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昇經卷下
    1. 神生章第二十二
    2. 常安章第二十三
    3. 身心章第二十四
    4. 無思章第二十五
    5. 我命章第二十六
    6. 兵者章第二十七
    7. 柔弱章第二十八
    8. 民之章第二十九
    9. 天下章第三十
    10. 意微章第三十一
    11. 在道章第三十二
    12. 有國章第三十三
    13. 皆有章第三十四
    14. 治身章第三十五
    15. 道德章第三十六
    16. 善惡章第三十七
    17. 寂意章第三十八
    18. 戒示章第三十九

西昇經卷下


神生章第二十二

老君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神妙萬物而為言,神生形也,身乃神之車,神之舍形成神也,蓋神去於形謂之死,而形非道不生,形資神以生故也。有生必先無離形,而形全者神全,神資形以成故也。形神之相須,猶有無之相為利用,而不可偏廢,惟形神俱妙,故與道合真。

神常愛人,人不愛神

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神將守形,神之愛人也如此。然神好清而心擾之,神好靜而欲牽之,矜覽外慕,逐物忘返,無一息之頃,內存乎神,欲抱神以靜難矣。聖人復命之常同乎無知,雖聖智亦在所擯,故能神全不虧,異乎眾人也。

常安章第二十三

老君曰:聖人常安,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眾人皆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

聖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眾人不安其所安,安其所不安。安其所安,同於道也,故與天地齊其長久,而可與祐神,所以常安。不安其所安,蔽於物也,不亡以待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何安之有。

蓋天道減盈滿,補虛空,毀強盛,益衰弱,損思慮,歸童蒙,塞邪知,聖人之樸也。

盛極則衰,升極則降,堅則毀,銳則挫,自然之理也。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蓋順其自然無容私故也。聖人法天,損之又損,無思無慮,蒙以養正,復歸嬰兒,閑邪存誠,智巧不作,則以安其所安,復乎素樸故也。

是以天下尚孝,可謂養母,常能愛母,身乃長久。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道者萬物之母,而物其子也。孝子之養親,一舉足一言動,不敢忘焉。聖人體道,猶事親也,豈須臾可離哉。

身心章第二十四

老君曰:身之虛也,而萬物至,心之無也,而和氣歸。

養志者忘形,致道者忘心,離形去智,同於大通,則身無形累之患,而物自賓。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則心無使氣之強,而氣自復。

故善養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也,藏人於人而不見也。

惟藏天下於天下者,可以語此。

故君子之治,必先死於國,既死不亡,其國盛也。民不敢散,更復充也。

士見危致命,忠義許國,殺身成仁,雖死而不亡。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國之所以盛,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民之所以充也。

若能知常,施行反也,眾人歡樂,用生生也。動而失之,壽命竭也。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真常之道誠能知之,其所施設則異眾人矣。蓋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其所施行,若東西之相反也。以欲為樂,將以生生,適以喪生,樂未畢,而哀繼之,以道為樂,樂則生矣,其為樂可勝計耶!《莊子》曰:俗之所樂,果有樂無有哉!.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夫天下大物哉,甚綿綿也,冥冥混沌不可知也。知之者去之,欲之者離之,近之者遠之。

有物混成,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自古固存,幽深微妙,不可以智知也。跂而望之在乎前,棄而忘之在乎後,非有心者所得遠,無心者所得近,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

是以聖人非託於天下,亦非託於鬼神,亦非託於萬物。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此兩者,同謂之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守神玄通,是謂道同。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豈獨治天下而已哉!以虛為身,以無為心,而一無所託,所謂不物也。身心兩忘,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則道將與汝居,而合乎大同矣。

無思章第二十五

老君曰:智士無思慮之變,常空虛無為恬靜,修其形體,而萬物育焉。

天下何思何慮,大智觀於遠近,以天下觀天下,虛靜恬淡,寂寞無為,以全其形生,故精神四達,並流上際下,蟠化育萬物,不可為象。

變者貪天下之珍,以快其情。然後兵革四起,禍生於內。國動亂者,而民勞疲也。

《道經》曰: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莊子》曰: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夫國以民為本,民勞去者,國立廢矣。所謂出其無極之寶,入賊利斧㦸也。是以聖人無為無事,欲安其國民也。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不知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是猶出無極之寶,而入賊之利斧㦸也。聖人無為而民自化,無事而民自富,豈務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哉。

故曰:子能知一,萬事畢。無心德留,而鬼神伏矣。

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則無一之知。德者得也,通於一而得之者,以無心故也。萬事皆出於一,鬼神之所以靈,亦出乎吾心而已,無心之心,可與祐神,故兩不相傷,而德交歸焉。

