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1. 卷三 子部
    2. 儒家類
      1. 孔叢子注七卷
      2. 聱隅子二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崇文書局本)
      3. 養正圖解全卷
    3. 兵家類
      1.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岱南閣叢書本)
      2. 司馬法直解一卷(武經直解本作三卷)
      3. 尉繚子直解五卷(武經直解本)
    4. 醫家類
      1. 難經集注五卷(佚存叢書本 守山閣叢書本)
      2. 中藏經三卷(平津館叢書本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作八卷)
      3. 脈經十卷(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守山閣叢書本)
      4. 千金寶要十七卷(平津館叢書本作六卷)
      5. 玉函經一卷
      6. 史載之方二卷(北宋刊本 十萬卷樓叢書本)
      7.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十五卷
      8. 嚴氏明理論三卷後集一卷(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9. 圖解素問要旨論八卷
      10. 陳氏小兒病源方論四卷
    5. 天文算法類
      1. 寶祐四年會天歷一卷
      2. 楊氏算法三卷(宜稼堂叢書本作六卷附宋景昌札記)
      3. 四元玉鑑三卷(羅士琳刊本增細草廣爲二十二卷)
      4. 嘉量算經三卷
    6. 術數類
      1. 六壬大占一卷(傳望樓金帚編本)
      2. 五行大義五卷(佚存叢書本 知不足齋叢書本)
      3. 三術撮要一卷
      4. 遁甲符應經三卷
    7. 藝術類
      1. 梅花喜神譜二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2. 書經補遺五卷
      3. 漢官儀三卷
    8. 譜録類
      1. 膳夫經一卷(閭邱辨囿本)
    9. 雜家類
      1. 書齋夜話四卷
      2. 爲政善報十卷
      3. 醉翁談録五卷
      4. 松窗百説一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5. 羣書治要五十卷(日本國刊本 連筠簃叢書本)
    10. 類書類
      1. 自號録一卷
      2. 回溪史韻二十三卷
      3. 歷代蒙求一卷
      4. 羣書通要七十三卷
      5. 羣書類編故事二十四卷
    11. 小説家類
      1. 續世説十二卷(守山閣叢書本 粤雅堂叢書續集本)
      2. 續墨客揮犀十卷
      3. 友會談叢三卷
      4. 廣黄帝本行記一卷(平津館叢書本)
      5. 軒轅黄帝傳一卷(平津館叢書本)
      6. 三水小牘二卷(抱經堂彙刻本)
      7. 夷堅甲志二十卷乙志二十卷丙志二十卷丁志二十卷(宋刊本 十萬卷樓叢書本)
    12. 釋家類
      1. 古清涼傳二卷廣清涼傳三卷續清涼傳二卷(明洪武刊本)
    13. 道家類
      1. 黄帝陰符經疏三卷(墨海金壺本 珠叢别録本)
      2. 道德真經傳四卷
      3. 道德經論兵要義四卷
      4. 道德真經集解八卷
      5. 關尹子言外經旨三卷(守山閣叢書本)
      6. 列子注八卷(秦恩復刊本)
      7. 南華真經注疏三十五卷
      8. 通玄真經注十二卷

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卷三 子部


儒家類
孔叢子注七卷

舊本題曰孔鮒撰。宋宋咸注。咸字貫之。建陽人。天聖二年進士。仕至都官郞中。詳何喬遠閩書。是編依宋巾箱本影鈔。與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帙相合。以世所傳三傳之本校之。夐然不同。如小爾雅。廣言。俗刻作俘罰也。此作浮罰也。禮記投壺若是者浮。正義所引可據也。咸注亦典核簡潔。卷首載自序。倂進書表。王伯厚玉海。稱咸上所注揚子。孔叢子。賜三品服。今所注揚子。更不可得矣。

聱隅子二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崇文書局本)

宋黄晞撰。晞字景微。蜀人。嘗聚書數千卷。學者多從之游。案。趙希弁讀書附志。晞好讀書。著聱隅歔欷瑣微論。石介爲直講。聞其名。使諸生如古禮執羔鴈束帛就里中聘之。以補學職。固辭不就。故歐陽文忠爲徂徠先生詩。有羔鴈聘黄晞。晞驚走鄰家之句。嘉祐中。韓魏公爲樞密使。薦之。以爲太學助教。而朱子近思録中。亦嘗稱之爲聱隅黄先生。洵乎儒者之流也。書録解題嘗載此書。至宋史藝文志雜家類。又有歔欷子一卷。亦疑即此本。此從宋刻本影鈔。國初時曾收藏于泰州季振宜。崑山徐乾學兩家書目。書凡十篇。曰生學。曰進身。曰揚名。曰虎豹。曰仁者。曰文成。曰戰克。曰大中。曰道德。曰三王。每篇冠以小序。卷首又有自序。述十篇相承之旨。晞之文學。在宋初能見重于名臣大儒。其辭受不苟。殆有足稱者。故書中言論不詭于正。體裁文句。皆規橅揚雄法言。王應麟玉海直著爲儒家。似可無愧也。(按黄晞宋史隱逸傳作建安人。此云蜀人。恐誤。)

養正圖解全卷

明焦竑撰。竑有易筌。四庫全書已著録。是編見黄虞稷千頃堂書目。萬歷間。竑以修撰爲皇子講官。編此進之。書中備採前言往行。可爲則傚者。繪之於圖。而詳爲之説。卷首有竑自序。及祝世禄序。稱此書繪圖爲丁雲鵬。書解爲吴繼序。並一時知名之士也。

兵家類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岱南閣叢書本)

宋吉天保撰。保字里未詳。孫子一卷。四庫全書已著録。伏讀四庫全書總目云。此書注本極夥。如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馬端臨經籍考。所載諸家。然至今傳者寥寥。應武舉者所誦習。惟坊刻講章。鄙俚淺陋。無一可取。故今但存其本文。著之于録。是編依華陰道藏本録出。十家者。魏武一。梁孟氏二。唐李筌三。杜牧四。陳皞五。賈林六。宋梅堯臣七。王哲八。何延錫九。張預十也。十家之内。多出杜佑。乃佑作通典時。引孫子而訓釋之。非爲孫子作注也。案自魏武後。注者莫先于孟氏。隋志可攷。而晁公武則誤以爲唐人。道藏原本題曰集注。明人所刊。又作注解。此作十家注。依宋志改。末附孫子遺説。乃鄭友賢所撰也。

