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1. 卷二 史部
    2. 編年類
      1. 資治通鑑釋文三十卷(宋刊本 十萬卷樓叢書本)
      2. 編年通載四卷
    3. 紀事本末類
      1.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
    4. 雜史
      1. 類建炎筆録三卷(函海本)
      2. 中興兩朝聖政六十四卷(宋刊巾箱本)
      3. 元祕史十五卷(連筠簃叢書本)
      4. 皇元征緬録一卷(傳望樓金帚編本 守山閣叢書本)
      5. 招捕總録一卷(守山閣叢書本)
    5. 詔令奏議類
      1. 陸宣公奏議註(原本書名上冠唐字。今删。)十五卷(元至正刊本 十萬卷樓叢書本)
    6. 傳記類
      1. 諸葛武侯傳一卷(明辨齋叢書本)
      2. 徐文清公家傳一卷
      3. 運使復齋郭公言行録一卷
    7. 載記類
      1. 九國志十二卷(傳望樓金帚編本 守山閣叢書本 海山仙館叢書本 粤雅堂叢書本)
    8. 地理類
      1. 輿地紀勝二百卷(伍崇曜刊本)
      2. 兩京新記一卷(佚存叢書本 粤雅堂叢書本)
      3. 淳祐臨安志六卷
      4. 雲間志三卷
      5. 嘉定鎮江志二十二卷(丹徒包氏刊本)
      6. 玉峯志三卷玉峯續志一卷
      7. 至順鎮江志二十一卷(丹徒包氏刊本)
      8. 崑山郡志六卷
      9. 重修琴川志十五卷
      10. 南嶽總勝集三卷
      11. 莆陽比事七卷(明林文豪刊本)
      12. 遊志續編二卷
      13. 長春子遊記二卷(連筠簃叢書本)
    9. 職官類
      1. 臣軌二卷(佚存叢書本 傳望樓金帚編本)
    10. 政書類
      1. 漢唐事箋十二卷後集八卷(李澐刊本 江西坊本 粤雅堂叢書續集本)
      2. 太常因革禮一百卷
      3. 律文十二卷音義一卷
      4. 五服圖解一卷
    11. 目録類
      1. 衢本郡齋讀書志二十卷(汪士鐘刊本)
    12. 史評類
      1. 通歷(原本歷作紀)七卷續五卷
      2. 辨誣筆録一卷(函海本)

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卷二 史部


編年類
資治通鑑釋文三十卷(宋刊本 十萬卷樓叢書本)

宋史炤撰。炤字見可。眉州人。嘗爲右宣義郞。監成都府糧科院。嘉祐治平間爲 【入聲】【三覺】 紳所宗。蘇軾兄弟以鄉先生事之。案資治通鑑釋文。在宋時舊有二本。一爲司馬公休注。刻於海陵郡齋者。名爲海陵本。一爲史炤撰。爲成都府廣都縣費氏進修堂版行。以釋文附注本文之下者。名爲龍爪本。自龍爪本行。而海陵本廢。自胡三省本行。而龍爪本又廢。直齋書録解題稱公休名康。爲温公之子。史炤之書。與公休大略同。而加詳焉。炤蓋因其舊而附益之也。則炤書本是康注。宜得涑水著書遺意。乃三省作辨誤。摭其一二缺失詆史者。且以詆康。未免太過。今以炤本與三省本參校。如秦之范睢。本千餘切。而胡改音雖。唐之李芃。本蒲紅切。而胡改居包翻。遂使睢雎莫别。芃芄互淆。豈非以不狂爲狂乎。三省以地理名家。而小學不甚究心。大率承襲史氏舊文。偶有改易。輒成罅漏。此本近代藏書家鮮有著録。兹從吴門蔣氏影宋本鈔出。前有紹興三十年三月左朝散郞權發遣黎州軍州主管學事縉雲馮時行序。與書録解題及宋史藝文志。卷數相同。玉海稱其紹興三十一年上。則當日固進之於朝。不可以胡氏一家之言而絀之也。(按此篇原本未載。今據瀛洲筆談增入。筆談爲阮文達從弟亨撰。所載進書提要一百五篇。是編均已登列。惟闕此條。當是繕刻時偶佚脱耳。)

