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四


易類四,四庫全書總目卷四

易纂言十卷

元吳澄撰。

入元以薦擢翰林應奉文字,官至翰林學士,卒謚文正,事蹟具元史本傳

郭彧案:今見《四庫全書》本《易纂言》爲十二卷,並非「十卷」。其卷十二之末有一段吳澄弟子所附文字:「先生著是書,幾四十年。其間稿成,改易者凡數四。壬戌秋書成,然未嘗以示人。明年春,觀生圃請鋟諸梓,以惠學者。先生幸慨然許之,猶慮傳寫之或差,乃命抄寫,而自督視,因正其未安,明其句讀而益加詳密。寫未及半,適特旨遣使召入翰林。度不可辭,不數日上道。觀生隨侍至郡城,集同志分帙畢寫,將至九江點校才竟。若卦圖像例,陸續刊行。因書之成,遂志年月於右方云。然嘗聞諸先生曰:吾於易書用功至久,下語尤精。其象例皆自得於心,亦庶乎文王、周公系辭之意。又曰:吾於書有功於世,視易爲猶小,吾於易有功於世爲甚大。則讀是書者,其可不知先生用意深且而泛視之哉?至治癸亥五月五日觀生謹記」此記寫於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文中所提「壬戌秋書成」是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明年春……寫未及半,適特旨遣使召入翰林」是元英宗至治三年。由此可見,吳澄(1249-1333)是七十多歲時方入翰林,時當元代中期。並非「入元以薦擢翰林」。按《元史》本傳所記,是「至大初,爲國子監司業」,其時是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時距忽必烈建元已四十八年。

易原奧義一卷

元寶巴撰,案寶巴,舊本作保八,今改正。寶巴字普庵,色目人,居於洛陽。

郭彧案:今見是書《四庫全書》本,書名題《易源奧義》,其前「進太子箋」文末有「太中大夫前黃州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臣保巴上箋」字樣,書首題「欽定四庫全書·易源奧義,元·保巴撰」。保巴本色目人,以漢字書其名,或「保巴」,或「保八」,本無大礙。然而既曰「舊本作保八,今改正」,就不能於謄錄之書中不予改正。

保巴是書首列《先天圖》(十數《河圖》),次列《中天圖》,三爲《後天圖》(九數《洛書》)。以「先天」爲「皇極根」;「中天」爲「範圍幹」;「後天」爲「大定枝」,統論天道、人道、地道。又有自《周易本義》衍出之大小二橫圖,卷末述「易源心法」和「畫卦陽進陰退之例」。其說多自出新意,與前儒不同。如其《中天圖》則是改易《說卦》巽、坤、兌方位,以坤居東南、兌居西南、巽居正西而成圖。四庫館臣寫是書之《提要》洋洋近四百言,多爲辯證寶巴序李清庵《周易尚占》文字,竟無一字及於書中之大凡,則有違「提要」譔寫體例之要求。

大易緝說十卷

元王申子撰。

申子,字巽卿,邛州人,其始末未詳。據卷首載田澤刊書始末,惟稱其皇慶二年剳付充武昌南路南陽書院山長。又稱其寓居慈利州天門山,垂三十年始成《春秋類傳》及此書,澤爲申送行省,諮都省移翰林國史院勘定,令本處儒學印造而已。

郭彧案:今見《四庫全書》本《大易緝說》卷十之後是前進士長沙李琳之「緝說後序」,再其後則是田澤之「續刊大易緝說始末」,並非置於卷首,想來是四庫館臣校書時所移。田澤之文作於元仁宗延佑丙辰(1316年),而書前王履之序作於大德辛丑(1301年),程文海之序作於大德七年(1303)。《續刊大易始末》曰:「詢之學校諸儒,皆曰王申子前邛州兩請進士,寓居慈利州天門山,隱處幽深,無心求仕,垂三十年始成此書……卑職再三思之,與其使王申子私授門人,曷若進呈朝省廣佈天下?爲此將《緝說》、《類傳》妝褙,諮去如蒙繳申省台,送翰林、集賢二院,考正而表章之,於以決萬世經傳之疑,於以昭聖代文明之治,聖經甚幸,世教幸甚。本路轉申湖廣等處,行中書省,並牒呈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皇慶二年蒙行省剳付,擬王申子充武昌路南陽書院山長。王申子守志不出,隱處山林,反覆沉潛二書,愈見明白。」所謂「續刊」是指已先刻有王申子《春秋類傳》,此後又刻《大易緝說》而言。讀此文之後可知,王申子所守之志是不仕,前兩請爲進士皆不就,今擬充書院山長仍「守志不出」,根本沒任什麼書院山長。

