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魏書》,二十四史之一,作者北齊魏收。124卷,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篇章過長,又分爲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1卷。至宋時已亡二十九篇,今本乃宋·劉恕、范祖禹等所校補。該書記述了我國北方鮮卑族拓跋部所建的北魏王朝,從四世紀末葉至六世紀中葉(即北魏道武帝至東魏孝靜帝)的歷史,《序紀》還追敘拓跋氏的遠祖至二十餘代的史事,雖未可盡信,但卻大致闡述了拓跋氏的歷史淵源。
文本來源:瀚典漢籍
- ◎魏書目錄
- ◎魏書敍錄
- ◎卷一·序紀第一
- ◎卷二·太祖紀第二
- ◎卷三·太宗紀第三
- ◎卷四上·世祖紀第四上
- ◎卷四下·世祖紀第四下
- ◎卷五·高宗紀第五
- ◎卷六·顯祖紀第六
- ◎卷七上·高祖紀第七上
- ◎卷七下·高祖紀第七下
- ◎卷八·世宗紀第八
- ◎卷九·肅宗紀第九
- ◎卷十·孝莊紀第十
- ◎卷十一·廢出三帝紀第十一【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安定王 出帝平陽王】
- ◎卷十二·孝靜紀第十二
- ◎卷十三·皇后列傳第一
- ◎卷十四·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二
- ◎卷十五·昭成子孫列傳第三
- ◎卷十六·道武七王列傳第四【清河王 陽平王 河南王 河間王 長樂王 廣平王 京兆王】
- ◎卷十七·明元六王列傳第五【樂平王 安定王 樂安王 永昌王 建寧王 新興王】
- ◎卷十八·太武五王列傳第六【晉王 東平王 臨淮王 廣陽王 南安王】
- ◎卷十九上·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上【陽平王 京兆王 濟陰王 汝陰王 樂浪王 廣平王】
- ◎卷十九中·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任城王】
- ◎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南安王 城陽王 章武王 樂陵王 安定王】
- ◎卷二十·文成五王列傳第八【安樂王 廣川王 齊郡王 河間王 安豐王】
- ◎卷二十一上·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上【咸陽王 趙郡王 廣陵王 高陽王 北海王】
- ◎卷二十一下·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彭城王】
- ◎卷二十二·孝文五王列傳第十【廢太子 京兆王 清河王 廣平王 汝南王】
- ◎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一【衛操 莫含 劉庫仁】
- ◎卷二十四·列傳第十二【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
- ◎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長孫嵩 長孫道生】
- ◎卷二十六·列傳第十四【長孫肥 尉古真】
- ◎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穆崇】
- ◎卷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弼 張黎】
- ◎卷二十九·列傳第十七【奚斤 叔孫建】
- ◎卷三十·列傳第十八【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洛 宿石 來大千 周幾 豆代田 周觀 閭大肥 尉撥 陸真 呂洛拔】
- ◎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九【于栗磾】
- ◎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高湖 崔逞 封懿】
- ◎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先 賈彝 薛提】
- ◎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二【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
- ◎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崔浩】
- ◎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李順】
- ◎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助】
- ◎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
- ◎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李寶】
- ◎卷四十·列傳第二十八【陸俟】
- ◎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源賀】
- ◎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薛辯 寇讚 酈範 韓秀 堯暄】
- ◎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嚴稜 毛脩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
- ◎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羅結 伊馛 乙瓌 和其奴 苟頹 薛野䐗 宇文福 費于 孟威】
- ◎卷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
- ◎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竇瑾 許彥 李訢】
- ◎卷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盧玄】
- ◎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高允】
- ◎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李靈 崔鑒】
- ◎卷五十·列傳第三十八【尉元 慕容白曜】
- ◎卷五十一·列傳第三十九【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
- ◎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駰 劉昞 趙柔 索敞 陰仲達】
- ◎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李孝伯 李沖】
- ◎卷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游雅 高閭】
- ◎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游明根 劉芳】
- ◎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鄭羲 崔辯】
- ◎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高祐 崔挺】
- ◎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楊播】
- ◎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
- ◎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韓麒麟 程駿】
