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

《宋書》,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後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後,後人移於《本紀》、《列傳》之間,並把《律曆志》中律與曆兩部分分割開。《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成書草率,敘事又多忌諱,但保存史料較多。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爲豪門士族立傳。
宋是繼東晉以後在南方建立的王朝。晉安帝元興二年(西元403年),荊州刺史桓玄代晉稱帝。第二年,當時的北府兵將領劉裕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和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兩地起兵,推翻桓玄,名義上恢復晉朝的統治,實際上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過了十五年,晉恭帝元熙二年(西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劉裕以後,一共傳了七代,到宋順帝升明三年(西元479年),又爲蕭齊所滅。
宋朝國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西元439年)就已開始。當時何承天草立紀傳,編寫了《天文志》和《律曆志》。此後,又有山謙之、裴松之、蘇寶生等陸續參預編撰。但他們任史職的時間都很短。大明六年(西元462年),徐爰領著作郎,他參照前人舊稿,編成「國史」,上自東晉義熙元年(西元405年)劉裕實際掌權開始,下訖大明時止。《隋書·經籍志》著錄徐爰《宋書》六十五卷,可見他的書曾和沈約《宋書》並行,現在《太平御覽》等類書中,還保存了徐爰《宋書》的殘篇零段。但徐爰不久爲宋朝所斥退,宋朝「國史」的修撰也就停了下來。南齊永明五年(西元487年)春,又命沈約修撰《宋書》。這時沈約爲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他依據何承天、徐爰等人的舊作補充修訂,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永明六年(西元488年)二月完成紀傳七十卷。沈約在當時的奏文中說「所撰諸《志》,須成續上」,可見《宋書》的八《志》三十卷,是後來續成的。在八《志》中,《宋書·符瑞志》改稱鸞鳥爲神鳥,是避齊明帝蕭鸞的諱;《宋書·律曆志》改「順」作「從」字,是避梁武帝父親蕭順之的諱;《宋書·樂志》稱鄒衍爲鄒羨,是避梁武帝蕭衍的諱。可見《宋書》的最後定稿,當在齊蕭鸞稱帝(西元494年)以後,甚至在梁武帝即位(西元502年)以後了。
與沈約同時或稍後,南齊時有孫嚴著《宋書》六十五卷,王智深著《宋紀》三十卷,梁代有裴子野著《宋略》二十卷,王琰著《宋春秋》二十卷,鮑衡卿著《宋春秋》二十卷。但這些著作都已亡佚,關於劉宋一代的史書,比較完整的,現在就衹有沈約的這部《宋書》。
沈約《宋書》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不少散失,到北宋時,竟有漏脫數頁或全卷的。據北宋末年人晃說之所說;「沈約《宋書》一百卷,嘉祐末詔館閣校讐,始列學官。尚多殘脫駢舛,或雜以李延壽《南史》。」(《高山集》卷十二《讀宋書》)據考訂和整理所考查到的,《宋書》卷四《少帝紀》有闕頁,爲後人所補。卷四十六除《到彥之傳》闕而未補外,其餘都是後人用《南史》等書補足。卷六十二《張敷傳》和卷五十九《張暢傳》,補闕者沒有通檢全書,把《南史·張邵傳》後的張敷、張暢附傳也一起鈔錄進去。這樣就出現了宋書有兩篇《張敷傳》和兩篇《張暢傳》的情況。卷七十六《朱脩之宗愨王玄謨傳》,原卷也有闕失,由後人采《南史》等書補入。又如在卷一百沈約《自序》中敘沈亮事,於「聯事惟忝,憂同職同」下,各本都注「闕」字,於敘其父沈璞事,「璞有子曰」下也注「闕」字。敘沈伯玉事,「先帝在蕃」下也注「闕」字。書中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
文本來源:瀚典漢籍
- ◎宋書目錄
- ◎卷一·本紀第一【武帝上】
- ◎卷二·本紀第二【武帝中】
- ◎卷三·本紀第三【武帝下】
- ◎卷四·本紀第四【少帝】
- ◎卷五·本紀第五【文帝】
- ◎卷六·本紀第六【孝武帝】
- ◎卷七·本紀第七【前廢帝】
- ◎卷八·本紀第八【明帝】
- ◎卷九·本紀第九【後廢帝】
- ◎卷十·本紀第十【順帝】
- ◎卷十一·志第一【志序 律曆上】
- ◎卷十二·志第二【律曆中】
- ◎卷十三·志第三【律曆下】
- ◎卷十四·志第四【禮一】
- ◎卷十五·志第五【禮二】
- ◎卷十六·志第六【禮三】
- ◎卷十七·志第七【禮四】
- ◎卷十八·志第八【禮五】
- ◎卷十九·志第九【樂一】
- ◎卷二十·志第十【樂二】
- ◎卷二十一·志第十一【樂三】
- ◎卷二十二·志第十二【樂四】
- ◎卷二十三·志第十三【天文一】
- ◎卷二十四·志第十四【天文二】
- ◎卷二十五·志第十五【天文三】
- ◎卷二十六·志第十六【天文四】
- ◎卷二十七·志第十七【符瑞上】
- ◎卷二十八·志第十八【符瑞中】
- ◎卷二十九·志第十九【符瑞下】
- ◎卷三十·志第二十【五行一】
- ◎卷三十一·志第二十一【五行二】
- ◎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二【五行三】
- ◎卷三十三·志第二十三【五行四】
- ◎卷三十四·志第二十四【五行五】
- ◎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州郡一】
