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上內祕真藏經卷之四
    1. 辯相明部袠品

无上內祕真藏經卷之四


相明部袠品


是時,元始天尊恬然安靜,在靈解山遍施功德,示眾經相,顯真道源:一切諸法,性相空寂,無生無滅。何以故?法本微妙,功德深遠。眾生迷惑,信法不淳,自生謗毀,失三寶源。何以故?煩惱障深,慧源不曉,輪轉三塗,永無解脫。爾時善明童子聞是語已,上白天尊:今日侍座,歡樂難勝。敢問天尊,眾經名相,其數幾何?爲有部袠,爲法界總名。愚情不了,唯願天尊分別爲說。

天尊曰:善哉善哉,子之所問,正得機宜。一切諸法,並是經目,無內無外,非長非短,微妙清淨,常住不壞。何以故?法性空故。愚人淺識,不悟大道,失真常性,迷惑正經。示爲部袠:一者上清,二者妙真,三者太一,四者妙林,五者開化,六者僊人,七者黃林,八者上真,九者道教,十者上鍊,十一者上妙功德,十二者道德。此十二部經蘊在大洞玉清境藏中,無毀無壞,無生無滅,湛然常住,遍眾妙門。一者洞玄,二者元陽,三者原辰,四者大劫,五者上聞,六者內音,七者鍊生,八者靈祕,九者消魔,十者無量,十一者案摩,十二者上通。此十二部經在大洞上清境藏中,微妙清淨,爲諸天根本,萬有之基。一者太清,二者徹視,三者集僊,四者洞淵,五者內祕,六者真一,七者集靈,八者中精,九者無量,十者集宮,十一者黃庭,十二者小劫。此十二部配屬大洞泰清境藏中,濟生度死,爲萬法舟航。此三清奧典真藏之中,示有名跡,顯眾妙經,包羅無外,妙入細微。若有人能受持書寫,講說讀誦,此人功德不可思議,非譬諭格量得其邊際。何以故?金口所說,無虛假故。一切諸僊聖道,未有不由此經而成道者。何以故?此經微妙,具眾經目,諸天童子、大力、鬼神、金剛、師子共相衛護,不得輕泄。若有誹謗不信,此人即得重病,前業受報,今暫爲人,致生誹謗不信大乘,後死當入黃泉,長處闇獄,無有解脫。善明童子,汝等徒眾深思此經,勿生不信,隨邪見道。何以故?無信故,信不深故;無慧故,慧不深故;無解故,解不深故;無思故,思不深故;無定故,定不深故;無通故,通不深故;無絕故,絕不深故;無便故,便不深故;無證故,證不深故;無妙故,妙不深故;無道故,道不深故。汝等徒眾,歷劫艱辛,學小乘行,終無得道。何以故?諸法解脫,有繫相違,動則乖所,失正道源。

善明童子伏受教言:未曾所說,今日所說;未曾所聞,今日所聞;未曾所見,今日所見。四座歡喜,眾兆咸寧,多所不解,問天尊諸經部袠,統攝諸法,爲止其數,爲無數耶?若亡數者,不攝諸法;若無數者,則無部袠。云何數有三十復有六名?既有數者,數則有窮,何能妙微,濟窮苦戹?眾所未了,唯願天尊隨緣顯示。

