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胡三省音註】

《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是北宋時代修成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〇三),下迄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九五九),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全書由司馬光主編,參加編寫的主要有劉恕、范祖禹和劉攽等。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生於宋眞宗天禧三年(公元一〇一九),死於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一〇八六)。仁宗時中進士,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神宗任命他做樞密副使,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堅辭不就。於熙寧三年(公元一〇七〇)出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次年至洛陽。哲宗卽位,高太后聽政,他由洛入京,任尙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郞,數月病死。他的著作除《通鑑》外,還有《稽古錄》和他的文集等。
關於編寫《通鑑》的目的,司馬光曾直言不諱地表示,是要「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因此,這部書受到宋神宗的賞識,認爲它「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給它定名爲《資治通鑑》,並親自爲之作序。
《通鑑》的編撰過程很長,歷時達十九年之久。從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一〇六六)開始,司馬光等人就在當時的都城開封以五年時間編寫了周、秦、漢、魏部分;之後,又在洛陽花了十四年時間完成了西晉至後周十二朝的歷史。它搜集的史料相當豐富,除「正史」之外,採用的雜史不下三百餘種。在史料的剪裁、整理、排比和史實的考訂方面,也下過一番功夫。遇到史料記載的重要異同,還在《考異》中作了考證。《考異》引用的書,有不少現已失傳,它保存了這些佚書的部分記載。因此,這部書對於了解、硏究從戰國到五代這一時期的歷史,仍有參考價値。它是我國編年史中的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在編寫方法上、體裁上,都對後世產生過影響。
標點本以淸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爲底本。這個本子有胡注,並將原來單行的司馬光的《考異》附在正文之下,讀起來較爲方便。章鈺曾用胡刻《通鑑》爲底本,校勘過宋刊本《通鑑》九種(章鈺簡稱爲十二行本,甲、乙十五行本,十四行本,甲、乙十六行本,甲乙十一行本,傳校北宋本),並參考明刊本《通鑑》一種(卽孔天胤本,章鈺簡稱爲孔本)及熊羅宿《胡刻資治通鑑校字記》等書,寫成《胡刻通鑑正文校宋記》三十卷。標點本也採用胡刻本做底本,便於把章鈺的校記擇要附注在正文之下。這樣,宋、元、明各本的長處就匯集在一起了。
除標點之外,還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原書一卷中每年提行,一年中依事分段,各空一格。標點本將年份獨立成一行。年下紀事,每段一律提行,加標號碼,以保存原來分段面目。至於每事細爲分段,則不標號碼,表示是標點時所分。對於胡刻分段,不當之處也有所糾正。
(二)根據四部叢刊影宋本單刻《通鑑考異》,並參考胡元常據萬曆刊本所作校記,校出胡刻本《考異》遺文十一條,並改正了若干誤字和錯簡。底本中《考異》位置放得不合適的,都依宋本改正。
