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
    1. 卷之四
      1. 治大國章第六十
      2.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3. 道者萬物章第六十二
      4. 爲無爲章第六十三
      5.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6. 古之善爲道章第六十五
      7.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8. 天下皆謂我大章第六十七
      9. 善爲士者不武章第六十八
      10.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11.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12.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13.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14. 勇於敢則殺章第七十三
      15. 人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16. 人之饑章第七十五
      17.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18.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19.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20.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21.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22.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


卷之四

朝議郎使持節漢州諸軍事守漢州刺史充威勝軍使賜緋魚袋王真上


治大國章第六十

臣真述曰:治天下國家之人,皆似烹煮小魚也。當以安靜不撓爲本,既以安靜爲本,自然不失其道。道既不失,陰陽大和;陰陽大和,則風雨時若;風雨時若,則百靈獲安;百靈既安,則妖精之徒不能爲變恠之事,故曰:「其鬼不神。」且明王在上,兵革不興,信順之人,天地福祐。是以,聖神協應,盛德交歸焉,不亦宜乎!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臣真述曰:此章極言王者常以謙下爲德也,豈以兵革強力,而求勝負於其間哉!夫大國小國之交、人事兼畜之義,考其情理,豈非各務其所欲耶!夫各求其所欲,必則大者宜爲下,明矣!凡謙卑之道,皆損上益下,其用在上,不在下也。故《易》曰:「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其是之謂乎!

道者萬物章第六十二

臣真述曰:聖人所以寶此道者,以其可保養天下之人也。夫天下之人,善者少,不善者多。其可盡棄之耶!是以,聖人立天下、置三公、務戢干戈、不用刑罰,美其言、尊其行,冀其遷善、理而化之,故爲天下貴。何拱璧駟馬,而欲較其優劣哉!

爲無爲章第六十三

臣真述曰:至道之君,端拱垂衣而治,故曰:爲無爲也。偃武不爭,故曰:事無事也。含道存神,故曰味無味也。夫萬國之心、兆人之性,冬寒夏雨,尚有咨嗟。王者之心,豈限大小?寧論多少,皆當以德綏之,俾無怨咎,故曰:報怨以德。夫「天下難事,必作於易」者,言人君若有所慢易,則必有禍難之事生於其間也。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者,言人君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也。是以,聖人防微以至於著、積小以成其大,若於已著已大而後爲之,則不及已,故曰:終不爲大,乃能成其大。若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理固然矣!又簡易之道,則易從也;慢易之失,則難生也。是以,聖人猶難之者,重慎之至,然後能於萬事萬機竟無所難。故曰:終無難。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臣真述曰:此章全言成敗在人,始終有道。聖人以此不敢妄動,以求速成者也,是以,居安思危,故曰:易持也。先天不違,故曰:易謀也。忽有奸宄作難,必當乘其危脆之初,破之必易;接其細微之始,散之無難,故曰:「爲之於未有,理之於未亂。」此皆以先見先覺、未萌未兆之前,欲早爲之,恐其滋蔓即難圖也。又大樹生於纖毫,高臺起於覆簣,遠行發於自邇,此三者,皆明積小以至於大,由近以及其遠,若循涯而俟之,則必至之期也;若過分而求之,則欲速之累也。故師旅之事,不可爲;爲者,必當自敗也。干戈之器,不可執;執者,必當自失也。是以,聖人無所爲、無所執,故無以敗、無以失明矣。又世間之人皆從事多疑、臨途好徑,行師守國,多於垂成而自敗之。此皆是失其本末、迷於始終者也,故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人之所不欲,故曰:不貴難得之貨。學人之所不學,故曰:復眾人之所過。蓋欲輔助萬物,使自然而成熟之,終亦不敢專擅獨見有所云爲者也。故曰: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也。

