次慎州,唐遣姚坤以國哀來告。

秋七月丙辰,鐵州刺史衞鈞反。乙丑,堯骨攻拔鐵州。庚午,東丹國左大相迭剌卒。辛未,衞送大諲譔于皇都西,築城以居之。賜諲譔名曰烏魯古,妻曰阿里只。盧龍行軍司馬張崇叛,奔唐。甲戌,次扶餘府,上不豫。是夕,大星隕于幄前。辛巳平旦,子城上見黃龍繚繞,可長一里,光耀奪目,入于行宮。有紫黑氣蔽天,踰日乃散。是日,上崩,年五十五。天贊三年上所謂「丙戌秋初,必有歸處」,至是乃驗。壬午,皇后稱制,權決軍國事。

八月辛卯,康默記等攻下長嶺府。甲午,皇后奉梓宮西還。壬寅,堯骨討平諸州,奔赴行在。乙巳,人皇王倍繼至。

九月壬戌,南府宰相蘇薨。丁卯,梓宮至皇都,權殯于子城西北。己巳,上諡昇天皇帝,廟號太祖。

冬十月,盧龍軍節度使盧國用叛,奔于唐。

十一月丙寅,殺南院夷離菫耶律迭里、郎君耶律匹魯等。

二年八月丁酉,葬太祖皇帝于祖陵,置祖州天城軍節度使以奉陵寢。統和二十六年七月,進諡大聖大明天皇帝。重熙二十一年九月,加諡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太祖所崩行宮在扶餘城西南兩河之間,後建昇天殿于此,而以扶餘爲黃龍府云。

贊曰: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爲審吉國,其可知者蓋自奇首云。奇首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濱。傳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屬,刻木爲契,穴地爲牢。讓阻午而不肯自立。雅里生毗牒。毗牒生頦領。頦領生耨里思,大度寡欲,令不嚴而人化,是爲肅祖。肅祖生薩剌德,嘗與黃室韋挑戰,矢貫數札,是爲懿祖。懿祖生勻德實,始教民稼穡,善畜牧,國以殷富,是爲玄祖。玄祖生撒剌的,仁民愛物,始置鐵冶,教民鼓鑄,是爲德祖,即太祖之父也。世爲契丹遙輦氏之夷離菫,執其政柄。德祖之弟述瀾,北征于厥、室韋,南略易、定、奚、霫,始興板築,置城邑,教民種桑麻,習織組,己有廣土衆民之志。而太祖受可汗之禪,遂建國。東征西討,如折枯拉朽。東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絕大漠,信威萬里,歷年二百,豈一日之故哉!周公誅管、蔡,人未有能非之者。剌葛、安端之亂,太祖既貸其死而復用之,非人君之度乎?舊史扶餘之變,亦異矣夫!



校勘記:

 唐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 唐,原誤「晉」。據卷七五王郁傳、舊五代史五四及司馬光資治通鑑(以下稱通鑑)改。

 裨將張崇 張崇,新五代史四七、舊五代史八八本傳並作張希崇。此避天祚延禧嫌名,去「希」字。

 鑿金河水取烏山石 按「鑿」「取」二字互舛。

 郭存謙弒其主存勗 存謙,新五代史七三作從謙。

 盧龍行軍司馬張崇叛奔唐 按張奔唐事,舊五代史三九及通鑑並繫于天成三年(遼天顯三年)閏八月。

字數:3306,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