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蒙學部
字辭部
三家部儒家
三家部道家
三家部佛家
易學部
史地部
諸子部
格致部
術數部
醫學部
文學部
藝術部
類書部
譜錄部
目錄部
作者專欄
關於本站
東里論壇
章回目錄
欄目導航
回頂部
到底部
转成简体
隱藏注疏
書名
章節标題
作者
百度全文
表第六
方鎮三
章內目錄
表第六
方鎮三
热門圖書
◎ 肉蒲團
◎ 四庫全書總目
◎ 紅樓夢
◎ 古文觀止
◎ 漢書
◎ 史記
◎ 唐詩三百首
◎ 論語正義
◎ 周易集解纂疏
◎ 三國志注
東里書齋
➩
史地部
➩
正史類
➩《
新唐書
》
唐書卷六十六
表第六
方鎮三
西元
河中
澤潞沁
成德
義武
幽州
魏博
橫海
710
景雲元年
711
二年
712
先天元年
713
開元元年
幽州置防禦大使。
714
二年
置幽州節度、諸州軍管內經略、鎮守大使,領幽、易、平、檀、媯、燕六州,治幽州。
置營平鎮守,治太平州
。
715
三年
716
四年
717
五年
營州置平盧軍使。
718
六年
719
七年
升平盧軍使為平盧軍節度,經略、河北支度、管內諸蕃及營田等使,兼領安東都護及營、遼、燕三州。
720
八年
幽州節度兼本軍州經略大使,并節度河北諸軍大使。
721
九年
722
十年
723
十一年
724
十二年
725
十三年
滄州置橫海軍使。
726
十四年
727
十五年
幽州節度大使兼河北支度營田使。
728
十六年
729
十七年
730
十八年
幽州節度增領薊、滄二州。
731
十九年
732
二十年
幽州節度使兼河北採訪處置使,增領衛、相、洺、貝、冀、魏、深、趙、恆、定、邢、德、博、棣、營、鄚十六州及安東都護府。
733
二十一年
734
二十二年
735
二十三年
736
二十四年
737
二十五年
738
二十六年
739
二十七年
幽州節度使增領河北海運使。
740
二十八年
平盧軍節度使兼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處置使。
741
二十九年
幽州節度副使領平盧軍節度副使,治順化州。
742
天寶元年
更幽州節度使為范陽節度使,增領歸順、歸德二郡。
743
二年
平盧軍節度使治遼西故城,副都護領保定軍使。
744
三載
745
四載
746
五載
747
六載
748
七載
749
八載
750
九載
751
十載
752
十一載
753
十二載
754
十三載
755
十四載
756
至德元載
置河中防禦守捉蒲關使。
置澤潞沁節度使,治潞州。
757
二載
升河中防禦為河中節度,兼蒲關防禦使,領蒲、晉、絳、隰、慈、虢、同七州,治蒲州。
758
乾元元年
759
二年
河中節度兼河中尹、耀德軍使。虢州隸陝華節度。
760
上元元年
761
二年
河中節度增領沁州,以同州隸鎮國軍節度。是年,復以沁州隸澤潞節度。
澤潞節度增領沁州。
滄、德、棣三州隸淄沂節度,衛、相、貝、魏、博五州隸滑衛節度。
762
寶應元年
澤潞節度增領鄭州,又增領陳、邢、洺、趙四州。是年,以趙州隸成德軍節度。
置成德軍節度使,領恆、定、易、趙、深五州,治恆州。
范陽節度使復為幽州節度使,及平盧陷,又兼盧龍節度使。以恆、定、易、趙、深五州隸成德軍節度,邢州隸澤潞節度,置平盧防禦本軍營田使。
763
廣德元年
置相衛節度使,治相州。是年,增領貝、邢、洺,號洺相節度。衛州復隸澤潞,未幾,復領,號相衛六州節度使。是年,增領河陽三城。
澤潞節度增領懷、衛二州,尋以衛州還相衛節度。
成德軍節度增領冀州。
冀州隸成德軍節度,罷領順、易、歸順三州。
置魏博等州防禦使,領魏、博、貝、瀛、滄五州,治魏州。是年,升為節度使,增領德州。以瀛、滄二州隸淄青平盧節度,貝州隸洺相節度。未幾,復領瀛、滄二州。
764
二年
廢河中節度,置河中五州都團練觀察使。
765
永泰元年
766
大曆元年
相衛六州節度賜號昭義軍節度,後田承嗣盜取相、衛、洺、貝四州,所存者二州。
767
二年
768
三年
769
四年
澤潞節度增領潁州。
770
五年
潁、鄭二州皆隸涇原節度。
771
六年
772
七年
魏博節度增領澶州。
773
八年
774
九年
775
十年
成德軍節度增領滄州。
瀛州隸幽州盧龍節度,滄州隸義武軍節度
,德州隸淄青平盧節度。
776
十一年
魏博節度增領衛、相、洺、貝四州。
777
十二年
778
十三年
779
十四年
780
建中元年
昭義軍節度兼領澤、潞二州,徙治潞州。
781
二年
昭義軍節度罷領懷衛二州、河陽三城。
省燕州。
782
三年
昭義軍節度增領洺州,以趙州隸深趙節度。
罷成德軍節度,置恆冀都團練觀察使,治恆州;深趙都團練觀察使,治趙州。
置義武軍。
幽州節度復領德、棣二州,後以二州復隸成德軍節度。
783
四年
784
興元元年
置晉慈隰節度使,治晉州。尋罷,復置河中節度使,領河中府、同絳虢陝四州。
廢恆冀、深趙二觀察,復置成德軍節度使,領恆、冀、趙、深四州,治恆州。
785
貞元元年
河中節度罷領陝、虢二州。
成德軍節度增領德、棣二州。
置德、棣二州都團練守捉使。
786
二年
787
三年
陳州隸陳許節度。
置橫海軍節度使,領滄、景二州,治滄州。
788
四年
置晉慈隰防禦觀察使。
789
五年
790
六年
791
七年
792
八年
793
九年
794
十年
795
十一年
796
十二年
797
十三年
798
十四年
799
十五年
罷河中節度,置河中防禦觀察使。
800
