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列朝詩集小傳
    1. 甲集
      1. 劉誠意基
        1. 附見
          1. 劉參政璉
          2. 劉閤門璟
          3. 小誠意劉廌
      2. 袁御史凱
        1. 附見
          1. 時大本
          2. 袁介
      3. 高太史啟
      4. 楊按察基
      5. 張司丞羽
      6. 徐布政賁
      7. 陶學士安
      8. 汪忠勤廣洋
      9. 孫丹陽炎
      10. 夏博士煜
      11. 宋太史公濂
      12. 宋舍人璲
      13. 王待制禕
      14. 王博士紳
      15. 蘇編修伯衡
      16. 張按察孟兼
      17. 危學士素
      18. 張學士以寧
      19. 宋祭酒訥
      20. 劉學士三吾
      21. 吳東閣沈
      22. 滕尚書毅
      23. 楊尚書訓文
      24. 詹承旨同
      25. 魏蘇州觀
      26. 熊經歷鼎
      27. 周尚書湞
      28. 劉司業崧
      29. 劉僉事丞直
      30. 黃尚書肅
      31. 牛尚書諒
      32. 朱尚書夢炎
      33. 李王相質
      34. 吳尚書雲
      35. 蘭府尹以權
      36. 吳殿學伯宗
      37. 李尚書克正
      38. 林翰林公慶
      39. 桂右傅德稱
      40. 吳尚書琳
      41. 胡教授翰
      42. 貝助教瓊
      43. 東山趙先生汸
      44. 環谷先生汪克寬
      45. 朱長史右
      46. 王徵士彝
      47. 張編修宣
      48. 徐徵士尊生
      49. 陶祭酒凱
      50. 曾侍郎魯
      51. 高侍郎遜志
      52. 謝翰林徽
      53. 杜侍郎寅
      54. 孫司業作
      55. 梁徵士寅
      56. 殷徵士弼
      57. 王高士賓
      58. 韓高士奕
      59. 王高士履
      60. 王教讀行
      61. 謝處士應芳
      62. 陶南村宗儀
      63. 邵貞谿亨貞重出,見後補遺一五八頁。
        1. 附見
          1. 邵伯宣無小傳 
      64. 謝璚樹
      65. 錢博士宰
      66. 沈徵士夢麟
      67. 劉布衣永之
      68. 劉徵士仔肩
      69. 貢貞晦悅
      70. 劉山長渙
      71. 藍布衣仁
      72. 童校書冀
      73. 鮑徵士恂
      74. 烏永新斯道
      75. 鄭貞孝淵
      76. 葉主簿子奇
      77. 許訓導繼
      78. 胡教授奎
      79. 管長史訥
      80. 顧教授祿
      81. 貝紀善翺
      82. 王編修翰
      83. 王崇慶佑
      84. 趙博士俶
      85. 鄭枋
      86. 鄭梴
      87. 鄭幹
      88. 金涓
      89. 曹教授孔章
      90. 唐應奉肅
      91. 謝僉事肅
      92. 唐開封敏
      93. 藍僉事智
      94. 林登州弼
      95. 張布政紳
      96. 練通判高
      97. 楊博士翮
      98. 吳藤州植
      99. 塗博士穎
      100. 吳副使彤
      101. 戈徵士鎬
      102. 呂司丞復
      103. 陶員外誼
      104. 蕭學錄執
      105. 王敬中
      106. 吳去疾
      107. 周子諒
      108. 程洪都國儒
      109. 甘瑾
      110. 張嘉定率
      111. 揭清河軌
      112. 周經歷啟
      113. 劉知州秩
      114. 元宣
      115. 危進
      116. 吳世忠
      117. 朱弘祖
      118. 塗守約
      119. 聶舍人同文
      120. 高伯恂
      121. 汪德鈞
      122. 吳主簿斌
      123. 朱判官模
      124. 唐山長仲實
      125. 任萬戶原
      126. 馬知事貫
      127. 谷宏
      128. 吳浩
      129. 章誾
      130. 時僉事銘
      131. 殷文懿奎
      132. 盧兗州熊
        1. 附見
          1. 盧彭祖無小傳 
      133. 郭訓導翼
      134. 袁訓導華
      135. 秦教諭約
      136. 瞿教諭智
        1. 陸仁
      137. 馬麐
      138. 呂布衣誠
      139. 郯府掾韶
      140. 邾進士經
      141. 易徵士恆
      142. 偶吏目桓
      143. 盛公子彧
      144. 張遜
      145. 申屠修撰衡
      146. 周徵士南老
      147. 張都水適
      148. 姜博士漸
      149. 錢徵士逵
      150. 沈處士右
      151. 朱教諭應辰
      152. 徐廣文達左
      153. 阮布衣孝思
      154. 張廣文扆
      155. 許布衣觀
      156. 卞布衣同
      157. 袁憲史養福
      158. 顧副相文煜
      159. 張臨江著
      160. 陶教諭振
      161. 陳郴州璧
      162. 金學錄文徵
      163. 史訓導頤
      164. 朱廣文昇
      165. 包同知聖
      166. 周翼
      167. 王通判惟允
      168. 張尚書籌
      169. 史廉州遷
      170. 沈毅
      171. 潘牧
      172. 田耕
      173. 周衡
      174. 瞿參政莊
      175. 徐良言
      176. 朱友諒
      177. 劉綱
      178. 陳緝
      179. 盧教授昭
      180. 陳學正潛夫
      181. 蕭規
      182. 謝恭
      183. 陶琛
      184. 錢子正
      185. 錢子義
      186. 陳延齡
      187. 王廷圭
      188. 王隅
      189. 鄭元
      190. 宋杞
      191. 林膳部鴻
      192. 浦舍人源
      193. 黃訓導玄
      194. 周祠部玄
      195. 林徵士敏
      196. 趙迪
      197. 唐副使泰
      198. 陳伯康
      199. 董徵士希呂
      200. 鄭布衣迪
      201. 朱舉人岐鳳
      202. 孫典籍蕡
      203. 李義寧德
      204. 黃通判哲
        1. 附見
          1. 潘翥
      205. 王給事佐
      206. 趙布衣介
      207. 方正學先生孝孺
        1. 附見
          1. 魏澤
          2. 顧起元
      208. 鄭參政居貞
      209. 周紀善是脩
      210. 茅都御史大方
      211. 練都御史子寧
      212. 黃太常子澄
      213. 黃侍中觀
      214. 王修撰叔英
      215. 卓侍郎敬
      216. 程僉都本立
      217. 張尚書紞
      218. 唐侍讀之淳
      219. 俞都昌貞木
      220. 龔安節詡
      221. 孟知縣忠
      222. 樓侍講璉
      223. 袁敬所
      224. 馮翁
      225. 郭太學濬
      226. 林紀善溫
      227. 葉主事見泰
      228. 葉饒州砥
      229. 補遺 書徐布政賁詩後
      230. 補遺 邵處士亨貞

列朝詩集小傳


甲集


劉誠意基

『犁眉公集』者,故誠意伯劉文成公庚子二月應聘以後,入國朝佐命垂老之作也。余考公事略,合觀『覆瓿』、『犁眉』二集,竊窺其所爲歌詩,悲惋衰颯,先後異致。其深衷託寄,有非國史家狀所能表其微者。每衋然傷之。近讀永新劉定之『呆齋集』,撰其郷人王子讓詩集序云:『子讓當元時,舉於郷,從藩省辟,佐主帥全普庵勘定江湖間,志弗遂,歸隱麟原,終其身弗仕。余讀其詩文,深惜永嘆。嗟乎子讓,其奇氣硉矹胸臆猶若佐全普庵時,以未祼將周京故也 有與子讓同出元科目,佐石抹主帥定婺越,幕府倡和,其氣亦將掣碧海、弋蒼旻。後攀龍附鳳,自儗劉文成,然有作,噫喑鬱伊,捫舌騂顏,曩昔氣澌滅無餘矣。』呆齋之論,其所以責備文成者,亦已苛矣。雖然,史家鋪張佐命,論蹙項之殊勛;永新留連幕府,惜爲韓之雅志;其事固不容相掩,其義亦各有攸當也。誦犁眉之詩,而推見其心事,安知不以永新爲後世之子雲乎!謹撰定犁眉公詩,居國朝甲集之首。而子若孫之詩,附見焉。

附見

劉參政璉

璉,字孟藻,誠意伯之冢子。誠意伯家居,璉將命朝謁,無慮八九,至輒燕見,類家人父子。上喜曰:『伯溫有子。』洪武十年,拜考功監丞,兼試監察御史,出爲江西布政司右參政。卒於官,年三十二。『閤門使恩遇錄』載太祖聖諭,璉死亦中胡惟庸之毒也。著作多散佚,遺詩有『自怡稿』,僅九十四首。

劉閤門璟

璟,字仲璟,文成公之次子。洪武二十三年,太祖宣諭吏部,命璟襲父爵。璟回奏,有長兄之子廌在。上大喜,命廌襲封。考宋制,除仲璟閤門使,隨駕傳旨。次年八月,陞谷王府左長史。建文遜位,稱疾不起。見上猶稱『殿下』,云:『殿下千百年後,逃不得這一個字。』下詔獄,自經死。仲璟弱冠好學,知名,偉貌豐髯,議論英發,尤深禪學。一時尊宿,推爲作家。有『易齋文集』十卷、『無隱集偈頌』二卷。

小誠意劉廌

廌,字士端〇『小傳』本原作瑞,據『列朝詩集』本改。,誠意伯基之孫,江西右參政璉之子。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襲封。明年,以其叔閤門使事有連,上赦之,貶秩歸里。築室於里第西雞山之下,命曰『盤谷』。洪武丁丑,譴戍甘肅,越三月,太祖上賓,赦還。建文及太宗皆欲用之,以奉親守墓力辭。永樂某年,卒於家。公侯伯襲封底簿,據兵部貼黃:『廌以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襲爵,次年九月卒。』『吾學編』諸書並同。考廌所著『盤谷集』及『括蒼陳谷閒閒先生傳』,乃知廌罷官謫戍本末。且永樂中尚無恙。貼黃載廌以襲封次年卒,諸家因之皆誤也。余別有考甚詳。廌有『盤谷集』十卷、『盤谷倡和集』二卷。

袁御史凱

凱,字景文,華亭人,自號海叟。父可潛,以詩鳴淞中。凱幼孤力學,少以『白燕詩』得名,人呼爲袁白燕。洪武間爲御史,上慮囚畢,命凱送東宮覆審,東宮遞減之,凱還報,上問:『朕與東宮孰是?』凱頓首曰:『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上不懌而罷,以爲持兩端,心銜之。凱惶懼,託癲疾辭歸。上使人詗之,佯狂得免。生平負權譎,有才辨,雅善戲謔,卒以自免於難。歸田後,每背戴方巾,倒騎烏犍,往來峰泖間。好事者圖以入畫。楊鐵崖『改過齋記』曰:『至正九年,予遊淞。刑臺張叔溫攜數客來見,中一人昂然長、癯然清,言議英發可畏,問爲誰,則曰袁景文氏也。』王叔明『秋山讀書圖題』云:『景文袁先生,以布衣拜御史。數月,謝政歸,讀書淞水之陽九峰山中,翛然有出塵之趣。黃鶴山人王蒙爲寫其逸態云。』『海叟集』四卷,叟手自編定。弘治中,陸深子淵購得京師寫本,力爲表揚,盛行於世。李獻吉曰:『海叟師法子美。集中詩,白燕最下最傳。諸高者顧不傳。』何仲默曰:『我朝諸名家集,多不稱鄙意,獨海叟較長。叟歌行法杜,古作不盡是。要其取法,必自漢、魏以來。』程孟陽曰:『海叟詩,氣骨高妙,天然去雕飾,天容道貌,即之泠然。古意二十首,高古激越,雄視一代。七言古詩,筆力豪宕,尠不如意。七言律詩,自宋元來學杜,未有如叟之自然者。野逸玄澹,疎蕩傲兀,往往得老杜興會。空同諸公,全不悟此。七言絕句,似乎率易似古樂府,亦是老杜法脈。』

附見

時大本

名太初,常熟人。〇『列朝詩集小傳』不載,據『列朝詩集』本錄。

袁介

介,字可潛,凱之父。其先自蜀來,占籍華亭。元末爲府掾,作『檢田吏』一篇,載於陶九成『輟耕錄』,今錄之於此。觀其詞旨,激昂沈痛,知海叟之詩法,蓋有自來也。〇『列朝詩集小傳』不載,據『列朝詩集』本錄。