編年通載四卷

宋章衡撰。按陳直齋書録解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皆載此書。凡十五卷。此宋刊本四卷。前有明内府文淵閣印記。考之明内閣藏書目録云。編年通載二册不全。宋元祐間。起居舍人章衡撰進。斷自帝堯。訖于宋治平丁未。總三千四百年。推甲子以冠其首。凡史之訛謬疑誤。皆爲辨證。世數代易。歷統相傳。年名國號。災祥善惡具載焉。凡十卷。其第五卷以下皆闕。據此。則爲明内府所藏宋本無疑也。首有元祐三年章楶刊書序一篇。楶乃衡之族父。又衡進書表一篇。自一卷帝堯起。至四卷西晉世祖太康元年止。歷代興亡分合。開卷瞭如。是誠有裨於史學也。

紀事本末類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

宋楊仲良撰。案。李燾取北宋九朝事實。仿司馬光長編之體。編年述事。爲續資治通鑑長編。成書一百五十卷。卷帙最爲繁重。仲良乃别爲分門編類。以成此書。每類之中。仍以編年紀事。太祖七卷。太宗七卷。真宗十四卷。仁宗二十四卷。英宗四卷。神宗三十四卷。哲宗二十六卷。徽宗二十八卷。欽宗六卷。共一百五十卷。各有事目。目中復有子目。汴京百七十年禮樂兵刑之沿革。制度政令之舉廢。粲然具備。可以案目尋求。李燾而後。陳均之前。煩𥳑得中。洵可並傳。而今所傳長編足本。徽欽兩朝。皆已闕失。藉此得以攷見崖略。尤可貴也。仲良之名。不見于書中。卷端有寶祐丁巳廬陵歐陽守道序。亦不言著書人姓名。而陳均九朝編年。引用書目中有之。云。長編紀事本末。楊公仲良。故知此事出仲良手。然其書不見于宋史藝文志。而趙希弁。陳振孫。馬端臨諸家。亦皆不著録。近代藏書家。惟季振宜。徐乾學兩家有之。徐目云。闕一百十四卷。至一百十九卷。今此舊鈔本。亦闕此六卷。又闕六七兩卷。而五八兩卷。亦非完袠。較乾學藏本。蓋又多闕佚矣。據守道序此書。寶祐元年。刻于廬陵郡齋。貢士徐琥重爲校刻。則寶祐五年也。

雜史
類建炎筆録三卷(函海本)

宋趙鼎撰。鼎字元鎮。聞喜人。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官至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安置潮州。事蹟詳宋史本傳。是編藏書家目録未見。此從舊鈔本過録。所記自宋高宗建炎三年正月車駕在維揚起。訖于紹興七年十二月十二朝辭上殿。本末粲然。蓋鼎耳目所親。見聞自確。宋南渡雜史中之最有典據者也。

中興兩朝聖政六十四卷(宋刊巾箱本)

此書不知編集人姓名。起建炎元年。訖淳熙十五年。書内標題。謂之增入名儒講義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其所采中興龜鑑。大事記等書。各低一格附後。所謂增入講義是也。其書編年紀事體例。一倣資治通鑑爲之。卷端有分類事目。列十五門。興復一。任相二。君道三。治道四。皇親五。官職六。人才七。禮樂八。儒學九。民政十。兵事十一。財用十二。技術道釋十三。邊事十四。災祥十五。每門各有子目。共三百條。案書録解題典故類。有高宗孝宗聖政編要二十卷。陳振孫云。高宗聖政五十卷。孝宗聖政五十卷。乾道淳熙中。皆有御製序。此二帙書坊鈔節。以便舉子應用之儲者也。據振孫所述。知此即彙合兩書。而冠以中興兩朝之名者。所有御製序。亦不復存。蓋亦書坊所刻。故有增入講義。非進御之原本也。此書流傳絶少。今借宋刻本影鈔。自三十卷。至四十五卷。惜已闕佚。無從訪補矣。(按此書宋槧題留正等編)

元祕史十五卷(連筠簃叢書本)

不著撰人名氏。其紀年以鼠兒兔兒羊兒等。不以支干。蓋即國人所録。明黄虞稷千頃堂書目著録十二卷。明文淵閣書目字字號云。元祕史一部。五册。又一部同。又云祕史續稿一部。一册。又一部同。並闕佚之本。此依舊鈔影寫。國語旁譯。記元太祖太宗兩朝事迹。最爲詳備。案明初宋濓等。修撰元史。急于蕆事。載籍雖存。無暇𥡴求。如是編所載元初世系孛端叉兒之前。尚有一十一世。太祖本紀述其先世。僅從孛端叉兒始。諸如此類。幷足補正史之紕漏。雖詞語俚鄙。未經修飾。然有資考證。亦讀史者所不廢也。