天尊含笑,遍體光明,照諸國土,無極世界,並皆應見,不動本國,到靈解山聽天尊說。

天尊曰:汝所問法,未解經旨。吾爲汝說。一切諸法,普是經目。眾生愚闇,不曉本源,失真常道。分別爲說,假示眾經,顯諸部袠,隨緣爲釋。或說大乘;或說中乘,或說小乘;或於大乘而得悟解,或於中乘而得悟解,或於小乘而得悟解。悟解之理,絕三乘跡。當知諸經盡妙,非數非非數,非大非非大,非中非非中,非小非非小。雖止部袠,妙入細微,濟沉溺苦,略顯其數,示者指歸。若能悟解,本微化見,究竟圓滿,了達諸法。無取無捨,無貪無愛,無癡無慾,無瞋無喜,無殺無盜,一相平等。平等之理,隨分功德,各各具足,慧解無窮。眾生不曉,自相違犯。譬如油能燃燈,燈明自煎,油盡燈滅。眾生迷惑,亦復如是。自造自報,如影隨形。形直影端,形斜影曲,諸法業報,果皆從因。一切眾生無有行者,云何見道?譬如種植,種穀穀芽則生,不種穀者無穀無芽,云何得穀?眾生因果,亦復如是。不種善因,亦無善果,無善果故,則惡因生。生長惡果,惡果生長,業業相因,因果不絕,彌淪三界,墮諸惡道。後生人中,永無人禮,云何信道?云何行道?云何悟道?何以故?無善因故,無智慧故。善明童子及諸四眾諦聽善思,無狐疑想。此經深妙,最尊最貴,諸天神聖無不敬重。汝等徒眾,宿緣有幸,得預知聞,入功德所,無以爲諭。

善明童子伏受教旨,諸疑不了,敢問:此經等一切諸法,無有分別,既無分別,云何說此經最尊最貴?若獨尊貴,即不等法。既不等法,則有差別;有差別故,則有優劣;有優劣故,則有貪欲;有貪欲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則有愛念;有愛念故,則墮邪見,云何得道?

天尊曰:經等諸法,諸法等經;道等諸經,諸經等道;道等生死,生死等道;道等貪欲,貪欲等道;道等恩愛,恩愛等道;道等去來,去來等道;道等富貴,富貴等道;道等貧賤,貧賤等道;道等愚智,愚智等道;道等畜生,畜生等道;道等禽蟲,禽蟲等道。如是等故,等無所等。云何諸法而有差別?

善明童子上白天尊云:道等無所等,不審一無所等,非一等不?答曰:非一無等。又問:非一無等,云何名道?答曰:非道爲道。又問:非道爲道,是真道耶?答曰:非真道也。又問:云何非真?答曰:諸法無二,非真非俗,非大非小,非長非短。眾生愚闇,障翳日月,常卧不起,如盲者不覩,如聾者不聞。如此經者,億千萬劫不可得聞,況能了解?吾昔於靈解山宣揚此經,時此座主,名曰達慧,廣延徒眾,四方雲集。到靈解山,次等而坐,供給衣食,並皆充足,功德遍施,無飢無渴。爾時十方大地悉皆震動,師子猛獸,並共護持。有一賢者,名曰法才,心樂道德,父爲國王,禁制不得,自在泣涕交流:我生何罪,心志不遂。唯願天尊聖道憐愍愚心,今身不果,願我後生,遇見天尊,教我出家,學大乘道。發願已後,常行慈心,晝夜念道,今得遇我顯揚大乘,習無漏法。善明童子,及諸大眾,當知今者真藏童子,即是昔日法才是也。法才心願久遠,始得見聞。當知此經尊貴,理趣深遠,難可卒聞,況今淺識能得信解。

爾時,真藏童子於座而起,稽首上白天尊:小子有幸,得悟大乘。昔日雖在聾俗、心願不輕,當時不遂,道降無差。今遇天尊,顯大乘道,施無上藥,悟解諸法,了達宿因,證無生法,深思慶幸,難可諭知。不審天尊此經方便、後學其法,云何爲簡而授、爲普度之?

天尊曰:善哉善哉,汝慈悲行,自度度他,接續方來,爲法梯磴。如是功德,廣博難稱。此經大乘,無大不包,無細不入,濟沉溺苦,普救蒼生,何有簡法?