高太史啟

啟,字季迪,長洲人。至正丁酉,張氏開藩平江,承制以淮南行省參政饒介爲諮議,參軍事。季迪年二十餘,介覽其詩,驚異以爲上客。季迪謝去,隱吳淞江之青丘,自號青丘子。洪武初,召入篡修元史,尋入內府,教功臣子弟,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三年七月廿八日,與史官謝徽俱對。上御闕樓,時已薄暮,擢戶部侍郎,徽吏部郎中。自陳年少不習國計,且孤遠不敢驟膺重任。徽亦固辭。並賜內帑白金放還。退居青丘。先是,季迪以史事爲祭酒魏觀屬官,雅相知契。觀奉命守蘇,爲季迪徙居城中夏侯里,接見甚密。觀改修府治,季迪作上梁文,連坐腰斬。洪武七年也,年三十有九。季迪身長七尺,有文武才,無書不讀,而尤邃於群史。其詩有鳳臺、吹臺、江館、青丘、南樓、槎軒、姑蘇雜詠諸集,文曰鳧藻,詞曰扣舷。『鳳臺集』則洪武初爲史官時作也,詩凡二千餘篇。自選得『缶鳴集』十二卷,九百餘首。季迪歿,無後,其妻周氏藏弆其遺稿,授其姪立。永樂元年,鏤版行世。景泰中,徐庸用理會梓爲大全集。王子充曰:『季迪之詩,雋逸而清麗,如秋空飛隼,盤旋百折,招之不肯下;又如碧水芙渠,不假雕飾,翛然塵外。』謝徽曰:『季迪之詩,緣情隨事,因物賦形,橫從百出,開合變化。其體製雅醇,則冠裳委蛇,佩玉而長裾也。其思致清遠,則秋空素鶴,迴翔欲下,而輕雲霽月之連娟也。其文采縟麗,如春花翹英,蜀錦新濯。其才氣俊逸,如泰華秋隼之孤騫,昆侖八駿追風躡電而馳也。』李東陽曰:『國初稱高、楊、張、徐。高才力聲調,過三人遠甚。百餘年來,亦未見卓然有過之者。』

楊按察基

基,字孟載,先世蜀之嘉州人。大父仕江左,生於吳中,家天平山南赤城之下。幼穎敏絕人,九歲背誦六經,著書十萬餘言,名曰『論鑑』。試儀曹不利,會天下亂,歸隱赤山。淮張辟丞相府記室,未幾謝去。又客饒介所,王師下姑蘇,籍錄諸陪臣,以饒氏客安置臨濠,旋徙河南。洪武二年放歸,尋起知滎陽縣,謫居鍾離,閒居秣陵。久之,用薦爲江西行省幕官,坐省臣得罪,落職。四年,居句曲山中。六年,又起奉使湖南廣右,召還授兵部員外郎,出爲山西按察副使,進按察使。後被讒,奪職,供役卒於工所。孟載少負詩名,會稽楊廉夫來吳下,於坐上屬賦鐵笛歌,即傚鐵體,廉夫驚喜,與俱東,謂從遊者曰:『吾在吳又得一鐵,優於老鐵矣。』與高啟、張羽、徐賁爲詩友,人稱國初吳中四傑。所著詩,名『眉菴集』,歿後多放失。吳人張習企翺,訪求編次,得十二卷。

張司丞羽

羽,字來儀,以字行,更字附鳳,潯陽人。既壯,從其父宦遊,泝江踰淛,受易於山陰夏仲善。爲文學歐陽子,縝密宛轉,雖前輩自謂不及也。兵阻不得歸,因僑武林。來吳,喜吳興山水,與徐賁約,卜居家於戴山之東。元末,授安定書院山長。國初,舉賢良,不出。徵起,廷對稱旨,擢太常司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淵閣事。十六年,上親稿滁陽王事實,命來儀撰廟碑。當時以大制作推任如此。以事竄嶺表,未半道,召還。抵京信宿,知不免,自投龍江以死,年五十三十八年之六月也。歸葬九里岡,儒學教授金華童冀爲銘。有『靜居集』六卷。吳人張習曰:『國初以高、楊、張、徐,比唐之四傑。故老言不惟文才之似,而其攸終亦不相遠。眉菴、盈川,令終如一;太史之斃,同乎賓王;北郭雖不溺海,僅全要領,而非首丘;先生投龍江,又與照鄰無異。噫!亦異矣。』程孟陽曰:『靜居五言古詩,學杜、學韋,各有神理,非苟然者。樂府歌行,材力馳騁,音節諧暢,不襲宋元格調。眉菴樂府,尚多套數語,不若靜居才力深渾,有自得處。七言律詩,清圓渾脫,不事綢繢,全是唐音,頡頏高、楊,未知前後。或謂楊不如高,又謂張、徐不及高、楊,皆耳食之論也。』

徐布政賁

賁,字幼文,其先蜀人,由毗陵徙居吳,家城北望齊門外。時稱十才子,幼文其一也。工詩,善畫山水。淮張開閫,辟爲屬,與張羽俱避去。之吳興,張居菁山,徐居蜀山。甲辰九月,建蜀山精舍。丙午,吳城解圍,後復隱於蜀山。洪武七年,用薦起家。丙辰二月,遣廉訪晉冀,簡其橐,惟紀行詩數首,授給事中,改監察御史,出按廣東,改刑部主事,陞廣西參政,河南左布政使。大將軍兵出洮岷,往返中原,訴所司缺犒勞,上以賁迂疎儒者,不即誅,下獄死。詩名『北郭集』,成化中,吳人張習編次。習『後錄』云:『幼文以丙辰起家,其卒以癸酉七月。』余考洪武六年癸丑,幼文與呂志學宿蜀山書舍,爲志敏作畫,次年甲寅,衍師過佛慧精舍,題此畫云:『幼文仕於朝,季迪已入鬼錄。』則幼文以甲寅入朝,非丙辰也。庚申七月,志學題幼文畫云:『幼文已矣,而畫獨存。』則幼文之死獄,當在己未、庚申間,非癸酉也。習云:『先生履歷,述諸故老所談。』故其紀年,舛誤如此。原本有增補一葉,凡四百四十字,見後補遺一五七頁。□文集戚戚心動,謹書其後,以告世之君子,或亦爲撫卷而三歎也。

陶學士安

安,字主敬,太平人。至正初,中江淛郷試,下第授明道書院山長。乙未,太祖渡江,首率父老奉迎,敷陳大業,力贊攻取,留置幕府,歷左司郎中,出知黃州,降桐城令,移知饒州,仍改知黃州。國初,置翰林院,首召爲學士。御製門帖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洪武元年,擢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卒於官。

汪忠勤廣洋

廣洋,字朝宗,高郵人。少從余闕學,善篆隸大書,工歌詩。遊寓太平,事太祖於帥府,出參軍事,參政行省,召入,爲中書左丞,封忠勤伯,拜右丞相。貶廣東,行至太平,有詔追斬之。有『鳳池吟稿』五百三十餘首。宋景濓序其詩,以爲絕人之資,博極群籍,從征伐則震盪超越,在廊廟則莊雅尊嚴。王元美詩評曰:『汪朝宗如胡琴羌管,雖非太常樂,琅琅有致。』

孫丹陽炎

炎,字伯融,句容人。高帝下金陵,辟行省掾,以省都事總制處州。壬寅二月,苗將叛,被禽,罵賊死。追封丹陽縣男。伯融長六尺餘,面黑如鐵,一足偏跛,長於歌詩。至正中,天台丁復、同郡夏煜,皆以詩名,日夜相切劘,下筆快掃,百紙可立盡。常與煜對飲賦詩,務出奇相勝,每得一雋語,搥案大呼,譁聲撼四鄰。在處州,以上命招致劉誠意,劉堅不肯出,以寶劍遺伯融,伯融作詩,以爲劍當獻天子,人臣不敢私,封還之,劉無以答,乃逡巡就見,今其詩具集中。

夏博士煜

煜,字允中,金陵人。元季,丁復仲容以詩名,煜爲入室弟子。丙申,太祖下金陵,辟爲行省博士。戊戌,調淛東分省。太祖西伐友諒,儒臣惟劉基與煜二三人侍左右。鄱陽之戰,命煜等草檄賦詩,揚旗伐鼓,橫桴中流,天威震動,友諒窮蹙走死。『國初事蹟』云:『夏煜犯法,取到湖廣,投於江。』俞本『記事錄』云:『至正二十三年十二月,夏允中家人販鹽敵境,提至軍前,置黃鶴樓下大浪中,三日而死。』余考『陶主敬集』,有洪武元年送夏允中總制浙東兼巡撫之詩,允中『讀宋太史潛溪集』詩云:『景濓其字大夫爵。』宋以洪武二年六月總修元史,始得階亞中大夫,則洪武元、二,允中尚在,安得云癸卯歲沈於楚江也?姑闕疑以俟博考。

宋太史公濂

濓,字景濓,浦江人。少與胡翰仲申偕往白麟溪,從吳萊先生學,悉得蘊奧。又遊於郷先生柳貫、黃溍之門,兩公歿,遂以文名海內。至正己丑,用大臣薦,即家除翰林院編修,以親老固辭,入仙華山爲道士,易名玄真子。庚子歲,徵至建康,授皇太子經,居禮賢館,修元史,召爲總裁官,仕至翰林學士承旨兼太子贊善大夫,太祖稱爲開國文臣之首。四夷咸購其文集,問其起居,學者稱爲太史公,不以姓。正德中,追諡文憲。公生平著作甚富。『潛溪前後集』在元季已盛行於世,入國朝者,劉誠意選定爲『文粹』十卷,門人方孝孺、鄭濟等又選『續文粹』十卷,皆孝孺與同門劉剛、林靜、樓璉手自繕寫,刊于義門書塾。丙戌歲,余于內殿見之。孝孺字名皆用墨塗乙,蓋猶遵革除舊禁也。悲感之餘,附識于此。

宋舍人璲

璲,字仲珩,太史公之仲子。洪武九年,召爲中書舍人。十三年,兄子慎坐胡黨,連坐伏法。仲珩工書法,真行草篆,俱入能品。方希直稱爲『威鳳翀霄,祥雲捧日』。評者謂太史公之文,舍人之書,皆本朝第一,而其詩尤駿發,汗血一蹶,未見其止,惜哉!

王待制禕

禕,字子充,義烏人。少宋景濓一十二歲,同出柳待制、黃侍講之門。元季,睹時政衰敝,走燕都,上書不報,歸隱青巖山中。太祖徵爲中書省掾,進平江西頌,上喜曰:『浙東有二儒者,卿與宋濓。學問之博,卿不如濓;才思之雄,濓不如卿。』詔修元史,與濓同爲總裁官。書成,拜翰林待制,奉使招吐蕃。至蘭州,召還,改使雲南,抗節死。建文元年,贈翰林學士,諡文節。正統中,改諡忠文。子紳,孫稌,皆以文行稱。

王博士紳

紳,字仲縉,待制公之子。待制公死節時,年纔十三,從宋太史學,太史奇之曰:『待制有子。』名其齋曰『繼志』。洪武辛未,應蜀王聘,爲成都府文學。自蜀之滇,訪求待制遺殖,作『滇陽慟哭記』。戊寅,建文君即位,用薦者召拜國子博士,入史館,纂修高皇帝實錄。庚辰卒于官。子稌,方正學之門人,以文行著。

蘇編修伯衡

伯衡,字平仲。其先十世爲眉山文定公。文定長子遲,知婺州,遂家焉,遂爲婺之金華人。仕皇朝爲國子學正,擢翰林院編修。宋景濓以翰林承旨致仕,薦平仲自代。召至,復固辭,賜文綺遣歸。後起教授處州,以表箋忤旨,坐罪,卒于獄,士論惜之。二子恬、怡,救父,並被刑。

張按察孟兼

孟兼,名丁,以字行,金華人。劉誠意嘗侍太祖,論一時文人,誠意謂:『宋濓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讓,又其次張孟兼也。』孟兼出爲山西副使,布政使吳印,鍾山僧也。孟兼負氣凌之,數與之爭。上曰:『是乃欲與我抗耶?』逮赴京,捶之至死。方孝孺作『張丁傳』。

危學士素

素,字太樸,金谿人。至元元年,入經筵爲檢討,累遷至翰林學士承旨。元亡,召至南京。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三年,兼弘文館學士。俄有詔,出居和州,再歲而卒。大兵之入燕也,趨所居報恩寺入井,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國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國史也。』兵垂及史庫,言于主帥,輦而出之,累朝實錄得無恙。入國朝,甚見禮重。上一日聞履聲,問爲誰,對曰:『老臣危素。』上不懌曰:『我道是文天祥來。』遂謫佃和州。有文集五十卷,宋元史稿若干卷,皆失傳。

張學士以寧

以寧,字志道。先世固始人,宋南渡,徙閩之古田,家翠屏山下,因號翠屏山人。登泰定丁卯進士,與其同年黃子肅、江學庭,俱有聲當代。歷官郡邑。世亂,留滯江淮。至正中,官翰林學士承旨,尋拜祭酒。國初,例徙南京,後爲侍講學士,使安南,凡三往,卒年七十。以寧穿貫經史,少以春秋登第。作『春秋胡傳辯疑』,最爲辨博,而『春王正月考』未就,洪武二年夏,卒業于安南之寓館。明年春,書成。踰月,病革,作自挽詩而逝。門人淮南石光霽輯其詩文,有『翠屏前後集』。