又案:《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之文與書前《大易緝說》提要之文並不相同。《總目》提要之文五百餘字,曰:「其說易則力主數學,而持論與先儒迥異。大旨以河圖配先天卦,以洛書配後天卦,而於陳摶、邵子、程子、朱子之說,一概辨其有誤。於古來說易七百餘家中,惟取六家:一河圖洛書、二伏羲、三文王、四周公、五孔子、六周子太極圖也。其自命未免太高,不足爲據。」又有王申子與玉井陽氏往來答辯之述。其後曰:「蓋萬事不出乎奇偶,故圖書之學,縱橫反覆皆可以通,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耳。然考申子繳繞圖書者,僅前二卷,至於三卷以後,詮解經文,仍以辭變象占比應乘承爲說,絕不生義於圖書,其言轉平正切實,多有發明。然則又何必繪圖作解,邐邐然千萬言乎?讀是書者,取其詁經之語,而置其經外之旁文可也。所解惟上下經爲詳,繫辭稍略,說卦、雜卦尤略,序卦一傳,則排斥非孔子之言,但錄其文,而無一語之詮釋。蓋自李清臣、朱翌、葉適以來即有是說,不始於申子。其論易中錯簡、脫簡、羨文,凡二十有四,但注某某當作某某,而不改經文,亦尚有鄭氏注書之遺意。與王柏諸人毅然點竄者異焉。」此《提要》前一段述王申子易圖大旨及謂於程子等人一概辨其有誤,則多不切合實際,其後一段介紹三卷以後大凡,則平實。然其謂照錄《序卦》而無一語之詮釋,始於葉適等而不及於朱熹《周易本義》,則有失公允。

謄錄本《大易緝說》前之提要曰:「大易緝說十卷,元王申子撰。申子字巽卿,邛州人。隱居慈利州天門山,垂三十年始成此書。反覆設問,取十數爲河圖,分緯之以畫先天,九數爲洛書,錯綜之以位後天。時吳澄、李琳諸人,咸稱其殫思之精。程子有云,說卦所說卦位,亦不能使人曉然。朱子云,文王八卦,不可曉處極多。蓋皆闕所疑也。至河出圖、洛出書,其文見於易傳。而相傳五位九宮,則朱震序其授受源流。謂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據此,則劉牧之河圖、洛書與邵雍之先天圖,同本諸希夷。然范諤昌以五位九宮之圖爲伏羲所造,劉牧以九爲圖、十爲書,及乎蔡元定乃反易之。朱子引大戴禮記明堂鄭注雲法龜文,證元定之說爲確。王應麟據北史證大戴禮實宇文周時盧辯注,非康成。今考康成注易,於五位相得而各有合,顯陳一六等數相配之方,其注乾鑿度,言八卦九宮亦甚詳,而不以爲圖書。惟關朗易傳與元定符合。然關朗易傳,朱子嘗斥爲僞書,項安世亦云阮逸所作。逸,皇佑間人,則又在之才、諤昌後矣。蓋千有餘年,莫知所謂圖書,即五位九宮之數,殆陳希夷出,始指以實之,宜後人辯論紛紛也。是書旁通互貫,足以自達其所見。一家之說,固亦有未可廢者耳。」此《提要》力辨河洛原委有餘,提《大易緝說》一書之要不足,僅「旁通互貫」一語而已。至辨《關子明易傳》,不知爲何不引陳師道《後山談叢》之記?