司馬法直解一卷(武經直解本作三卷)

明劉寅撰。寅有三略直解。四庫全書已著録。寅作直解共六種。見張綸林泉筆記。司馬法亦六書中之一也。寅自序云。是書言辭古簡而義深。中間又有闕文誤字。儒家多不經意。學者由是不得其説。今姑爲之直解。其言非無所見。而又能不妄改古書舊字。如仁本篇會之以發禁者九。註云。發當作法。即周禮大司馬九伐之法也。定爵篇。變嫌推疑。註云。變當作辨。辨别人之所嫌也。又是謂兩之註云。之當作支。謂兩相支持之道。用衆篇。因其不避。註云。避當作備。因其不備。即所謂乘其無備也。又註仁本篇正不獲意則權云。正者萬世之常。權者一時之用。湯武仁義之兵。而濟之以權者。尤爲切實近理之言矣。

尉繚子直解五卷(武經直解本)

尉繚子。四庫全書已著録。直解明劉寅撰。寅所撰書皆名直解。凡六種。見林泉筆記。此則六書中之一耳。每篇下各有小序。發明其義。注中所論多精審處。如注威戰篇。妙勝之論。云即孫子所謂未戰而妙算勝者。得算多也。于受命之論。云即太公論立將之義。于踰垠之論。云即太公所謂越江河。渡溝塹之義。寅以兵家言注兵書。猶儒者之以經注經也。惟于天官篇刑德之説。而不用淮南子天文訓。凡用太陰。左前刑。右背德。及兵略訓注。刑謂十二辰。德十日之語。又將理篇云。壻父曰婚。女父曰姻。而不引爾雅壻之父爲姻。婦之父爲婚。未足爲據。然瑕瑜不相掩也。(按司馬法尉繚子兩書。乃劉寅校宋朱服本。合孫子。吴子。李衞公問對。三略。六韜。爲武經直解二十五卷。首有服所撰讀法凡例陣圖國名各一卷。末有附録一卷。阮氏謂寅作直解凡六種。蓋沿林泉筆記之誤。未見武經全書也。)

醫家類
難經集注五卷(佚存叢書本 守山閣叢書本)

周秦越人撰。越人即扁鵲。事迹具史記本傳。明王九思等集注。九思字敬夫。鄠縣人。宏治十才子之一。丙辰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討。調吏部主事。陛郞中。坐劉瑾黨。降壽州同知。尋勒致仕。事迹附明史李夢陽傳。餘則未詳。難經雖不見于漢藝文志。而隋唐志已著録。凡八十一章。編次爲十三類。理趣深遠。非易了然。九思因集吴吕廣。唐楊元操。宋丁德用。虞庶。楊康侯各家之説。彙爲一書。以便觀者。案宋晁公武讀書志云。德用以楊元操所演甚失大義。因改正之。經文隱奥者。繪爲圖以明之。然則書中圖説。殆德用所爲。是編日本人用活字板擺印。吕楊各注。今皆未見傳本。亦藉此以存矣。

中藏經三卷(平津館叢書本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作八卷)

漢華陀撰。分上中下三卷。隋書經籍志載華陀方十卷。唐宋藝文志並載華陀藥方一卷。鄭樵通志藝文略同。宋志又載黄氏中藏經一卷。注云。靈寶洞探微撰。與此别爲一書。無疑矣。是編今吴中有趙孟頫手寫本。分上中下三卷。隋志。列有華陀觀形察色。幷三部脈經。蓋即是書之中卷也。其書文義古奥。似是六朝人手筆。非後世所能假托。

脈經十卷(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守山閣叢書本)

西晉王叔和撰。宋林億等校定。叔和。高平人。官太醫令。甘伯宗名醫傳。稱叔和博通經方精義診處。尤好著述。是編從宋嘉定何大任刻本影鈔。前有宋國子博士高保衡。尚書屯田郞中孫奇。光禄卿直祕閣林億等校上序。卷末載熙寧二年。及二年進書銜名。又紹聖三年六月國子監雕版札子。及各銜名。案林億序云。臣等博求衆本。據經爲斷。去取非私。又云。今攷以素問靈樞太素難經甲乙仲景之書。幷千金方。及翼説脈之篇。以校之。除去重複。補其脱漏云云。用力可爲勤摯。世傳叔和脈訣一卷。乃後人依託爲之。與此絶不相同也。

千金寶要十七卷(平津館叢書本作六卷)

唐孫思邈原本。宋郭思采録刻石。案舊唐書思邈本傳。止載千金方三十卷。葉夢得避暑録話。稱其作千金方時。已百歲餘。後三十年。又作千金翼方。郡齋讀書志。書録解題。並載兩書。云各三十卷。今俗間傳本千金要(原本要作翼。據四庫全書總目校。)方。九十三卷。兩書淆溷。不復可别。不知何人所定也。郭思刻石。在宋宣和間。其所依据當是思邈原本。刻石在華州公署。明正統景泰間。又重刻石本又有木刻本。至隆慶時。燿州真人祠復有石刻。案酉陽雜俎。謂昆明池龍宫。有仙方三十首。思邈以療龍疾得之。乃著千金方三十卷。每卷置一仙方。信爲方書中之最可寶貴者。書中稱痘瘡爲小兒丹毒。即元人方効良方所謂痘疹也。或謂此疾出自近代者。殆不可從。今從石本録副。以備唐人方書之厓略云。