皇元征緬録一卷(傳望樓金帚編本 守山閣叢書本)

不著撰人名氏。卷首撮舉大綱。有臣作政典云云。蓋即撰元聖(原本闕聖字。據元聖政典章補。)政典章者。政典中稱英宗爲今上皇帝。是編似亦成于至治之初。體例謹嚴。非若政典之漫無端緖。不足以資考證。所載征緬事。多與元史緬國傳相同。自大德二年以下。更足補正史所未備。蓋明時修史。即用此爲藍本。録而存之。以備參考焉。

招捕總録一卷(守山閣叢書本)

不著撰人名氏。是編藏書家未著録。蓋佚已久矣。此從舊鈔依樣影寫。所記元代招捕事宜。起于世祖至元。迄于英宗至治。案卷末云。招捕不止此。是惟取其人名地名。及事與序相干者。入注中。分二十九種。其事多不見於正史。而實有關於正史。雖篇帙無多。而敍述典核。彌足爲信。是亦罕覯之祕笈矣。

詔令奏議類
陸宣公奏議註(原本書名上冠唐字。今删。)十五卷(元至正刊本 十萬卷樓叢書本)

唐陸贄撰。贄有翰苑集。四庫全書已著録。是編惟有奏議宋郞煜注。煜事蹟無考。卷首載經進奏議表。銜題迪功郞紹興府嵊縣主簿。煜又注東坡文集事略。題銜與此相同。此編所註。惟採經史爲多。無泛搜博引之失。不特選擇得當。節録亦多精審。使讀者易見端倪。兹從元至正甲午翠巖精舍重刊宋本影寫。亦讀史者所不廢也。(按煜字晦之。鹽官人。從特奏得官。事張九成。編撰横浦日新。以文學知名。見咸淳臨安志及清波雜志。)

傳記類
諸葛武侯傳一卷(明辨齋叢書本)

宋張栻撰。栻有南軒易傳。四庫全書已著録。此傳不載南軒文集。乃從宋刊單行本影寫。其闡發武侯生平。考證極確。自陳壽作三國志。尊魏斥蜀。使後世莫明正僞。且言武侯志大而短于用。司馬光作通鑑。朱子作綱目。乃正其非。栻更摭拾舊聞。成此一卷。具明才學過于管樂。稱其有正大之體。且傳中述前後出師表。與今所傳字句間有異同。其後跋云。徵自文獻。不敢存疑。則其所見詳明。必有古書足據矣。

徐文清公家傳一卷

宋朱元龍。葉由庚。龔應之等同撰。按文清名僑。字崇甫。婺之義烏人。宋史有傳。此則僑門人等所撰。至僑九世孫彰。刊以行世。與宋史相勘。大段相合。惟謂僑于紹定二年理宗新政。思得宿望以新大化。中外延頸以俟登用者。惟僑與真德秀。魏了翁三人。攷宋史理宗本紀。不載僑名。未免蹈家乘溢美之習。然本紀言。端平二年。甲寅詔議胡瑗。孫明復。邵雍。歐陽修。周敦頤。司馬光。蘇軾。張載。程顥。程頤等十人。從祀孔子廟庭。升孔伋十哲。據家傳則僑與李𡌴實主其議。又本紀言。是年三月。詔進士陳文蔚著尚書解。並補迪功郞。據家傳則僑實以考亭門人薦。其曾著傳。可爲傳心建極之要。幷言其人宜置直講。所述事蹟甚詳。可補宋史之缺。此傳。諸家書目皆未著録。傳後所附毅齋詩集别録一卷。亦流傳絶少。錢塘厲鶚著宋詩紀事。于僑小傳下。僅言有集。而不能舉其名。所選毅齋即事一首。今存集中。而注云濓洛風雅。則亦未曾親見是集。轉從選本録出耳。