-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州郡二】
- ◎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州郡三】
- ◎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州郡四】
- ◎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百官上】
- ◎卷四十·志第三十【百官下】
- ◎卷四十一·列傳第一【后妃】
- ◎卷四十二·列傳第二【劉穆之 王弘】
- ◎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徐羨之 傅亮 檀道濟】
- ◎卷四十四·列傳第四【謝晦】
- ◎卷四十五·列傳第五【王鎮惡 檀韶 向靖 劉懷慎 劉粹】
- ◎卷四十六·列傳第六【趙倫之 到彥之(闕) 王懿 張邵】
- ◎卷四十七·列傳第七【劉懷肅 孟懷玉(弟龍符) 劉敬宣 檀祗】
- ◎卷四十八·列傳第八【朱齡石(弟超石) 毛脩之 傅弘之】
- ◎卷四十九·列傳第九【孫處 蒯恩 劉鍾 虞丘進】
- ◎卷五十·列傳第十【胡藩 劉康祖 垣護之 張興世】
- ◎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宗室:長沙景王道憐 臨川烈武王道規 營浦侯遵考】
- ◎卷五十二·列傳第十二【庾悅 王誕 謝景仁(弟述) 袁湛(弟豹) 褚叔度】
- ◎卷五十三·列傳第十三【張茂度(子永) 庾登之(弟炳之) 謝方明 江夷】
- ◎卷五十四·列傳第十四【孔季恭 羊玄保 沈曇慶】
- ◎卷五十五·列傳第十五【臧燾 徐廣 傅隆】
- ◎卷五十六·列傳第十六【謝瞻 孔琳之】
- ◎卷五十七·列傳第十七【蔡廓(子興宗)】
- ◎卷五十八·列傳第十八【王惠 謝弘微 王球】
- ◎卷五十九·列傳第十九【殷淳(子孚 弟沖 淡) 張暢 何偃 江智淵】
- ◎卷六十·列傳第二十【范泰 王准之 王韶之 荀伯子】
- ◎卷六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武三王:廬陵孝獻王義真 江夏文獻王義恭 衡陽文王義季】
- ◎卷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二【羊欣 張敷 王微】
- ◎卷六十三·列傳第二十三【王華 王曇首 殷景仁 沈演之】
- ◎卷六十四·列傳第二十四【鄭鮮之 裴松之 何承天】
- ◎卷六十五·列傳第二十五【吉翰 劉道產 杜驥 申恬】
- ◎卷六十六·列傳第二十六【王敬弘 何尚之】
- ◎卷六十七·列傳第二十七【謝靈運】
- ◎卷六十八·列傳第二十八【武二王:彭城王義康 南郡王義宣】
- ◎卷六十九·列傳第二十九【劉湛 范曄】
- ◎卷七十·列傳第三十【袁淑】
- ◎卷七十一·列傳第三十一【徐湛之 江湛 王僧綽】
- ◎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文九王:南平穆王鑠 建平宣簡王宏 晉熙王昶 始安王休仁 晉平剌王休祐 鄱陽哀王休業 臨慶沖王休倩 新野懷王夷父 巴陵哀王休若】
- ◎卷七十三·列傳第三十三【顏延之】
- ◎卷七十四·列傳第三十四【臧質 魯爽 沈攸之】
- ◎卷七十五·列傳第三十五【王僧達 顏竣】
- ◎卷七十六·列傳第三十六【朱脩之 宗慤 王玄謨】
- ◎卷七十七·列傳第三十七【柳元景 顏師伯 沈慶之】
- ◎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十八【蕭思話 劉延孫】
- ◎卷七十九·列傳第三十九【文五王:竟陵王誕 廬江王褘 武昌王渾 海陵王休茂 桂陽王休範】
- ◎卷八十·列傳第四十【孝武十四王:豫章王子尚 晉安王子勛 松滋侯子房 臨海王子頊 始平孝敬王子鸞 永嘉王子仁 始安王子真 邵陵王子元 齊敬王子羽 淮南王子孟 晉陵孝王子雲 南海哀王子師 淮陽思王子霄 東平王子嗣 武陵王贊】
- ◎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一【劉秀之 顧琛 顧覬之】
- ◎卷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二【周朗 沈懷文】
- ◎卷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三【宗越 吳喜 黃回】
- ◎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四【鄧琬 袁顗 孔覬】
- ◎卷八十五·列傳第四十五【謝莊 王景文】
- ◎卷八十六·列傳第四十六【殷孝祖 劉勔】
- ◎卷八十七·列傳第四十七【蕭惠開 殷琰】
- ◎卷八十八·列傳第四十八【薛安都 沈文秀 崔道固】
- ◎卷八十九·列傳第四十九【袁粲】
- ◎卷九十·列傳第五十【明四王:邵陵殤王友 隨陽王翽 新興王嵩 始建王禧】
- ◎卷九十一·列傳第五十一【孝義】
- ◎卷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二【良吏】
- ◎卷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三【隱逸】
- ◎卷九十四·列傳第五十四【恩倖】
- ◎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索虜】
- ◎卷九十六·列傳第五十六【鮮卑吐谷渾】
- ◎卷九十七·列傳第五十七【夷蠻】
- ◎卷九十八·列傳第五十八【氐胡】
- ◎卷九十九·列傳第五十九【二凶】
- ◎卷一百·列傳第六十【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