玉函經一卷

唐杜光庭撰。光庭字聖賓。括蒼人。王建據蜀。除諫議大夫。進户部侍郞。歸老青城山。此書銜稱特進檢校太傅太子賓客主管。徽國公。殆建時加授也。書中辭𥳑義深。黎民壽注。亦多發明。是書藏書家皆未著録。錢曾讀書敏求記。載有光庭了證歌一卷。又與此異。惟明人殷仲春醫藏目録。曾載是册。列之無上函中。此從宋刻影寫。

史載之方二卷(北宋刊本 十萬卷樓叢書本)

宋史載之撰。載之字里未詳。是編傳本甚希。此從北宋刊本依樣過録。上卷之末。附載跋語。其文不全。宋史新編作史戰之方。乃形近之譌。施彦執北窗炙輠録。稱其治蔡元長疾。以此得名。案所作爲醫總論。闡發甚明。各推其因。證主治之法。精核無遺。較諸空談醫理者。固有别焉。(按史載之名堪。蜀人。見直齋書録解題。嘗知邛州。見畢仲游西臺集。書録解題有堪指南方二卷。凡三十一門。各有論。卷第與此正同。當即此書也。)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十五卷

宋朱佐撰。佐字君輔。湘麓人。前有咸淳二年眉山蘇景行序。是編分風寒諸門。采掇議論。詳盡曲當。凡所載宋氏醫書。多不傳之祕笈。又皆從當時善本録出。如小兒病源方論。長生丸。塌氣丸。較影鈔本爲詳。

嚴氏明理論三卷後集一卷(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宋嚴器之撰。取寒證。分爲五十門。詳爲之論。又取仲景一百二十方之中。擇其世人所常用者二十方。各係之以論。别爲後集一卷。其説類多精詣。可爲讀仲景書者之津筏。讀書志。讀書附志。書録解題。文獻通考。皆無其書。諸家著録。惟見于讀書敏求記。案錢曾云。此書尾斷爛。序作于開禧改元。稱成公。當乙亥丙子歲。其年九十餘。則必生于嘉祐治平之間。成公不知誰何。蓋北宋時人也。曾之言如此。今此書首尾完好。無斷爛處。而失去開禧中之序。蓋曾所藏本。非宋刻也。案。宋史藝文志醫家類。有嚴器之傷寒明理論四卷。書名卷數。若合符節。此本從宋版影鈔。雖不著撰人姓名。其爲器之之書。當無可疑。成公與器之之名。厥義相配。殆即器之之表德也。(按此書名傷寒明理論。金成無已撰。卷首有嚴器之序。末有開禧元年張孝忠跋。稱無已聊攝人。生於宋嘉祐治平間。後聊攝地入於金。遂爲金人。至海陵王正隆丙子。年九十餘尚存。其書已收入四庫全書。附傷寒論註後。卷數與此脗合。惟後集作論方耳。宋史藝文志之題嚴器之撰。蓋因序文致誤。阮氏既沿其訛。後以四庫著録之書複鈔續進。尤爲失考。)

圖解素問要旨論八卷

金劉守真撰。馬重素重編。按守真名完素。事蹟見金史方技傳。所著素問元機原病式一卷。宣明論方十五卷。傷寒直格方三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二卷等書。皆爲四庫全書所載。此從金板影寫。錢大昕元史藝文志補載素問要旨八卷。即此書也。其自序以爲内經元機奥妙。旨趣幽深。習者苦無所悟。乃撮其樞要。集成斯文。以分三卷。敍爲九篇。繪圖釋音。以彰明之。其徒馬重素又爲之序。重爲編定。分作八卷云。

陳氏小兒病源方論四卷

金陳文中撰。文中字文秀。宿州符離人。官太常。明大小方脈。于小兒瘡疹尤造其妙。金亡歸宋。處漣水十五年。詳鄭全序。案醫科一十有三。小兒爲啞科。其治尤難。是編分養子真訣。小兒變蒸候。又形證門。及面部形圖。皆先論後方。鄭全云。是書圖其形狀。别其證候。跡其方論。釐爲一卷。今作四卷。疑後人所分。故書中有稱陳氏云者。考諸家目録所載。宋代小兒方症各書。今多不傳。此本依宋刻影寫。亦僅存之祕笈也。

天文算法類
寶祐四年會天歷一卷

宋荆執禮撰。執禮字里未詳。是編藏書家未見著録。此從曝書亭舊鈔。依樣影寫。卷首有寶祐三年十月中書省劄子。末載造算各銜。自荆執禮楊旂相師堯而下。凡六人。案宋史律歷志稱。南渡以後。繼作歷者。凡八。曰統元。乾道。淳熙。會元。統天。開禧。會天。成天。是也。又云。今其遺法。具在方册。惟會天之法。不全。此則譚玉等依會天歷推算。故朱彝尊云。由丙辰一歲推之。歷家可忖測而知其故已。

楊氏算法三卷(宜稼堂叢書本作六卷附宋景昌札記)

宋楊輝撰。錢塘人。是書成於德祐間。分田畝。比類。乘除。捷法。及算法通變本末爲上卷。乘除通變算法爲中卷。算法取用本末爲下卷。末附續古摘奇。於古算經。若五曹張邱建諸家。多疏通而證明之。如張邱建云。不患乘除爲難。而患分子母爲難。則云分子母有二。本不爲難。較其多寡者。則用課分。均不齊之數者。則用平分。斤連銖兩。匹帶尺寸。非乘分除分不能治之。又於五曹算經。亦多正其誤答之處。與秦九韶數學九章。並爲習算術者之所宜究心者也。

四元玉鑑三卷(羅士琳刊本增細草廣爲二十二卷)

元朱世傑撰。按世傑字漢卿。號松庭。寓居燕山。不知何處人。其書未載前人著録。總二十四門。凡二百八十八問。具開方實方廉隅之數。漢卿於九章既熟。于天元一術。正負開方之法。又神而明之。是誠算學一大家也。其茭草形段。如像招數果積曡藏各問。爲自來算書所未及。此從舊鈔本影寫。前有大德癸卯臨川前進士莫若序。卷末又有大德登科二月甲子納心齋祖頤季賢父序。稱世傑嘗游廣陵。學者雲集。編集算學啓蒙。與此先後付刊。並行于世。今啓蒙一書。不可復見矣。(按元趙城序算學啓蒙。稱燕山松庭朱君。是世傑籍隸燕山。非寓居也。啓蒙計三卷。阮氏續得朝鮮金始振槧本。屬甘泉羅士琳校訂。與此書合刻。)