真藏童子稽首復問:不審一切眾生信心不等,各由宿因,修善行業,積劫累功,而成道果。若不修善而得道者,則無因有果,無果有因,果業顛倒,故修善者應墮地獄,作惡者應得生天。又云:普度眾生,濟沉溺苦,如是之理,眾生不修,經自度之,得成道果。

天尊曰:大乘平等,普濟蒼生,盡虛空際。譬如日月,乘天普照,而盲者不睹,非日月不照。又如大地,能生隨緣,而種皆得果實,而愚者不種,非地不生。又如慈母愛子,子而不孝,非母不念。當知此經,亦復如是,皆須供養,決其眼目,眼目明淨,得見本源,遊塵永滅。如是因浄果淨,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一相,平等無二。無二者,非因非果,而爲因果;非高非下,而爲高下;非長非短,而爲長短;非見非聞,而爲見聞;非香非味,而爲香味;非智非德,而爲智德;非經非道,而爲經道;非心非想,而爲心想。如是達觀,證法生靈,善解護持,功德具足。汝等徒眾勤心學行,修無上道,勿信邪言,受無漏業。疾病將至,憂惱萬端,欻爾之間,索然命盡,永不自覺,終身迷惑,輪轉三塗,長離善道。

爾時,真藏童子及諸四眾聞是語已,歡喜讚言:

天尊在靈解,說法教天人。
顯揚諸經相,四眾並來尋。
功德無不普,非長非短因。
三清斷四惑,道德隨日新。
經敷滿法界,部袠示關津。
我等諸徒眾,與道爲善鄰。
斷諸漏永盡,惡業不能侵。
積善無畏力,自然功德林。
天尊巧能說,施藥通流布。
愚者不能飲,智者餐甘露。
聾盲自不見,巧說終無悟。
大乘難思議,寂然無不度。

爾時,真藏童子及諸四眾,說此讚已,復云:功德廣遠,非可歎說:我等徒眾共讚法王,顯天尊德,終劫說之,亦不能及。敢問天尊,經寶次第,功德階級,何者爲先?早證果者,何法最易?唯願天尊慈悲爲說,眾中優劣,有難悟易悟,數請繁重,觸冒尊顏。

天尊曰:往古無量劫時,有一僊人,名曰僊靈,不信大乘,常習小道,長齋苦行,隱在山林,服餌餐松,學他僊道。累劫辛苦,道不可階,終無解脫;雖得延年益壽,不必三便,沉淪在苦。真藏大乘經典,包羅無外,細入毫端,行內行者,悟解須臾。諸經部袠,示相凡愚;功德因緣,隨方引誘。冥心內照,直趣道場,絕諸漏相,無先無後,無內無外,無階無級,功德浩蕩,重於法界。法界殊方,無內無外,無視無聽,無思無想,隨分功德。功德具足,無出無入,無去無來。汝等四眾,勿疑功德經寶,無寶無差,教迹淺深,布張得所。何以故?法性真故,不受塵故。若無慧解,法性不通,六情受染,則生六塵。六塵不滅,心識不住,念念相摧,習業既多,輪廻五道,煩惱憂懼,疾病逼身,父子恩情,索然命盡,魂神流漂,墮三惡道。如是苦痛,不可思議。善男女等,勤行精進,勿生懈怠,各發善心,修无上道。功德莊嚴,則六情不染;六情不染,則六塵淨;六塵淨故,則六識通;六識通故,智慧具足,則成道果。成道果已,得無畏心,究竟平等,了達諸法,從容自在,無餘憂,無餘喜,無餘樂,無餘苦,無餘貪,無餘愛,無餘惱,無餘瞋,無餘思,無餘想,無餘視,無餘聽,無餘觸,無餘慱,無餘取,無餘捨,無餘增,無餘念,得法自在,名功德林,是爲真道。善男子等,汝等四眾發大乘心,悟諸餘理,常行四念,度諸眾生,濟窮苦厄,福德無量,不可稱說。

爾時,真藏童子及諸四眾聞如是說,歎未曾有,歡喜作禮,而作頌曰:

法王慧澤無邊底,說法無量度眾生。
跛躃聾盲皆自得,五欲四倒坦然平。
我等徒眾欣歡悅,悟入大乘無有盈。
生死變化無轉動,浸溺稽天而不驚。
法王法力猶方寸,大智大行等生露。
天尊廣遠慈悲力,遍灑微塵成甘露
眾生受潤猶不知,迷途造惡終不悟。
我等善行方便慧,各各勸誘流傳布。
慧日慧音音不絕,愚者漸染諸根祚

是日,真藏童子及諸四眾讚誦天尊,顯功德力,遍法无間,非可譬論,得其根際,如是功德不可思議。

天尊曰:一切諸法,皆是三世法身,身有三世慧眼。若無慧眼,云何識別?既無識別,喪我本身,迷惑諸法,即是顛倒。顛倒既見,則成煩惱;煩惱習業,苦痛切身,生死輪廻,終無解脫。諸善男子,淳謹行業,勿令二心,毀謗賢良,反善作惡,兩舌傷人。如是罪報,苦毒難勝。

真藏童子及諸四眾聞此妙音,歡喜無量,敢問天尊:三世慧眼,爲一開三,爲三合一。若一爲三,爲三無一;若三爲一,爲一無三,云何一有三慧?若一而有三者,亦應一眼而有三身。如是疑惑,唯願天尊善別爲說。

天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疑問難。諸法無量,功德無量,或一爲三,一三無體;或三爲一,三一無名。或一眼成無量形,或一形成無量眼。如是方便功德,不可思議。所云一爲三者,並是爲緣,顯無明障,緣眼障滅,三一非真。何以故?要由此經。此經能開慧眼,有利益故,一切僊聖皆由此經而成道果。諸善男女,吾念羣生,如母愛子,化導誘引,懇志殷勤,故說此經,分明委悉,真實要義,顯然易解。若復有人得聞此經,信心恭敬,諸僊童子、大力善神自然衛護。當此之時,國王帝主受持此經,一國男女無有夭傷,國富人豐,兵災不起,風雨及時,萬人安樂。當知此經有大神力,功德廣遠,非可譬喻。天尊於是而說頌曰:

大乘平等教,普化諸眾生。
非外亦非內,功德坦然平。
愚人不信法,智者見公驚。
悟解真藏理,法界自然成。
我非形色象,法性盡無名。
汝等虛嗟詠,心識不能明。

天尊說此頌已,告諸四眾,大力神王、金剛師子善念護持,修行正法。爾時真藏童子及諸四眾聞此妙音,神開意解,歡喜受持,各守一元,修無上道。

天尊曰:成道果已,寂然無我,究竟清淨。清浄微妙,能生諸法。諸法各得自生,自生各得,無滅無生,無生無滅,自在法王,功德具足。一切眾生,愚闇不通,閉塞六情,諸根受染,染着迷惑,迷惑相傅,遂不覺悟,輪廻五道,不信大乘。何以故?一切眾生受有爲樂,云何能捨?假使捨有,即取空法。取空爲空,空不離有,有不離空;空有二名,繫業縛身,云何得出,超入道源?

真藏童子復問天尊:空有二名是道體不?是真空不?是妙理不?是清淨不?是究竟不?是寂滅不?若通是者,云何有縛?

天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問,甚得機緣。空有二名,雖是道果,究竟真空。眾生不曉,染有受著,即非道果。何以故?一切眾生,究竟清淨,非空非有,非長非短。若受相者,則壞正真,即乖本所,即非道果。何以故?眾生非空非有,云何有知空有?云何有知道性?云何有知正法?云何有知究竟?真藏童子及諸四眾聞此妙法,各自思惟,稽首而退。

无上內祕真藏經卷之四



 東里山人按:「辯」 《道藏輯要》作「辨」。

 東里山人按:「原」 《道藏輯要》作「元」

 東里山人按:「量」 原作「暑」,據《道藏輯要》改。

 東里山人按:「案」 《道藏輯要》作「按」。

 東里山人按:「配屬」 《道藏輯要》作「經在」。

 東里山人按:「典」 原作「內」,據《道藏輯要》改。

 東里山人按:「跡」 《道藏輯要》作「相」。

 東里山人按:「眾兆咸寧,多所不解」 《道藏輯要》作「尚有不解」。

 東里山人按:「敢」 《道藏輯要》作「復」。

 東里山人按:「既有數者,數則有窮,何能妙微,濟窮苦戹?眾所未了」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光」 《道藏輯要》作「悉」。

