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志第二十二
濟南 平原 樂安 北海 東萊 齊國
右青州
南陽 南郡 江夏 零陵 桂陽 武陵 長沙
荊州
九江 丹陽 廬江 會稽 吳郡 豫章
右揚州
濟南國【故齊,文帝分。雒陽東千八百里。】十城,戶七萬八千五百四十四,口四十五萬三千三百八。
東平陵有鐵。有譚城。【故譚國。】有天山。 著 於陵【杜預曰縣西北有于亭。陳桓子以封齊公子周。】臺 菅有賴亭。【左傳哀六年公如賴。】 土鼓 梁鄒 鄒平 東朝陽【杜預曰縣西有崔城。】 歷城有鐵。有巨里聚。【耿弇破費敢處。皇覽曰:「太甲有冢,在歷山上。」】
平原郡【高帝置。雒陽北一千三百里。】九城,戶十五萬五千五百八十八,口百萬二千六百五十八。
平原【地道記曰有篤馬河。】 高唐濕水出。 般 鬲侯國。夏時有鬲君,滅浞立少康。【魏都賦注曰縣有蓋節淵。三齊記曰:「城南有蒲臺,高八十尺,秦始皇所頓處。在臺下縈蒲繫馬,今蒲猶縈者。」】 祝阿春秋時曰祝柯。【左傳哀十年「取犂及轅」,杜預曰縣西有轅城。故縣,省。】有野井亭。【左傳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杜預曰在縣東。】 樂陵 濕陰 安德侯國。 厭次本富平,明帝更名。
樂安國【高帝西平昌置,爲千乘,永元七年更名。雒陽東千五百二十里。】九城,戶七萬四千四百,口四十二萬四千七十五。
臨濟本狄,安帝更名。【地道記曰:「狄伐衞懿公。」】 千乘 高菀 樂安 博昌有薄姑城。【古薄姑氏,杜預曰薄姑地。】有貝中聚。【左傳齊侯田于貝丘,杜預曰縣南有地名貝(中)〔丘〕。】有時水。【左傳莊九年「戰于乾時」,杜預曰時水在縣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乾時。】 蓼城侯國。【杜預曰縣東北有攝城。】 利故屬齊。 益侯國,故屬北海。 壽光故屬北海。有灌亭。【古灌國。】
北海國【景帝置。建武十三年(有)〔省〕菑川、高密、膠東三國,以其縣屬。】十八城,戶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一,口八十五萬三千六百四。
劇有紀亭,古紀國。 營陵 平壽有斟城。【杜預曰有斟亭。古斟國,故縣,後省。】有寒亭,古寒國,浞封此。 都昌【左傳莊元年齊遷紀之鄑城。地道記曰鄑城在縣西。】 安丘有渠丘亭。【地道記曰有渠丘城。】 淳于永元九年復。有密鄉。【左傳隱二年紀莒盟密。故密鄉,在縣東北,後省。】 平昌侯國,故屬琅邪。有蔞鄉。【左傳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杜預曰縣西南有防亭。】 朱虛侯國,故屬琅邪,永初元年屬。【左傳莊元年齊遷紀郚,杜預曰朱虛縣東南有郚城。鄭志曰:「有小泰山,公玉帶曰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即此山也。」】 東安平故屬葘川。六國時曰安平。有酅亭。【故兆。左傳莊三年「紀季以酅入於齊」。地道紀有羌頭山。】 高密侯國。 昌安侯國,安帝復。 夷安侯國,安帝復。 膠東侯國。 即墨侯國。有棠鄉。【左傳襄六年圍棠,杜預曰棠國也。】 壯武安帝復。【故夷國。左傳隱元年紀伐夷。】 下密安帝復。 (拒)〔挺〕【地道記曰:「〔奚〕養澤在西,幽州藪。有萊山,萊王祠。」】 觀陽
東萊郡【高帝置。雒陽三千一百二十八里。】十三城,戶十萬四千二百九十七,口四十八萬四千三百九十三。
黃【地道記曰:「縣東二百三十里至海中,連岑有土道,秦始皇登此山,列二碑,東二百三十里有始皇、漢武帝二碑。」】 牟平 惤侯國。【地道記曰有百枝萊君祠。三齊記曰:「南有蹲犬山,山似犬蹲,有神,劉寵出西都,經此山,山犬吠之,寵曰『山神謂我人也』。」】 曲成侯國。【前書禱萬里沙,在縣。】 掖侯國。有過鄉。【故過國。】 當利侯國。 東牟侯國。 昌陽 盧鄉 長廣故屬琅邪。 黔陬侯國,故屬琅邪。有介亭。【左傳襄二十四年「伐莒,侵介根」,杜預曰縣東北計基城。號介國。】 葛盧有尤涉亭。 不(期)〔其〕侯國,故屬琅邪。【三齊記曰:「鄭玄教授不(期)〔其〕山,山下生草大如䪥,葉長一尺餘,堅刃異常,土人名曰康成書帶。」】
齊國【秦置。雒陽東千八百里。】六城,戶六萬四千四百一十五,口四十九萬一千七百六十五。
臨葘本齊,刺史治。【爾雅十藪,齊有海隅,郭璞曰海濱廣斥。左傳齊戍葵丘,杜預曰在縣西。皇覽曰:「呂尚冢在縣城南,去縣十餘里,在齊桓公冢南。菑水南桓公冢西北有晏嬰冢。」孟子注曰:「南小山,曰牛山。」博物記曰縣西有袁婁。】 西安有棘里亭。【杜預曰在縣東。陳桓子封子山。】有蘧丘里,古渠丘。 昌國 臨朐有三亭,古郱邑。【左傳莊元年齊所徙,杜預曰在縣東南。應劭曰伯氏邑也。地道記曰有石高山。】 廣 般陽故屬濟南。