十六年
復置河中節度使。
801
十七年
802
十八年
803
十九年
804
二十年
805
永貞元年
806
元和元年
807
二年
808
三年
罷晉慈隰觀察使,以三州隸河中節度。
809
四年
德、棣二州隸保信軍節度。
置保信軍節度使,領德、棣二州,治德州。
810
五年
成德軍節度復領德、棣二州。
廢保信軍節度使,以德、棣二州隸成德軍節度。
811
六年
812
七年
813
八年
814
九年
815
十年
816
十一年
817
十二年
818
十三年
以德、棣二州隸橫海節度。
819
十四年
罷河中節度,置河中都防禦觀察使。
820
十五年
復置河中節度使。
821
長慶元年
置深冀節度,治深州,尋罷,復以深冀隸成德軍節度。
幽州節度罷領瀛、莫二州,置瀛莫都團練觀察使,治瀛州,尋升為節度使。
置德、棣二州觀察處置使。
省景州。
822
二年
置晉慈都團練觀察使,治晉州。
幽州節度復領瀛、莫二州。
廢瀛莫節度使。
罷德、棣二州觀察處置使。
橫海節度使復領景州。
823
三年
824
四年
825
寶曆元年
826
二年
827
大和元年
升晉慈觀察使為保義軍節度。是年罷以二州隸河中節度。
橫海節度增領齊州。
828
二年
829
三年
置相、衛、澶三州節度使,治相州,尋罷,三州復隸魏博。
罷橫海節度,更置齊德節度使,治德州,尋廢,復置,更號齊滄德節度使。
830
四年
省景州。
831
五年
齊德滄節度使賜號義昌軍節度。
832
六年
833
七年
834
八年
835
九年
836
開成元年
837
二年
838
三年
839
四年
840
五年
841
會昌元年
842
二年
843
三年
844
四年
澤州隸河陽節度。
845
五年
846
六年
847
大中元年
848
二年
849
三年
850
四年
851
五年
852
六年
853
七年
854
八年
855
九年
856
十年
857
十一年
858
十二年
859
十三年
860
咸通元年
861
二年
862
三年
863
四年
864
五年
865
六年
866
七年
867
八年
868
九年
869
十年
870
十一年
871
十二年
872
十三年
873
十四年
874
乾符元年
875
二年
876
三年
877
四年
878
五年
879
六年
880
廣明元年
881
中和元年
882
二年
節度使孟方立徙昭義軍於邢州,而兼領潞州,自是五州有二昭義節度。
883
三年
884
四年
885
光啟元年
賜河中節度號護國軍節度。
886
二年
887
三年
888
文德元年
889
龍紀元年
890
大順元年
891
二年
892
景福元年
義昌軍節度復領景州。
893
二年
894
乾寧元年
895
二年
齊州隸武肅軍節度。
896
三年
897
四年
898
光化元年
899
二年
900
三年
901
天復元年
二昭義軍節度合為一,復領澤州。
置平、營、瀛、莫等州觀察使。
902
二年
903
三年
904
天祐元年
賜魏博節度號天雄軍節度。
905
二年
更成德軍節度號武順軍節度。
906
三年
907
四年
校勘記
〔一〕
治太平州 按本書卷三九及舊書卷三九地理志,河北道有「平州」,無「太平州」。此疑誤。
〔二〕
滄州隸義武軍節度 本欄第三格已載「成德軍節度增領滄州」;又按下文,建中三年始置義武軍。並與此矛盾。考異卷四八云「義武當為成德之訛」。
〔三〕
澤州隸河陽節度 考異卷四八:「『澤州』以下七字,當在第二格,誤入第一格。」據改。
字數:2094,最後更新時間:
2021-04-21 11:30:02
上一篇:
卷六十五·表第五·方鎮二
【目錄】
下一篇:
卷六十七·表第七·方鎮四
東里書齋專注於古籍全文免費在綫閱讀和檢索,歡迎您的光臨指正!
聯繫我們:
dlsr@163.com
粤ICP备14015598号
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19号
東里書齋-站點欄目導航
東里書齋-全部書籍列表
【返回封面頁】
新唐書目錄
進唐書表
卷一·本紀第一·高祖
卷二·本紀第二·太宗
卷三·本紀第三·高宗
卷四·本紀第四·則天皇后 中宗
卷五·本紀第五·睿宗 玄宗
卷六·本紀第六·肅宗 代宗
卷七·本紀第七·德宗 順宗 憲宗
卷八·本紀第八·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卷九·本紀第九·懿宗 僖宗
卷十·本紀第十·昭宗 哀帝
卷十一·志第一·禮樂一
卷十二·志第二·禮樂二
卷十三·志第三·禮樂三
卷十四·志第四·禮樂四
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
卷十六·志第六·禮樂六
卷十七·志第七·禮樂七
卷十八·志第八·禮樂八
卷十九·志第九·禮樂九
卷二十·志第十·禮樂十
卷二十一·志第十一·禮樂十一
卷二十二·志第十二·禮樂十二
卷二十三上·志第十三上·儀衛上
卷二十三下·志第十三下·儀衛下
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車服
卷二十五·志第十五·曆一
卷二十六·志第十六·曆二
卷二十七上·志第十七上·曆三上
卷二十七下·志第十七下·曆三下
卷二十八上·志第十八上·曆四上
卷二十八下·志第十八下·曆四下
卷二十九·志第十九·曆五
卷三十上·志第二十上·曆六上
卷三十下·志第二十下·曆六下
卷三十一·志第二十一·天文一