嘉量算經三卷

明朱載堉撰。載堉鄭恭王厚焥世子。所著樂律全書。及聖壽萬年書等。已著録。其律吕精義内。有據㮚氏爲量。内方尺而圜其外之文。謂圜徑即方斜。命黄鍾正律爲尺。而用句股法相求。此書蓋即其意。而推衍之。其所異者。正論則主縱黍。算經則主横黍。其實亦互相發明也。首載算經答問上卷。先著圖説。次乃推明周徑容積相求之理。中卷。由開方以及十二律。通長面幕容積周徑。下卷則因旋宫而兼識琴調。大旨謂聲生于器。而以度定量。以量定權。必參相得。而後黄鍾之律可求。數學之妙。出于天地自然。非由人力所能杜撰也。載堉學問已詳于樂律全書提要之内。此則成于庚戌。在載堉二十三年進律書之後。成書較晚。足與前書相輔而行。兹本卷數與明史藝文志。及千頃堂書目所載相同。猶是原本。其設術皆得諸心解。固非空言無徵者。所能及也。

術數類
六壬大占一卷(傳望樓金帚編本)

宋祝泌撰。泌字子涇。德興人。以進士授饒州路三司提幹。年老乞休。元世祖詔徵不赴。事蹟詳江西通志。是編宋志不著録。鄭樵通志略所列六壬。多至八十二家。焦竑經籍志凡八十九家。錢遵王述古堂書目凡一十八家。皆無是册。蓋佚已久矣。此從宋刻本依樣影鈔。卷首有泌進書序。及六壬起例。案泌云。六壬立名。古今不宣其旨。惟周禮硩蔟氏。掌覆夭鳥之巢。以方書十日十二辰。十二月十二歲。二十八星之號。即壬盤之體。三代之壬書。惟此一證。與術家以五。行始于水。水生于一。成于六之説異。録而存之。以資參考焉。

五行大義五卷(佚存叢書本 知不足齋叢書本)

隋蕭吉撰。吉字文休。梁武帝兄。長沙宣王懿之孫。(按原本武帝兄下漏載此七字。似吉爲梁武兄矣。據隋書本傳增補。)江陵陷。遂歸于周。爲儀同。及隋受禪。進上儀同。煬帝嗣位。拜太府少卿。加位開府。事迹具隋書藝術傳。是編日本人用活字板擺印。前有自序。稱博采經緯。搜窮𥳑牒。略談大義。凡二十四段。别而分之。合四十段。二十四者。節數之氣。總四十者。五行之成數云云。攷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未著録。本傳述吉所著書。亦無是册。然史稱吉博學多聞。精陰陽算術。今觀其書。文義質樸。徵引識緯諸籍。有條不紊。且多佚亡之祕笈。尤非隋唐以後所能僞爲也。

三術撮要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案陳振孫書録解題云。三厤撮(原本厤撮誤術掇。據直齋書録解題校。下同。)要一卷。無名氏。又一本。名擇日撮要厤。(原本厤誤術。)大略皆同。建安徐清叟宜(原本宜作真。)翁云。其尊人尚書公應龍所輯。不欲著名。疑即此書。此從影宋版鈔録。亦無刊刻年月。惟中引周謂彈冠必用。及沈括夢溪筆談。當是南宋間人手筆。蓋陰陽家言。爲術士所祕。六壬遁甲古法。除太白陰經武經總要之外。載者寥寥無幾。宋以前。百忌萬年具注集聖廣聖諸書。非此並無從舉其名目。故雖五行選擇家所用。而司天監據以鋪注頒朔者。實不越此。亦足資攷鏡也。

遁甲符應經三卷

宋楊維德等撰。維德附宋史方技韓顯符傳。字里未詳。顯符稱其能傳渾儀法。是編不見于宋志。鄭樵通志略始著録。焦竑經籍志。錢遵王述古堂書目所載卷帙並同。惟馬端臨通考。則作二卷。乃傳寫之誤。此從舊鈔本依樣過録。卷首有宋仁宗御製序。末載永樂間欽天監五官司歷王巽序。其書以遁甲論行軍趨避之用。如言九天之上。九地之下。即孫子形篇所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亦即李筌所云。以直符加時。于後一所臨宫爲九天。後二所臨宫爲九地。地者。静而利藏。天者。運而利動。巽云。其書立術精密。攷較詳明。宜五行之家所不廢也。(按此書直齋書録解題亦載。題景祐遁甲玉函應符經。司天春官正楊惟德撰。作二卷。與通考合。)

藝術類
梅花喜神譜二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宋宋伯仁撰。伯仁字器之。湖州人。所著有西塍集一卷。四庫全書已著録。此書宋史藝文志及諸家書目。皆不載。惟錢曾述古堂書目中有之。寫梅花百圖。上卷分五類。一蓓蕾四枝。二小蕊十六枝。三大蕊八枝。四欲開八枝。五大開十四枝。下卷分三類。一爛漫十八枝。二欲謝十六枝。三就實六枝。每圖各綴五言絶句。曰喜神者。殆寫生之意。攷伯仁於嘉熙中曾爲鹽運司屬官。故末首云。商鼎催羹。其平日多與高九萬。孫季蕃倡和。自號雪巖耕田夫。所吟亦見於陳起江湖小集。千頃堂書目幷載其烟波圖一卷。蓋江湖派中人也。兹從宋板影鈔。前有伯仁自序。後有向士璧葉紹翁序跋。書初刻於嘉熙戊戌。此其景定辛酉金華雙桂堂重刻之本也。