- ◎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
- ◎卷六十二·列傳第五十【李彪 高道悅】
- ◎卷六十三·列傳第五十一【王肅 宋弁】
- ◎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二【郭祚 張彝】
- ◎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三【邢巒 李平】
- ◎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李崇 崔亮】
- ◎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崔光】
- ◎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甄琛 高聰】
- ◎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崔休 裴延儁 袁翻】
- ◎卷七十·列傳第五十八【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
- ◎卷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之 淳于誕 李苗】
- ◎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 曹世表 潘永基 朱元旭】
- ◎卷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
- ◎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二【尒朱榮】
- ◎卷七十五·列傳第六十三【尒朱兆 尒朱彥伯 尒朱度律 尒朱天光】
- ◎卷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盧同 張烈】
- ◎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
- ◎卷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孫紹 張普惠】
- ◎卷七十九·列傳第六十七【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 張熠】
- ◎卷八十·列傳第六十八【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 侯莫陳悅 侯淵】
- ◎卷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綦儁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
- ◎卷八十二·列傳第七十【李琰之 祖瑩 常景】
- ◎卷八十三上·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 馮熙 李峻 李惠】
- ◎卷八十三下·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高肇 于勁 胡國珍 李延寔】
- ◎卷八十四·列傳儒林第七十二【梁越 盧醜 張偉 梁祚 平恒 陳奇 常爽 劉獻之 張吾貴 劉蘭 孫惠蔚 徐遵明 董徵 刁沖 盧景裕 李同軌 李業興】
- ◎卷八十五·列傳文苑第七十三【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昕 溫子昇】
- ◎卷八十六·列傳孝感第七十四【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 閻元明 吳悉達 王續生 李顯達 張昇 倉跋 王崇 郭文恭】
- ◎卷八十七·列傳節義第七十五【于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 劉渴侯 朱長生 于提 馬八龍 門文愛 晁清 劉侯仁 石祖興 邵洪哲 王榮世 胡小虎 孫道登 李几 張安祖 王閭】
- ◎卷八十八·列傳良吏第七十六【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亮 杜纂 裴佗 竇瑗 羊敦 蘇淑】
- ◎卷八十九·列傳酷吏第七十七【于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 張赦提 羊祉 崔暹 酈道元 谷楷】
- ◎卷九十·列傳逸士第七十八【眭夸 馮亮 李謐 鄭脩】
- ◎卷九十一·列傳術藝第七十九【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 周澹 李脩 徐謇 王顯 崔彧 蔣少游】
- ◎卷九十二·列傳列女第八十【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張氏 平原女子孫氏 房愛親妻崔氏 涇州貞女兕先氏 姚氏婦楊氏 張洪初妻劉氏 董景起妻張氏 陽尼妻高氏 史映周妻耿氏 任城國太妃孟氏 苟金龍妻劉氏 盧元禮妻李氏 河東孝女姚氏 刁思遵妻魯氏】
- ◎卷九十三·列傳恩倖第八十一【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脩 茹晧 趙邕 侯剛 鄭儼 徐紇】
- ◎卷九十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之 劇鵬 張祐 抱嶷 王遇 苻承祖 王質 李堅 秦松 白整 劉騰 賈粲 楊範 成軌 王溫 孟鸞 平季 封津 劉思逸】
- ◎卷九十五·列傳第八十三【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氐苻健 羌姚萇 略陽氐呂光】
- ◎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
- ◎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
- ◎卷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
- ◎卷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私署涼州牧張寔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署涼王李暠 盧水胡沮渠蒙遜】
- ◎卷一百·列傳第八十八【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于 庫莫奚 契丹 烏洛侯】
- ◎卷一百一·列傳第八十九【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
- ◎卷一百二·列傳第九十【西域】
- ◎卷一百三·列傳第九十一【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
- ◎卷一百四·列傳第九十二【自序】
- ◎前上十志啟
- ◎卷一百五之一·天象志一之一第一
- ◎卷一百五之二·天象志一之二第二
- ◎卷一百五之三·天象志一之三第三
- ◎卷一百五之四·天象志一之四第四
- ◎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 ◎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 ◎卷一百六下·地形志二下第七
- ◎卷一百七上·律曆志三上第八
- ◎卷一百七下·律曆志三下第九
- ◎卷一百八之一·禮志四之一第十
- ◎卷一百八之二·禮志四之二第十一
- ◎卷一百八之三·禮志四之三第十二
- ◎卷一百八之四·禮志四之四第十三
- ◎卷一百九·樂志五第十四
- ◎卷一百一十·食貨志六第十五
- ◎卷一百一十一·刑罰志七第十六
- ◎卷一百一十二上·靈徵志八上第十七
- ◎卷一百一十二下·靈徵志八下第十八
- ◎卷一百一十三·官氏志九第十九
- ◎卷一百一十四·釋老志十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