宋祭酒訥

訥,字仲敏,滑縣人。元末進士,授鹽山知縣。國初徵爲國子助教,陞翰林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遷祭酒。卒于官。正德中,諡文恪。有『西隱稿』。

劉學士三吾

三吾,字如孫,一字坦甫。本茶陵人。父耕孫,字平野,元末翰林學士,有『平野先生集』。元末,公避兵廣西行省,承制提舉靖江學。內附後,歸茶陵。洪武十八年,用薦除左贊善。二十一年,撰『御製洪範注後序』,稱旨,升學士。三年考滿,吏部以老不稱職,請黜,上宥之,給半俸,年七十九矣。明年,東宮憐其老,令支全俸。二十六年,外孫單慶坐藍黨伏誅,女良玉黥刺發漿糨房,奉旨閒住。明年還職。三十年,主考會試,會試以多中南人,坐罪。鄭曉『名臣記』云:『三十年六月,學士劉三吾暴卒。』雷禮、王世貞年表皆云:『是年典刑。』所謂『暴卒』者,曉之史例也。考『劉學士文集』,嘗以三十年冬十月,奉敕撰『黔國公吳復碑』,安得死於六月?集載:敕下御製大明一統賦,尊稱我聖祖、聖后、儲君,有象賢之器,群胤皆屏翰之英,乃建文初奉敕撰者;學士之不死於洪武,明矣。按:丁丑會試,北士多被黜落,諸生上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郷,上命官再考;或言考官劉三吾、白信稻,囑侍讀張信等,以陋卷呈進,上大怒,親賜策問,覆閱取六十人。白信稻、張信等皆磔死,三吾以老戍邊。世傳春榜夏榜,又傳南北榜,進士黃瑜『雙槐歲抄』,記載最核,而世貞『科試考』亦因之,已自訂其年表之譌矣。周藩宗正睦㮮,作『春秋指疑序』云:『永樂中,命學士劉三吾修「春秋大全」。』睦㮮於宗老中,最爲博洽,其言必有所據,俟詳考之可也。學士老於文學,典司文章,當宿老凋謝之日,朝廷大制作皆出其手。其文膚棘,不中程度,殊乖國初典雅之風,教習修書,屢忤上旨,以老獲宥,而上之禮遇,視金華諸老,始懸絕矣。史家稱其備顧問,與密議,抗論建旨,有秦、晉二王之對,皆附會之語也。

吳東閣沈

沈,字濬仲,蘭谿人。元禮部郎中師道之子。以家學自振。國初,召爲翰林待制,尋升東閣大學士。以文學被寵。後以懿文太子故,被讒,死於獄,朝野憐之。東閣詩有『風清霧捲明東壁,野迥天垂出太行。』『星環太乙尊黃道,日麗層霄映翠華。』『九成殿上飛金雀,萬歲山中舞碧鸞。』之句,皆應制中琅琅者也。

滕尚書毅

毅,字仲弘,鎮江人。以儒士徵,從事徐相國幕下,授起居注。洪武元年,初設六部,首擢吏部尚書。九月,參政江西。

楊尚書訓文

訓文,字克明,潼川人。元淮海書院山長。遇亂,遂居江都。吳元年,徵爲起居注,兩遷左司郎中。洪武三年,禮部尚書。四年,改戶部,出參政河南。五年卒。

詹承旨同

同,字同文,婺源人,初名書。元末爲郴州路學正,遇亂,家黃州,事陳氏,爲翰林學士承旨兼御史。歸附,賜今名,授國子博士,直起居注,陞翰林學士承旨,兼吏部尚書。致仕,復起爲承旨,卒。宋景濓序其集,謂其酒酣耳熱,捉筆四顧,文氣絪縕,從口鼻間流出,頃刻盈紙,爛爛皆成五采。其推服之如此。

魏蘇州觀

觀,字杞山,蒲圻人。元季隱居,讀書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平江州學正,遷國子助教,進淛東西道僉事,兩淛都轉鹽運使,入爲起居注,進太常卿,翰林侍讀學士,侍皇太子及秦、晉、楚諸王授經,遷國子祭酒,年六十有六矣。以衰耄乞歸,賜參政俸,優贍于家。既行,復召還,與詹同、宋濓賜宴奉天門,命各賦詩以紀其事。五年,命知蘇州府,三載政化翕然,修復府治,坐誣獲罪,以死。詔有司歸葬武昌。蘇人李應禎曰:『魏公守吾蘇之三年,實洪武七年也。以府舊治嘗爲僭竊者所據,今治隘弗稱,因圖復之。吳地多水患,郡城河道頗加浚焉,爲御史張度所劾,以爲非時病民,至危言以動上,遂得罪以死。吾郷高啟、王彝皆與其難。聞諸故老言如此。今閣老彭公,謂公死陷于豪民之誣,亦據其家云爾,事非實也。』

熊經歷鼎

鼎,字伯穎,臨川人。元末,以郷薦爲山長,參謀軍事。太祖親征豫章,召見。吳元年,徵授中書考功博士,遷起居注,出爲浙江按察司僉事,改山東副使,拜晉王府相右傅,除參軍,授岐寧衛經歷,召還,至西涼爲朵兒只把所殺。事具宋景濓墓誌。

周尚書湞

湞,字伯寧,江寧人。丙午秋,以饒之長史,陞湖廣都事。洪武二年十月,任刑部尚書。三年正月,降惠州經歷。

劉司業崧

崧,字子高,初名楚,泰和人。七歲能賦詩。洪武三年,以人材舉職方郎中,遷北平按察副使,坐事輸作京師,還郷。十三年,手敕召爲禮部侍郎,署吏部尚書,請老。十四年,召爲國子司業,卒于位。清江劉永之序其詩曰:『子高家業儒,甚貧。兄弟三人,有宅一區。窮居數十年,豁如也。痛自策督,日課一詩,其多至千餘篇。天下大亂,𢼨䧢轉側二十餘年,不爲少折。遭逢貴顯,澹然如布衣。北平,元之故都,去家五千餘里,惟一僮侍側,已復遣還。晡時吏退,獨處一室,據几吟詠,夜分不休。其年愈老,思愈壯,詩愈工,而宋景濓則謂其以天賦超逸之才,加稽古之力,雕肝琢腎,宵吟夕詠,而又有得于師友之資,江山之助,五美云備,而詩于是乎大昌。後千年而興者,苟有其人,非劉君之作,將能行之于遠乎!』國初詩派,西江則劉泰和,閩中則張古田。泰和以雅正標宗,古田以雄麗樹幟。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步趨臺閣,其流也卑冗而不振;閩中之派,旁出而宗膳部,規摸唐音,其流也膚弱而無理。余錄二公之詩,竊有嘆焉。江閩之士,其亦有當于吾言乎?

劉僉事丞直

丞直,字宗弼,章貢人。至正辛丑進士,贛人第進士自宗弼始。丙午春,爲國子博士。丁未秋,升司業,拜浙江按察使僉事。王子充論其詩,以尤工選體,出入鮑謝之間。

黃尚書肅

肅,字子邕,新城人。元季官禮部主事,自北平來見,上命仍故官。明年,升侍郎,已降郎中工部,陞侍郎。洪武五年,任尚書。明年,出參政廣西。後坐黨禍。其詩集王子充爲序。

牛尚書諒

諒,字士良,東平人,寓吳興,以秀才舉。洪武六年二月,任禮部尚書。七月,降主事。八月,復任。十二月免。

朱尚書夢炎

夢炎,字仲雅,進賢人。元進士。入國朝爲太常博士,遷翰林修撰,出爲兩浙按察使經歷。洪武十一年,任禮部尚書。九月卒。

李王相質

質,字文彬,德慶人。元末以府掾聚兵二萬人,保障封川、肇慶、新昌、德慶四郡,凡十五年。全城歸附,授中書斷事,遷大都督府。洪武五年,任刑部尚書,出參政浙江,終靖江王相。弟文昭、子伯震,皆能詩。

吳尚書雲

雲,字友雲,義興人。洪武初,授弘文館校書郎,任刑部尚書,參政湖廣,奉詔招諭雲南,死之。

蘭府尹以權

以權,字世衡,西河人。博學能詩。洪武中,選授中書省照磨,以安撫廣西功,陞禮部員外郎,進應天府尹。

吳殿學伯宗

伯宗,名佑,以字行,金谿人。洪武辛亥初開科,高皇帝親製策問,擢爲第一,授禮部員外郎。十四年,拜武英殿大學士。是冬降簡討。

李尚書克正

克正,初名頤,後以字行,字宗頤,豫章人。丙午春,國子監學正,歷助教,改渭南縣丞,遷興化知縣,召爲禮部員外郎,拜監察御史。瓊州府吏告其守進表公座僉名。鞫之,抵吏罪。上喜,超授禮部尚書。年六十四卒。

林翰林公慶

公慶,字孟善,括蒼人。洪武三年,知松江府。『梁寅集』有『天界寺中秋與林孟善翰林分韻詩』。

桂右傅德稱

德稱,字彥良,以字行,慈谿人。元末聚徒山中,交辟不起。洪武六年,待詔公車,以白衣錫宴,除太子正字。十一年,除晉府相右傅。十三年,革相府,改長史。十八年,以風疾賜歸郷里,卒於家。

吳尚書琳

琳,字朝錫,黃岡人。召爲博士,歷浙江按察僉事,入爲起居注。洪武三年,吏部尚書,出知黃州。後以老致仕。

胡教授翰

翰,字仲申,一字仲子,金華人。國初,大臣交薦其文行,上閔其老,命爲衢州教授 召修元史,分撰英宗、睿宗本紀,及丞相拜住等傳。史成,賜金帛遣歸,隱居長山之陽。暮年無子,移居北山。洪武辛酉四月卒,年七十五。仲申少師事吳萊立夫,盡得其學,遊於黃文獻、柳文肅之門,與潛溪、華川爲友,既而黃、柳凋謝,而仲申繼之,一時文譽大著,與宋、王不相上下。集中皇初井牧諸文,造詣淵源,踔厲風發,視諸公殆有過之無不及焉。至於五言古詩,超然夐邁,雖潛溪亦莫企及,餘子何足道哉。潛溪遭時遇主,一時高文典冊,皆出其手;仲申老於廣文,位不配望,是以天下但知有潛溪,鮮知仲申也。仲申歿後二百四十餘年,吳郡朱良育叔英論之如此。

貝助教瓊

瓊,字廷臣,一字廷琚,崇德人。年四十八始領郷薦。張士誠據吳,隱於殳山,累徵不就。洪武三年,徵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八年,遷中都國子學助教,教功臣子弟。十年,致仕。明年,卒於家。按諸集並載貝瓊,無貝闕;『光岳英華』載貝闕廷臣,無貝瓊。程慶珫『會選』則貝闕、貝瓊並列。據陶九成『輟耕錄』載姚文公嫁妓女事云:『嘉興貝闕有詩,今真真曲,載在「清江集」中。』而貝瓊本字廷臣,則闕乃瓊之別名,非兩人也,今正之。

東山趙先生汸

汸,字子常,休寧人。師事九江黃澤楚望,受易象春秋之學。隱居著述,築東山精舍,以奉母。輔元帥汪同起兵保郷井,授江南行樞密院都事。丙申內附,結茅星溪古閬山。洪武二年,召修元史,不願仕,還,未幾卒,年五十有二。子常於春秋,發明師說,本經會傳,度越漢宋諸儒,當爲本朝儒林第一。周藩睦㮮敘元遺民堅守臣節,與伯顏、子中同傳,皆國史所當考也。

環谷先生汪克寬

克寬,字德輔,一字仲裕,祁門人。隱居環谷,教授爲大師。召修元史,固辭不仕。卒年六十九。環谷經學,原本宋儒。程敏政贊曰:『考亭世適門生第四人也。』

朱長史右

右,字伯賢,臨海人。後徙上虞。爲文章,淵淪深博。元末,累舉不就。洪武三年,宋濓薦修元史。六年,纂修日曆,除翰林院編修。明年,授經晉王,擢晉相府長史。九年,以疾終。有『白雲稿』十二卷行於世。

王徵士彝

彝,字常宗。其先蜀人,父官崑山教授,遂遷嘉定。自號嬀蜼子。以布衣召修元史,賜金幣遣還,又薦入翰林,以母老乞歸。洪武七年,坐太守魏觀事,與高啟俱伏法。常宗少孤貧,讀書天台山中,師事王真文,得蘭谿金文安之傳,其學遠有端緒,常著論,力詆楊廉夫,以爲文妖。有『三近齋稿』。

張編修宣

宣,字藻仲,初名瑄,江陰人。父端,字希尹,博學好修,郷人稱溝南先生,仕爲海鹽州判官。宣少負才名,洪武初以考禮被徵,尋入史局,與修元史。上親書其名,召至殿廷,即日擢翰林院編修,常呼爲張家小秀才。奉詔歸娶,年已三十矣。六年,謫濠,道卒。臨終以詩辭父曰:『出世再當爲父子,此心終不間幽明。』聞者悲之。