書經補遺五卷

元吕宗傑輯。事蹟未詳。其自序云。在錢唐購得唐太宗御製王右軍執筆圖。乃東陽陳及時父希元先生。授同里趙文淑之家藏者。遂輯成此書。卷中有陳及時跋。稱其先人諱夢魁。字希元。登咸淳甲戌進士科。大德末。典教嵊庠。則希元亦元時人矣。第一卷爲執筆圖。第二卷法書本象。國子助教汶上陳繹曾著。第三卷書法總論。第四。第五卷。博古體篆釋。乃宗傑自著之書。采輯張懷瓘書斷。諸書中如大梵玉字各體書。頗爲詳贍。亦臨池家之一助也。

漢官儀三卷

宋劉攽撰。晁公武郡齋讀書後志。以爲劉敞所撰。非也。宋史藝文志。亦沿其誤。此書有攽自跋。謂幼年時所爲。仲原父爲之序。至爲亳州守。因復增損之。此可以證讀書志之誤。案宋史劉攽傳。攽自京東轉運使。出知兗亳二州。守亳時。年逾六十。而自言嬉戲不異昔時。攽與兄敞。皆熟精漢書。此雖適情之作。而西京職官之制度大備。可以資讀漢書者之參攷。以之較司馬光七國象戲。似爲勝之。宜公武稱其書爲雅馴。其法。先置盆。入金以象口錢。非劉氏不得王。爲宗正。及尚公主。以象一姓。漢爲土德之運。其數五。五五二十五。故率二十五擲。乃一終局。有免貼例。有納貼例。有得盆例。有雜例。而遷資降資。賜爵。比視之道備也。末附亡是公。翰林主人二傳。又案。遼史國語解堂印博采之名。此書亦有之。則知堂印不獨爲遼人語矣。此從影宋鈔本繕寫。書後有一行云。紹興九年三月臨安府雕印。知爲南宋初刻本也。

譜録類
膳夫經一卷(閭邱辨囿本)

唐楊煜撰。煜官巢縣令。是書成于大中十年。詳西樓跋。唐書。宋史藝文志。並作膳夫經手録。四卷。通志藝文略同。王堯臣崇文總目。亦作四卷。手録則作手論。爲轉寫之譌。此從舊鈔本依樣過録。書僅六葉。似後人捃拾成編。惟所載茶品甚詳。分所産之地。别優劣之殊。足與茶録茶經並(原本無並字。不成句。)資攷證也。

雜家類
書齋夜話四卷

宋俞琰(原本琰作玉。下同。)撰。琰字玉吾。吴縣人。有周易集説。四庫全書已著録。是編見千頃堂書目。傳本殊希。書中辨字音字義。以及六經子史。莫不攷求得失。多前人所未發。如云周禮醢人。箈菹。雁醢。謂箈當作菭。从艸。不从竹一條。案經文當作菭。故鄭司農訓爲水中魚衣。即説文艸部云。菭。水青衣也。後鄭始易菭爲䈚。復又誤爲箈字。幾不可解。又經傳之文。耳即而已。爾即如是一條。案。凡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古音在第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古音在第十五部。如世説聊復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絶然不同。而唐宋人至今。每每譌錯。於古經傳。致多難讀。全書援引精確。不可殫數。固非漫無根柢。徒爲臆斷之談者。所可及也。(按俞氏名犯廟諱。曾奉諭旨敬改爲琰。無恭代之字。原本作玉非。)

爲政善報十卷

宋葉留撰。留字景良。括蒼人。是編見浙江通志本傳。凡十卷。此其前編也。其書採取經史各説。以及當時宦蹟。録其功在生民。慶留後裔者。以成一編。意取於官師相規。以爲有位者勸。用意忠厚。考證精詳。殊不多見。同時陳相爲注其出處。此從元人刻本過録。惜後編已佚之矣。

醉翁談録五卷

宋金盈之撰。案。盈之家世汴京。南渡後。官從政郞。衡州録事參軍。此書載黄虞稷千頃堂書目。第一卷名公佳製。載宋以來名卿大夫詩文各體。第二卷。榮貴要覽。略述唐宋中恩榮遺制。第三四卷。則爲京城風俗記。備載宋室全盛時。汴京風物繁華之盛。凡所見聞。案月搜記。如四時風俗好尚。無不畢載。第五卷。瑣闥記聞。載唐時遺事爲多。書中所載詩文雜事。雖屬瑣碎。然博聞洽見。足資談助。可與夢華夢粱等録並傳也。(按此書原本八卷。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録云。相傳文達裁去後三卷。蓋如直齋書録斥唐人教坊記猥䙝之意。)

松窗百説一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宋李季可撰。季可。永嘉人。摭拾古今事實。而各爲論説。凡百條。王十朋極稱賞之。謂其有益風教。比於唐之杜牧。紹興年間。尹大任爲之付梓。考之志乘。及各藏書家。均未著録。書中直書所見。以采摭經史爲文。據正排異爲意。同時如葉謙。曾幾。趙居廣諸人。均有題跋。此從舊鈔影寫。

羣書治要五十卷(日本國刊本 連筠簃叢書本)

唐魏徵等奉敕撰。徵字元成。魏州曲城人。官至太子太師。諡文貞。事蹟具唐書本傳。案宋王溥唐會要云。貞觀五年九月二十七日祕書監魏徵撰羣書治要上之。又云。太宗欲覽前王得失。爰自六經訖于諸子。上始五帝。下盡晉年。書成。諸王各賜一本。又唐書蕭德言傳云。太宗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𥡴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德言賚賜尤渥。然則書實成于德言之手。故唐書于魏徵。虞世南。褚亮傳皆不及也。是編卷帙。與唐志合。宋史藝文志。即不著録。知其佚久矣。此本乃日本人擺印。前有魏徵序。惟闕第四。第十三。第二十三卷。今觀所載。專主治要。不事修辭。凡有關乎政術。存乎勸戒者。莫不彙而輯之。即所采各書。幷屬初唐善策。與近刊多有不同。如晉書二卷。尚爲未修晉書以前十八家中之舊本。又桓譌新論。崔實政要論,仲長統昌言。袁準正書。蔣濟萬機論。桓範政要論。近多不傳。亦藉此以存其梗概。洵初唐古籍也。