右青州刺史部,郡、國六,縣六十五。
南陽郡【秦置。雒陽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
宛本申伯國。【荊州記曰:「郡城周三十六里。」博物記有申亭。南都賦注曰有玉池、澤陂。】有南就聚。有瓜里津。【東觀書鄧奉拒光武瓜里。】有夕陽聚。【袁山松書曰:「賈復從擊鄧奉,追至夕陽聚。」】有東武亭。 冠軍邑。 葉有長山,曰方城。【杜預曰方城山在縣南。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爲城」。皇覽曰:「縣西北去城三里葉公諸梁冢,近縣祠之,曰葉君丘。」】有卷城。【左傳昭二十五年楚子使季然郭卷。】 新野有東鄉,故新都。【王莽封也。】有黃郵聚。【吳漢破秦豐地。】 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古今注曰:「建武十八年,使中郎將耿遵築城。」】有上唐鄉。【前志曰故唐國。下江兵,荊州軍。】 西鄂【有精山,朱儁破孫夏。山海經曰:「有豐山,神耕父處之,常遊清泠之淵,出入有光,見即其國爲敗。有九鍾焉,是知霜鳴。」郭璞曰:「清泠水在西鄂縣山上,神來時水赤光耀,今有屋祠也。霜降則鍾鳴,故言知也。物有自然感應,而不可爲也。」南都賦注:「耕父,旱鬼也。」皇覽曰王子朝冢在縣西。】 雉【博物記曰滍水出。】 魯陽有魯山。【前志曰古魯縣。南都賦注:「有堯山,封劉累,立堯祠。」】有牛蘭累亭。【謝沈書云牛蘭山也。】 犨 堵陽 博望 舞陰邑。 比陽 復陽侯國。有杏聚。 平氏桐柏大復山,淮水出。【前書曰在縣南。荊州記曰:「桐柏淮源涌發,其中潛流三十里,東出大復山南,山南有淮源廟。」博物記曰:「有陽山,出紫草。」】有宜秋聚。【伯升見下江兵。】 棘陽【荊州記曰東北百里有謝城。】有藍鄉。【伯升襲甄阜(也)〔處〕。】有黃淳聚。【又伯升攻梁丘賜。杜預曰蓼國在東南。前志蓼國湖陽是。】 湖陽邑。【荊州記曰:「樊重母畏雷,爲石室避之,悉以文石爲階,今存。」】 隨【古隨國。】西有斷蛇丘。【即銜珠之蛇也。杜預曰有賴亭。左傳僖十五年齊伐厲,在縣北。帝王世記曰:「神農氏起列山,謂列山氏,今隨厲鄉是也。」荊州記曰:「縣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農所生。又有周迴一頃二十畝地,外有兩重壍,中有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眾井動,即此地爲神農社,年常祠之。」】 育陽邑。有小長安。【漢軍爲甄阜所破處。】有東陽聚。【朱祐破張成處。】 涅陽 陰 酇 鄧有鄾聚。【左傳桓九年楚師圍鄾。】 山都侯國。 酈侯國。【荊州記曰:「縣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極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復穿井,仰飲此水,上壽百二十三十,中壽百餘,七十者猶以爲夭。漢司空王暢、太傅袁隗爲南陽令,縣月送三十餘石,飲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廣父患風羸,南陽恆汲飲此水,疾遂瘳。此菊莖短花大,食之甘美,異於餘菊。廣又收其實,種之京師,遂處處傳植之。」】 穰 朝陽【南都賦陂澤有鉗盧,注曰在縣。】 蔡陽侯國。【襄陽耆舊傳曰:「有松子亭,下有神陂,中多魚,人捕不可得。」南都賦所稱。】 安眾侯國。【博物記曰:「有土魯山,出紫石英。」】 筑陽侯國。有涉都鄉。【杜預曰穀國在縣北。博物記曰今穀亭。荊州記曰:「縣北四里有開林山,西北有䪥山。」】 武當有和成聚。【荊州記曰:「縣有女思山,南二百里。有武當。」】 順陽侯國,故博山。有須聚。 成都 襄鄉 南鄉 丹水故屬弘農。【南鄉、丹水二縣有商城,張儀與楚商於之地。】有章密鄉。有三戶亭。【左傳哀四年晉執蠻子畀楚師。】 析故屬弘農,故楚白羽邑。【左傳昭十八年「許遷于白羽。」】有武關,在縣西。【南都賦曰武關在其西,文穎曰去縣百七十里。】有豐鄉城。【左傳哀四年「司馬起豐、析」。荊州記曰:「縣有龍淵,深不測。縣北有馬頭山。」】
南郡【秦置。雒陽南一千五百里。】十七城,戶十六萬二千五百七十,口七十四萬七千六百四。