《大易緝說》卷一列《河圖》、《先天》、《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希夷先天卦圖》、《演極》、《演極後圖》、《洛書》、《後天》、《後天卦位》、《倍乘重卦之圖》、《往順來逆圖》、《衍數》、《倚數》、《反對》、《揲蓍》和《取策》十九圖,卷二列《周濂溪太極圖》及其三幅衍圖。卷三至卷十則是詮解《周易》經傳之文。王申子所出易圖雖本朱熹易圖衍出,然其圖說卻與朱熹多有不同處。特別是對周敦頤《太極圖易說》的疏解,較之朱熹更接近周子本意。如曰:「若太極止具其理,則是初無一物,既無一物,則大傳曰『太極生兩儀』,不知一陰一陽於何處突然生來便分爲兩?」。其對朱熹所改造之《太極圖》上「無極而太極」標字,亦有不同凡響之看法,曰:「愚觀周子之圖,其上止有一圈,圖之名止曰太極,而圖說則曰無極而太極。是周子分明於太極上說出無極以示人,謂凡物有不生於有,必生於無,況既曰無又曰極,與下太極字並言,是雖一物而有個至極底道理在也。晦庵乃曰,○此所謂無極而太極,混無極、太極於一圈,已非周子圖意。」

四庫館臣作《提要》,借王申子二卷之圖大發議論,幾至漫無邊際。作《周易本義》之提要,爲何對卷首所列《河圖》、《洛書》不伸一喙,而曰「置其經外之旁文可也」?耐人尋味。

大易象數鉤深圖三卷

元張理撰,理字仲純,清江人,延佑中官福建儒學提舉。

是書上卷太極圖,即周子之圖,其八卦方位圖則本乎《說卦》。又有《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參天兩地》、《及大衍五十五數》諸圖;又有《仰觀俯察》《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諸圖,而皆溯源於河洛。中卷《天地數》《萬物數》二圖,仍即大衍策數。又有《元會運世》《乾坤大父母》《八卦生六十四卦》《八卦變六十四卦圖》,又有《反對變與不變》諸卦圖。以下則六十四卦之圖,分見於中下二卷,而參伍錯綜,《序卦》《雜卦》皆爲之圖,蓋純主陳摶先天之學,朱子所謂易外別傳者也。其書初少傳本,《通志堂經解》刻本與劉牧之書均從《道藏》錄出。諸家著錄卷帙亦復不同,朱睦楔《授經圖》載理之書,有《周易圖三卷》《易象數鉤深圖六卷》《易象圖說六卷》;焦竑《經籍志》書目與授經圖同,而《鉤深圖》作三卷;朱彞尊《經義考》止載《易象圖說六卷》,而不載此書之名,蓋由未見其本,但據書目傳鈔,故輾轉歧誤。白雲霽《道藏目錄》,以《易數鉤隱圖》與理此書並屬之劉牧,亦由但據標題繕錄,未及核作者之異同。今以徐氏刻本定著三卷,並詳考舛異之故,以祛來者之疑焉。