徐徵士尊生

尊生,字大年,嚴陵人。洪武三年,詔修元史。史成,在局儒士壯者授官,老者許歸。大年自引求去,省臣留續修庚申君史,又編集禮樂書。七閱月,書成,大年去志益堅,雖隸春官,與大臣修明禮樂,敝衣破屣,爲山林憔悴之容,當國者乃聽之去。『睦州志』云曾授翰林待制不就。

陶祭酒凱

凱,字中立,天台人。好學有識量,弱冠負盛名,領至正丁亥郷薦。尤工于詩。蚤歲與張仲舉、蘇昌齡爲文字友,有名淮海間。洪武初,召修元史,除翰林應奉文字。三年,陞禮部尚書,出爲湖廣參政,致仕。八年,召爲國子祭酒,復以參政致仕。自稱耐久道人。上曰:『何自賤也。』尋竟坐罪。

曾侍郎魯

魯,字得之,新淦人。年七歲,暗誦九經,一字不遺。稍長,取三史日記,尋及其餘,數千年間國體人才制度沿革,咸能言之。國朝,應召纂修元史,編類禮書,入儀曹爲祠部主事,超六階拜禮部侍郎。洪武五年,以病乞歸,未及抵家而卒。嚴陵徐尊生曰:『南京有博學之士二人:以舌爲筆者,曾得之也;以筆爲舌者,宋景濓也。』

高侍郎遜志

遜志,字士敏,河南人。元末僑寓嘉興,徙吳門,受業于貢師泰、周伯琦、鄭元祐。洪武初,徵修元史,入翰林,累遷侍讀學士。建文時,太常右少卿兼學士。鄭曉『遜國記』云:『靖難後,遜志存歿不可考。』周玄初『鶴林集』遜志作『周尊師傳』,後題『洪武三十五年歲次壬午春正月初吉,前吏部侍郎太史河南高遜志』。又『祈雨詩』後書云『河南高遜志,大明洪武吏部侍郎』。革除之後,不署建文職官,故稱洪武吏部侍郎太史,而『遜國記』未之詳也,俟更考之。

謝翰林徽

徽,字玄懿,長洲甫里人。洪武初,與修元史,授翰林編修。未幾,擢吏部郎中。辭歸,復起助教國子。卒官。有『蘭庭集』。

杜侍郎寅

寅,字彥正,青城人,後居吳。洪武初,與修元史。八年,爲岐寧衛知事,與經歷熊鼎並賜狐裘,後官某部侍郎。

孫司業作

作,字大雅,以字行,一字次知,江陰人。著書十二篇,號東家子。至正兵亂,挈家三吳間,惟載先世藏書兩簏。張太尉廩祿之,以母病謝去。眾爲買田築室于淞。洪武癸丑,召纂修日曆。書成,例授翰林編修,以老病乞外,授太平府儒學教授。三年,除國子助教。明年,分教中都。又明年,召還成均。又明年,陞國子司業。宋景濓作『東家子傳』,稱其性好著書,劍戟之聲相磨,遇其得意,窮日夜筆硯不輟。『滄螺集』六卷,里人薛章憲得其文於都穆,得其詩於黃應龍,合而傳之。

梁徵士寅

寅,字孟敬,新喻人。累舉於郷,不第。辟集慶路儒學訓導,隱居教授。太祖徵四方名儒,修述禮樂,寅在禮局中,書成,以老疾辭歸。結屋石門山,學者稱爲梁五經。卒年八十有七。

殷徵士弼

弼,字□□,□□人。與修元史。

王高士賓

賓,字仲光,長洲人。七八歲,入郷校。幾冠,自唐虞三代以降漢、唐、宋、元,上下數千百年,中間聖經賢傳、諸子百氏、陰陽曆數、山海圖誌、兵政刑律與稗官小說之書,該覽貫穿,問無不知。於醫學尤精,不肯與富貴人醫。里巷貧窶,及方外士求醫者,趣往診視,施與藥餌。貌甚寢,又以藥黥其面及肘股,皆成瘡。髽兩角,短布衣,芒屩竹杖,行市井間,或箕踞道旁,露兩肘股爬癢,時人見而惡之。縉紳知其賢,亦莫敢引薦。仲光殊自得也。平生不娶,奉母極孝。郡守姚善賢而造之。映門語曰:『勿驚老母。』踰牆逸出。他日卻騎從,獨候門下,始接焉。據坐受拜,若師弟子。守欲薦之,終不敢發言。年七十,先母而卒。病革,抱母不舍,死半晌,復甦,連呼『孃孃』方絕。葬後,夜二鼓,室中曳履拄杖,連呼『孃孃』,母應之曰:『我在此。』復曰:『孃孃,兒舍孃孃不得。』母痛哭,既久乃息。同里好韓奕先生及姚榮國道衍。榮國定策後,徒步往訪,歡若平生,作『賑災記』,鋪陳其功德,歿而榮國爲立傳,兩公契分如此。世盛傳仲光詆娸榮國,方盥卻走,終身不見。吳兒委巷妄語,流誤史家,不可以不正也。

韓高士奕

奕,字公望,吳人。生於元文宗時。少目眚,筮得蒙卦,知目眵不可療,遂扁其室曰『蒙齋』。絕意仕進,與王賓友善,偕隱于醫。建文初,姚善守吳,造請之。公望不踰中門,于布簾內答云:『不在。』一日,伺賓在,掩入其室,公望走楞伽山,善隨至,則泛小舟入太湖。善嘆息曰:『韓先生所謂名可得聞,身不可得而見也。』作壽藏于支硎山下,賓爲之記。姚廣孝序其詩曰:『公望爲人,端雅純正。讀書窮理,諸子百家,靡不博究。雖居市廛,如處巖壑。』國初吳中高士,以賓與公望爲稱首。

王高士履

履,字安道,崑山人。篤志問學,博通群籍。教授郷里,爲後進楷則。能詩文,工繪事。精於醫藥,盡得金華朱彥修之傳。著醫書累百卷。洪武十六年秋七月,遊華山,作圖四十幅,記四篇,詩一百五十首。自有華山以來,遊而能圖,圖而能記,記而能詩,窮攬太華之勝,古今一人而已。安道畫少師夏圭,評者謂行筆秀勁,布置茂密,作家士氣咸備。及遊華山,見奇秀天出,乃知三十年學畫,不過紙絹相承,指爲某家數,於是屏去舊習,以意匠就天則出之。有問何師,則曰:『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又云:『先正言文章,當使移易不動,慎勿與馬首之絡相似,余遊華之詩,敢謂軼昌黎而配少陵,庶免乎馬首之絡之弊而已。』余錄安道詩,並附其跋語於後。世之君子能以近代李于鱗之詩與記,參互觀之,而爽然自失焉。於文章家正法眼藏,庶幾思過半矣夫!

王教讀行

行,字止仲,長洲人。髫時,從其父爲閶門南市人市藥籍,記藥物,應對如流。迨晚,爲主嫗演說稗官詞話,背誦至數十本。主人翁異之,授魯論,翌日已成誦。乃令遍閱所庋書。年未弱冠,辭去,授徒於城北望齊門。議論踔厲,貫穿今古。家徒壁立,几無留冊。詢所學,曰:『得之藥肆翁耳。』張氏據吳,隱居教授。洪武初,郡庠延爲經師。時,訓導無常祿,猶儒生衣巾,弟子員心易之,以五經雜進問難,肆應不窮,皆吐舌嘆服。晚年,謝生徒,居石湖之濱。郡守魏觀徒行訪之,不肯出。洪武二十六年,涼國公藍玉謀叛,止仲以西塾連坐,並其子阿定伏誅。初,止仲好談兵,兩淛兵興,默坐籌勝負,出與所親決,不失一二。吳中恃多壘,礮石自固,止仲私語曰:『兵法不云「柔可制剛」?植簜篠頎而偉者,繫布於其端,如帲幪然,人出沒其下,雖礮至,布隨之低昂,則人無害,而石可盡矣。』後開平兵至,果用是計。止仲益喜自負。往遊都門,人或尼之,笑曰:『虎穴中好休息也。』涼國延教其子孫,止仲數以兵法進說,涼國大喜,頗與商舉事,卒用是敗。止仲好從釋老遊,深契道衍,以爲盍有所待,不當以其法老。有贈道衍文二首,在『楮園集』中。

謝處士應芳

應芳,字子蘭,武進人。耿介尚節義,作爲文章,咸有根柢。元末徙居吳之葑門,避兵吳淞江上。所至,人欽其德,延致恐後。築室松江之旁。年逾八十,歸隱橫山。自號龜巢老人,故以名其集。范陽盧熊曰:『閩人張志道評先生之詩,雅正純潔,可與傅與礪相伯仲。』識者以爲名言。子蘭著『辨惑編』四卷,亦昌黎『原道』之類。丙戌五月,余於南城中見其稿本,塗乙宛然。次日復簡視之,不可復得矣。爲之憮然。附記于此。

陶南村宗儀

宗儀,字九成,台之黃巖人。少舉進士第,一不中,即棄去。務古學,出遊浙東,師張翥、李孝光、杜本。抵淞,教授弟子。至正間,累辭辟舉。張氏開閫,辟軍諮,亦不受。洪武六年,守令舉人才,至京,以病固辭,得放歸。遭亂播遷,必以卷帙自隨。有田一廛,家於松南。作勞之暇,休於樹陰。有所得,摘葉書之,貯一破盎,去則埋樹下,如是十載,累盎至十數,編次成書,卷帙甚富。九成詩自敘,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率諸生赴禮部考試,讀大誥,賜鈔遣歸。而孫作小傳不載,豈其晚年亦曾列官教授耶?建文初尚在,亦其詩云。

邵貞谿亨貞重出,見後補遺一五八頁。

亨貞,字復孺,嚴陵人。徙居華亭,卜築溪上,以貞谿自號。博通經史,贍於文詞,工篆隸。與王原吉、申屠仲權、邾仲義交。嘗爲陶九成作『南邨草堂記』,洪武戊午歲也。復孺詩帖云:『僕從軍吳秀間,近始謁告還家,有「儒冠不解明韜略」之句。』錢應庚詩帖云:『復孺先生自軍中回署,其年至正乙巳也。』王原吉詩,稱復孺屯田。復孺『祭伯文』云:『己亥之歲,以屯役宿留吳門。』則復孺蓋嘗有事行間。入國朝,爲松江府學訓導。卒年九十三。有『蛾術文集』十六卷,『蛾術詞選』四卷。天啟辛酉,江陰李如一過赤岸田家,屋梁懸故紙一束,取視之,乃『蛾術稿』,復孺手筆,問其人,則復孺之後裔,自雲間流寓赤岸也。集後有『學菴集句詩』一卷,云復孺之子伯宣所作,與劉昌、卞榮同時。復孺女嫁江陰張宣藻仲,即宋學士賦詩『送張翰林藻仲歸娶』者也。〇『列朝詩集小傳』不載,據『列朝詩集』本錄。

附見

邵伯宣無小傳 

〇『列朝詩集小傳』不載,據『列朝詩集』本錄。

謝璚樹

倪瓚詩序曰:『延陵謝君,居亂世而有怡愉之色。隱居教授,以樂其志。家無儲粟,不爲愁苦無聊之言。染翰吐詞,必以陶韋爲准則。己酉春,攜所賦示余。諷詠永日,其得之於義熙者多矣。』詩出朱存理抄本,其名未考。

錢博士宰

公字子予,一字伯均,會稽人。吳越武肅王十四世孫也。至正間,中甲科。親老不赴公車,教授於郷。唐之淳、韓宜可,皆出其門。國初,以明經徵修禮樂書,尋以病歸。洪武六年,授國子助教。上疏乞歸。二十三年,召爲會試考官。二十七年,又召校書翰林,命作金陵形勝論,歷代帝王廟樂章,皆稱旨。是時老儒凋謝,與學士劉三吾,並承眷倚。每進見,必賜坐侍食。年幾耋,再三乞骸骨,加博士,賜敕致仕,遣行人護歸。子尚絅,字允裳,舉洪武首科郷試,主新城簿,以文行稱。公嘗早朝,口占絕句云:『四鼓鼕鼕起着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明日,文華燕畢,上面諭曰:『昨日好詩。朕曷嘗嫌汝,何不改「憂」字?』又曰:『朕今放汝去,好放心熟睡矣。』公率諸老人拜謝,皆遣還。公自敘『臨安集』云:『先世自文僖公與其從昆弟秘監昆、內翰易、侍讀藻,咸出入詞林,世以文承家。顧惟不肖固陋,勉置身文字間。自成均致事歸,間緝舊業,或得以不墜前人之緒耳。』吾錢氏自樞密公纂集宗門歌詩,自武肅王以下,駟馬錦樓之什,曰『吳越錢氏傳芳集』,族子仙芝,又撰後集五卷,宋綬爲序。國朝則自澹軒先生博士以下凡三十九人。