江陵【史記曰楚熊渠立長子康爲句亶王,張瑩曰今江陵也。皇覽曰:「孫叔敖冢在城中白土里。」】有津鄉。【左傳莊十九年楚子大敗於津。荊州記曰:「縣東三里餘有三湖,湖東有水,名萇谷,又西北有小城名曰冶父,左傳曰:『莫敖縊于荒谷,羣帥囚于冶父。』縣北十餘里有紀南城,楚王所都。東南有郢城,子囊所城。」史記蘇秦說楚威王:「楚東有夏州。」左傳楚莊伐陳,鄉取一人以歸,謂之夏州。今夏口城有洲,名夏口。】 巫西有白帝城。【郭璞曰有巫山。】 秭歸本(歸)國。【杜預曰夔國。荊州記曰:「縣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方七頃,累石爲屋基,今其地名樂平。宅東北六十里有女須廟。」】 中盧侯國。【襄陽耆舊傳曰:「古盧戎也。縣西山中有一道,漢時常有數百匹馬出其中,馬形皆小,似巴、滇馬。三國時陸遜攻襄陽,又值(比)〔此〕穴中有數十匹馬出,遜載還建業。蜀使來,有五部兵家滇池者,識其馬色,云亡父所乘,對之流涕。」荊州記云:「是析縣馬頭山。又縣南十五里有疎水,東流注沔。水中有物如馬,甲如鮮鯉,〔射〕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磧上自曝,膝頭似虎掌爪。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或曰,生得者,摘其鼻,厭可小,小便名爲木盧。」】 編有藍口聚。【下江兵所據。左傳鬬緡以權叛,楚遷於那處,杜預曰:縣東南有那口城。】 當陽【杜預曰縣東〔南〕有權城。楚武王所剋。荊州記曰:「縣東南有麥城,城東有廬城,沮水西有磨城,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麥城。」】 華容侯國。雲夢澤在南。【杜預曰州國在縣東〔南〕。枝江縣有雲夢城,江夏安陸縣東南有雲夢城,或曰華容縣東南亦有雲夢。巴丘湖,江南之雲夢也。爾雅十藪,楚有雲夢,郭璞曰巴丘湖是也。】襄陽有阿頭山。【岑彭破張楊。襄陽耆舊傳曰:「縣西九里有(萬)〔方〕山,父老傳云交甫所見游女處,此山之下曲隈是也。」荊州記曰:「襄陽舊楚之北津,從襄陽渡江,經南陽,出方關,是周、鄭、晉、衞之道,其東津經江夏,出平睾關,是通陳、蔡、齊、宋之道。」】 邔侯國。有犁丘城。【朱祐禽秦豐蘇嶺山。】 宜城侯國。【杜預曰縣西舊羅國,後徙枝江。】 鄀侯國,永平元年復。【左傳楚文王伐黃,還及湫,杜預曰縣東南有湫城。】 臨沮侯國。有荊山。【山海經曰:「其陽多鐵,其陰多赤金,其(東)〔中〕多牛。」荊州記曰:「西北三十里有清谿,谿北即荊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處。」南都賦注曰:「漢水至荊山,東別流,爲滄浪之水。」】 枝江侯國。本羅國。有丹陽聚。【史記曰秦、齊破楚屈匄,遂取丹陽。】 夷道【荊州記曰縣西北有宜陽山,東南有羊腸山。】 夷陵有荊門,【岑彭破田戎處。】虎牙山。【荊州記曰:「荊門,江南;虎牙,江北。虎牙有文如齒牙,荊門上合下開。」】 州陵【史記楚考烈王納州于秦。】 很山故屬武陵。
江夏郡【高帝置。雒陽南千五百里。】十四城,戶五萬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萬五千四百六十四。
西陵 西陽 軑侯國。【杜預曰:「古䢵國,在東南,有䢵城。」】 鄳【史記曰无忌說魏安僖王曰「秦不敢攻冥阨之塞」,徐廣云即此縣也。】 竟陵侯國。有鄖鄉。【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蒲騷」。】(立)〔有〕章山,本內方。【荊州記曰:「山高三十丈,周迴百餘里。」縣東有(申)〔臼〕水。左傳楚公子比爲王次魚陂,杜預曰在縣西北。】 雲杜【杜預曰縣東南有鄖城,故國。】 沙羡 邾【地道記曰:「楚滅邾,徙其君此城。」】下雉 蘄春侯國。 鄂 平春侯國。 南新市侯國。【案本傳有離鄉聚、綠林。】 安陸
零陵郡【武帝置。雒陽南三千三百里。】十三城,戶二十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四,口百萬一千五百七十八。
泉陵 零陵陽朔山,湘水出。【羅含湘中記曰:「有營水,有洮水,有灌水,有祁水,有宜水,有(春)〔舂〕水,有烝水,有耒水,有米水,有淥水,有連水,有(倒)〔瀏〕水,有(僞)〔潙〕水,有(伯)〔汨〕水,有資水,皆注湘。」】 營道南有九疑山。【舜之所葬。郭璞山海經注曰:「其山九谿皆相似,故曰九疑。」湘州營陽郡記曰:「山下有舜祠,故老相傳,舜登九疑。」】 營浦【營陽郡記曰:「縣南三里餘有舜南巡止宿處,今立廟。」】 泠道【有(春)〔舂〕陵鄉。】 洮陽 都梁有路山。 夫夷侯國(故屬長沙)。始安侯國。【始安郡記曰縣東有駮樂山,東有遼山。】 重安侯國,故鍾武,永建三年更名。 湘鄉 昭陽侯國。【荊州記,縣東有余水,傍有漁父廟。】 烝陽侯國,故屬長沙。
桂陽郡【高帝置。上領山。在雒陽南三千九百里。】十一城,戶十三萬五千二十九,口五十萬一千四百三。
郴有客嶺山。【湘中記曰:「項籍徙義帝於郴而害之,今有義陵祠。又縣南十數里有馬嶺山,山有仙人蘇耽壇。」荊州記曰:「城南六里縣西北有溫泉,其下流有數十畝田,常十二月下種,明年三月新穀便登,一年三熟。」】 便 耒陽有鐵。 陰山 南平 臨武 桂陽 含洭 湞陽有苲領山。【始興郡記有吳山。】 曲江【始興郡記縣北有臨沅山。】 漢寧永和元年置。