運使復齋郭公言行録一卷

元福州路儒學教授徐東撰。按饒州府名宦志郭郁。字文卿。大梁人。皇慶末。以江浙省都事來知浮梁縣。善爲鈎距。自方趙廣漢。官終福建都轉運使。又浙江通志名宦類引。至正四明續志云。郭郁。泰定二年。任明州路總管。有才略。在郡正賦籍定役法。措置食鹽。綜理倉庫。皆有法。修孔子廟。飭弟子員徵逋租。損浮費。至學廩不能容。如兩志所書。則郁之宦蹟有足多也。是録因東適同官。故悉載其所歷仕(原本仕誤任。據巾箱本校。)途。由江南。江西。浙江。福建諸處。所在立政立事。愛士愛民。勸善懲惡。興利除害。各善政。後復附以建安進士張復題詞。及福建學陳御史臺狀牒文等件。以見當日人情愛戴之誠。各家書目均不著録。唯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曾採入史部傳紀類。今録之。雖不盡可據。但亦有可備史家之事實者。

載記類
九國志十二卷(傳望樓金帚編本 守山閣叢書本 海山仙館叢書本 粤雅堂叢書本)

宋路振撰。案。宋史本傳。振字子發。永州祁陽人。淳化中。登甲科。真宗時。知制誥。嘗采五代僭僞吴。南唐。吴越。前後蜀。東南漢。閩。楚九國君臣行事。作世家列傳。未成而卒。王應麟云。書凡四十九卷。其孫綸增入荆南高氏。于治平中上之。詔付史館。實十國也。書録解題則云。末二卷。爲北楚張唐英補撰。合五十一卷。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總題爲路振九國志五十一卷。俱不及綸。蓋綸雖經增輯。而當時所傳播者。則唐英所補也。此書世久失傳。惟曲阜孔氏。尚有舊鈔殘帙。用以重録。得列傳百三十六篇。編爲十二卷。而世家之文。已不復見。卷帙叢殘。闕佚過半。然藉此以裨五代史之漏略。已不少矣。

地理類
輿地紀勝二百卷(伍崇曜刊本)

宋王象之撰。四庫未著録。惟有輿地碑記四卷云。象之金華人。嘗知江甯縣。所著有輿地紀勝二百卷。今未見傳本。此即其中之四卷。今于江南得影宋鈔本二百卷。前有象之自序。象之東陽人。略云。余披括天下地理之書。參訂會粹。每郡自爲一編。以郡之因革見之編首。而諸邑次之。以及山川人物。詩章文翰皆附見焉。東南十六路。則傚范蔚宗郡國志條例。以在所爲首。而西北諸郡。亦次第編集。今考其成書之年。在南宋嘉定十四年。故其所指在所。以臨安府爲首。而一切沿革亦準是時。又宫闕殿門壽康宫下。引朝野雜記云。甯宗始受禪云云。則是作序在嘉定。全書之成。又在理宗時矣。是書自卷一行在所起。至劍門軍訖。共府廿五。軍卅四。州一百零六。監一。共府軍州監一百六十六。内或有一府一軍。而分爲上下二卷。故與縣數不合。其卷數全闕者。自十三至十六。又自五十至五十四。又自一百卅六至一百四十四。又自一百六十八至一百七十三。又自一百九十三至二百。共闕三十一卷。至其餘各卷内之有闕葉。又皆注明于目録卷數之下。

兩京新記一卷(佚存叢書本 粤雅堂叢書本)

唐韋述撰。原本五卷。見宋史藝文志。及程大昌雍録。明郞瑛七修類稿亦嘗及之。朱彝尊書熙甯長安志後云。東西京記。世無全書。則彝尊所見已非完本矣。此一卷在原書爲第三卷。所載坊寺宅觀園祠。于東西南北比次頗詳。日本人採在佚存叢書中。唐人著述現存者少。兹遵四庫全書採録莫休符桂林風土記之例。爲録存之。

淳祐臨安志六卷

宋施諤撰。按兩浙古志。北宋圖經。久已無考。至南宋建爲行都。其志乘傳于今者。則有周淙乾道志。潛説友咸淳志二種。已經四庫全書采録。此志從宋刻殘本影寫。僅存五卷至十卷。無序目可𥡴。觀書中敍録皆至淳祐間府尹趙與𥲅而止。其爲施諤所撰淳祐志無疑。所存唯城府山川二門。前有總論一篇。異于他志。其敍城府一。首城社。次官宇。次舊治古蹟。次今治續建。爲第五卷。城府二。首學校。次樓觀。次園館。次廂隅。次軍營。爲第六卷。城府三。首坊巷。次界分。次橋梁。次倉場庫。務次館驛。爲第七卷。敍山川一。首城内諸山。次城南諸山。次城西諸山。次亭館。次古跡。爲第八卷。山川二。首城東諸山。次城内外諸嶺。次諸洞。次諸石。次諸塢。次峪衕關。爲第九卷。山川三。首江。次湖。次河渠。次水閘。爲第十卷。諸門皆爲咸淳志所本。而各條下引載前賢題詠詩文。則互有詳略。此與乾道咸淳二志。備載南宋數朝掌故。藉補史傳之遺。皆未可以殘缺廢也。