類書類
自號録一卷

宋徐光溥撰。光溥。錢塘人。是編依錢遵王所藏元孫道明鈔本過録。有淳祐丁未譚聞友序。凡宋時墨客騷人。以及名公鉅卿之號。彙爲一書。自處士以及村莊。分類三十有六。附雜類于卷末。事涉瑣屑。然亦有資考鏡也。

回溪史韻二十三卷

宋錢諷撰。諷字正初。本錢塘人。爲吴越王之裔。後卜居於嘉禾之回溪。故自號回溪。其書爲近時著録家所罕見。惟宋趙希弁讀書附志。以爲依唐韻分四聲。以十七史之句。注於下。而陳振孫書録解題亦云。其附韻類事。頗便檢閲。蓋宋人兔園册。類摘雙字。編四聲。以便尋檢。而回溪獨采成語。多至三四句。未嘗割裂原文。洵著書之良法也。秀水朱彝尊跋此云。予嘗見宋時鋟本於京師。僅存七册。嫌其殘缺。未之録也。歸田後。始大悔之。從琴川毛氏。長洲何氏。訪其所藏。合之才十七卷。亟寫而存之笥。天下之寶。離者會有合時。安知後來所求不適少此十七卷耶。兹從影宋本傳録。卷首祇存慶元五年四月既望郡人鄭僑一序。而讀書志所云錢文子序。已無從復得。據明成祖實録。纂永樂大典時。諭解縉等。稱嘗觀韻府回溪二書。事雖有統。而採摘不廣。紀載太略。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備輯爲一書。無厭浩繁。則此在明時。曾入祕府。今書平韻自一東至四江。七之至十一模。共五卷上聲一董至三十六養。共八卷。去聲十四泰至五十九鑑。共六卷。入聲十二昔至三十四乏。共四卷。通計二十三卷。較彝尊見時已多六(原本六誤五。)卷。安知後日不更有多於此者。是可以寶也。

歷代蒙求一卷

元王芮撰。按錢曾讀書敏求記。稱歷代蒙求一卷。汝南王芮所編。括蒼鄭振孫復爲纂注。書中歷敍帝王古今世代。文約事該。不繁不紊。鄭注又復援經據史。貫徹古今。較之周興嗣千文。以字集而或乖其義。補注蒙求。以事對而多失其序者。其啓迪童蒙之功。似更爲過之矣。此卷刻于元至順中。馬速忽守新安。以其書有資啓發。令郡教授王萱鋟梓。以廣其傳。此從錢曾所藏本影寫。尚是元時舊刻也。

羣書通要七十三卷

不著撰人姓氏。是編藏書家未著録。此依元至正間重刊本影寫。前有大德己亥王淵濟序。稱蒙翁因嘿齋于君所輯之本。旁搜博采。增至數十卷。凡詩家之一字一意。悉羅致之。視初本殆將十倍。命其子彌高壽梓云云。所謂蒙翁嘿齋。未詳其人。其書自甲集天文。至庚集譬諭。凡三十七門。每十卷爲一集。捃摭經傳子史。及前人詩文中成語。分類排纂。頗藉以有考。視明人類書餖飣稗販者。大相徑庭。辛壬癸三集。即元混一方輿勝覽。疑重刊時所增。故淵濟序中。未及其書。且有至元戊寅菖節梅軒蔡氏刊行圖記。詹事錢大昕云。勝覽于澤州無陵川縣。解州無芮城縣。而書中又有冀甯之名。係大德中所改。則書成之後。别有竄易。皆書肆射利者爲之。而不知其牴牾也。

羣書類編故事二十四卷

元王罃撰。按罃姓名見甯波府志。明初曾任廣東肇慶太守。事迹無考。其書明史藝文志。及藏書家皆未著録。此本從明莫雲卿家藏元刻影寫。其書類分十八門。所采故事。史傳之外。多取唐宋説部。大旨仿朱勝非五色線之體。亦類書中之一格也。(按罃已仕明。應改題明人。)

小説家類
續世説十二卷(守山閣叢書本 粤雅堂叢書續集本)

宋孔平仲撰。取宋齊梁陳隋唐五代事迹。依劉義慶世説之目。而分隸之。成書十二卷。見于宋史本傳。及藝文志小説家類。卷袠相同。書録解題文獻通考。皆録其書。而近代儲藏家。罕有著録者。王士禎居易録。曾道及此書。云已失傳。則士禎亦不得見此書也。此書平仲無自序。有紹興戊寅長沙秦果序。序言平仲書成未刊。從義郞李敏得善本于前靖守王長孺。相與鏤版。王親受于孔。知其不繆。丁丑之春。𨿅陽王濯來守沅之明年。李氏以其書版來售。即加是正鑱刻。以補其不足云云。後有沅州公使庫總計紙版數目。幷印造紙墨裱褙工食錢數目。後又有右迪功郞司法兼監使庫翁灌。右從事郞軍事判官閔敦仁。右迪功郞州學教授胡摶。左朝奉郞通判軍州事秦果。左朝散大夫知軍州事王濯。五人題名。皆沅州官也。此從宋沅州刻本傳寫者。卷袠完整無闕。特書中部次錯雜。有兩條合爲一條者。抑且時代先後。往往倒置。蓋校勘之時。不免有私爲竄改之弊。必非平仲元本之誤也。

續墨客揮犀十卷

宋彭乘撰。乘有墨客揮犀十卷。四庫全書已著録。此其續編也。宋陳振孫書録解題。則前續二編俱載。共二十卷。而不著撰人姓氏。明商維濬刻稗海題彭乘之作。蓋以書中所自稱名爲據。卷中所載軼事遺聞。以及詩話文評。徵引頗爲詳洽。足補前編之所未備。其所議論。多推重蘇黄。亦與前集相同。合之以爲完書。