古之善爲道章第六十五

臣真述曰:此言古者之善爲道之君,不教天下之人,使有智者以其詐所藏也。將以天下之人愚之者,以其直所在也,故曰:「人之難治,以其智多。」又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何者?凡眾庶之徒,恒性淺劣,智慮未發,狙詐先行,怨讟豈辨於是非逆順,寧知其撫虐,或蟻聚於州黨,或蜂起於河山,一凶首謀,萬人隨唱,征伐之舉,恒必由之。此亦非謂其用智治國即爲國之賊也,言其使眾庶之徒多智即盡能爲國之賊害也。故欲使天下之人,皆能守其愚直樸素者,乃所以爲國之福祿也。若國君常能知此兩者,即自爲楷模法式,是謂與天同德也。夫其玄德,深矣!遠矣!欲令人君則之、象之,自然與萬物反其樸素,則天下之人必能至於大順,故曰:然後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臣真述曰:此特引江海之爲喻者,蓋欲其人君謙柔卑巽之極也。夫謙柔卑巽之極,乃得天下之歡心;得天下之歡心,然後得樂推而不厭;得樂推而不厭,則自然上下無爭,夫不爭之義,與天同德,美利萬物,不言善應,周流六虛,不謀善勝,且天下之人,孰能與不爭者爭乎哉!必不然矣!

天下皆謂我大章第六十七

臣真述曰:此章欲明三寶之要,先舉我大之文。夫大者,道之體也。下士不知故謂,似不肖,此欲其人君深詳三寶之義,保而持之,故先開用捨之端,以明慈儉之德也。夫言「慈故能勇」者,謂以一人之慈心,而得天下之死力,非能勇而何?夫言「儉故能廣」者,謂以一人之儉嗇,而得天下之富有,非能廣而何?是以三皇用之,以剋九黎;五帝用之,而去四凶;湯武用之,而以兵勝天下;成康文景用之,而刑罰皆措。及其桀紂捨之而國滅,幽厲捨之而身亡,秦嬴捨之而二代夷戮,項籍捨之而五體割分,漢武捨之而天下減半,曹公捨之而吳蜀鼎峙。故曰: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夫言捨其慈者,謂去其慈愛於人,人無死力之報,乃以一人之膽烈,欲敵天下之仇讎,安可施其勇敢哉!夫言捨其儉者,謂不知愛嗇,厚其聚歛,奢其宮室,加其師旅財穀皆空,君孰與足?又經曰:「後其身而身先。」又云:「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常不敢爲天下先,而終爲天下先矣!故自黃帝至于文景用之之效也如彼,自桀紂至于曹公捨之之驗也如此,故曰:「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善爲士者不武章第六十八

臣真述曰:夫體道之君,皆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奚武之所尚哉!又善戰者不敗,必以恬淡爲上。既曰勝而不美,猶以悲哀喪禮而處之,何怒之有哉!又聖君德合天地,自然無爭,故曰:「善勝敵者不爭。」夫王者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故用輔弼之臣則比之股肱心膂,用將帥之臣則跪而受鉞、行而推轂,此必先得其心,後用其力者也,故曰:「善用人者爲之下。」是謂不爭之德,不爭之德,可以配天立極,故曰: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臣真述曰:道君謙讓不能自言,故假用兵者有言也。夫兵者,必以先舉者爲主,後應者爲客也。且聖人之兵常爲不得已而用之,故應敵而後起;應敵而後起者,所以常爲客也。進少退多者,是沈機密、用重敵之意也。故雖有敵至,我則善師而不陣;善師而不陣,即自無征伐矣!故曰:「行無行也」。既無征行,即我之師徒抱義以守,何攘臂之有哉?夫有道之君,縱有凶暴之寇妄動而來,我師告之以文詞、舞之以干羽,彼必聞義而退,自然無敵。故曰:「仍無敵」。敵既退卻,干戈戢藏,故曰:「執無兵」。兵既戢藏,恐其忘戰,故又戒之曰:「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輕敵者,謂好戰於外、無備於內,與其無備於內、寧好戰於外。好戰於外猶有勝負,無備於內必至滅亡。夫聖人在上,誠無敵於天下,然以其時主理亂言之,則敵亦眾矣!何者?《書》云:「撫我則后,虐我則讎。」若然者,即天下皆吾敵也,一國亦吾敵也,一鄉亦吾敵也,一家亦吾敵也,一身亦吾敵也。故王者不遺卑小之臣,即得萬國之歡心矣!公侯不侮於鰥寡,即得百姓之歡心矣!卿大夫不失其臣妾,即得小大之歡心矣!士庶人不忘於修身,即得真實之歡心矣!夫然乃可以全吾所寶矣!吾寶者,身與位也,故曰:「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凡言哀者,慈愛發於哀誠之謂也!若上存慈愛之心,不失使臣之禮;下輸忠勇之節,盡得事君之義;即何向而不勝哉!故曰:「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臣真述曰:天下之利害,莫大於用兵。是以道君殷勤懇惻於此,前章已極言用兵重敵之義矣,猶恐後之人不能曉達,故於此章又特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又曰:「言有宗,事有君。」宗者,根本之謂;君者,主守之謂。此謂吾之云言皆有宗本,吾之敘事皆有主守,而人但不能知不能行爾!故歎曰:「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則,法也;貴,亦猶希也。今既不能見知於我,又不能法則於我,即是道德不行。道德不行,是以聖人見闇於外、藏明於內處,而不出之義也。故曰:「被褐懷玉」。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臣真述曰:夫有知其所知,而不言其所知,此人之上也。蓋有不知其所知,而強言其所知者,是人之病也。故知此妄知爲病,則不病也。至於用兵之機,尤在於此。唯聖與賢乃能知之也。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臣真述曰:大威者,甲兵之謂也。凡士庶人無所畏,則刑罰至;卿大夫無所畏,則黜辱至;侯王無所畏,則甲兵至。又《書》云:「不畏入畏。」同此義也。又戒其爲人上者,當以寬大居心,無令狹隘爲體,又不得自鄙薄其生之理。夫不自鄙薄,必重於治人;重於治人,人必樂推;人既樂推,又誰厭乎!故先爲不可厭之事,然後得人不厭。故曰:「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夫聖人之明,固已自知,安肯揚己露才,以自呈見。聖人之仁,固當自愛,安肯驕人傲物,以爲尊貴。是以去彼自見自貴之大迷,取此自知自愛之弘益,故曰:「去彼取此。」