郭彧案:南宋高宗紹興(1131-1162)年間,昌州(今四川榮昌縣)布衣楊甲(字鼎卿)編《六經圖》,勒石於昌州郡學。孝宗乾道元年(1165)吳翬飛、毛邦翰等人增補《六經圖》作六卷並刻版成書,其中易經之圖一卷,名曰「大易象數鉤深圖」,共集圖七十幅。(其它五經圖名爲:尚書軌範撮要圖、毛詩正變指南圖、禮記制度示掌圖、春秋筆削發微圖、周禮文物大全圖。)後東嘉葉仲堪復增補《六經圖》作七卷,其中《大易象數鉤深圖》作兩卷,共集圖百三十幅。俞琰《讀易舉要》記:「三山鄭東卿少枚,自號合沙漁父。撰《周易疑難圖解》二十五卷,以六十四卦爲圖,外及六經、皇極、先天卦氣等圖,各附以論說,末有《系辭解》。自言其學出於富沙丘先生。以爲易理皆再於畫中,自是日畫一卦置座右。周而復始歷五期,而後有所得。沙隨程迥可久曰,丘程,字憲古,嘗有詩云:『易理分明在畫中』,又云:『不知畫意空箋註,何異丹青在畫中』。永嘉所刻作兩冊,題曰『大易象數鉤深圖』,無《系辭解》。」馮椅《厚齋易學·附錄二先儒著述下》記:「《周易疑難圖解》三十卷,鄭東卿撰,一本稱合沙漁父。紹興丁巳自序云,爲朋友講習而作。始得富沙丘先生告東卿曰:『易理皆再於畫』,於是日畫一卦置之座右,周而復始歷五期,而後有所入。醫算卜筮之書、神仙丹灶之說、經傳子史,凡與《易》相涉者,皆博觀之,不泥其文字,而一采其意旨,以求吾之卦畫。東卿,字少梅。丘先生名程,字憲古,建陽人。嘗有詩云:『易理分明在畫中,誰知易道盡難窮。不知畫意空箋註,何異丹青欲畫風?』」考二人所記鄭東卿所作易圖,實存於《道藏》洞真部靈圖類陽一至陽三之《周易圖》中。其一爲《鄭氏太極貫一圖》,圖說有「少枚先生曰」;其二爲《六位三極圖》,圖說有「合沙鄭少枚先生曰」;其三爲《八卦本象之圖》,圖說有「合沙鄭先生曰」;其四爲《卦配方圖》,圖說有「鄭合沙曰」;其五至六十爲《乾坤易簡之圖》至《既濟未濟合律之圖》56幅,圖說有「六十四卦圖並說,合沙鄭先生撰 」。

《道藏》洞真部靈圖類陽四至陽六爲《大易象數鉤深圖》三卷,共集圖百四十幅,不題撰人。將此書同《六經圖·大易象數鉤深圖》對照,即可發現其中有《六經圖》全部 70 幅易圖,且錄入前後次序並無變動。其餘 80 幅易圖,有 60 幅是自《周易圖》中錄鄭東卿易圖(圖說中去掉「鄭合沙先生曰」等字樣,並改正原《睽卦象圖》與《損益用中圖》圖名互竄、《夬決圖》與《蹇往來圖》部分圖說互竄之誤),有錄自《易數鉤隱圖》之圖 6 幅(部分圖有所演變),自司馬光《潛虛》中補《性圖》1 幅,餘 3 幅《太極函三自然奇偶之圖》、《德事相因皆本奇偶之圖》和《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卦氣之圖》,則不知出處。此即爲經葉仲堪重編俞琰所謂「永嘉所刻作二冊」之《大易象數鉤深圖》而後人又有所增補者。其編著者當爲劉牧、楊甲、鄭東卿等人。今見《四庫全書·大易象數鉤深圖》雖爲「內府藏本」(《通志堂經解》刻本),然其原本皆自《道藏》中錄出。四庫館臣「詳考舛異」之後屬之「元張理撰」,非是。其實,考辨是書之由來,衹要將圖與圖說同《六經圖》、《周易圖》一一對照,即可明瞭其原本。惜乎四庫館臣對道教典籍不屑一顧,又對易圖學抱輕視態度,焉能不誤?

楊甲《六經圖》,據俞琰所見,《中興館閣書目》作六卷,至葉仲堪重編而成七卷(易經圖增補一卷)。白雲霽《道藏目錄》以《大易象數鉤深圖》屬之劉牧,是因是書中有牧之易圖而自斷。亦非「但據標題繕錄,未及核作者之異同」。朱彞尊《經義考》「止載《易象圖說》六卷,而不載此書」,並非「未見其本,但據書目傳鈔」,實是因《通志堂經解》刻本錄自《道藏》,並無撰者。《經義考》卷四十一著錄「《周易圖》三卷」,注云「未見」,又引陳弘緒跋云:「《周易圖》三卷,出《道藏》,不詳作者何人……中一卷則鄭少梅之卦圖也。」可見,朱彞尊考書之謹慎態度。而朱睦楔《授經圖》將是書作張理之書,則毫無根據。是書載九數《河圖數圖》、十數《洛書數圖》,而張理《易象圖說》乃本朱熹《易學啟蒙》四篇體例而作,其「本圖書」本《易龍圖序》推出十數《河圖》、九數《洛書》,並謂「蓋疑傳寫之誤,而啟圖九書十之辨,今以二像兩易其名,則龍圖、龜書不煩擬議,而自明矣」。是張理者豈能主九圖十書之說耶?四庫館臣自謂「詳考舛異之故,以祛來者之疑」,其實則並無詳考,而來者仍然有疑。一書《提要》之作,當作於通讀是書之後。對於易圖學之書,當細觀其圖並研究其圖說,考其演變源流,察其作者異同,而後撮其大凡。四庫館臣此誤流弊今天,一些易學史方面之著作仍沿用其考證結果,皆謂《大易象數鉤深圖》爲元張理撰。因而,此《續四庫提要辨證》,則不容不作也。