雲間志三卷

宋楊潛撰。見宋史藝文志。按雲間即今江南之華亭縣。在宋時兼今松江全郡之地。此志體例。繁𥳑得中。不讓宋人會𥡴新安諸志。書成于紹熙四年。而知縣題名。載至淳祐八年而止。則張穎以下三十人。是後人所續。又進士題名。載至寶祐元年姚勉榜錢拱之而止。則慶元五年。趙汝詒以下二十四人。亦後人續入也。又載樓鑰等記。並爲後人所增。考之元徐碩至元嘉禾志。華亭一縣。全取是書中語。知潛此志。爲當時所重矣。

嘉定鎮江志二十二卷(丹徒包氏刊本)

宋盧憲撰。宋史藝文志有熊克鎮江志十卷。而無憲此書。書録解題云。鎮江志三十卷。教授天台盧憲子章撰。文獻通考亦著録之。此書中稱憲者四條。稱盧憲者一條。故知是憲之書。書中所載事蹟。惟史彌堅最詳。趙善湘次之。攷彌堅以嘉定六年九月守鎮江。八年九月請祠。善湘以嘉定十四年十二月守鎮江。十七年召還。寶慶二年。再任。案。元至順鎮江志學校門。載教官盧憲嘉定癸酉謁廟事。癸酉爲嘉定六年。正彌堅守郡之日。書當(原本當誤堂。據瀛洲筆談校。)成於此時也。此書不見於近代藏書家著録。所存卷數。與書録解題不同。中間脱文錯𥳑。往往而是。案其目録。似于體例間有未協。蓋由原本已多譌脱。經後人重爲編次。小有牴牾。固所不免。然宋人地志之存于今者。十不得一。而鎮江自六朝以後。遞爲重地。南渡以前之遺文墜典。如唐孫處元圖經。祥符圖經。潤州集類。京口集之類。世無傳本。藉此以存厓略。零圭碎璧。尤可寶惜。今從舊鈔本校正繕寫之。

玉峯志三卷玉峯續志一卷

宋淩萬頃邊實同撰。萬頃字叔度。景定三年進士。本陽羨人。因其父壻於崑山顔氏。因家焉。邊實。陳留人。其高祖始遷崑山。詳前志邊惇德傳。而續志又復爲自序一篇。誇其家世。玉峯本崑山地。宋南渡時。始析爲縣。即今之嘉定是也。志中所載沿革風俗。以及人物古蹟。甚悉。宋元時崑山志乘。世不多得。是册足備一方之文獻也。

至順鎮江志二十一卷(丹徒包氏刊本)

此書不著撰人姓名。案鎮江自東晉以來。屹爲重地。志乘之書。而宋乾道間。有熊克所撰者十卷。見于宋史藝文志。嘉定間。盧憲所撰者三十卷。見于書録解題。今乾道志。久已失傳。嘉定志尚有傳鈔之本。已出後人掇拾。此書體例。大致取法于嘉定志。而紀載詳備。較爲過之。大約宋志主于徵文。此則重于攷獻。宋志旁𥡴典籍。務覈異同。此則備録故事。多詳興廢。鎮江在宋爲邊防之地。故其志攻(原本攻誤岐。據瀛洲筆談校。)守形勢。网羅古今。在元爲財賦之區。故此書物産土貢。臚陳名狀。其用意各有所在。不得而同也。至于郡守參佐。宋志近徵唐代。此則遠溯六朝。鄉賢寓公。宋志旁搜隋氏以前。此則詳于兩宋及元。互爲補苴。不可偏廢。然此書自明以來。藏書家絶無著録之者。洵爲罕覯之祕笈。此舊鈔本。編次失當。文字多舛。今重加校定繕寫。俾考京口故實者。得以取資也。以之抗行袁桷之志四明。殆無媿焉。