沈徵士夢麟

夢麟,字原昭,湖州人。博通群經,尤邃於易。元季應進士舉,棄去,隱居華溪之濱。洪武二十三年,上聞其經學,聘爲京闈考官,辭歸。年九十三卒。原昭爲趙文敏姻家,傳其詩法,時稱沈八句。

劉布衣永之

永之,字仲修,清江人。治春秋學。詩文清麗古雅,爲當時所重。工書法,篆楷行草,皆有師承。家富於貲,賒貸施數郡。仲修獨泊然布素,日靜處一室,以書籍翰墨自娛。客至不爲盛饌,酒數行,論文賦詩,焚香鳴琴而已。家事未嘗一留意。非逢掖士,未嘗一接言笑也。始,仲修既冠,未知學,因過婦翁。同郡練伯升爲友婿,蚤有文譽,婦翁特異視之,而庸眾人遇仲修。既歸,發憤就學,日夜不懈。數年,學大進,時譽更出伯升右。有『山陰集』,楊東里述之如此。

劉徵士仔肩

仔肩,字汝弼,鄱陽人。陶安守饒州,薦汝弼文行,應召至京師。洪武三年,集一時名公卿詩,曰『雅頌正音』,宋景濓、張孟兼爲之序。

貢貞晦悅

悅,初名性之,字友初。世家宣城之南湖,因號南湖先生。元季爲閩省理官。國初隱居越之山陰,更名悅。從兄弟仕於朝,迎歸金陵、宣城,俱不往。遂終於越。門人私諡貞晦先生。一女適𨿅陽劉渙。

劉山長渙

渙,字彥亨,號石田。世家𨿅陽,後爲越人。通毛氏詩。至正間,御史奧林薦爲三茅書院山長。道梗不赴。老以詩酒自娛。子績、孫師邵,皆有才名。

藍布衣仁

仁,字靜之,崇安人。元末,杜清碧隱居武夷,崇尚古學,仁與其弟智,俱往師焉。授以四明任松卿詩法,遂謝科舉,一意爲詩。國初內附,隨例徙濠,居瑯琊者數月。放歸,以老壽終。而智以應薦起家,羊城陳璉序靜之『藍山詩集』,謂應詔官憲僉,誤也。

童校書冀

冀,字中州,金華人。文學與蘭溪吳沈齊名。洪武丙辰,被徵修書。明年,職教全湘,後爲湖州府學教授,遷北平教授。坐罪卒。

鮑徵士恂

恂,字仲孚,崇德人。元乙亥科易經進士。洪武中,年八十餘,與安吉余詮、高郵張長年,並以明經老儒,可備顧問,遣使驛召,命爲文華殿大學士。以老疾力辭,明日放還。仲孚爲人慎重不可狎,而學行名天下。後以事累,卒于外。

烏永新斯道

斯道,字繼善,慈谿人。自幼學文于夢堂噩公,得修道胡先生之傳,宋景濓稱其有法。國初,以薦起知化之石龍縣,調吉之永新,以疾去官。尤精楷法。罷官後,求詩及書者,戶限常滿。

鄭貞孝淵

淵,字仲涵,浦江人。試有司不合。師事宋景濓,爲古文辭。洪武元年詔徵,稱疾不起。卒年三十有八。門人私諡貞孝先生。

葉主簿子奇

子奇,字世傑,龍泉人。王師入處,子奇上書總制孫炎,謂龍鳳當繼宋正統,改紀元政,用薦主巴陵簿,嘗作『太玄本旨』,究通衍皇極之說,儒者多稱之。洪武十一年春,有司以令甲祭城隍神,群吏竊飲豬腦酒,縣學生發其事,世傑適至,亦株連。就逮獄中,以瓦磨墨,有得輒書。事釋家居,因續成之,號『草木子』。

許訓導繼

繼,字士修,寧海人。方希直志其墓曰:『天台方孝孺有篤志尚德之友,曰許君士修,言動趣舍,咸則乎古之君子。喜爲詩,其高妙處,有魏晉人風韻。別自號觀樂生。或傳其觀樂十詩,金華太史公歎賞,以爲不愧古人精思力學。既病,咯咯然嘔血,而學不止。凡三年而卒。』瑯琊王錡『觀樂生傳』曰:『生家貧壁立,與知己語,必忘食。對俗客,或不發一談,即談亦不文。暇日作五言詩以達其情,有陶柳之風。』士修嘗爲台州儒學訓導。洪武十九年卒,年僅三十有七。

胡教授奎

奎,字虛白,海寧人。寧府教授。嘗歸自江西,泊舟番君之望湖亭,見亭上石刻東坡『黑雲推雨未遮山』一絕,次韻和之,書之于壁。忽見一叟來誦其詩,曰:『子非斗南老人耶?』乃爲長揖,舉首不知所之。因以斗南老人自號。

管長史訥

訥,字時敏,華亭人。九歲能詩。長師楊廉夫,友袁景文。洪武九年,徵拜楚王府紀善,之國後升左長史,事王二十五年,乞致仕歸里。王請命於朝,留居本國,祿之終身。葬郡城東黃屯山。初從楚昭王破銅鼓蠻,諸將欲殄其餘黨,固爭之得免。昭王曰:『管長史一言,活數萬人,必有後。』已而生子,王喜,名曰延枝。畜之宮中,長爲府紀善。延枝爲丁鶴年門人,有詩,見『湖海耆英集』。

顧教授祿

祿,字謹中,華亭人。以太學生除太常典簿,後爲蜀府教授。嘗過鄱陽湖,賦詩。太祖聞之,命盡進其所作。解縉嘗入便殿,見御前置祿詩數帙,故其集名經進云。祿少有才名,嗜酒善書,高士敏贈詩,有『兩京詩博士,一代酒神仙』之語。解大紳目無一世,顧盛稱其詩,以爲噓吸風雲,奔走造化。豈其才情爛熳,不經師匠,略有相似者與?

貝紀善翺

翺,字季翔,崇德人。廷琚之子。官楚府紀善。

王編修翰

翰,字時舉,夏臺人。元季隱居中條山中。國初,出爲周藩相。王素驕,有異志,正諫弗納,斷指佯狂去。王敗,竟無所坐,起爲翰林編修,謫廉州教授。夷獠亂,城陷,抗節死。有『敝箒』、『樵唱』、『梁園』諸集,韓邦奇爲之序。

王崇慶佑

佑,字子啟,泰和人。元末與其兄沂,隱居平川山中,與辛敬萬、石曠逵、楊士弘、劉永之、練高爲詩友。龍鳳十一年,李韓公書其名,遣使者召致。喪未除,辭諸行省,得免。洪武三年,舉教官,至京師入見,是日太史奏文星見。同時十八人,皆擢御史,陞廣西按察僉事。三年,王師平蜀,徙知崇慶州,坐累免官,邑人請爲儒學訓導。踰年卒。無子。爲人孝友端方,所至鋤姦植善,風概凜然。沂嘗爲諸王說書,徵授福建鹽運司同知,未起,以老罷歸,太保文端公之祖也。沂字子與,兄弟皆有集行世,潛溪、東里皆稱之。

趙博士俶

俶,字本初,紹興人。元氏乙亥科書經進士。洪武六年,授太學博士,加翰林待制,致仕。戊戌,詣闕謝,賜內庫錢遣歸。學士宋濓爲序以美之。

鄭枋

枋,字叔車。太常博士濤字仲舒之子。

鄭梴

梴,字叔□。枋之從父兄也。

鄭幹

幹,字叔恭。學於宋太史,得春秋專門之傳。長陵初,薦召授湖廣道監察御史。奏罷採珠之役。永樂十二年,上憫其年踰七十,許致仕,特敕禮部賜讌,陳應奉之樂。明日陛辭,賜繡衣楮幣,敕文褒譽其教養子弟,來膺朝用。朝士自姚少師以下,皆賦詩寵行。東都祖送,近代所未有也。

金涓

涓,字德源,義鳥人。幼警敏,嘗執經許白雲之門,稱入室弟子,又從黃溍學古文。州縣交辟,不起。隱居授徒,著書終老。

曹教授孔章

孔章,字子文,湘州人。湖學教授。

唐應奉肅

肅,字處敬,會稽人。九歲入郡庠。至正己亥,中江浙郷試,授黃岡書院山長。乙巳,轉嘉興儒學正。丙午內附,以故官例至京,選入誥局,例移濠。召修禮樂書,擢應奉翰林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以疾失朝,罷歸里,謫佃濠之瞿相山。歲餘卒。子之淳,函骨歸,葬於赤士山。

謝僉事肅

肅,字原功,上虞人。少與唐肅齊名,於時稱會稽二肅。博學負氣,坐論海內事,若囊之出物,無所不有。至正末,宣城貢師泰以戶部尚書漕粟閩海,原功執經海上,日相辯論,至於赤面汗背而後已,師泰深器重之。張氏據平江,慨然欲見宰相,獻偃兵息民之策。又欲薦名有司,入對大廷,一吐胸中之奇,以圖國家大利。師泰爲文送之,欲其察時變、慎出處,不可降志辱身以就富貴,且引伊尹、太公不輕自用,與夫操瑟齊門以誡勉之,而卒無所遇。師泰歿於海寧之寓舍,原功經紀其喪。內附後,歸隱於越。洪武十九年,舉明經,歷官福建按察司僉事,風裁凜然,與按察使陶垕仲劾奏布政使薛大昉不職,置於法。出按漳泉,有虎患,移文告境內之神,即日遁去。坐事被逮,太祖御文華殿親鞫,肅大呼曰:『文華非拷掠之地,陛下非問刑之官,請下法司。』乃下獄,獄吏以布囊壓死。有『密庵集』十卷。

唐開封敏

敏,字希孟,崑山人。知開封府

藍僉事智

智,字明之,仁之弟。元末棄去科舉學,與其兄師杜清碧,倡和爲詩。國初,應辟薦授廣西按察司僉事。劉彥昺輓藍氏昆季詩云:『桂林持節還,高風振林谷。』張矩序藍澗詩則云:『客死他郷,不永天年。』彥昺與二藍同時,當以其詩爲信。

林登州弼

弼,字元凱,龍溪人。初名唐臣,以國禁改名。元末領江浙郷薦,授建寧考亭書院山長,擢漳州路知事。戊申內附,以儒士登春官,修禮樂書,除禮部主事,使安南,卻其饋千金,遷豐城令,坐事繫詔獄。上特原之,戍濠。安南亂,起再使,還擢禮部主事,知登州府,卒於官。王禕『臨漳雜詩』云:『科名唐進士,道學宋先儒。風流今孰繼,林子亦其徒。』注云:『林子,元凱也。』

張布政紳

紳,字仲紳,一字士行,濟南人。有才略,不瑣瑣於世事。慷慨激烈,詞辯縱橫,終日亹亹不休。能篆書,詩文不經意而自成一家,蓋北方豪傑之士也。爲本朝浙江布政使而歿。

練通判高

高,字伯上,新淦人。王子充敘其詩,以爲溫厚而豐麗,大江以西能繼范德機、虞伯生、揭曼碩而起者也。洪武中,爲起居注,直言忤旨,出爲廣德州同知,歷臨汀、鎮安二府通判。子安爲遜國忠臣。太宗所謂『練子寧若在』者也。

楊博士翮

翮,字文舉,金陵人。元末,提舉江浙學校。楊孟載『悼楊文舉博士詩』云:『白髮蒼髯老奉常,亂離終喜得還郷。八分書古追東漢,七字詩工到盛唐。謫死已無書滿屋,病多惟有藥成囊。我慚同姓曾聯職,宿草西風淚數行。』

吳藤州植

植,字子立,嚴州人。以處士徵授藤州知州。別自號白玉壺。善草書。

塗博士穎

穎,字叔良,進賢人。元季出遊京師,從學於余廷心、楊顯民、程以文三公,不遇而歸,僑居金陵。龍鳳時,爲中書典籤太常博士。

吳副使彤

彤,字文明,臨川人。從虞集、危素。舉至正進士,除贛州路錄事。國初,以薦起拜國子博士,同知嚴州。吳元年,召入南京,議即位郊祀儀注,僉湖廣按察司事,改山東,超拜北平按察司副使。癸丑,奉旨還京,卒。