學易記九卷

元李簡撰,簡里貫未詳,自序稱己未歲承乏,卒泰安。己未爲延佑六年,蓋仁宗時也。

郭彧案:李簡自序稱「歲在壬寅春三月,予自泰山之萊蕪,挈家遷東平」,「己未歲承乏,卒泰安,山城事少,遂取向之所集學易記觀之,重加去取焉」,序末屬「中統建元庚申秋七月望日信都李簡序」。考「中統」乃孛兒只斤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之年號,時當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則李簡序中所稱「壬寅」(1242)爲蒙古乃馬真後稱制之始,「己未」(1259)爲蒙古孛兒只斤蒙哥執政末年。而元仁宗延佑己未爲公元1319年,四庫館臣將李簡整整退後六十年。

萊蕪位於泰安東百餘里,東平位於泰安西南百五十餘里,即北宋之鄆州,徽宗政和初(1111年)改東平府,可見李信當時活動於山東泰安周圍。又由「山城事少」知其爲蒙古統治下泰安城一副職官吏(金亡於公元1234年,李簡遷家之時,蒙古已統治山東)。序末自謂「信都李簡」,則知其原爲信都(今河北棗強縣東北)人,則不能謂其「里貫未詳」。

讀易考原一卷

元蕭漢中撰,漢中字景元,泰和人。此書成於泰定中,凡三篇。

卷後論三十六宮陰陽消長之機,以互明其義。漢中書不甚著,明初朱升作《周易旁註》,始采錄其文,附於末卷。升自記稱僅節縮爲《上》《下經》二圖於右,而錄其原文於下,以廣其傳。則是書經升編輯,不盡漢中之舊。今升書殘缺,而漢中書反附以得存,此本即從升書中錄出別行者。

郭彧案:今《續修四庫全書·周易旁註》前圖上下二卷。「前圖下」前爲「蕭氏讀易考原全書」,有「原上下經分卦第一」、「原上下經合卦第二」、「原上下經卦序第三」。其後爲「三十六宮圖說」。

《四庫全書》本《讀易考原》即爲錄朱升《周易旁註》「前圖下」全文之書,開卷爲「原上下經分卦第一」,次爲「原上下經合卦第二」,三爲「原上下經卦序第三」。卷末則爲「三十六宮圖說」,有圖一幅,圖說近八百字。

依《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所引朱升「僅節縮爲上下經二圖於右,而錄其全文於下」云云,即可知「前圖下」卷末之「三十六宮圖說」並非《讀易考原》中之內容。

朱升「周易旁註前圖序」曰:「作河圖洛書合一圖第一……作蓍七卦八圖第七,邵子天根月窟之吟,非爲今易安註腳也。豫章蕭氏周易卦序之學,區別於三畫、六畫之原,而意象昭融,玩味乎正變始終之故,而教道明著。前纂爲圖,今錄其全文於後。而系以邵子之詩,履運處身同一揆也。作三十六宮圖說第八。八圖爲之前,而後周易旁註可得而讀矣。」序後目錄則是首「河圖」、「洛書」、「河圖洛書合一圖」,其後是「蓍七卦八圖」、「蕭氏讀易考原全書」、「三十六宮圖說」。則知「三十六宮圖說」本爲朱升所出之第八圖,並非「蕭氏讀易考原全書」之內容。