(三)胡注的訛脫衍倒,沒有直接改正,而是括注正字於誤字之下。如一〇四卷三二七九頁,胡注:「北人謂父爲鮮卑母爲鐵弗,因以爲姓。」文義不明,據《魏書·鐵弗劉虎傳》校正,在「謂」字下括注「胡」字,「爲」下注「衍」字。胡注缺文,無法增補的,則依原書空格多少,注明「原缺若干字」。
(四)章鈺《胡刻通鑑正文校宋記》中的重要校文都收入本書做注文,加注「章」字,並用方括號括出。凡章鈺校出的原書錯誤,一般只附校文,並不改正原文。只有校出的重要遺漏,才把它補作正文,還另加簡略的說明,首尾也加上方括號。章鈺把張敦仁的《資治通鑑刊本識誤》、張瑛的《資治通鑑校勘記》及嚴衍的《資治通鑑補》校勘《通鑑》的異文而無別本可資印證的,列爲附錄,標點本也選錄了一些作注文,用「張」、「退」、「嚴」等字分別代表三書。章鈺書裏有一篇《胡刻通鑑正文校宋記述略》,標點本把它放在第一册的前面,以便了解他的校勘過程和他使用的版本。
(五)《通鑑》以《爾雅·釋天》中歲陽、歲陰諸名詞來紀年,由於這些名詞早已不通用,我們都注上了干支。又在每年之下括注干支和公曆,以便檢查。
——以上摘自中華書局校點本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重印說明》。
中華書局本是目前最通行的校點本,所據底本爲清嘉慶胡克家刻本。西元2020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元刊初印胡三省注本,可以補正胡克家本的很多錯漏。據聞西元2019年,中華書局已啟動修訂,改用上海圖書館藏元刻初印本爲底本。
文本來源:維基文庫。本站據已知的初印本与中華標點本差別做了修訂。具體條目見: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元刻初印本與中華書局標點本文字對比
- ◎新註資治通鑑序
- ◎卷第一·周紀一·威烈王·安王·烈王
- ◎卷第二·周紀二·顯王
- ◎卷第三·周紀三·愼靚王·赧王上
- ◎卷第四·周紀四·赧王中
- ◎卷第五·周紀五·赧王下
- ◎卷第六·秦紀一·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始皇帝上
- ◎卷第七·秦紀二·始皇帝下·二世皇帝上
- ◎卷第八·秦紀三·二世皇帝下
- ◎卷第九·漢紀一·太祖高皇帝上之上
- ◎卷第十·漢紀二·太祖高皇帝上之下
- ◎卷第十一·漢紀三·太祖高皇帝中
- ◎卷第十二·漢紀四·太祖高皇帝下·孝惠皇帝
- ◎卷第十三·漢紀五·高皇后·太宗孝文皇帝上
- ◎卷第十四·漢紀六·太宗孝文皇帝中
- ◎卷第十五·太宗孝文皇帝下·孝景皇帝上
- ◎卷第十六·漢紀八·孝景皇帝下
- ◎卷第十七·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 ◎卷第十八·漢紀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
- ◎卷第十九·漢紀十一·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
- ◎卷第二十·漢紀十二·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
- ◎卷第二十一·漢紀十三·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
- ◎卷第二十二·漢紀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
- ◎卷第二十三·漢紀十五·孝昭皇帝上
- ◎卷第二十四·漢紀十六·孝昭皇帝下·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二十五·漢紀十七·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二十六·漢紀十八·中宗孝宣皇帝中
- ◎卷第二十七·漢紀十九·中宗孝宣皇帝下
- ◎卷第二十八·漢紀二十·孝元皇帝上
- ◎卷第二十九·漢紀二十一·孝元皇帝下
- ◎卷第三十·漢紀二十二·孝成皇帝上之上
- ◎卷第三十一·漢紀二十三·孝成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三十二·漢紀二十四·孝成皇帝中
- ◎卷第三十三·漢紀二十五·孝成皇帝下·孝哀皇帝上