 東里山人按:「目」 《道藏輯要》作「法」。

 東里山人按:「穀」 原作「{穀-(一/禾)+米}」,爲俗字,下同。

 東里山人按:「禮」 《道藏輯要》作「理」。

 東里山人按:「墮」 原作「隨」,據《道藏輯要》改。

 東里山人按:「愚智」 《道藏輯要》作「智愚」,下同。

 東里山人按:《道藏輯要》本「非真」後多一「道」字。

 東里山人按:「如」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師」 《道藏輯要》作「獅」。

 東里山人按:「是」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當時不遂,道降無差。」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不審」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故修善者應墮地獄,作惡者應得生天。又云:普度眾生,濟沉溺苦,如是之理,眾生不修,經自度之,得成道果。」 《道藏輯要》作「云何得成道果」。

 東里山人按:「決」 《道藏輯要》作「抉」。

 東里山人按:「因」 原作「道」,據上下文例及《道藏輯要》改。

 東里山人按:「無」 《道藏輯要》作「有」。

 東里山人按:「自不」 《道藏輯要》作「無聞」。

 東里山人按:「復云」 原無,據《道藏輯要》本補。

 東里山人按:「眾中優劣,有難悟易悟,數請繁重,觸冒尊顏。」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餌」 《道藏輯要》作「柏」。

 東里山人按:「不必三便,沉淪在苦。」 《道藏輯要》作「不得天仙真訣今」。

 東里山人按:「直」 原作「真」,據《道藏輯要》本改。

 東里山人按:「勿疑功德經寶,無寶無差」 《道藏輯要》作「勿疑功德經實無差」。

 東里山人按:據《道藏輯要》本補「六塵」二字。

 東里山人按:「苦痛」 《道藏輯要》作「痛苦」。

 東里山人按:「思議」 《道藏輯要》作「言說」。

 東里山人按:「則」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則」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從」 原作「縱」,據《道藏輯要》本改。

 東里山人按:「欣」 《道藏輯要》作「咸」。

 東里山人按:「悟入大乘無有盈。生死變化無轉動,浸溺稽天而不驚。」 《道藏輯要》作「悟入大乘無有驚」。

 東里山人按:「猶」 《道藏輯要》作「由」。

 東里山人按:「生」 《道藏輯要》作「甘」。

 東里山人按:「運」 原作「遠」,據《道藏輯要》本改。

 東里山人按:「成甘露」 《道藏輯要》作「無不透」。

 東里山人按:「迷途造惡終不悟。我等善行方便慧,各各勸誘流傳布。」 《道藏輯要》作「願各欽承廣傳布」。

 東里山人按:「音」 《道藏輯要》作「永」。

 東里山人按:「祚」 《道藏輯要》作「固」。

 東里山人按:「慧眼」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兩舌傷人。如是罪報,苦毒難勝。」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若一爲三,爲三無一;若三爲一,爲一無三,云何一有三慧?」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善」 《道藏輯要》作「分」。

 東里山人按:「如汝所疑問難」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要由此經」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當此之時,國王帝主受持此經,一國男女無有夭傷,國富人豐,兵災不起,風雨及時,萬人安樂。」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而」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公」 《道藏輯要》作「空」。

 東里山人按:「師」 《道藏輯要》作「獅」。

 東里山人按:「自生自生各得」 《道藏輯要》本無。

 東里山人按:「通」 《道藏輯要》作「明」。

 東里山人按:「情」 《道藏輯要》作「識」。

 東里山人按:「復」 原作「敢」,據《道藏輯要》本改。

 東里山人按:「非長非短」 《道藏輯要》本無。

字數:4063,最後更新時間: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