從《四庫全書》本《讀易考原》卷末「三十六宮圖說」文中,亦可見此圖與說非是蕭氏本文。圖右之「愚按」爲朱升自謂,圖說末「愚故詳之,以附於易旁註前圖之後云」,則是朱升自附所出《三十六宮圖》及圖說於己作之後,而特注之文字。

四庫館臣將元蕭漢中《讀易考原》自朱升書中錄出,使是書得以流傳,堪稱善舉。然而誤將明初朱升《周易旁註》本文夾雜於其中,致使讀者將此作爲出於元代泰定年間(1326年前後)文字讀之,則是不曾深入校考之誤。即使所錄原本(兩淮馬裕家藏本)有此誤,亦當甄別而剔除之。

周易圖說二卷

元錢義方撰。

其說謂《河圖》爲作《易》之本,《大傳》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乃聖人即理推數,二者可以相通,故並言之,非謂作易兼取洛書。又引朱子之說,謂圓圖有造作,且欲挈出方圖在圓圖之外。又謂朱子《易本義》於先天後天卦位,必歸其說於邵子,似歉然有所未足,是以不揆其陋,有所著述云云。其說較他家爲近理,然猶據陳摶以來相傳之圖書言之。其實《河圖》《洛書》雖見經傳,而今之五十五點四十五點兩圖,其爲古之圖書與否,則經傳絕無顯證。援《左傳》而有《三墳》,而謂毛漸之書;援《周禮》有《連山》《歸藏》,而謂即劉炫之書,考古者其疑之矣。且《繫辭》言《洛書》,不言《九疇》;洪範言《九疇》,不言即《洛書》,盧辯注《大戴禮記》,始云《明堂》九宮法龜文,其說起於後周,阮逸僞作《關朗易傳》因而述之。於是《洛書》之文始傳爲四十五點,而《九疇》亦遂並於《易》。義方知《九疇》之非《易》,而不知《洛書》本非《九疇》,其辨猶爲未審。至其謂自漢以來,惟孟喜本《易緯稽覽圖》推《易》,離坎震兌各主一方,餘六十卦每卦主六日七分,爲有圖之始,寥寥千載,至陳摶始本《易》有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因而重之及天地定位等說,爲橫圓大小四圖,傳穆李以及邵子;又本帝出乎震之說爲後天圓圖,內大橫圖之卦爲否泰反類方圖,則於因《易》而作圖,非因圖而作《易》,本末源流,粲然明白,不似他家務神其說,直以爲聖人之製作,可謂獨識其真矣

郭彧案:《周易圖說》卷上列「本旨圖七」。以《伏羲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橫圖》爲伏羲所畫八卦,謂「此聖人仰觀俯察近取遠取畫卦之最親切而明白者,又何待於傅會牽合而後成之邪?其不主於則河圖也,亦明矣」。至於「河圖」之用,則曰:「聖人之則河圖,蓋謂揲蓍,非畫卦也。」如此,《提要》所謂「其說謂河圖爲作易之本」,就非是書之要。

通觀《周易圖說》全書,只列一幅十數《河圖》,而不列九數《洛書》,圖說中但言「所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者,言聖人則之而已,未嘗指言則爲何事也。自漢孔安國、劉歆皆謂伏羲則河圖以畫八卦,後世遂信其說,相承而不悟。賢如朱子亦未免曲說求之,而卒不可通……聖人則河圖以揲蓍者甚明白而無可疑也……若夫洛書,則蔡元定之論詳矣,故不復贅。」此外無一處再提及「洛書」。《提要》所謂「義方知九疇之非易,而不知洛書本非九疇」亦非是書之要,「其辨猶爲未審」之評,則是無的放矢。