崑山郡志六卷

元楊譓撰。按譓字履祥。自號東溪老人。事蹟無考。前有至正四年楊維禎序云。與譓同出文公。則譓乃閩人流寓於玉峯者。崑山本縣治。元成宗元貞二年升爲州。故此書有郡志之名。延祐中。移州治於太倉。故志中有新治舊治之别。書法𥳑要得體。可要玉峯志並傳。惟鐵崖序稱二十二卷。今據書止六卷。首尾完具。豈成書之後。重爲删定耶。(按此書祇風俗起。至異事止。十六門。非完本也。)

重修琴川志十五卷

元盧鎮撰。鎮字子安。淮南人。至正間。以領兵副元帥兼常熟州知州事。按琴川常熟别名。齊以南沙爲常熟縣。升縣爲州。始於元元貞二年。明洪武三年復改爲縣。舊志剏始於宋慶元間。縣令孫應時。至淳祐辛丑。鮑廉更加飾焉。旁搜博採。列爲十門。而書乃詳。其後時久人殊。卷帙散佚。百餘年間。未有取而續之者。元至正時。鎮宰是地。乃屬耆老顧德昭等。搜求孫鮑舊本。復參攷異同。重付諸梓。凡所未載。並附卷末。書中云。晉案者。惜佚其姓。疑德昭名也。其于城池之形勢。山水之崇深。與夫兵賦之多寡。文獻之昭垂。罔不記載詳明。了無餘藴。是可與施宿嘉泰會𥡴志。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抗衡。非明人全用己説者可比。鎮後序所云。其續志則始于有元。今闕佚已久。無從補録。是册從汲古閣毛子晉舊校本影寫。著録家惟見于黄虞稷千頃堂書目。亦不詳其姓氏。崇禎間。邑人龔立本跋此書云。邑中邵兵部麟武。得於興福寺。僅半部。後歸許文學弢美。弢美復于南都書肆。購其所佚之半。始成全帙。則此書在前明。已稱難得。今復二百餘年。宜倍珍惜也。

南嶽總勝集三卷

宋道士陳田夫撰。田夫字耕叟。居南嶽九真洞老圃菴。是編從明人影宋本依樣過録。首卷列總圖一。分圖五。及五峯靈迹。又洞天福地。以至歷代帝王。爲類二十有七。中卷敍寺觀。及所産珍禽雜藥。異花靈草。靈禽異獸。纏悉畢載。下卷敍唐宋異人高僧。末附以隱逸之士。徵引博而敍述𥳑。深有體要。前有隆興甲申拙叟序。稱耕叟居南嶽。往來七十二峯間。三十餘年。訪求前古異人高僧。靈蹤祕迹。攷其事而紀之云云。案宋史地志。傳者頗希。此則較唐李沖昭南嶽小録。更爲詳備。尤足以證文淵閣書目。作南嶽集三册。乃轉寫脱誤耳。

莆陽比事七卷(明林文豪刊本)

宋李俊甫撰。俊甫字幼傑。莆田人。是編見宋史藝文志。成于宋嘉定間。取唐以來上下千百年間。凡莆陽事之可傳者。綺分璧合。釐爲七卷。名曰比事。其同邑人陳讜有序。林瑑有跋。此則從明人林兆珂宋本翻刻影鈔。莆陽宋人舊志。如鄭僑莆陽人物志。以及趙彦勵陸炎所著莆陽志。今多散失。俊甫此編。時見採録。且屬辭有法。紀事覈真。可與汝南先賢傳。襄陽耆舊傳(傳或作記。原本誤志。)並傳也。(按此書所載莆事。上溯戰國。下訖南宋。阮氏謂斷自唐代誤矣。)

遊志續編二卷

元陶宗儀撰。宗儀有國風尊經。四庫全書已著録。是編繼宋陳仁玉遊志而作。所載多唐宋元人遊覽之作。自樊宗師。柳公權。元結而下。凡四十有八家。選擇精審。並足以資攷證。書中有存其目。而其書未經採入者。若李格非之洛陽名園記。范至能之驂鸞録。吴船録。後人遂疑爲未成之書。案朱彝尊云。宗儀所著各書。有裨史學。此其一也。(按宗儀洪武中曾爲教官。明史入文苑傳。應遵四庫總目改題明人。)

長春子遊記二卷(連筠簃叢書本)