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二·天文二
卷三十三·志第二十三·天文三
卷三十四·志第二十四·五行一
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五行二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五行三
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地理一
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地理二
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地理三
卷四十·志第三十·地理四
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
卷四十二·志第三十二·地理六
卷四十三上·志第三十三上·地理七上
卷四十三下·志第三十三下·地理七下
卷四十四·志第三十四·選舉上
卷四十五·志第三十五·選舉下
卷四十六·志第三十六·百官一
卷四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二
卷四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三
卷四十九上·志第三十九上·百官四上
卷四十九下·志第三十九下·百官四下
卷五十·志第四十·兵
卷五十一·志第四十一·食貨一
卷五十二·志第四十二·食貨二
卷五十三·志第四十三·食貨三
卷五十四·志第四十四·食貨四
卷五十五·志第四十五·食貨五
卷五十六·志第四十六·刑法
卷五十七·志第四十七·藝文一
卷五十八·志第四十八·藝文二
卷五十九·志第四十九·藝文三
卷六十·志第五十·藝文四
卷六十一·表第一·宰相上
卷六十二·表第二·宰相中
卷六十三·表第三·宰相下
卷六十四·表第四·方鎮一
卷六十五·表第五·方鎮二
卷六十六·表第六·方鎮三
卷六十七·表第七·方鎮四
卷六十八·表第八·方鎮五
卷六十九·表第九·方鎮六
卷七十上·表第十上·宗室世系上
卷七十下·表第十下·宗室世系下
卷七十一上·表第十一上·宰相世系一上
卷七十一下·表第十一下·宰相世系一下
卷七十二上·表第十二上·宰相世系二上
卷七十二中·表第十二中·宰相世系二中
卷七十二下·表第十二下·宰相世系二下
七十三上·表第十三上·宰相世系三上
七十三下·表第十三下·宰相世系三下
卷七十四上·表第十四上·宰相世系四上
卷七十四下·表第十四下·宰相世系四下
卷七十五上·表第十五上·宰相世系五上
卷七十五下·表第十五下·宰相世系五下
卷七十六·列傳第一·后妃上
卷七十七·列傳第二·后妃下
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宗室
卷七十九·列傳第四·高祖諸子
卷八十·列傳第五·太宗諸子
卷八十一·列傳第六·三宗諸子
卷八十二·列傳第七·十一宗諸子
卷八十三·列傳第八·諸帝公主
卷八十四·列傳第九
卷八十五·列傳第十
卷八十六·列傳第十一
卷八十七·列傳第十二
卷八十八·列傳第十三
卷八十九·列傳第十四
卷九十·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列傳第十八
卷九十四·列傳第十九
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
卷九十六·列傳第二十一
卷九十七·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列傳第二十三
卷九十九·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一·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三·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五·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六·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七·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八·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九·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十四·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五·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一十六·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一十八·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二十·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三十二·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四十·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五十·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七十七·列傳第一百二