我命章第二十六

老君曰:我命在我,不屬天地。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

通天下一氣爾,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能知守之則無不治矣。《列子》曰:天地與我並生類也。

非效眾人行善,非行仁義,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愛欲,萬物即利來。

為善無近名,故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欽中達彼,兼愛無私,利萬物而無所不利,非有心也。

常淡泊無為,大道歸也。故神人無光,聖人無名。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道德之至也,故聖人休焉。古之人葆其光而不露,晦其名而不彰,入於神,通於聖,蓋體諸此。

兵者章第二十七

老君曰:兵者天下之凶事也,非國之寶。寶之者,而不用也,用之者,動有亡國失民之患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國之寶。然天生五材,闕一不可,雖存所寶,豈得已而用之。不知出此,而樂殺人好攻戰,豈為民父母之道哉!《傳》曰:黷武無烈。

是以聖人懷微妙,抱樸質,而不敢為與天下交爭焉。雖有猛獸不能據也,雖有蜂蠆蟲蛇不能螫也,雖有兵刃弗能害也。以其積德玄通故也,是以天下莫能害焉。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聖人體道夫何為哉?不與物爭,而天下莫能爭焉。此無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故忤物而不慴,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而物莫之能傷也。《莊子》曰: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柔弱章第二十八

老君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氣,氣莫柔弱於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貫穿萬物。夫柔之生剛,弱之生強,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從生者乎。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氣始於太初,而道在太極之先,則氣本於道也。弱者道之用,自天地以至萬物,皆本於是,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

是故有以無為母,無以虛為母,虛以道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無動不生無而生有,有不離無,無因有著,有無異用,皆同於虛,虛非無也,無實而已。虛無之宗,道實妙之,三者名雖異,而皆本於自然,為母之言,亦筌蹄爾。

民之章第二十九

老君曰:民之所以輕命早終者,民自令之爾。非天地毀,鬼神害,以其有知,以其形動故也。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宵人之離形者動與過也,然則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非天地鬼神毀而害之也,人自取之爾。《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此之謂也。

是故無有生有,無形生形,何況於成事而敗之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天施地生,其蓋無方,曲成萬物而不遺,夫豈容心以敗其成事哉!然則民之輕命早終,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人欲長久,斷情去欲,心意以索,命為反歸之,形神合同,固能長久。

天地能長且久,而人不能者,以其任情肆欲,放心縱意,自遺其咎故也。誠能忘其所不忘,而反求諸己,則形生而不敝,神全而不虧,形神合而不離,與天地齊其長久,斯無難矣。

天下章第三十

老君曰:人雖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人雖在國,令意莫在國;人雖在鄉,令意莫在鄉;人雖在家,令意莫在家;神雖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謂道人。

人之生也,形不盈仞而心侔造化,豈滯於形體,拘於方隅哉!兼忘天下一宅而寓於不得已爾,以國觀國,以鄉觀鄉,以家觀家,亦莫不然。古之人所以處其家,如逆旅之舍,觀其鄉如戎蠻之國,蓋體此也。至於神之在人,經太山而無介,入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充滿天地,揮斥八極,妙萬物而無方,初不累於七尺之軀也。昧者橫私於己,仞而有之將以盡神,何異守唐肆之遺蹤,而望其得馬哉?

意微章第三十一

老君曰:患生不意,禍生絲微。

禍患多臧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聖人防微慎始,用智於未奔沉之前,蓋以此也。

善生於惡,利生於害,

有善而惡為之亞,有利而害為之對,物莫不然,惟去善而自善,則善惡一致,蓋將簡之而不得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則無所不利,而未始有害。

大生於小,難生於易,

其作始也簡,其將興也必巨,大生於小也,苟以為易,難將至矣,難生於易也。《德經》曰: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

高生於下,遠生於近,

高必基於下,遠必自於近,故九層之臺起於纍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外生於內,

有諸中者,必形諸外。

貴生於賤,動生於安,

貴以賤為本,靜者動之基。

盛生於衰,

無冬之閉藏,則無春之蕃鮮。

陰生於陽,

陽不極,則陰不生。

是故有無之相生,虛實之相成。是以有歸有,無歸無也。

自無出有,有極歸無,相生故也,由虛為實,實復為虛,相成故也,自善惡以至陰陽,莫逃乎此。然有無迭用,以類而應,有善則有惡,有則歸有,無利則無害,無則歸無,各象其德,若影響然。此為道者,不蔽於有,不溺於無,而桀立乎中央。