戈徵士鎬

鎬,字仲京,鎮江人。洪武初徵士,官禮部主事。『京口志』云:『鎬隱居不仕。所著有「鳳臺集」。』

呂司丞復

復,字仲善,章貢人。丙午秋,爲國子典膳,升太常典簿,歷太常丞,嘗充史局,入北平采史。

陶員外誼

誼,字漢生,天台人。禮部員外郎。

蕭學錄執

執,字子所,廬陵人。洪武庚戌,郷薦,授國子學錄。以親老乞歸。廬墓三年,免喪,領邑教,學者宗之。

王敬中

敬中,字同。四明人。

吳去疾

去疾,字同。安慶人。

周子諒

子諒,字同。廬陵人,主事。

程洪都國儒

國儒,字邦民。徽州人,寓居鄱陽。至正十九年,任衢州路都事。天兵破衢城,被執,過新安,賦詩以自誓。至京不屈,安置天界寺,以絛自經,爲僕夫覺免。無何,聞子仲鏡喪,哭曰:『鏡死二親疇依,天其奪予志乎!』數月,召授內省都事。歲餘,除洪都太守。期年政成,坐事被繫。因述平生出處,自盡。民撫屍而哭者接踵。附葬徐孺子墓側,祠於東湖書院。有『雪厓文集』。

甘瑾

瑾,字彥初,餘干人。元末,張承旨翥僑居雲錦山中,與彥初及張可立、甘克敬往返甚數,評彥初詩如美女簪花,可立如貞婦守節。彥初入國朝,爲嚴州府同知,或云翰林待制,皆未詳也。或云臨川人。

張嘉定率

率,字孟循,廣信人。元季,江右以詩名者,若張仲舉、黃君瑞、危太樸,率嘗頡頏其間。吳元年,徵知嘉定州。秩滿,以老賜還,杜門教授。遺詩有『張嘉定集』。

揭清河軌

軌,字孟同,臨川人。文安公傒斯之後。洪武初,以明經舉,除清河主簿,升知縣。謝歸,教授生徒。嘗主江西郷試,召定書傳會選。

周經歷啟

啟,字孟啟,廣信貴溪人。洪武十三年,以文學薦,授太常司贊禮郎。二十一年,遷後軍都督府經歷,奏給某官糧,誤批上旨,覆奏改正,近侍紿以坐侵欺,歎曰:『吾耳聾誤聽,何侵欺耶?』及夜,闔門自經死。啟少從郷先生張孟循、夏柏承學古文,以才見稱。有詩曰『詠萊稿』。

劉知州秩

秩,字伯序,豐城人。從安成李廉學春秋,有名。吳元年,授典籤,除檢閱,出爲武安州同知。未行,改知崇明州。奏免租課,民立祠以祀之。未幾,提點鹽法,發其奸,被誣下獄。幼子孫孫,年十二,詣闕訟冤。上白其事,斬誣者,竟棄官歸。事在危素獄記。

元宣

宣,字伯常,□□人。

危進

進,字伯明,□□人。

吳世忠

世忠,字彥貞,□□人。洪武中,應薦舉。

朱弘祖

弘祖,字彥昌,臨川人。『東皋耕叟詩』八卷,饒侃仲恭爲序。曾爲都稅大使。

塗守約

守約,字□□,□□人。

聶舍人同文

同文,字□□,臨川人。洪武中進士,爲翰林侍讀,尋改中書舍人。太宗靖難入京師,方盛暑,以迎駕暍死。死後五日,子大年乃生。

高伯恂

伯恂,字□□,□□人。

汪德鈞

德鈞,字叔達,婺源人,號東湖先生。

吳主簿斌

斌,字韞中,休寧人。平陽縣主簿。

朱判官模

模,字子範,休寧人,用薦主滁之來安簿,改六安州判官。兵亂遇害。

唐山長仲實

仲實,名桂芳,一名仲,以字行。歙縣人。甫十歲,從學杏壇洪潛夫,日記數千言。及從平江龔子敬遊,聘爲明道書院司訓,遷儒學學正。戊戌歲,太祖駐蹕徽州,延訪儒碩,召對稱旨,賜尊酒束帛,事載五倫書。命之仕,以瞽廢辭,攝紫陽書院山長,學者稱白雲先生。子子儀,亦以文學徵。父子皆有集行世。

任萬戶原

原,字本初,休寧人。父鼐,築精舍於富川之上,延祁門汪克寬授春秋,又從學於東山趙汸。天兵下徽州,原出佐軍,實從捍禦,歷功至顯武將軍、雄峰翼管軍萬戶,卒。弟序代之;序,字本立,少與原同學,兄弟並有集行世。

馬知事貫

貫,字本道,山陰人。早歲,辟府從事,不就。銳志讀書,詩聲尤著。洪武間,任漢中衛經歷,遷郢州府知事。

谷宏

宏,字□□,閩人。一云新淦人。中書舍人。

吳浩

浩,字□□,□□人。

章誾

誾,字□□,□□人。

時僉事銘

銘,字季照,以字行,鄞縣人。洪武二十九年,以訓導徵,特授監察御史,以疾還里。復用薦,徵爲崇仁令歷三考,升四川按察司僉事。嘗夢神授以墨,文思日進,因號其詩爲『夢墨集』。

殷文懿奎

奎,字孝章,一字孝伯。其先自華亭徙崑山。生數歲,與盧熊同受小學。長從楊廉夫授春秋。應江浙郷舉,不利。屢聘不起,有司延訓導州學。洪武二年,薦赴京師,試高等,將授郡縣職,以母老,請近地便養,忤旨,調咸陽縣教諭。念母致疾,卒於官舍。年四十有六。門人私諡文懿先生。弟璧,字孝連,徒步二千里,以其喪歸。孝章勤於纂述,著書甚富。有『道學統系圖』、『家祭儀』、『崑山志』、『咸陽志』、『關中名勝集』、『陝西圖經』、『婁曲叢稿』諸書。

盧兗州熊

熊,字公武,崑山人。父觀,有學行,門人私諡夷孝先生。公武少從楊維楨遊,學精於六書。元季爲吳縣教授。洪武初,以故官迫遣赴京,除工部照磨,用能書,授中書舍人,出知兗州。太師李善長營魯王府,又浚兗州河,經度就役,會簿錄刑人家屬事,坐累死,籍其家,篋中惟餘麻枲,上深悔之。先是,熊嘗疏言州印篆譌,兗字乃類袞,上以爲無禮,銜之。至是竟得罪。所著書有『說文字源章句』、『鹿門隱書』、『蘇州、兗州志』、『孔顏世系譜』若干卷。弟熙,字公曁,以薦起同知睢州,好學,與兄名相埒。子彭祖,字長嬰,永樂初禮部主事,讁阜城爲民,尋徵赴行在聽用,以疾卒。

附見

盧彭祖無小傳 

〇『列朝詩集小傳』不載,據『列朝詩集』本錄。

郭訓導翼

翼,字羲仲,崑山人。少從衛培學,工詩,尤精於易,不屑爲舉子業,專志學古。楊維楨序其詩曰:『今之詩合吾之論者,斤斤三四人,虞公集、李公孝光、陳公樵也。竊繼其緒餘者,亦斤斤三四人,天台項炯、姑胥陳謙、永嘉鄭東、崑山郭翼也。』家貧不肯干謁,自號東郭生,以東郭先生故事,命其齋曰『雪履』。生平以豪傑自負。常獻策張氏,勸其反元季貪殘舊政,乘時進取,若晏安逸樂,精銳坐銷,四方豪傑並起,吳其必爭之地,雖欲閉境自守,勢將日蹙,其可保乎?士誠怒其言切直,欲殺之,其妻力止之,乃得逸去。洪武初,徵授學官,度不能有所自見,怏怏而卒。

袁訓導華

華,字子英,崑山人。性穎悟,讀書一二過,輒記誦不遺。該洽莫比。工詩,爲鐵崖所推重。洪武初,授郡學訓導。其子爲吏,被罪,坐累逮繫,卒於京師。鐵崖序『可傳集』云:『吾鐵門稱能詩者,南北凡百餘人,求如張憲及華輩者,不能十人。』

秦教諭約

約,字文仲。其先淮安鹽城人,始徙崇明,再徙崑山。宋直龍圖閣觀之後,孝友先生玉之子也。家傳詩經之學,文行兼備。張翥、貢師泰皆推重之。至德間,爲崇德教授。洪武初,應召試慎獨箴,拜禮部侍郎,以親老辭歸。再徵,詣京師,上疏稱旨,上以爲年老難任繁劇,計五百里內,授儒官,得溧陽教諭。御史練則成、待制吳沈薦約宿學遺老,當在館閣,不報。在任八年,請老歸。

瞿教諭智

智,一名榮智,字惠夫。其先嘉定人,父晟遷崑山。性嗜學,明易。至正間,憲府試辟,授青龍鎮學教諭,多寓雲間,善談論,未嘗言人之過。家貧,欣欣如也。

陸仁

見甲集

馬麐

麐,字公振,崑山之東滄人。幼酷志讀書,好文尚雅,以華其家聲。元季避兵松江之南,圜池亭榭,幽閒自娛,屏絕世慮,日誦經史。歌詩爲鐵崖推重,有『醉漁』、『草堂』二集。

呂布衣誠

誠,字敬夫,崑山之東滄人。今隸太倉。博貫經史,工於楷法。東滄之俗尚靡,獨能去豪習,事文雅,名士咸與之交。家有來鶴亭、梅雪齋,日與郭羲仲、陸良貴唱和其間。由是詩意清新,不爲腐語。鐵厓題其詩曰:『蘇支邑凡六,獨崑山多才子。魁出者往往稱呂、袁,子英、敬夫也。』邑令屢聘不起,卒老于郷。

郯府掾韶

韶,字九成,吳興人。好讀書,慷慨有氣節,辟試漕府掾,不事奔競,澹然以詩酒自樂。作詩不習近世,必欲追蹤盛唐。鐵崖以爲與北州李才輩相上下,序其詩云:『吾求詩於東南,永嘉李孝光、錢塘張伯雨、天台丁復、項炯、毗陵吳恭、倪瓚,蓋亦有本者也。近復得永嘉張天英、鄭東,姑蘇陳謙、郭翼,而吳興得郯韶也。』

邾進士經

經,字仲誼,杭州人。王原吉『謝邾仲義進士詩』云:『釋褐平生友,郎官辟屢辭。』詩見『滄海遺珠』,知其後曾入滇也。

易徵士恆

恆,字久成。本廬陵人,曾祖斗南,宋進士,爲平江常熟尉,攝警崑山,因家焉。恆能澡勵,循其家範,闢地數百弓,引泉藝花竹,名曰泗園,日詠歌其中。家貧日不自給,視聲利泊如也。洪武中,應薦至京,以老罷歸。

偶吏目桓

桓,字武孟,太倉人。家於桃源涇,性落拓嗜酒。年少俠遊,客於諸公,倪瓚愛之,勸令學,日誦數千言,試令爲詩,語多警絕,瓚爲延譽諸公間,名大起。洪武二十四年,應秀才舉,爲崇安從事,授廣西桂林河泊大使,終荊門州吏目,致政歸,卒年八十二。武孟眇一目,每自題『瞎牛偶桓』。谷楷目眇性嚴,號瞎虎,故以自號。又別號海翁。有『江雨軒詩集』。

盛公子彧

彧,字季文,世爲常熟之南沙人。元盛時,東南鉅族。値兵亂,又無子,因贅婿崑山周庸叔。嘗徙家歸胡岡,隱居焉。嘗與會稽楊維楨、淮海秦約、永嘉鄭東、吳門張遜、雁門文質、河南陸仁、武林趙銓、清河張恕仲輩爲友,多倡和之什。後以田役謫戍,道遘疾,至金山泊舟,強起賦詩,投筆而逝。有『歸胡岡集』。

張遜

遜,字以行,吳郡人。吳又有張遜,字仲敏,善畫竹,作鉤勒法者,非此張遜也。

申屠修撰衡

申屠衡,字仲權,大梁人,徙居長洲。少貧,恥爲商賈胥吏,銳志經史,爲時經生,兼工詞翰,與楊維楨遊,推其博贍,嘗客潘元明所。每賦詩,爲客所困,及命筆,爲文亹亹,莫能遏也。洪武三年,徵至京,草檄喻蜀文,稱旨,授翰林修撰。亡何病免,疑不肯仕,謫徙濠,卒於濠上。

周徵士南老

南老,字正道,其先道州人,宋末徙吳。元季以薦補信州永豐學教諭,又檄爲吳縣主簿,詣闕陳時政六事,進淮南省照磨。國初,徵赴太常,議郊祀禮。禮成,發臨濠居住,放還卒。陸粲子餘『書高太史姑蘇雜詠後』云:『公既坐魏守事以卒,同時有周正道者,亦作雜詠,於公頗肆詆訾,又摘龍門一詩,謂其身貽黨禍,所行非所言。方公之在朝也,與魏守同事史局,及魏來治蘇,因與往還,豈有意爲龍門之客哉?士之處世,其所遇禍福,有幸不幸,如太史者,君子哀而不議也。正道所云,亦少恕哉!若其詞,視公孰爲工拙,知詩者,必能辨之。』正道詩在國初最爲庸劣,敢于和姑蘇雜詠,又從而訾議之,其亦愚而不自量也。故引子餘之論以衷之。