勇於敢則殺章第七十三

臣真述曰:此章言人君若果敢而爲勇猛者,必好兵強於天下,而殘殺其人也;若果敢而不爲勇猛者,必務道行於域中,而全活其人也。故曰:知此兩者有利有害。夫天之所惡者,好殺之人也,聖人知之久矣!今又言「猶難之」者,蓋重戒之極也。夫聖人則天行道,無爲而立事,不言而設教,在天下豈有爭之者乎!既無所爭,則何從而不勝,故曰:「不爭而善勝。」夫天從人欲,疾於影響,非善應歟!寒則夏至,熱則冬至,非自來歟!品物流形,各正性命,非善謀歟!恢恢之網,人君象法也,宥過無大,非疏而何!刑故無小非,不失而何?又《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亦同此義也。

人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臣真述曰:夫窮兵黷武,峻制嚴刑,則人必無聊也。人既無聊,則不得畏其死,明矣。既不畏死,如何更以罪罪之,民免而無恥,其在兹乎!若人君以道德化之,則人必懷生而畏死!自然有恥且格,既有恥且格,而復有凶惡之徒忽爲奇者,即吾得執而殺之,此謂用兵之徒作奇巧詐偽而亂人惑眾者也,則吾得執持而誅殺之。然以其是天之所惡,猶不得自專,故曰:孰敢。常有司殺者,司殺者謂天網也。且王者萬方有罪,當自責躬以俟天神自行誅殛也!豈可寄情遷怒、濫罰無辜,故曰:「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人之饑章第七十五