在道章第三十二

老君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道去人死,水乾魚終。

道無乎不在,萬物職職,何莫由斯道也,況於人乎!《莊子》曰:行於萬物者道,道不遠人,人自遠道爾。其猶魚之在水也,魚失水則死,人失道豈存哉。

故聖人自知返歸未生,捐棄驕奢,絕除憂思。是故形隱神留,天下歸焉。

聖人復以自知遊乎物之初,外觀無物,內觀無心,驕奢憂思,內外兩忘,故鍊氣成形,鍊神合道,不期民之歸而自歸。《道經》曰:執大象,天下往。

無為無事,國實民富,保道蓄常,是謂玄同。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則復乎至幽,得其所一而同焉故也,道之真常,無異於此。

有國章第三十三

老君曰:有國者,其根深也。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天地覆載,萬物蓄養,金玉重寶,不積留也。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

夫外天地者,有天地。

道之大全,生天生地,則天地之表,蓋有大天地者,誠能知天地與我並生而外之,則天地雖大,不出吾之度內矣。

外其身者,而壽命存也。

外死生,遺禍福,而神未嘗有所困,故與天地並,而莫知其極。《道經》曰: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

不善者吾亦善之。

喜人之所不喜。

得之則喜,失之則憂,人之常情也。君子於失得勿恤,而所喜者在道,何憂哉!故其可喜也,終無已。

樂人之所不樂。

天樂天,聖樂聖,《莊子》曰: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為人之所不為。

欲得人所不得,修人所不為。

信人之所不信。

至信之人可以感物,商丘開信,偽物猶不逆,況彼我皆誠哉。

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備矣。

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如上數者,皆人之所不能行,而君子能行之,故積善成德,德兼於道,而道德咸備。

皆有章第三十四

老君曰: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萬物不自知,道自居之。

道無乎不在,萬物之所共由也,豈獨智者有之,瓦礫稊稗咸與有焉。道行於萬物,而物不自知也,道不違物,物自違道爾。

眾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君有德施於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神妙萬物而為言,物得是以生焉,百姓日用而不知,猶受君之德而不知,皆曰我自然,謂帝力何有於我也。

是故聖人藏神於內,魄不出也。守其母,其子全,民熾盛,保其國也。玄虛積充,受命長也。

《道經》曰:載營魄。蓋魂陽而動,魄陰而止,聖人以神御氣,以魂制魄,故神常載魄而不滯於魄,尚何動出之有。神為氣母,氣為神子,守其母而子全,自然之理也。猶之民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氣為命之元。氣全則命永存也,《經》曰:得微妙氣化。《莊子》曰: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元虛之氣配義與道,充塞四體,無是餒也,元虛厥躬,則壽敝天地,無有終時,不難致矣。

人能圖知天地萬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歸本,是大不知也。

自劵之內無適非本,自劵之外皆其末也。世之人逐末忘本,敝精神於蹇淺,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皆能役思慮以知之,不能反求諸己復以自知,道在邇而求諸遠,人皆曰予知,是大不知也。

治身章第三十五

老君曰:治身之道,先隱天地,靜居萬物之始。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所謂隱天地者,非伏其身而不見也,深根寧極隱於是焉。萬物之始,即天地之始也,無名天地之始,能歸其根以居之,其於治身也何有。混元謂仲尼曰:吾遊於物之初,正此意也。

夫聖人通玄元,混氣思以守其身。

天一在藏,資元氣以立始,天五在府,資沖氣以成終,或清而快,或濁而遲,周流於一身,而為有生之本者,是氣也。妙而難名,混而不離,唯聖人然後能通之,通之然後能守之,不知善持養,則昔之充者今或餒,昔之純者今或散,欲守而勿失不可得矣。關尹謂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為純氣之守,其有得於此乎!

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此兩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異焉。

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然所守在道,則守而不失,所守以妄,則莫之能守。抱元專氣,通於道也,道無時而盡,情愛貪欲逐於妄也,豈可長保哉,此兩者同有物以守其身,則物與物何足以相遠。蓋氣虛而待物者也,而合乎混冥,則物物而非物矣,物物而非物,即不物之物也,不物之物,唯獨智者能明之。由於獨智入自聖門,由於情欲入自禽門,其守身則同,其所以守身則異。

道德章第三十六

老君曰: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各有所歸。

自道而降,墮於域中,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自有形以至無形,自有情以至無情,芸芸職職,各從其類,自然之理也。

夫道非欲為虛,虛自歸之;

唯道集虛。

德非欲於神,神自歸之,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易》曰:顯道神德行。

天非欲於清,清自歸之;地非欲於濁,濁自歸之;