錢義方《周易圖說》卷上七圖,以朱熹大小二橫圖爲「伏羲作易之本」,以十數《河圖》說「聖人則河圖以揲蓍」,以《蓍變奇偶圖》、《蓍變得爻圖》、《陰陽爻老變少不變圖》、《一卦變六十四卦圖》四圖論「伏羲教人用易之法」。卷下則出「後天演義圖凡二十」,謂《六十四卦次序圖》爲「文王推衍之義」;《六十四卦卦象圖》乃「文王、周公相繼推衍之義」。又謂《八卦天地定位圖》(即朱熹《伏羲八卦》小圓圖)和《六十四卦八卦相錯圖》(即《先天圖》六十四卦圓圖)非爲「伏羲先天之學」,乃「非吾夫子不能爲之」之圖。又就《六十四卦節氣圖》,辨胡方平以六十四卦配二分、二至、四位(按:「位」乃「立」字之誤)各兩卦外十六卦氣各配三卦之非。謂二十圖中之十六圖「皆孔子推衍之義」。最後是《邵子六十四卦方圖》,曰:「是圖也,所謂發前聖之未發者,而非漢儒者穿鑿附會爲圖者之所可企及也」。要是本朱熹《易學啟蒙》易圖衍出二十七圖,並本之《易傳》將各圖重新分類,屬之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等。其准《說卦》之文,命所謂「先天八卦圖」爲「八卦天地定位圓圖」,「後天八卦圖」爲「八卦帝出震圓圖」,亦較前人之命名爲有據。然其稱朱熹以一陰一陽疊加而成之大小二橫圖爲「伏羲作易之本」,則失朱熹「其圖亦非古法,但今欲易曉且爲此以寓之」說之本意。

錢義方本朱熹《易學啟蒙》之圖書推衍,而是書《提要》所謂「然猶據陳摶以來相傳之圖書言之」,則無意而成影射之意。其餘所謂「孟喜本易緯稽覽圖推易,離坎震兌各主一方,餘六十卦每卦主六日七分,爲有圖之始」及「又謂朱子易本義」云云,皆不見於《周易圖說》本文。

四庫館臣所出是書《提要》洋洋近六百字,使人讀後卻不得《周易圖說》之要領,甚至導人誤以爲錢義方是主「河圖爲作易之本」者,誠不可稱此文爲《周易圖說》之提要。

周易爻變義蘊四卷

元陳應潤撰。

其書大旨謂義理元妙之談,墮於《老》《莊》,先天諸圖雜以《參同契》爐火之說,皆非易之本旨。

周子無極太極二氣五行之說,自是一家議論,不可釋《易》,蓋自宋以後,毅然破陳摶之學者自應潤始。

郭彧案:金華黃溍爲陳應潤書所作之序曰:「澤雲以書來曰……今幸爻變易蘊粗完,使二三十年勤苦之志,一旦有成,未知果合於爻變之義、易之蘊否乎?子其爲我訂正之」,又陳應潤自序曰:「大傳曰『乾坤其易之蘊耶』,夫易之蘊散在諸卦,豈獨乾坤二卦而已哉……易之諸爻,皆以變動取義,乾之用九,坤之用六,爻變之蘊也」。由此可知,陳應潤之書當名《周易爻變易蘊》,監生依浙江吳玉墀家藏本謄錄之書亦作「周易爻變易蘊」。《四庫全書總目》做「周易爻變義蘊」,非是。

陳應潤是書除以出於《說卦》之《八卦方位圖》爲「八卦之定位」而外,又自作《易有太極圖》,謂「濂溪先生自是一家議論,釋易之大傳,恐初學者不可曉,今重畫此圖,則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義,粲然復明」。又有《爻法圖》、《卦變圖》、《逆順圖》等。應該指出,是書列有十數《河圖》和九數《洛書》,並於「序圖說」中曰:「易之有圖,尚矣。河圖洛書,有象而無文,不圖不可也。」如此,四庫館臣所謂「自宋以後,毅然破陳摶之學者,自應潤始」,就是不實之評論。其實破劉牧黑白點圖書之學者,北宋時期已有宋咸、陳希亮、葉昌齡等人,豈是自仍列黑白點《河圖》和《洛書》之陳應潤始?

字數:7432,最後更新時間: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