張都水適

適,字子宜,吳人。父爲元海道萬戶總管,母賤,其嫡妒之,名曰狗子。幼穎悟,七歲能賦詩彈琴,十歲通五經,十三應江浙郷試,人以爲聖童。洪武初,以秀才舉,擢工部都水郎,以病免。得朱長文樂圃故地,與周正道、陳惟寅輩觴詠自得,復以明經舉,授廣西理問,歷滇池魚課、宣課二司大使,衣食不給,竟死於官。其詩名『甘白先生集』。有『樂圃集』二卷。『江館』、『南湖』、『江行』、『滇池』集,各一卷。

姜博士漸

漸,字羽儀,諸曁人。至正間,僑居吳中。張氏時,起家爲淮南行中書左右司都事。未幾,罷歸。洪武二年,徵拜太常博士,卒。

錢徵士逵

逵,字伯行,長洲人。父良右,字翼之。逵博通經史,尤工詞翰,篆隸行楷,精絕造古,論者謂不下翼之。丙申歲,爲江浙行省管勾架閣,歷淮南行省員外郎。國初,選赴太常議禮,發鳳陽居住,尋放歸。洪武十六年,以事起,遣入京,明年卒。

沈處士右

右,字仲說,吳中世家。能掠去豪習,刻志詩書。所居東林,有樓曰清暉,王子充、陳敬初爲記。文學行誼,一時重之。

朱教諭應辰

應辰,字文奎,吳人。少業舉子,爲陳氏禮,數與計對,復棄去,從楊鐵崖學古文。國初,應詔起,乞近地養親,得本郡儒學訓導,改常之江陰,卒。文奎學博多伎能,篆籀法古。洪武初,嘗命書符印。有『漱芳集』三卷。

徐廣文達左

達左,字良夫,吳縣人。隱居光福山中,自號耕漁子。家故溫,値時多故,四方名士多歸之。洪武初,用薦爲建寧訓導。六年,卒於學宮。

阮布衣孝思

孝思,字維則。虞堪詩序云:『至正丁未,余與東海生俱僑練水。自楓村塘過桃浦,宿崑丘仙者丹房,因作聯句六百四十字。仙者,錢巽公權;東海生,阮維則也。』

張廣文扆

扆,字翰宸,嘉定人。與弟粹中並有文才。扆尤工書,有晉人風致。官訓導,坐累死。同時有阮維則者,與扆兄弟俱擅時名。

許布衣觀

觀,字瀾伯,吳城人。文徵仲『跋江貫道畫卷』云:『南郭民爲許觀瀾伯,吳人,有高行,不仕。』同時別有許觀,亦字瀾伯,建文侍中死難者,與此許觀不同。以『續鼓吹詩』考之,與張翰宸和詩者,吳城許觀也。諸選並入『侍中集』,今正之。

卞布衣同

同,字孟符,吳人。有高行,不仕。

袁憲史養福

養福,字能伯,吳郡人。祖易,字通甫,元石洞書院山長,學者稱靜養先生。父泰,字仲長。能伯仕國初,爲福建憲史。高季迪有詩贈行,行潔負才氣,有詩名,精於書法。吳原博曰:『能伯書郭有道碑,端勁深峭,深得率更筆法,而吳人固不知有袁養福也。』當原博時,能伯已不爲吳人所知,然則吳中先輩,迄於今日,身名俱沈者,又豈可勝道哉!余錄諸公之詩,間有借詩以存其人者,姑不深論其工拙也。

顧副相文煜

文煜,字光遠,蘇之嘉定人。元季以才辟掾鎮江。王師渡江,謁高帝於建康,命監大軍倉,升龍陽知州,改知泰和。母喪,留翰林議編大明律,尋奪情起廣東行省左右郎中。洪武二年,拜吳王副相,未行,以他事詿誤,逮問得疾,飲水病結胸而卒。光遠爲吏,有聲跡。嘗學詩於楊仲弘,清新婉麗,得其家法。晚號蔗境翁,有『蔗境吟稿』。

張臨江著

著,字則明,永嘉人。元末遊學至常熟,道梗弗克歸,學者爭師之,舉爲州學訓導,遂家焉。洪武三年,領郷薦,即家授延安府膚施知縣,陞臨江府同知,卒於官。

陶教諭振

振,字子昌,吳江人,徙居華亭。少學于楊鐵崖,兼治詩、書、春秋三經。洪武末,舉明經,授吳江縣學訓導,坐佃居宦房,逮至京師,上紫金山等三賦,改安化教諭,歸隱九峰間,授徒自給。一夕死於虎。王達善挽詩云:『昔爲海上釣鰲客,今作山中飼虎人。』釣鰲客,振自號也。

陳郴州璧

璧,字文東,華亭人。博學能詩文,尤善篆、隸、真、草。洪武間,以秀才舉山西解州判官,調郴州卒。

金學錄文徵

文徵,字德儒,以字行,嘉定人。洪武中,爲本學訓導,登進士,授鄜州同知。鄜與蜀連,蜀尚未通,稱被邊地,坐法,免。又起爲國子學錄。

史訓導頤

頤,字希程,吳江人。訓導。

朱廣文昇

昇,字彥昇,無錫人。舉明經,任本縣訓導,升上虞教諭。

包同知聖

聖,字師聖,江陰人。號鶴洲野人。任岳州府同知,與高青丘、楊眉菴爲詩友。

周翼

翼,字子羽,號戇齋,無錫人。元季處士。陳子貞有『夜宿周子羽家詩』。

王通判惟允

惟允,字俊民,無錫人。本縣訓導,陞鎮江府通判,致仕。

張尚書籌

籌,字惟中,無錫人。國初以薦授翰林應奉。洪武八年,任禮部尚書。十一年,降員外,旋復任。

史廉州遷

遷,字良臣,金壇人。洪武中,用辟召除蒲城令,遷知忻州,以祀事去官。庚申,復知廉州,歸田十年,作老農賦以自見。追和元遺山樂府三百餘篇。楊君謙錄其詩文於『大明文寶』,問之郷人,不能舉其姓氏矣。

沈毅

毅,字士弘,吳興人。

潘牧

牧,字□□,淮南人。

田耕

耕,字仲耘,吳郡人。

周衡

衡,字世衡,吳人。

瞿參政莊

莊,字敬孚,常熟人。孝子嗣興之子。以薦擢翰林典簿。宋濓爲侍講,稱其文學蔚茂,應制諸作,率皆稱旨。遷禮部員外郎,陞福建布政司左參政。

徐良言

良言,字□□,常熟人。

朱友諒

友諒,字□□,常熟人。

劉綱

綱,字養浩,金華人。胡仲申之門人。

陳緝

緝,字熙文,嘉興人。

盧教授昭

昭,字伯融,閩人。父均華,徙崑山。博貫經史。洪武初,揚州教授。

陳學正潛夫

潛夫,字振祖,自錢塘徙家崑山。洪武六年,爲縣學訓導,徙國子學正。

蕭規

規,字元則,長沙人。國初,徙居吳江,再徙郡城。其學長於春秋及毛氏詩。樂道不仕,學者號竹園先生,有『湖山樵寓集』。

謝恭

謝恭,高季迪有『送謝恭詩』。

陶琛

琛,字彥行,□□人。

錢子正

子正,字□□,無錫人。『綠苔軒詩』六卷,王學士達爲序。

錢子義

子義,字□□,子正之弟也。馬季常有『續胡曾詠史詩』,子義不仍舊題,別成一百五十首,大率『兔園冊』中語耳。程克勤詠史絕句亦采之。子義猶子仲益,元季進士,國初翰林修撰,出爲漢府長史,有『錦樹集』八卷,蕭山魏驥爲序,詩多不錄。

陳延齡

延齡,字□□,□□人。盧熊高陵編有『和公武孫王墓長歌』。

王廷圭

廷圭,字□□,吳人。

王隅

隅,高啟集有『重遊虎邱與會稽張憲、吳郡金起、大梁王隅聯句』詩。

鄭元

元,字長卿,吳郡人。元江淛行省都事。

宋杞

杞,字□□,錢塘人。

林膳部鴻

鴻,字子羽,福清人。少任俠不羈,讀書能強記。洪武初,以人才薦,授將樂儒學訓導。居七年,拜膳部員外郎。高皇帝臨軒,試『龍池春曉』、『孤雁』二詩,一日名動京師,是時年未四十。性脫落不善仕,遂自免歸三山。周玄、黃玄皆師事鴻,所謂二玄也。凡閩人言詩者,皆本鴻。林敏、陳仲宏、鄭關、林伯璟、張友謙、趙迪諸人,皆鴻之弟子。

浦舍人源

源,字長源,無錫人,洪武中,爲晉王府引禮舍人。聞閩人林子羽老於詩學,欲往訪之而無由。以收買書籍至閩。子羽方與其郷人鄭宣、黃玄輩結社,長源謁之,眾請所作,初誦數首,皆未應,至『雲邊路繞巴山色,樹裡河流漢水聲。』驚嘆曰:『吾家詩也。』子羽遂邀入社,因避所居舍之,日與唱酬。長源卒時,年纔三十有六。

黃訓導玄

玄,字玄之,侯官人。其初將樂人也。林子羽爲將樂學官,玄爲弟子。子羽雅重玄,嘗爲詩,稱『青衿二十徒,達者惟黃玄。』及子羽棄官歸,玄挈妻子入閩,終身師事之,以歲貢入成均,授泉州訓導。

周祠部玄

玄,字微之,閩縣人。與黃玄皆出林鴻之門,所謂二玄也。永樂中,以文學徵拜祠部尚書郎。玄嘗挾書數千卷,止長樂高棅家,讀十年,卒業辭去,盡棄其書,曰:『舉在吾腹笥矣。』

林徵士敏

敏,字漢孟,號瓢所道人,林子羽之高弟也。王恭有『送林漢孟應召詩』。

趙迪

迪,字景哲,閩人。俞憲『百家詩』云:『山人,國初與林鴻齊名。』『湖海耆英集』載迪元夕應制詩。『皇明風雅』云:『宜陽人,官吏部侍郎。』未詳孰是。然景哲非山人,則明矣。

唐副使泰

泰,字亨仲,閩縣人。洪武二十七年進士,授行人,終陝西副使。

陳伯康

伯康,字仲進,長樂人。

董徵士希呂

希呂,名渭,以字行。閩縣人。洪武中,爲諸生。兩徵不就。有『雪巢稿』。

鄭布衣迪

迪,字公啟,閩縣人。洪武中,布衣。

朱舉人岐鳳

岐鳳,字應祥,松江人。敏於辭翰。嘗有詩云:『嗜酒揚雄甘寂寞,忍貧原憲厭繁華。』爲人所稱。選袁海叟『在野集』。何元朗云:『白燕詩「故國飄零事已非」,朱改作「老去悲來不自知」,如此不少,正蘇長公所謂爲庸俗人所亂者耶?』

孫典籍蕡

蕡,字仲衍,南海人。黃佐『廣州人物傳』云:『蕡於書無所不讀,爲詩文不屬稿。元季何真保南海,征南將軍廖永忠兵至,真求蕡作書,歸附永忠。尋徵蕡典郡教。洪武三年中進士,主虹縣簿一載,選入爲翰林典籍。居三載,復外補平原簿,以事逮繫,有旨輸左校,板築蕭牆,望都門謳吟,爲粤聲。督工者以聞,召至上前,陳所作詩,皆忠愛語,特命釋之。十一月,罷歸田里。十五年,除蘇州府經歷。二十二年,謫戍遼東。梅思祖鎮三韓,迎置家塾。是年,以黨禍見殺。年五十有六。』『明興雜記』云:『高皇誅藍玉,籍其家,有隻字往來,皆得罪。蕡與玉題一畫,故殺之。臨刑口占云:「鼉鼓三聲急,西山月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高皇問監殺指揮,孫蕡死時何語,以此詩對。高皇怒曰:「何不早奏?」竟殺指揮。』按鄭曉『藍玉傳』云:『殺詩人孫蕡、王行。』而梅思祖守雲南,未嘗鎮遼東,況思祖以十五年十月卒於遼東,安得以二十二年延蕡家塾?黃方伯老于詞垣,通曉典故,不知何以舛誤如此。

李義寧德

德,字仲脩,番禺人。洪武庚戌,以明尚書薦至京師,授洛陽長史,繼遷濟南、西安二郡幕,自陳年老不能吏,乃就湖廣漢陽教諭,秩滿,改任廣西義寧縣,倦遊南歸,卒于家。子孚,字底信,亦能詩,見『廣州人物傳』。

黃通判哲

哲,字庸之,番禺人。性好山水,結廬蒲澗,往來羅浮、峽山、南華諸名勝。出遊吳、楚、燕、齊,止于秦淮。龍鳳中,太祖駐師金陵,李善長、張㫤、汪廣洋交薦之。乙巳,建吳國,拜翰林待制,入書閣侍太子讀書,尋兼翰林典籤。洪武初,奉使青、徐,尋出知山東阿縣。經毛貴亂後,民多流徙,聞哲善政,皆復業。辛亥,升東平府通判,疏決河于梁山,尋上疏陳時務,上怒其狂妄,放歸。乙卯,召回山東,以他事詿誤,竟寘於法。