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雒陽南二千一百里。】【先賢傳曰:「晉代太守趙厥問主簿潘京曰:『貴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爲所攻破,光武時移東出,遂得見全,先識易號。傳曰「止戈爲武,高平曰陵」,於是改名焉。』」臣昭案:前書本名武陵,不知此對何據而出。荊州記曰:「郡社中木麃樹,是光武種至今也。」】十二城,戶四萬六千六百七十二,口二十五萬九百一十三。
臨沅【荊州記曰:「縣南臨沅水,水源出牂牁且蘭縣,至郡界分爲五谿,故云五谿蠻。」】漢壽故索,陽嘉三年更名,刺史治。【漢官儀曰去雒陽三千里。】 孱陵【魏氏春秋曰:「劉備在荊州所都,改曰公安。」】 零陽 充 沅陵先有壺頭山。【馬援軍度處。有松梁山,山有石,開處數十丈,其上名曰天門。】 辰陽 酉陽 遷陵 鐔成 沅南建武二十六年置。 作唐
長沙郡【秦置。雒陽南二千八百里。】十三城,戶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萬九千三百七十二。
臨湘 攸 荼陵 安城 酃【荊州記曰:「有酃湖,周迴三里。取湖水爲酒,酒極甘美。」湘東記曰:「縣西南母山,周迴四百里。」】 湘南侯國。衡山在東南。【郭璞曰:「山別名岣嶁。」湘中記曰:「衡山有玉牒,禹案其文以治水。遙望衡山如陣雲,沿湘千里,九向九背,迺不復見。」】 連道 昭陵 益陽【荊州記曰:「縣南十里有平岡,岡有金井數百,淺者四五尺,深者不測。俗傳云有金人以杖撞地,輒便成井。」】 下雋 羅【帝王世記曰:「有黃陵亭。」(洞)〔湘〕中記亦云二妃之神。劉表爲之立碑。】 醴陵【荊州記曰:「縣東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三石室,室中有石牀石臼。父老相傳,昔有道士學仙此室,即合金沙之臼。」】 容陵
右荊州刺史部,郡七,縣、邑、侯國百一十七。【魏氏春秋:「建安二十四年,吳分巫、秭歸爲固陵郡。二十五年,分南郡之巫、秭歸、夷陵、臨沮並房陵、上庸、西城七縣爲新城郡。」】
九江郡【秦置。雒陽東一千五百里。】十四城,戶八萬九千四百三十六,口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二十六。
陰陵 壽春【漢官云刺史治,去雒陽千三百里,與志不同。】 浚遒【左傳哀十二年會吳于橐臯,杜預曰在縣東南。案宋均傳,縣有唐后二山。】 成德 西曲陽 合肥侯國。 歷陽侯國,刺史治。 當塗有馬丘聚,徐鳳反於此。【帝王世記曰:「禹會諸侯塗山。」皇覽曰:「楚大夫子思冢在縣東山鄉西,去縣四十里。子思造芍陂。」】 全椒 鍾離侯國。 阜陵 下蔡故屬沛。【左傳成七年吳入州來,杜預曰下蔡縣。】 平阿故屬沛。有塗山。【應劭云山在當塗。左傳「穆有塗山之會」。】 義成故屬沛。
丹陽郡【秦鄣郡,武帝更名。雒陽東二千一百六十里。建安十三年,孫權分新都郡。】十六城,戶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五百四十五。
宛陵 溧陽 丹陽 故鄣【秦鄣郡所治。吳興記曰:「中平〔二〕年,分縣南置安吉縣。光和末,張角亂,此鄉守險助國,漢嘉之,故立縣。中平二年,又分立原鄉縣。」】 於潛 涇 歙【山海經曰三天子鄣山在閩西海北,郭璞曰在縣東,今謂之玉山。魏氏春秋有安勒烏邪山。】 黝【魏氏春秋有林歷山。】 陵陽【陵陽子明得仙於此縣山,故以爲名。】 蕪湖中江在西。【左傳襄三年楚子伐吳,剋鳩茲,杜預曰在縣之東。】 秣陵【其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建安十六年,孫權改曰建業。十七年,城石頭。】南有牛渚。 湖熟侯國。 句容 江乘 春穀 石城
廬江郡【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七百里。】十四城,戶十萬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三。