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八十·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百八十五·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六·忠義上
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忠義中
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一百一十八·忠義下
卷一百九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九·卓行
卷一百九十五·列傳第一百二十·孝友
卷一百九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一·隱逸
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二十二·循吏
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三·儒學上
卷一百九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四·儒學中
卷二百·列傳第一百二十五·儒學下
卷二百一·列傳第一百二十六·文藝上
卷二百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七·文藝中
卷二百三·列傳第一百二十八·文藝下
卷二百四·列傳第一百二十九·方技
卷二百五·列傳第一百三十·列女
卷二百六·列傳第一百三十一·外戚
卷二百七·列傳第一百三十二·宦者上
卷二百八·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宦者下
卷二百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四·酷吏
卷二百一十·列傳第一百三十五·藩鎮魏博
卷二百一十一·列傳第一百三十六·藩鎮鎮冀
卷二百一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七·藩鎮盧龍
卷二百一十三·列傳第一百三十八·藩鎮淄青橫海
卷二百一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九·藩鎮宣武彰義澤潞
卷二百一十五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上·突厥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下·突厥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吐蕃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回鶻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回鶻下
卷二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三·沙陀
卷二百一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四·北狄
卷二百二十·列傳第一百四十五·東夷
卷二百二十一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南蠻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南蠻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蠻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姦臣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姦臣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叛臣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叛臣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列傳第一百五十上·逆臣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列傳第一百五十中·逆臣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列傳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