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經部易類十篇提要


易類一,四庫全書總目卷一

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

要之辯證是書《提要》以顧夷與顧悅之爲一人之誤。又引用大量文獻資料考證《提要》所謂「至頤達等奉詔作疏,始專崇王注,而眾說皆廢」說與史實不合。曰:「逮及貞觀時穎達作疏,眾說之廢已三百年,鄭學之微亦數十年矣。今顧以諸家之廢絕,盡歸咎於《正義》之行,此特侈口而談,聊以快意,而未考史實之言也」。

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撰

要之辯證是書《提要》謂李鼎祚「始末未詳」說。引劉毓崧《通義堂集》跋說,考李鼎祚爲四川資州磐石縣人,唐玄宗時召爲左拾遺,代宗時獻《周易集解》。曰:「《提要》以爲始末未詳者,固由未見《輿地紀勝》,然於《元和郡縣誌》等書,亦未引證,則未免太疏略矣」。又引馬國翰《目耕帖》「然則盧氏者,盧景裕也」之說,以補《提要》謂盧氏「《隋誌》已佚其名」之注。

易類二,總目卷二

易數鉤隱圖三卷附遺論九事一卷,宋劉牧撰

引《四庫全書總目》於此謂「今考《道藏目錄》,實在洞真部靈圖類雲字號中,是即圖書之學出於道家之一證」,而於彼又言《道藏目錄》收入劉牧《易數鉤隱圖》,本舊入易類,無從以爲道家者。要之辯證四庫館臣前後二說之不一。曰:「夫圖書之學出於道家,原有明徵,不必引此爲證。如謂收入《道藏》即爲出於道家,則執一羽流之言,可以定古今學術乎?恐轉不足服牧之心矣。」

易類三,總目卷三

易變體義十二卷,宋都潔撰

引陸心源《儀顧堂題跋》總敘《易變體義》出處,較是書《提要》爲詳。《易變體義》本十六卷,今本十二卷是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錄出。曰:「於末又不著卷數,皆非也。」

淙山讀周易記二十一卷,宋方實孫撰

引《儀顧堂題跋》之記,辨正《提要》「實孫不知何許人」及「以布衣入史局」之說,知方實孫乃福建莆田人,字端仲,慶元五年進士。曰:「此篇即取材於《後村集》一百單七卷《方實孫經史說跋》,乃含混不加說明,亦可怪也。」

周易集說四十卷,宋俞琰撰

要之辨《提要》所謂琰「生寶佑初」之誤。引明代盧熊《蘇州府誌》之記,曰:「考自宋理宗寶佑元年至元成宗元貞元年,裁四十四年,不得云年七十,盧《誌》誤矣。《萬姓統譜》卷十二云:『俞琰字玉吾,吳人,寶佑間以詞賦稱。』則非生於寶佑初也。」

周易象義十六卷,宋丁易東撰

謂「瞿鏞藏有宋刻殘本」,案曰:「《四庫》本所闕《豫》、《隨》、《無妄》、《大壯》、《睽》、《蹇》、《中孚》、《既濟》、《未濟》彖傳注,《豫》、《隨》、《無妄》、《大壯》、《睽》、《蹇》、《中孚》象傳注及《繫辭》上『彖也者,言乎其得失』至『各指其所也』之注,宋本皆全」,「惟《四庫》本《豫》、《隨》、《無妄》經註之闕也,瞿氏宋本亦闕,則終無可考焉」。

易類五,總目卷五

周易象旨決錄七卷,明熊過撰

要是引《後漢書》趙歧本傳及注,明「決錄」之義,而辨《提要》「蓋定本之謂」說之非。曰:「是則《決錄》之決,猶決嫌疑之決,謂決斷其賢愚善否而錄之,使有定論耳,非謂定本也。《提要》不知趙歧《自序》尚存,乃謂決錄命名之義古無傳說,以意解爲『定本』,可謂不考之甚也。」

易類存目一,總目卷七

方舟易說二卷,宋李石撰

要之辨《提要》謂李石「本名知幾」之誤。《提要》說本出《老學庵筆記》,而「放翁亦莫得而詳矣」。又引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所記「李知幾豪邁」一條,謂其與《提要》所引《資州誌》「互有詳略」,辨之曰:「然方誌出於後人之手,多不可信,當先引宋人書。捨《朝野雜記》而引《資州誌》,非也。」

易類存目三,總目卷九

易論,無卷數,國朝徐善撰

要之引諸家之說,證徐善字敬可。辨明《提要》謂徐善與徐敬可「惟名有異,未知爲一人二人」之疑。

字數:1151,最後更新時間: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