舒有桐鄉。【古桐國。左傳昭五年吳敗楚鵲岸,杜預曰縣有鵲尾渚。】 雩婁侯國。 尋陽【有置馬亭,劉勳士眾散處。】南有九江,東合爲大江。【釋慧遠廬山記略曰:「山在尋陽南,南濱宮亭湖,北對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餘里。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爲仙人之廬而命焉。其山大嶺凡七重,圓基,周迴垂五百里。其南嶺臨宮亭湖,下有神廟。七嶺會同,莫升之者。東南有香爐山,其上氛氳若香煙。西南中石門前有雙闕,壁立千餘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鳥獸草木之美,靈藥芳林之奇,所稱名代。」豫章舊志:「匡俗字君平,夏禹之苗裔也。」】 潛【左傳曰昭三十一年「吳人侵楚伐夷,侵潛、六,楚沈尹戍帥師救潛」是也。潛有天柱山。】 臨湖侯國。 龍舒侯國。 襄安 晥有鐵。 居巢侯國。【皇覽曰:「范增冢在郭東。又庭中亞父井,吏民皆祭亞父於居巢庭上,長吏初(親)〔視〕事,皆祭而後從政,後更造祠於東。」廣志曰有二大湖。】 六安國。【皇覽曰臯陶冢在縣。】 蓼侯國。 安豐有大別山。【左傳昭二十三年吳敗諸侯之師于雞父,杜預曰縣南有雞備亭。】 陽泉侯國。【廣志曰有陽泉湖。】 安風侯國。
會稽郡【秦置。本治吳,立郡吳,乃移山陰。雒陽東三千八百里。】十四城,戶十二萬三千九十,口四十八萬一千一百九十六。
山陰【越絕曰:「句踐小城山陰是也。稷山者,句踐(濟戎)〔齋戒〕臺。」吳越春秋曰:「句踐築城已成,怪山自至。怪山者,琅耶海中山也。一夕自來,故名怪山。」】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冢。【山海經曰:「會稽之山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瑛)〔玞〕石。」郭璞曰有禹井。越絕曰有重山,句踐葬大夫種。】有浙江。【郭璞注山海經曰江出歙縣玉山。】 鄮 烏傷【越絕曰:「有常山,古聖所采藥,高且神。」英雄交爭記曰:「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爲長山縣。」】 諸暨【越絕曰,興平二年分立吳寧縣。】 餘暨【越絕曰西施之所出。謝承書有涉屋山。魏都賦注有蕭山,潘水出焉。】 太末【左傳謂姑蔑。初平三年,分立新安縣。建安四年,孫氏分立豐安縣。二十三年,立遂昌縣。東陽記:「縣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遠望盡如蓮花。龍丘(長)〔萇〕隱居於此,因以爲名。其峯際復有巖穴,外如牎牖,中有石林。巖前有一桃樹,其實甚甘,非山中自有,莫知誰植。」】 上虞【漢末分南鄉立始寧縣。】 剡 餘姚 句章【山海經曰:「餘句之山,無草木,多金玉。」郭璞曰:「山在餘姚南,句章北,故二縣因以爲名。」句踐欲遷吳王於甬東,韋昭曰縣東洲。】 鄞 章安故(治)〔冶〕,閩越地,光武更名。【晉(元)〔太〕康記曰本鄞縣南之迴浦鄉,章帝章和元年立。未詳。】 永寧永和三年以章安縣東甌鄉爲縣。 東部侯國。
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雒陽東三千二百里。】十三城,戶十六萬四千一百六十四,口七十萬七百八十二。
吳本國。【越絕曰:「吳大城,闔閭所造,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又有伍子胥城,居巢城。昌門外闔閭冢虎丘。穹隆,赤松子所取赤石脂也,去縣二十里。有(鹿)〔麋〕湖,欐谿城。又石城,闔閭置美〔人〕山。虞山,巫咸山。」皇覽曰:「縣東門外孫武冢。又要離冢,縣西南。」】震澤在西,後名具區澤。【爾雅十藪,吳越之閒有具區,郭璞曰縣南太湖也。中有包山,山下有洞庭,穴道潛行水底,去無所不通,號爲地脉。越絕書曰「湖周三萬六千頃」。又有大雷山,小雷山,周處風土記曰舜漁澤之所。臣昭案:此僻在成陽是也。又吳伐越,敗之夫椒,杜預曰太湖中椒山是也。】 海鹽【案今計偕簿,縣之故治,順帝時陷而爲湖,今謂爲當湖。大旱湖竭,城郭之處可識。】 烏程【左傳襄三年楚伐吳至於衡山,杜預曰在縣南。或云丹陽縣之橫山,去鳩茲不遠,子重所至也。吳興記曰:「縣西北(其)〔卞〕山有項籍祠。興平二年,太守許貢奏分縣爲永縣。」】 餘杭【顧夷曰:「秦始皇至會稽經此,立爲縣。」史記曰,始皇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徐廣曰餘杭也。臣昭案:始皇所過乃在錢塘、富春,豈近餘杭之界乎?】 毗陵季札所居。北江在北。【越絕曰:「縣南城,(在荒)〔古淹〕地。上湖中冢者,季子冢也。名延陵墟。」皇覽曰暨陽鄉。】 丹徒【春秋曰朱方。】 曲阿 由拳【左傳曰越敗吳於檇李,杜預曰縣南醉李城也。干寶搜神記曰:「秦始皇東巡,望氣者云『五百年後,江東有天子氣。』始皇至,令囚徒十萬人掘汙其地,表以惡名,故改之曰由拳縣。」】 安【越絕曰:「有西岑冢,越王孫開所立,以備春申君,使其子守之,子死遂葬城中。」】 富春 陽羨邑。【郭璞曰:「縣有張公山,洞密有二堂。」】 無錫侯國。【史記曰:「春申君城故吳墟,以自爲都邑。」城在無錫。皇覽曰:「吳王太伯冢在吳縣北梅里聚,去城十里。太伯始所居地名句吳。」臣昭案:無錫縣東皇山有太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舊宅、井猶存。臣昭以爲即宅爲置廟,不如皇覽所說也。越絕曰:「縣西龍尾陵道,春申君初封吳所造。」臣昭案:今見在,自是山名,非築陵道。】 婁