元李志常撰。是編志常記其師邱處機西遊事蹟。孫錫序云。凡山川道里之險易。水土風氣之差殊。與夫衣服飮食。百果。草木。禽蟲之别。靡不畢載。卷末附録。則載當時詔勅等篇。處機字通密。又號長春子。棲霞人。自幼住蟠溪龍門者十有三年。金大定時。曾自終南召令赴闕。賜以巾冠。待詔天長觀。後放還山。及元太祖時。常召至雪山之陽。眷渥倍至。後復居燕之天長觀。年八十餘。著有磻溪集六卷。此册所載。足資考證。即處機各詩。亦清真平淡。多可誦云。

職官類
臣軌二卷(佚存叢書本 傳望樓金帚編本)

唐武則天撰。唐書藝文志及崇文總目。鄭樵通志。藝文略。所載卷帙並同。宋史不著録。案唐會要云。長壽二年三月。則天自制臣軌兩卷。令貢舉人習業。停老子。又云。中宗神龍二年二月二日赦文。天下停習臣軌。依前習老子書。分國體。至忠。守道。公正。匡諫。誠實。慎密。廉潔。良將。利人。凡十章。是編著録久佚。此册日本人用活字板擺印。卷末題垂拱二年撰。乃日本人妄增也。

政書類
漢唐事箋十二卷後集八卷(李澐刊本 江西坊本 粤雅堂叢書續集本)

元朱禮撰。禮之事蹟。無可考。其書論漢唐政典凡食貨職官禮樂兵刑。穿穴三書。參𥡴六典。爲實是之學。無蕪蔓之辭。論二漢之事。往往有微言精義可補顔李二家注義之所未及者。至于李唐典制。但取新書。不取舊書。蓋新書紀傳不及舊書之詳。表志則新書詳贍。舊書太略。禮專論大經大法。以表志爲則。非不用舊書也。禮持議平允。措詞爾雅。無繁冗𥳑陋之弊。學識在鄭樵之上。其論太初算術。謂司馬遷與鄧平同定其法。當時以爲最密。而史記反去太初日分之術。而用古法九日四十分。據漢書太初術。建星進退于牽牛之度。知太初術疎而不密。故史遷有意不用其法。而淳于陵渠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之説。爲附下罔上。儒生讀史漢者。皆習焉不察。而禮能詳言之。可稱發前人之所未發矣。(按朱禮一字仲嘉。江西新城人。元統三年解試進士。歷仕崇仁廬陵教諭。見新城縣志。卷首撰序之謝升孫。亦江西南城人。行誼載建昌府志及縣志。)

太常因革禮一百卷

宋歐陽修等奉敕撰。案宋自太祖始命儒臣約唐之舊。爲開寶通禮。至仁宗初年。禮官王皞復論次太宗真宗兩朝已行之事。名曰禮閣新編。止于天禧五年。其後賈昌朝等。復加編定。名曰太常新禮。止于慶歷三年。嘉祐中。修奉敕重定此書。至治平中上之于朝。英宗賜名太常因革禮。見于修之自序如此。然書後有淳熙十五年李璧跋。以爲此老蘇先生奉詔所修。攷歐公爲老泉墓誌云。會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爲霸州文安縣主簿。使食其禄。與陳州項城縣令姚闢同修典禮。爲太常因革禮一百卷。則此書雖爲修所上。其體裁出于蘇洵居多。書中分總例二十八卷。吉禮三十三卷。嘉禮九卷。軍禮三卷。凶禮三卷。廢禮一卷。新禮二十一卷。廟議十二卷。總例内。子目二十八。吉禮子目三十七。嘉禮子目十七。軍禮子目六。凶禮子目二十五。廢禮子目九。新禮子目三十七。廟議子目二十六。計共百卷。八門。一百八十五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録解題不載此書。儲藏家亦絶無著録者。兹從舊鈔本影寫。失去五十一至六十七。凡十七卷。書中亦多闕文。無從訪補。其書所采擇者。自開寶通禮。禮閣新編。太常新禮。三書之外。復有會要實録。禮院儀注。禮院例册。封禪記。明堂記。慶歷祀儀等書。至爲賅備。蓋治平之際。正宋室最盛之時。而又出于名臣名儒之所訂定。汴京四朝典禮。粲然具備。足以資考鏡者。固不少矣。