友會談叢三卷

宋上官融撰。融。華陽人。其字未詳。陳振孫云。不知何人。案書中稱其父嘗宰建之浦城縣。是編前有天聖五年自序。卷帙與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焦竑經籍志。並同。觀文獻通考所載。則作一卷。疑轉寫之譌。但序稱記在人耳目者。六十事。此則僅及其半。非有缺佚。或六爲三之誤字。核其所紀。皆宋代故事。多言報應。示勸戒。纖悉臚載。間傷猥雜。然如紀吕端出使高麗。與宋史端本傳合。紀太平興國三年。以定陶地建爲廣濟軍。與宋史地理志亦同。要非絶無依據者可比也。

廣黄帝本行記一卷(平津館叢書本)

唐王瓘撰。系銜稱閬州晉安縣主簿王瓘進。考之新唐書藝文志雜傳記云。王瓘廣軒轅本紀三卷。蓋即此書。此卷首題修行道德四字。必每卷各以四字標識。本書帝吹律定姓者十二。注云。在中卷。又黄帝有子各封一國。注云。具中卷。可證此爲下卷。佚去上中二卷矣。此從錢曾舊鈔藏本影寫。恐世間更無足本。讀書敏求記(原本脱記字。)中具載之。

軒轅黄帝傳一卷(平津館叢書本)

不著撰人名氏。見錢曾讀書敏求記傳記類。曾于是編之前。載有廣黄帝本行記一卷。載無著書人姓氏。案注中引劉恕外紀。蜀檮杌等書。蜀檮杌爲張唐英所著。則此卷當是南宋人手筆。書中備載黄帝顛末。及其子孫。唐虞三代。相承世數。甚悉。可補皇王大紀之闕。

三水小牘二卷(抱經堂彙刻本)

唐皇甫枚撰。枚字尊美。安定人。唐咸通末。爲汝州魯山令。僖宗之在梁州。枚赴調行在。比其書中可考者也。是書成於天祐四年。枚當旅食汾晉。而追紀咸通時事。共得上下兩卷。明嘉靖時。姚咨曾手鈔之。此從錢曾述古堂藏本影寫。書中所載。雖涉神仙靈異之事。而筆雅詞明。實寓垂戒。又案天祐庚午時。晉猶稱天祐。而枚亦稱之。

夷堅甲志二十卷乙志二十卷丙志二十卷丁志二十卷(宋刊本 十萬卷樓叢書本)

宋洪邁撰。影宋鈔本。案夷堅志十集。每集二十卷。支志十集。每集十卷。三志十集。每集十卷。四志甲乙二集。二十卷。共四百二十卷。小説家。唯太平廣記爲卷五百。然卷帙雖繁。乃搜輯衆書所成者。其出于一人之手。而卷帙遂有廣記十之七八者。唯有此書。亦可謂好事之尤者矣。邁每集各自爲之序。唯四乙未成。不及序。計序三十一篇。篇各出新意。趙與時嘗撮各序大指。載于賓退録。此本甲志序已佚。餘三序存。與賓退録所舉相合。每卷之下。注明若干事。每事亦必注明某人所説。以著其非妄。書中神怪荒誕之談。居其大半。然而遺文軼事。可資攷鏡者。亦往往雜出于其間。四庫全書所收者。乃支志五十卷。與此不相涉。此本卷首有元人沈天祐序。稱建學所存。舊刻閩本殘闕。承本路府判張紹先之命。以浙本補全者。邁與兄适遵皆皓之子。名位著述皆相埓。世所稱鄱陽三洪是也。邁亦有弟二人。一景裴。名邃。一景何。不知其名。皆見于此書。(按此書有明仿宋刊分類五十卷本。又有袖珍二十卷本。皆出後人摘録。非原書也。)

釋家類
古清涼傳二卷廣清涼傳三卷續清涼傳二卷(明洪武刊本)

唐釋慧祥撰古清涼傳。宋釋延一撰廣清涼傳。續清涼傳。宋張商英朱幷所撰。廣續二編。藏書家多未著録。惟古清涼傳。見宋史藝文志。凡方域名勝。及高僧靈跡。莫不詳載。延一收捃故實。推廣祥傳。更記寺名勝蹟。以及靈異藥物。其中多涉及儒家。且有六朝人文。如晉釋支遁文殊像贊序。又殷晉安郄濟川讚。并世所希見。而遁序尤足補本集之所佚。若王勃釋迦如來成道記。釋迦佛賦。今四傑集。文苑英華。俱無之。是編或以爲金大定時寺中藏板。末附補陀傳。峨媚讚。乃元人所集。明釋又從而附綴之也。

道家類
黄帝陰符經疏三卷(墨海金壺本 珠叢别録本)

唐李筌撰。按筌所著太白陰經八卷。四庫全書已著録。此書載宋崇文書目。館閣書目。通志通考。及陳振孫書録解題。晁公武讀書志。皆作經注一卷。惟宋史藝文志作經疏一卷。此本篇帙無多。分爲三卷。已非筌之舊次。上卷演道章。載神仙抱一之道。中卷演法章。載富國安人之法。下卷演術章。載強兵戰勝之術。與道藏本分目相符。

道德真經傳四卷

唐陸希聲撰。案希聲。吴郡人。景融四世孫。唐書本傳稱其善屬文。通春秋。易。老子。論著甚多。此書見于唐書藝文志。卷帙相符。趙希弁讀書附志。陳振孫書録解題。皆不著録。凡儲藏家。亦皆無之。唯見于道藏必字號。明白雲霽道藏目録詳注。稱其以事理元會。通變機宜。探至精之賾。可謂神解。其稱許如此。今攷此書發明老氏之旨。條達曲鬯。視宋人之援老入佛者。大不侔矣。唐人遺書。傳世日少。今從道藏校録。卷帙完善。洵可寶也。

道德經論兵要義四卷

唐王真撰。案真此書獨取道德經所論兵戰之要。摭拾元微本。上下二卷。後更分爲四卷。與鄭樵通志所載卷數合。元和間進之于朝。唐憲宗嘗手詔褒美之。具載篇首。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備舉大道。至德。修身。理國之要數十章。後乃言及于用兵。其旨微。其言博。自河上公爲之訓釋後。若嚴氏指歸。開元注釋。固已發藴指微。而真所著要義。獨于論兵之法。經悉言之。夫真以朝議郞出領漢州軍事。久列戎行。而考其談兵意指。顧深求乎老子之説。唐人之書不多。是宜録也。