豫章郡【高帝置。雒陽南二千七百里。】二十一城,戶四十萬六千四百九十六,口百六十六萬八千九百六。【豫章記曰:「新吳、上蔡、永脩縣,並中平〔中〕立。豫章縣,建安立。上蔡民分徙此地,立名上蔡。」】
南昌【豫章記曰:「江、淮唯此縣及吳、臨湘三縣是令。」】 建城【此地立名上蔡者。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 新淦 宜春 廬陵【興平元年,孫策分立廬陵郡。】 贛有豫章水。 雩都南野有臺領山。 南城 鄱陽有鄱水。黃金采。【建安十五年,孫權分立鄱陽郡,治縣。】 歷陵有傅昜山。 餘汗 鄡陽 彭澤彭蠡澤在西。 柴桑 艾【左傳哀二十年吳公子慶忌所居。】 海昬侯國。【在昌邑城。豫章記曰:「城東十三里,縣列江邊,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故謂之慨口。」】 平都侯國,故安平。 石陽 臨汝永元八年置。 建昌永元十六年分海昬置。
右揚州刺史部,郡六,縣、邑、侯國九十二。
左傳哀六年公如賴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左傳云「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此云「公」,誤也。
濕水出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及水經注「濕」作「漯」,說文從水㬎聲。
杜預曰縣西有轅城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案地理志轅縣屬平原,水經作「援」,酈元引杜預釋地,云轅即援也,濟南祝阿縣有援城。
濕陰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亦作「漯陰」,說見上。杜預注左傳,又作「隰」也。
高帝西平昌置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文當云「高帝置」,不應有「西平昌」三字,其爲衍字無疑。後讀宦者傳,彭愷爲西平昌侯,注云西平昌縣屬平原郡,乃悟此三字當屬上文平原郡,而平原郡九城當爲十城,因此三字錯入樂安注中,校書者遂改「十」爲「九」,以合見成之數耳。又按:張森楷謂錢說致確,但前志平原有平昌縣,當即此西平昌,漏未引及。
高菀 殿本「菀」作「苑」。按:前志作「宛」,菀、苑、宛三字古通作。
古薄姑氏 按:汲本作「左傳姑氏」。惠棟謂當作「古薄姑氏」,「蒲姑」諸本皆訛作「薄姑」,或脫「蒲」字。
杜預曰縣東北有攝城 按:集解引洪頤煊說,謂左昭二十年傳「聊、攝以東」,杜注「聊、攝,齊西界也,平原聊城縣東北有攝城」。蓼城非聊城,注誤證。
景帝置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前志爲北海郡,故注云「景帝置」,此國爲世祖所立,不得依用其文,當云「景帝置郡」,下接「建武」云云,乃爲可通。
(有)〔省〕菑川高密膠東三國 按:校補謂「有」乃「省」之譌,各本皆未正。今據改。
故兆 按:集解引陳景雲說,謂注「故兆」未詳,疑「故紀邑」之訛。
杜預曰棠國也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案左傳注原文「棠,萊邑也。北海即墨縣有棠鄉」。此作「棠國也」,非是。
(拒)〔挺〕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拒」當作「挺」。宋書州郡志注挺令,前漢屬膠東,後漢屬北海。或以琅邪之柜當之,琅邪之柜從木不從手,志不言故屬琅邪,字形偏旁亦異,故知非也。王先謙謂錢說是,今據改。
地道記曰〔奚〕養澤在西 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按:錢氏謂注所引地道記,即前志琅邪長廣注文,「養澤」上當有「奚」字。後漢長廣改屬東萊,劉氏不注於東萊之長廣,而注於北海之拒,未詳其故。
惤侯國 張森楷校勘記謂案說文,從心之「惤」是河南密縣亭,從巾之「㡉」是東萊縣,則此當從巾而從心,誤也。今按:張說是。前志作「㡉」,王先謙謂說文「㡉布出東萊,從巾弦聲」,是作「㡉」爲正,縣蓋以布得名也。