附見

潘翥

翥,字景翔,南海人。

王給事佐

佐,字彥舉,家世本河東。元末,侍父宦南雄,遂占籍南海。孫蕡與佐結詩社於南園,開抗風軒以延一時名士。時謂搆辭敏捷,王不如孫;句意沈着,孫不如王。何真開署求士,與蕡首被禮聘,掌書記。洪武六年,徵至京師,拜給事中。學士宋濓嘗拜賜黃馬,上爲歌,命詞臣和之。佐斯須而就,有『臣騎黃馬當赤心』之句,上覽之而喜,賜鈔一錠。居二載,乞骸骨,賜鈔遣還。

趙布衣介

介,字伯貞,番禺人。老於布衣。廣中五先生之一也。

方正學先生孝孺

孝孺,字孝直,一字希古,世居臨海侯城里。洪武丙辰,謁太史公于翰林。丁巳,執經于浦陽山中,先後四寒暑,盡得其學。召至京,除蜀王府教授,獻王師事之,號其讀書之室曰『正學』,學者稱正學先生,亦曰侯城先生。建文帝召爲翰林博士,進侍講。靖難時,以死殉。爲『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正學歿後,文字之禁甚嚴,門人王稌叔豐收其遺文藏之,宣德後稍傳於世,有『遜志齋集』四十卷。

附見

魏澤

澤,字彥恩,溧水人。刑部尚書。靖難後,謫寧海典史。錄方孝孺家時,藏其幼子,以故方氏有遺胤。謝鐸詩所謂『孫枝一葉是君恩』者,是也。

顧起元

起元,字太初,南京人。萬曆戊戌探花,官止吏部侍郎。詩文集,累百卷。

鄭參政居貞

居貞,徽州人,或云閩人。洪武中,以明經起家,授鞏昌通判。建文時,爲河南試左參政三年。永樂初,坐方黨,死于南京。

周紀善是脩

是脩,名德,以字行,泰和人。少孤力學,舉明經,爲霍丘學訓導。高廟擢周府奉祠正,升紀善,改衡府,留京預纂脩翰林,數論國家大計,指斥用事者誤國。靖難師渡江,宮中自焚。留書別友人,入應天府學自經死。

茅都御史大方

大方,字希董,泰興人。洪武間,爲淮安府學教授。考績入朝,擢秦府長史。建文即位,擢右副都御史。四年八月,死難。

練都御史子寧

子寧,初名安,以字行,新淦人。洪武十八年進士第二人,授翰林院修撰,陞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建文即位,累遷御史府左都御史。文皇帝即位,令縛子寧,語不遜,斷其舌,遂族其家。永樂時,禁嚴,有藏片紙隻字者,皆坐。宣德後少弛,其詩文乃少出于世。

黃太常子澄

子澄,名湜,以字行,分宜人。洪武十八年進士第一人,授翰林編修,伴讀東宮,累官太常卿。太孫即位,倚任子澄。文皇帝靖難,執子澄責問,族其家。

黃侍中觀

觀,字瀾伯,一字尚賓,貴池人。初從父贅姓許,受學於黃哻,哻死節,益自厲。洪武二十一年,會試、廷試,皆第一人,授官翰林,累升禮部右侍郎。建文中,改侍中,掌尚寶司事,與方、齊並見信用。奉詔募兵上遊,聞建文君避位,投李陽河湍流中死。其妻翁攜二女,先投淮清橋下死。

王修撰叔英

叔英,字原采,黃巖人。洪武末,爲學官。建文元年,召爲翰林修撰。靖難兵逼江,奉詔募兵。行至廣德,沐浴衣冠,書絕命詞藏裾間,自經於玄妙觀銀杏樹下。

卓侍郎敬

敬,字惟恭,瑞安人。洪武戊辰進士,除給事中,歷陞戶部侍郎。建文時,屢陳國家大計。靖難兵渡江,被執,抗論不屈,斬之,夷三族。宣德中,廬陵劉球得其畫像及遺文于公門人黃朝光之子養正,爲之立傳,私諡曰忠貞。

程僉都本立

本立,字原道,桐郷人。國初舉明經秀才。洪武十三年,除周府禮官,從王之國,進長史。被累,謫雲南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吏目。建文初,徵入翰林,充『太祖實錄』纂修官,陞試左僉都御史。坐失陪祀,調江西按察副使。未行,聞燕師靖難,自縊死。所著『巽隱集』,後百三十年,福建布政使吳昂刻於閩。

張尚書紞

紞,字昭季,富平人。洪武中,歷官通政司參議,出爲雲南參政。三十一年,召爲吏部尚書。靖難後,太宗召諭,解職務,給半俸。居京師,自經吏部後堂死。一妻、二妾、二子、六奴隸,相繼投池中死。

唐侍讀之淳

之淳,名愚士,以字行,山陰人。應奉肅之子。建文二年,以方孝孺薦,召爲翰林侍讀。明年病卒。建文帝詔給舟歸葬。愚士長身巨鼻,博聞多識,練達世故,長于詩翰。父謫死臨濠,求其遺文,雖荒郵敗壁、高崖斷石,靡不蒐訪纂錄,時時伏讀,聲淚淒咽,聞者掩涕。洪武中,爲李景隆子師。數從景隆徧歷燕、薊、周、秦名都故跡。酒酣以往,作爲歌詩,高詠擊節。其詩尤雄雋,而今多不傳,可惜也!

俞都昌貞木

貞木,初名楨,字貞木,後以字行,更字有立。元季不仕。洪武初,以薦知樂昌縣,後改都昌,罷官家居,郡守姚善延以訓子,以鄰人事連坐,逮詣京師,卒。建文三年七月也。劉鳳記云:『以勸姚守起兵,爲衛尉執送死之。』誤矣。俞氏爲吳中世儒,貞木祖石磵先生琰精于易,居吳城之南園,號南園俞氏。貞木自都昌還,惟一敝筐,以布裹物,甚重,家人啟視之,乃官上一斫柴斧耳,其清苦如此。貞木無子,以族人子毓爲後,毓孫元盲,無妻子,入存卹院。吳文定云。

龔安節詡

詡,字大章,崑山人。父詧,洪武給事中,戍五開死。大章年十四,勾補伍,調守金川門。靖難兵入,大慟,變姓名王大章,遯歸。方大索,夜走任陽,投馬、陳二氏,匿大囷中,即囷中讀書,間夜渡婁省母。更二十餘年,禁稍解,賣藥授徒,人固知之,無告者。周文襄撫江南,具禮訪問便宜,兩薦爲學官,堅不應,曰:『詡老兵,仕無害,恐負往日城門一慟耳。』無子,獨與一老婢居破廬中,有田三十畝,種豆植蔴,歌詠自得。年八十有八。卒時整冠端坐,誦大學一章,有白氣起屋上。門人諡曰安節先生。

孟知縣忠

忠,字廷臣,崑山人。洪武初,以賢才薦,授武寧知縣。革除後,文皇帝思高帝舊臣,欲召用,堅辭不赴,賜敕嘉之。以壽終于家。

樓侍講璉

璉,字士連,金華人。嘗從宋濓學。洪武中,召爲御史,謫戍雲南。建文初,以文學舉入翰林。太宗命方孝孺草登極詔,不可,改命璉及王景,璉惶懼不敢辭。歸一夕自經死。

袁敬所

袁敬所者,不知其名。永樂初,流寓常山之松嶺。爲人易直善飲,飲酣輒書淵明五柳圖詩,書罷擲筆悲吟,繼以濺淚。又嘗夜宿旅店,聞人行聲,披衣起,題詩于壁,悲吟達旦。江右布商見之,曰:『此吾郷某編修,何爲在此?』袁趨掩其口,徜徉不顧而去。後十餘年,贅一嫠婦,死婦家。

馮翁

馮翁,不知何許人。在夔州爲童子師,題詩稱馬二子,或馬生,或塞馬先生。嘗作詩,大書壁間,見補鍋匠歸,即剷去。時蓋永樂甲申、乙酉間。

郭太學濬

濬,字士淵,寧海人。伉爽不群,與同里方希直爲友,而師事金華太史公。洪武九年,以諸生貢太學,應詔上書,論當時急務甚切,召對忤旨,令學於太學,有伍人爲學官,與語不合,誣奏抵罪以死。年三十三。士淵上書時,里人葉伯巨以太學生分教山西,亦上言天下大計,徵至京師而死。伯巨亦豪士,死亦無子,天下皆惜之。

林紀善溫

溫,字伯恭,永嘉人。年二十餘,擢進士,歷佐臺省,有名。官秦府紀善。宋景濓序其集,稱其博極群書。

葉主事見泰

見泰,字彝仲,臨海人。以茂才舉於郷。王師取台州,衣褐造軍門,謁其帥,帥趣見,語三日夜不休,署部從事,下永嘉、取閩廣,皆有功。奏使安南,有功,擢高唐州判官,轉知睢寧縣。終刑部主事。有『蘭莊集』,宋潛溪爲之序。弟惠仲,亦能文,號『二葉』。

葉饒州砥

砥,字周道,改字履道。上虞人。洪武庚戌進士。授定襄縣丞。坐累,謫涼州。建文己卯,起翰林編修,陞廣西按察僉事。永樂初,以史事被逮,籍其家,惟故書數篋。事白,仍命與史事,改考功郎中,修大典,爲副總裁,侍講東宮郎中。九年,引年求去,不許。乞一小郡自效,拜饒州知府。年八十,卒於郡廨。王文端誌其墓。有『坦齋集』行世。

補遺 書徐布政賁詩後

余錄幼文詩,採吳人張習集後記錄,撮爲小傳。引據衍公呂敏題畫之語,辨證紀年之誤。是時僑居吳門,攜書不多,聊引其端,而未及詳考也。載觀高、張二集,高有答余新鄭詩云:『君初隨例詣闕下,有旨謫徙鍾離城。異郷何人恤患難,喜有楊子兼徐卿。去年聖恩念逐客,特賜抆拭加朝纓。初春天子下明詔,辭謝不得來南京。』楊,即孟載也;余,則永嘉余堯臣,北郭十友之一。蓋三人同受淮張辟爲掾屬,吳亡例謫臨濠,洪武二年放歸,余主新鄭簿,楊知滎陽縣,徐未知何官,當亦此時銓授,而季迪徵修元史,正在南京,得相贈答也。楊有『夢綠軒詩序』云:『余與徐君幼文,同謫鍾離,結屋四楹,幼文居東楹,余居西楹。』詩云:『去年吳城正酣戰,卻倚危樓望蔥蒨。今年放逐到長淮,萬綠時於夢中見。』則楊、徐謫濠,在吳亡之次年;其赦除,在洪武二年,歷歷可考。而張習以爲吳亡後,幼文隱居蜀山,洪武七年,用薦起家,習自謂得諸故老傳聞,其入朝死獄之年,一一舛誤。『姑蘇志』於孟載傳,記其謫濠事,而幼文傳略同,張習都無辨證,遊寓中又不爲堯臣立傳,志成於弘治間大儒,而記載闕略如此。文獻無徵,不獨吳故也。余撰此集,倣元好問『中州』故事,用爲正史發端,搜摭考訂,頗有次第。十月之交,不戒於火,三百年琬琰盡矣。劫火秦灰,斯文蕩然。行且瘞硯冢筆,以答天戒。繙閱幼文之集,戚戚心動,謹書其後,以告世之君子,或亦爲撫卷而三歎也。庚寅嘉平月再望,蒙叟謙益書於絳雲餘燼室。

補遺 邵處士亨貞

亨貞,字復孺,嚴陵人。徙居華亭,卜築溪上,以貞谿自號。博通經史,贍於文詞,工篆隸。與王原吉、申屠仲權、邾仲義交。嘗爲陶九成作『南村草堂記』,洪武戊午歲也。復孺詩帖云:『僕從軍吳秀間,近始謁告還家,有「儒冠不解明韜略」之句。』錢應庚詩帖云:『復孺先生自軍中回署,其年,至正乙巳也。』王原吉詩,稱復孺屯田。復孺『祭伯文』云:『己亥之歲,以屯役宿留吳門。』則復孺蓋嘗有事行間。入國朝,爲松江府學訓導,卒年九十三。有『蛾術文集』十六卷、『蛾術詞選』四卷。天啟辛酉,江陰李如一過赤岸田家,屋梁懸故紙一束,取視之,乃『蛾術稿』,復孺手筆,問其人,則復孺之後裔,自雲間流寓赤岸也。集後有『學菴集句詩』一卷,云復孺之子伯宣所作,與劉昌、卞榮同時。復孺女嫁江陰張宣藻仲,即宋學士賦詩『送張翰林藻仲歸娶』者也。



校勘記:

 東里山人按:周雪根《列朝詩集小傅勘誤》謂:「禕」當作「褘」。(《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

 東里山人按:「禕」當作「褘」,見《甲集·王待制禕》條。

字數:23999,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