律文十二卷音義一卷

是編不著撰人名氏。音義宋孫奭等撰。奭字宗古。博平人。有孟子音義。四庫全書已著録。事蹟詳宋史本傳。宋史刑法志云。宋法制因乎唐。律令格式。則隨時增損之。此書見藝文志。其中所載。自名例以至斷獄。凡十二門。與唐志悉合。陳振孫書録解題亦云。律文十二卷。自魏李悝。漢蕭何以來。更三國六朝。以至隋唐。因革損益備矣。本朝天聖中。孫奭等又撰音義。歷代異名沿革。皆著之。按奭所著音義。爲唐律而作。于治字下云。唐避高宗諱爲理。期字下云唐避元宗諱爲周。今改從舊。又於名例杖字下云。皇朝建隆四年。始有折杖之制。流字下云。皇朝建隆四年制犯徒者。加杖免役。此則宋時所增。並不見于律文。故加皇朝以别之。至書中字體翻切。皆有補于小學。卷末列孫奭馮元宋祁等銜。及天聖七年四月日准勑送崇文院雕造十五字。據此則爲北宋所刊無疑矣。

五服圖解一卷

元龔端禮撰。端禮字仁夫。嘉興人。此書載絳雲樓及述古堂書目。朱彝尊經義考。則云未見。端禮祖名頤正。宋時宣教郞充樞密院編修官。常著服圖。端禮是學。淵源有自。又復精勤參考。越十載而後成書。嘉興路牒。稱其有裨世教。厚風俗。洵不誣矣。其例以五服列五門。每門立男女已未成人之科。分正加降義四等之服。劃圖分章。展卷釐然。頗足爲參考禮制之助。當元泰定元年。嘉興路呈此書於江浙行省。移咨中書省。此從至治間刊本影寫。錢曾讀書敏求記云。端禮以布衣上書闕下。蓋有心世道之士也。

目録類
衢本郡齋讀書志二十卷(汪士鐘刊本)

宋晁公武撰。姚應績編。應績。公武門人。此書在宋時已兩本並行。淳祐庚戌。鄱陽黎安朝守袁州所刻。謂之袁本。四庫全書已著録。是編淳祐己酉南充游鈞知衢州時所刻。其所收書。較之袁本幾倍之。馬端臨作經籍考。全據是册。如京房易傳。宋太祖實録。太宗實録。建康實録之類。悉與之合。其文亦多至數倍。伏讀四庫全書提要云。衢本不可復見。此從舊鈔依樣影寫。經凡十類。史凡十三類。子凡十八類。集凡四類。次序有法。足爲考核之資。

史評類
通歷(原本歷作紀)七卷續五卷

唐馬總撰。總有意林。四庫全書已著録。史稱總篤學。雖吏事倥偬。書不去前。所著有年歷。通歷。行於世。此書起自太古。訖于隋季。共十卷。中間歷代之事。粗陳其概。展帙瞭然。後荆南孫光憲者。復輯全唐洎五代事蹟十卷。以續總所紀。率多未實。今自十一卷唐高祖起。閩王審知止。係孫氏所續。然宋時即僅存其五卷矣。晁氏讀書志云。總書纂太古十七氏。中古五帝三王。及删取秦漢至隋。世紀興滅。又取虞世南略論。分系于末。今書中自四卷至十卷。有公子曰。先生曰者。當即世南之略論也。惜前三卷已闕。無從補録。玉海所稱齊推序。更無可考矣。蓋總以史籍繁蕪。故上索典墳。迄于隋季。以簡暢之筆。成兹一編。事簡而明。辭約而該。亦讀史者所不廢也。

辨誣筆録一卷(函海本)

宋趙鼎撰。鼎有建炎筆録。已鈔録。是編前有自序。稱學術迂僻。與衆背馳。所上前後數千章。其間豈無傳播失實。風聞文飾之誤。不得不辨。其他細故。無足深較云云。所辨張邦昌僭竊。干王時雍權京畿提刑。有新奉玉音之語。即史所稱檜惡其逼己。徙知泉州。又諷謝祖信。論鼎嘗受邦昌僞命。辨盜用都督府錢十七萬。即史所稱檜忌鼎復用。諷王次翁。論其乾没都督府錢十七萬。謫官居興化軍。辨資善堂汲引親黨。即史所稱封瑗爲建國公。就學資善堂。薦范沖(原本沖誤仲。據宋史校。)爲翊善。朱震爲贊讀。朝論謂二人極天下之選。蓋定國本莫先于教。徽欽以前。未見史册。並足以資攷證。雖篇帙寥寥。亦讀宋史者所不能廢也。

右史部三十四種七百五十九卷。

字數:8686,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