- ◎卷第三十四·漢紀二十六·孝哀皇帝中
- ◎卷第三十五·漢紀二十七·孝哀皇帝下·孝平皇帝上
- ◎卷第三十六·漢紀二十八·孝平皇帝下·王莽上
- ◎卷第三十七·漢紀二十九·王莽中
- ◎卷第三十八·漢紀三十·王莽下
- ◎卷第三十九·漢紀三十一·淮陽王
- ◎卷第四十·漢紀三十二·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
- ◎卷第四十一·漢紀三十三·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
- ◎卷第四十二·漢紀三十四·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
- ◎卷第四十三·漢紀三十五·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
- ◎卷第四十四·漢紀三十六·世祖光武皇帝下·顯宗孝明皇帝上
- ◎卷第四十五·漢紀三十七·顯宗孝明皇帝下
- ◎卷第四十六·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
- ◎卷第四十七·漢紀三十九·肅宗孝章皇帝下·孝和皇帝上
- ◎卷第四十八·漢紀四十·孝和皇帝下
- ◎卷第四十九·漢紀四十一·孝殤皇帝·孝安皇帝上
- ◎卷第五十·漢紀四十二·孝安皇帝中
- ◎卷第五十一·漢紀四十三·孝安皇帝下·孝順皇帝上
- ◎卷第五十二·漢紀四十四·孝順皇帝下·孝沖皇帝
- ◎卷第五十三·漢紀四十五·孝質皇帝·孝桓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五十四·漢紀四十六·孝桓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五十五·漢紀四十七·孝桓皇帝中
- ◎卷第五十六·漢紀四十八·孝桓皇帝下·孝靈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五十七·漢紀四十九·孝靈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五十八·漢紀五十·孝靈皇帝中
- ◎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孝靈皇帝下·孝獻皇帝甲
- ◎卷第六十·漢紀五十二·孝獻皇帝乙
- ◎卷第六十一·漢紀五十三·孝獻皇帝丙
- ◎卷第六十二·漢紀五十四·孝獻皇帝丁
- ◎卷第六十三·漢紀五十五·孝獻皇帝戊
- ◎卷第六十四·漢紀五十六·孝獻皇帝己
- ◎卷第六十五·漢紀五十七·孝獻皇帝庚
- ◎卷第六十六·漢紀五十八·孝獻皇帝辛
- ◎卷第六十七·漢紀五十九·孝獻皇帝壬
- ◎卷第六十八·漢紀六十·孝獻皇帝癸
- ◎卷第六十九·魏紀一·世祖文皇帝上
- ◎卷第七十·魏紀二·世祖文皇帝下·烈祖明皇帝上之上
- ◎卷第七十一·魏紀三·烈祖明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七十二·魏紀四·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 ◎卷第七十三·魏紀五·烈祖明皇帝中之下
- ◎卷第七十四·魏紀六·烈祖明皇帝下·邵陵厲公上
- ◎卷第七十五·魏紀七·邵陵厲公中
- ◎卷第七十六·魏紀八·邵陵厲公下·高貴鄕公上
- ◎卷第七十七·魏紀九·高貴鄕公下·元皇帝上
- ◎卷第七十八·魏紀十·元皇帝下
- ◎卷第七十九·晉紀一·世祖武皇帝上之上
- ◎卷第八十·晉紀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 ◎卷第八十一·晉紀三·世祖武皇帝中
- ◎卷第八十二·晉紀四·世祖武皇帝下·孝惠皇帝上之上
- ◎卷第八十三·晉紀五·孝惠皇帝上之下
- ◎卷第八十四·晉紀六·孝惠皇帝中之上
- ◎卷第八十五·晉紀七·孝惠皇帝中之下
- ◎卷第八十六·晉紀八·孝惠皇帝下·孝懷皇帝上
- ◎卷第八十七·晉紀九·孝懷皇帝中
- ◎卷第八十八·晉紀十·孝懷皇帝下·孝愍皇帝上
- ◎卷第八十九·晉紀十一·孝愍皇帝下
- ◎卷第九十·晉紀十二·中宗元皇帝上
- ◎卷第九十一·晉紀十三·中宗元皇帝中
- ◎卷第九十二·晉紀十四·中宗元皇帝下·肅宗明皇帝上