道德真經集解八卷

唐岷山道士張君相撰。君相事蹟不可攷。此書舊本皆題爲吴徵士顧歡述。攷顧歡。齊時人。隋書經籍志載老子義綱一卷。老子義疏一卷。又唐書藝文志。有道德經義疏四卷。義疏治綱一卷。不特書名卷數。均與此不合。不應齊時人而先引及陶隱居。成元英諸人。惟晁公武讀書志。王應麟玉海。有岷山道士張君相三十家道德經集解。一河上公。二嚴遵。三王弼。四何晏。五郭象。六鍾會。七孫登。八羊祜。九羅什。十盧裕。十一劉仁會。十二顧歡。十三陶宏景。十四松靈仙。十五裴處恩。十六杜弼。十七節解。十八張憑。十九張嗣。二十臧元静。二十一大孟。二十二小孟。二十三竇略。二十四宋文明。二十五褚糅。二十六劉進喜。二十七蔡子晃。二十八成元英。二十九車惠弼。公武又言。書稱三十。而列名止二十九。蓋君相自爲一家言。並數之爾。今以其言攷之。頗與是書合。則爲君相所集無疑。至書中兼有引唐玄宗御疏。則又爲後人所羼入。而所稱陳曰榮曰者。殆杜光庭所云任真子陳榮也。兹從道藏本録出。與天一閣所藏相同。究係唐人所纂。六朝人遺説。賴以不墜。著録家往往失之。爲可惜也。君相不知何時人。晁氏以爲成元英爲皇朝道士。則天寶以後之人。案。杜光庭道德經廣聖義序。引著述人名。有岷山道士張君相集解。在玄宗御疏之前。則不在天寶後矣。且晁氏之言。書中亦不見。未知何據。

關尹子言外經旨三卷(守山閣叢書本)

關尹子。四庫全書已著録。言外經旨。宋陳顯微撰。同時王夷鋟而傳之者。顯微序云。關尹一書。莊列不能言。文程不能道。其言𥳑。其義詳。似爲道德經作傳。案是編分上中下三卷。自一宇以至九藥。莫不詳注而發明之。王夷所謂因言悉旨。轉語明經。設喩以彰元。反辭而顯奥。或指意于言前。或顯微於意外也。尹喜書本屬依託之册。然在僞書中頗有理致。顯微經旨。吐屬亦復淵雅。可謂質有其文。

列子注八卷(秦恩復刊本)

唐盧重元撰。重元。范陽人。官司勳郞中。爲思道玄孫。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子注本甚希。伏讀四庫全書總目云。老莊二子。作注者不下百家。列子今尚僅存注本之行于世者。張湛。殷敬慎以外。惟林希逸口義。及江遹解而已。是編唐宋藝文志。皆未著録。鄭樵通志。焦竑經籍志。始見其目。此則從道藏中。和光散人。高守元沖虚至德真經四解之内録出發刊。依張湛注分卷。足以羽翼湛注。即所徵引各籍。亦多與古本相同。惟楊朱一篇注。佚其半。惜無别本可補耳。

南華真經注疏三十五卷

唐成元英撰。元英字子實。陝州人。隱居東海。貞觀五年。召至京師。永徽中。流郁州。書成。道士王元慶遣文學賈鼎就授大義。嵩高山人李利涉爲序。攷唐書無元英傳。其見于藝文志者如此。諸家著録卷帙多寡不同。唐志十二卷。書録解題三十卷。郡齋讀書志文獻通考皆三十三卷。宋史藝文志十卷。讀書敏求記二十卷。今依明道藏本鈔録爲卷三十五。據敏求記錢曾所藏。爲前明南京解元唐寅家北宋槧本。蓋當時單行之書。不與道藏本同也。唐人著書。傳世日少。此唐初之書。至今首尾完具。尤爲罕得。疏之所本。爲郭象注。象注掃除舊解。標新領異。大半空言。無所徵實。不免負王弼注易之累。元英此疏。則稱意而談。清言曲暢。至序文云。莊子字子休。生宋國雎陽蒙縣。師長桑公子。受號南華仙人。殆出真誥之類。殊可以廣異聞。元英于貞觀中。加號西華法師。見于讀書志。

通玄真經注十二卷

文子二卷。四庫全書已著録。此注唐徐靈府撰。靈府號默希子。錢塘人。爲玄宗時徵士。隱修衡嶽。注文子。書上進。遂封通玄真人。名其書爲通玄真經。見杜道堅通玄真經讚義。及全唐詩傳。又西天目志。載靈府由天目趨天臺。憩雲二十餘年。作言志詩辭。武宗之徵。著元鑑五卷。及三洞要略。則靈府又嘗作天臺道士矣。案。唐書藝文志。有注文子十二卷。徐靈府著。而崇文總目又云。文子十一卷。徐靈府注闕。則徐注在宋時傳習已少。四庫全書總目云。自北魏以來。有李暹。徐靈府。朱元三家注。惟靈府注僅存。亦大半闕佚。兹從明道藏本過録。題曰默希子注者。據晁公武讀書志。王應麟玉海。皆云墨希子。即徐靈府自號。墨與默通也。今觀是注。清靈婉約。而文子正文。亦尚是舊時之本。其自序云。默希以元和四載。投蹟衡峯之表。考室華蓋之前。迨經八稔。夙敦樸素之風。竊味希微之旨。則是書當成于居衡嶽之時。據錢曾讀書敏求記曰。子彙云。吴中舊刻僅十餘葉。近得默希子本。始覩其全。不知何故不照原書翻刻。又盡削靈府之注。殊所不解。此是太原祝氏。依宋板摹寫者。亦希有之本也。是明時尚有仿宋栞本。今則捨此無從攷核矣。

右子部五十四種五百一十二卷。

字數:12188,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