臣真述曰:此章言人君役繁賦厚、稅重入多,由此凶饑,理固然矣!又言有爲者,是人君好爲兵革之事。夫一家有兵,以及一鄉;一鄉有兵,以及一國;一國有兵,以及天下;天下有兵,亂靡有定,於是耕夫釋耒而執干戈,工女投機而休織紝,齊人編戶太半從戎,子弟父兄、鄰里宗黨同爲鋒俠,共作奸回,雖善誘恂恂,孰云孔易!故曰:難治。夫人之輕死者,爲君上營求之過厚,使下之人無聊,是以輕死,故歎曰:「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賢,猶善也。此謂好積財以貴其生者也,非保道以養其生者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臣真述曰:此章又極言柔弱之用,指陳生死之徒。臣愚,竊稽其深意,都在於兵強則不勝之義。又下文云:「木強則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者,蓋又切戒其兵強之患也!何者?夫兵者,所謂凶險之器、鬬爭之具,所觸之境與敵對者也。故兵強則主不憂,主不憂則將驕,將驕則卒暴。夫以不憂之君御驕將,以驕將臨暴卒,且敗覆之不暇,何勝敵之有哉?故夏商之衰,以百萬之師而傾四海;始皇之末,以一統之業而喪九州;項羽忽霸而遽亡,新莽既篡而旋滅,苻堅狼狽於淮上,隋煬分崩於楚宮。此數家之兵,皆多至數兆、少猶數億,無不自恃其成,以取其敗,此皆強則不勝之明驗也。又兵者求勝非難,持勝其難,唯有道之君然後能持勝。向數君之敗,皆由不能持勝之過也。豈不信哉!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臣真述曰:此一章所引張弓之喻者,正在於損益之道爾。言侯王若能知此損益利害之要,則天下將自均平矣!《易》曰:「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人爲非曰義,且成財者,耕織之人也;破財者,軍旅之人也。夫成者寡,而破者眾。此其所以長損不足,而奉有餘也。若使化兵爲農,損上益下,則自然無偏無黨、平施大同,故曰:「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此言理財正辭以佐佑人之義也。又聖人雖能變化兩儀,而不恃其力;雖能生成萬物,不處其功。蓋欲陰德潛行,不言所利,故曰:「不欲見賢。」見賢,謂揚己伐善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臣真述曰:此一章又特引水柔弱能攻堅強者也。嘗試論之曰:且夫五行之用土能制水,原其至極;土在水中,鑽石流金,無所不剋,萬川朝海,四海宗天,孰云剛強而有勝此?故曰:「其無以易之。」是以道君深嘆天下之人不能知此之妙用,勤而行之,故曰:「莫能知,莫能行。」復引聖人之言、受國之垢與其不祥,此所謂「百姓有過,在余一人;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王者之心誠兼此義,言之有似反倒,故曰:「正言若反。」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臣真述曰:夫天生蒸人,而大欲各存於心。爭勝逐利,背正爲邪。大者相讎,小者相怨。天既愍之,樹君以理,令其革弊,乃有餘弊生焉,豈得爲善也!故曰:「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持德信之心、行不言之教,加恩於九有,恕罪於萬方。夫契者,德信之謂。又吉事尚左,無問智愚,皆同赤子,故曰:「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也。」若人君不以道化天下,但齊之以刑、導之以政,即不得盡善之道,故曰:「無德司徹。」徹者,有迹之謂也。言守其禮法之徹迹耳。又言人君若長能體道理國者,則天地靈祇必常隆其景祚也,故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臣真述曰:此章言爲君之道,雖處大國之強,亦常須自爲卑小;雖有眾庶之力,亦常須自示寡弱。夫自爲卑小者,且無矜大之過,不失謙柔之道;自示寡弱者,且無恃賴之尤,不失隄防之備。設使國中有什人之豪、百人之長者,亦不任用以生其必。夫如是,則人各懷戀其生,畏重其死,既安鄉土寧、遠遷移又饋餉不行,則舟車無所用。戰爭既息,則兵甲無所陳。自然人致太平,以復結繩之政,由是甘其食、美其服,止足存於衷也;安其居、樂其俗,風化行於時也。自然鄰國對境,無相覬覦,詐偽不行,忠信爲寶,不相姑息,俱無聘問之私,不懷隱欺,自絕往來之禮,故曰:「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臣真述曰:此一章道君自以爲親著五千之文,將傳億萬之代,明彰日月,德合乾坤,弘大道先天而生表,聖人法地而理,定德仁之優劣,論禮義之重輕,去彼薄華!居斯厚實,是以重標三節,將明兩端,此蓋同出而異塗,言行之深戒者也。夫誠信者,不務諂諛、不矜捷給,無甘巧之說,絕詭飾之詞,安得而美哉!

夫善德善言,天之道也。聖人奉而行之,豈容辯偽生乎其間!又曰:「聖人不積者」,此言聖人非無積也,但以其財積而能散之,德積則能行之,故下文又言:「天之道利而不害」者,終欲重明聖人象天地之大德,以佐佑生生之理,故又曰:「聖人之道,爲而不爭。」夫聖人所以貴之者,無爲也。今此乃言「爲而不爭」,何也?臣以爲此之一章乃是八十篇之末章,此之一句又是五千文之末句,故知言之宗、事之君,其義盡在此矣!此蓋不言有爲與無爲,而直言爲者,欲其人君爲無爲也;又欲其無不爲也,其義明矣!夫一家不爭,即鬥訟息矣!一國不爭,即戰陣息矣!天下不爭,則征伐息矣!夫鬥訟息於家,戰陣息於國,征伐息於天下,此聖人之理也,故曰:「聖人之道,爲而不爭。」其此之謂歟!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卷之四

字數:4956,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