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濕非欲於水,水自歸之;燥非欲於火,火自歸之;

水流濕,火就燥。

萬物非欲見於形,形自見之。

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既已為物矣,未免乎有形之累也。

高山大澤非欲於飛鳥虎狼,飛鳥虎狼自來歸之;深淵河海非欲於魚鼈蛟龍,魚鼈蛟龍自來歸之。

積土成山,禽獸群焉,積水成淵,魚鼈生焉。《莊子》曰:長於水而安於水,生於陵而安於陵。

人能虛空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由此觀之,物性豈非自然哉。

道常無為,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道將為汝居矣。《素問》曰:虛无恬淡,真氣從之。

善惡章第三十七

老君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惡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是以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惡兩忘,付之自爾,不善者亦善之,不信者亦信之,善惡誕信冥於一致,將擇焉而不得,夫豈謭謭然分別而務求知哉!然視履考祥,積善積惡,殃慶各以其類,至若影響,然顧人所行何如爾。

是故聖人言,我懷天下之始,復守天下之母,而萬物益宗,以活其身。

天下之始,所謂無名天地之始也,天下之母,所謂有名萬物之母也,兩者異名,同謂之道。道之所在,萬物宗之,可以保身蓋優為矣,莊子所謂至樂活身,唯無為幾存是已。夫以混元之聖,猶不自居,取聖人之言以為證,此其所以聖益聖也。  

吾意常不知,安能知彼行善惡焉。

知之淺矣,不知深矣,知之外矣,不知內矣,則不知乃真知,而知乃不知也。然則不知彼而自知,玆其所以為大知歟。

積善神明輔成,天道猶祐於善人。

積善無已,則神之聽之,介爾景福,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德經》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寂意章第三十八

老君曰: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靜而復命也。

淡則不與物交,泊則靜止不流,道之真也。體道者在於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內靜其意,歸於寂定,而無以生為,故爾以其不自生,故形生而不敝,皆復命之常也。

生生積浸潤,滋汋留滯,玄冒沾洽,元氣包之,其根蓋深。乃四固,中無心,故能致萬物精華。無極之物,自然來歸之,以其空虛無欲故也。

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生生者道也,悟道以頓,一息而神,行道以漸,在於真積力久焉。誠能積而不已,浸潤以成,則精全神王,腎水澤而兩氣滋,廉泉玉英,周流無礙,孰有壅閼之患哉?夫然,故天一玄妙之氣覆冒形軀,靈液流暢,灌溉五官四肢百體,元氣包括,根深而蒂固,心虛而腹實也,萬物之精華,不期至而自至矣。古之人能腹天氣傳精神者,蓋得於此。

戒示章第三十九

老君曰:喜,吾重告爾,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將返神,還乎無名。

無名天地之始,還乎無名,所謂遊乎太初也。

絕身滅有,綿綿常存。

外其身而身存。

吾今逝矣,亦返一原。

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一之原,太初之先是也。太初之先,則亦不可得矣,返乎此,則體盡無窮而遊無眹,所謂主之以太一也,太一則一之原也。仲尼謂混元曰:向者先生形體掘於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其有見於此乎。  

忽焉不見,斯須,館含光炎,五色玄黃。喜出中庭叩頭曰:願神人復一見,授以一要,得以守元。即仰睹懸身坐空中,去地數十丈。其狀金人,存亡恍惚,老少無常。

聖人周盡一體,形充空虛,故神妙不測,存亡自在,超忽變化,不可名狀。

曰:吾重誡爾,爾其守焉。除垢止念,靜心守一。眾垢除,萬事畢,吾道之要也。誡竟復隱。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託疾,棄念守一,萬事畢矣。

《傳》曰:通於一而萬事畢。一者何也?精之數也,天得是以清,地得是以寧,物得是以生,誠能守而勿失,則復乎天下之至精矣。然而垢念未忘,雖欲守之,有不可得必也。遣息眾累,一毫莫嬰,妄念不起,靈臺有持,如鑑之明,而塵垢不止,以是抱而不脫,天下之能事畢矣,此聖人所以貴精也。昔廣成子修身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蓋得乎此。混元謂南榮趎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正與此同。

西昇經卷下竟


校勘記
[1]此句之下,《西昇經集註》尚有二句:『故絕聖棄智,歸无知也』。
[2]『而不敢為』,《西昇經集註》作『而不敢有為』。
[3]『受命』,《西昇經集註》作『壽命』。
[4]『人能圖知』,《西昇經集註》作『人能徒知』。
字數:5865,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