不(期)〔其〕 按:前志作「不其」,惠棟、齊召南皆謂作「不期」誤,今據改。注同。
秦置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齊古建國,非秦置,秦置齊郡耳。前志亦是齊郡。此當詳其沿革之由,第云「秦置」,殊疏。或「置」下有「郡」字,誤奪去。
有三亭古郱邑 按:校補引錢大昭說,謂「三」字誤,或是「郱」字。
有長山曰方城 按:前志作「有長城號曰方城」。惠棟補注引水經注、晉志及盛宏之荊州記,證「長山」當作「長城」。
杜預曰方城山在縣南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爲城 按:殿本考證謂推尋文義,當云「左傳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爲城』,杜預曰方城山在縣南」。今此文誤倒。
博物記曰滍水出 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此引博物記疑當在「魯陽」下。說文滍水出南陽魯陽堯山,東北入汝。灃水出南陽雉衡山,東入汝。前志亦云魯陽有魯山,滍水所出,東北至定陵入汝。雉衡山灃水所出,東至𨜘入汝。水經說同。明此注誤。
伯升襲甄阜(也)〔處〕 據汲本、殿本改。按:「也」疑爲「地」字之譌。
涅陽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安帝妹涅陽公主食邑,當有「邑」字。
有章密鄉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及水經丹水注皆作「密陽鄉」。
秭歸本(歸)國 據汲本刪。按:殿本考證謂推尋文義,「國」上衍一「歸」字,注杜預曰夔國,非歸國明矣。
甲如鮮鯉 按:汲本「鮮」作「鮫」。王先謙謂水經沔水注作「鯪」。
摘其鼻厭可小小便名爲木盧 按:水經沔水注作「摘其臯厭可小小使名爲水虎者也」。王先謙謂「厭字屬下,即厭勝之厭」。又按:何焯據殘宋本校,改「木」爲「水」。
城東有廬城 按:汲本「廬」作「盧」。王先謙謂水經沮水注作「驢」,諺云「東驢西磨,麥城自破」。
縣西九里有(萬)〔方〕山 據汲本、殿本改。按:疑「方」原譌「万」,傳寫譌爲「萬」也。
其(東)〔中〕多牛 據殿本、集解本改。按:今山海經作「其中多犛牛」。
很山 汲本、殿本「很」作「佷」。按:前志作「佷」,惠棟謂宋書州郡志作「很」。
軑 原譌「軑」,逕據集解本改。按:前志作「軑」,孟康曰音汏。補注引周壽昌曰:「說文軑,車輨也。從車大聲。今從犬者,誤。」
(立)〔有〕章山 集解引惠棟說,謂案前志及晉志,「立」字衍。校補謂「立」當作「有」,涉下「章」字而譌。今據改。
縣東有(申)〔臼〕水 集解引錢大昭說,謂「申」當作「臼」,左傳定五年,「涉于成臼」,杜注「竟陵縣有臼水,出聊屈山,西南入漢」。今據改。
陽朔山 按:校補謂案前志作「陽海山」,說文同。水經注謂陽海山即陽朔山。
夫夷侯國(故屬長沙) 集解引惠棟說,謂案前志,夫夷本屬零陵,長沙無是縣,此四字衍文。今據刪。
高帝置上領山在雒陽南三千九百里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上領山」三字于上下文皆不屬,不知何縣下山脫攛于此,俟詳攷之。
晉代太守趙厥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晉書「厥」作「廞」。又引周壽昌說,謂延江水注引先賢傳同,惟「趙厥」作「趙偉」。
攸 前志作「收」。按:攸,孟康音收,前志因譌「收」,詳漢書補注。
荼陵 汲本、殿本「荼」作「茶」。今按前志,殿本作「茶陵」,補注本據汲本作「荼陵」。王先謙據說文,謂荼與茶通。
安城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及州郡志皆作「安成」。王先謙謂城成通作。
丹陽郡 殿本考證謂「陽」當作「楊」。今按:前志作「揚」。補注引宋祁說,謂當作「陽」。又引王鳴盛說,謂「揚」字从手,其屬縣丹陽則从𨸏,而南監本俱作「陽」,晉志或作「揚」,或作「陽」,而屬縣則作「楊」,且注云「丹陽山,多赤柳,在西」,然則縣名从木甚明,而郡亦當以此得名,凡从手从𨸏,皆傳寫誤也。
丹陽 集解引惠棟說,謂案晉志「陽」當作「楊」。今按:前志作「陽」。
中平〔二〕年 集解引惠棟說,謂沈約、歐陽忞皆云中平二年,諸本脫「二」字。今據補。
今謂之玉山 殿本作「今謂之三王山」。按:今山海經郭注亦作「三王山」,然歙縣玉山並見會稽郡注,則作「玉山」爲是,何焯校本亦作「玉山」,殿本殆據今山海經改也。
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國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應作「十三年」。後章帝元和二年,復改廬江爲六安國,至章和二年,和帝即位,復省六安入廬江,此注未明。今據齊說,補一「三」字。
縣南有雞備亭 殿本考證謂何焯校本「備」改「人」。今按:今杜注亦作「備」,何氏殆據殘宋本改也。
立郡吳 殿本考證謂當改「吳立郡」。今按:校補謂立郡吳,謂縣升爲郡也,改之於說反窒。
稷山者句踐(濟戎)〔齋戒〕臺 殿本「者」作「有」。汲本、殿本「濟戎臺」皆作「齋戒臺」。按:越絕書作「齋戒臺」,寶慶會稽縣志云「稷山在縣東五十三里,亦名齋臺山」,則以作「齋戒」爲是,今據汲本、殿本改。
下多(瑛)〔玞〕石 據殿本改。按:今山海經作「玞」,注云「砆武,大石似玉」。
江出歙縣玉山 按:今山海經郭注云「按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縣南蠻中,東入海,今錢唐浙江是也。黟即歙也」。
潘水出焉 汲本、殿本「潘」作「潛」。按:前書補注王先謙謂潛水即潘水也。
建安四年孫氏分立豐安縣二十三年立遂昌縣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宋書州郡志與此異,未知孰是。
龍丘(長)〔萇〕隱居於此 殿本考證謂「長」當作「萇」。按:集解引馬與龍云,龍丘萇見任延傳。今據改。
章安故(治)〔冶〕閩越地光武更名 殿本「治」作「冶」,王先謙謂作「冶」是,今據改。今按:通鑑胡注引洪氏隸釋,謂中有脫文,當作「章安故回浦,章帝更名,東侯官故冶,閩越地,光武更名」,於文乃足。此郡之末有「東部侯國」四字,却是衍文。說詳通鑑漢獻帝建安元年注。又按:集解引惠棟說,謂「閩越地」宋書州郡志作「閩中地」。又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鄭宏傳,舊交阯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汎海而至。所云東冶,即會稽之冶縣。宏以章帝建初八年爲大司農,其時尚稱東冶,則非光武更名明矣。
晉(元)〔太〕康記曰本鄞縣南之迴浦鄉 錢大昕謂「元康」當作「太康」,今據改。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攷班志冶與回浦本是二縣,意者東漢初嘗省迴浦入鄞縣,故有「回浦鄉」之稱。今按:洪氏隸釋謂鄞及回浦皆西漢縣名,謂西漢割郡而置縣,或未可知。至章帝時,回浦已非鄉矣。太康所紀,亦誤也。說詳通鑑漢獻帝建安元年胡注引。
東部侯國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宋書州郡志侯官,前漢無,後漢曰東侯官,屬會稽。此「東部侯國」當即「東侯官」之譌,漢時未見有封東部侯者也。今按:錢說是,然此四字却是衍文,說見上。
十三城 按:據錢大昕考證,當作「十二城」,詳下安縣條校勘記。
又石城闔閭置美〔人〕山 集解引惠棟說,謂「美山」無攷,案越紐錄曰「石城,闔閭置美人山」,脫「人」字也。今據補。
虞山巫咸山 按:「巫咸山」之「山」,疑當作「出」。今本越絕書作「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寰宇記九十一作「巫咸所居」。
順帝時陷而爲湖 按:集解引洪亮吉說,謂水經注「順帝」作「安帝」。
縣南城(在荒)〔古淹〕地上湖中冢者季子冢也 汲本「在荒地」作「在荒連」,此據殿本改。按:今越絕書云「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又云「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縣七十里,上湖通上洲」。殿本殆據越絕書改也。
安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漢、晉、宋志皆無此縣,本志又不言何年所置,前無所承,後無所併,疑即「婁」之訛,因「婁」脫其半而爲「安」,校者不能是正,疑有脫漏,又增「婁」於「無錫」後,並改「十二」城爲「十三」。
婁 殿本考證謂監本脫此一縣,依宋本添。按:前安縣即婁縣之誤,後人不曉,增此一縣,說見上。
此地立名上蔡者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案上文豫章郡戶口下分注「豫章記曰」一條三十二字,應在此文之下。徧檢本志,引書必有所指。上文豫章記言「上蔡民分徙此地」,即「此地立名上蔡者」之注解也。不知何以將「豫章記」一條移置於前,後人遂無糾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