- ◎卷第九十三·晉紀十五·肅宗明皇帝下·顯宗成皇帝上之上
- ◎卷第九十四·晉紀十六·顯宗皇帝上之下
- ◎卷第九十五·晉紀十七·顯宗成皇帝中之上
- ◎卷第九十六·晉紀十八·顯宗成皇帝中之下
- ◎卷第九十七·晉紀十九·顯宗成皇帝下·康皇帝·孝宗穆皇帝上之上
- ◎卷第九十八·晉紀二十·孝宗穆皇帝上之下
- ◎卷第九十九·晉紀二十一·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 ◎卷第一百·晉紀二十二·孝宗穆皇帝中之下
- ◎卷第一百一·晉紀二十三·孝宗穆皇帝下·哀皇帝·海西公上
- ◎卷第一百二·晉紀二十四·海西公下
- ◎卷第一百三·晉紀二十五·太宗簡文皇帝·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 ◎卷第一百四·晉紀二十六·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
- ◎卷第一百五·晉紀二十七·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一百六·晉紀二十八·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
- ◎卷第一百七·晉紀二十九·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下
- ◎卷第一百八·晉紀三十·烈宗孝武皇帝下
- ◎卷第一百九·晉紀三十一·安皇帝甲
- ◎卷第一百一十·晉紀三十二·安皇帝乙
- ◎第一百一十一·晉紀三十三·安皇帝丙
- ◎卷第一百一十二·晉紀三十四·安皇帝丁
- ◎卷第一百一十三·晉紀三十五·安皇帝戊
- ◎第一百一十四·晉紀三十六·安皇帝己
- ◎卷第一百一十五·晉紀三十七·安皇帝庚
- ◎卷第一百一十六·晉紀三十八·安皇帝辛
- ◎卷第一百一十七·晉紀三十九·安皇帝壬
- ◎卷第一百一十八·晉紀四十·安皇帝癸·恭皇帝
- ◎卷第一百一十九·宋紀一·高祖武皇帝·營陽王
- ◎卷第一百二十·宋紀二·太祖文皇帝上之上
- ◎卷第一百二十一·宋紀三·太祖文皇帝上之中
- ◎卷第一百二十二·宋紀四·太祖文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一百二十三·宋紀五·太祖文皇帝中之上
- ◎卷第一百二十四·宋紀六·太祖文皇帝中之中
- ◎卷第一百二十五·宋紀七·太祖文皇帝中之下
- ◎卷第一百二十六·宋紀八·太祖文皇帝下之上
- ◎卷第一百二十七·宋紀九·太祖文皇帝下之下
- ◎卷第一百二十八·宋紀十·世祖孝武皇帝上
- ◎卷第一百二十九·宋紀十一·世祖孝武皇帝下
- ◎卷第一百三十·宋紀十二·太宗明皇帝上之上
- ◎卷第一百三十一·宋紀十三·太宗明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一百三十二·宋紀十四·太宗明皇帝中
- ◎卷第一百三十三·宋紀十五·太宗明皇帝下·太宗明皇帝下
- ◎卷第一百三十四·宋紀十六·元徽四年·順皇帝
- ◎卷第一百三十五·齊紀一·太祖高皇帝·世祖武皇帝上之上
- ◎卷第一百三十六·齊紀二·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一百三十七·齊紀三·世祖武皇帝中
- ◎卷第一百三十八·齊紀四·世祖武皇帝下
- ◎卷第一百三十九·齊紀五·高宗明皇帝上
- ◎卷第一百四十·齊紀六·高宗明皇帝中
- ◎卷第一百四十一·齊紀七·高宗明皇帝下
- ◎卷第一百四十二·齊紀八·東昏侯上
- ◎卷第一百四十三·齊紀九·東昏侯下
- ◎卷第一百四十四·齊紀十·和皇帝
- ◎卷第一百四十五·梁紀一·高祖武皇帝
- ◎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紀二·高祖武皇帝二
- ◎卷第一百四十七·梁紀三·高祖武皇帝三
- ◎卷第一百四十八·梁紀四·高祖武皇帝四
- ◎卷第一百四十九·梁紀五·高祖武皇帝五
- ◎卷第一百五十·梁紀六·高祖武皇帝六
- ◎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紀七·高祖武皇帝七
- ◎卷第一百五十二·梁紀八·高祖武皇帝八
- ◎卷第一百五十三·梁紀九·高祖武皇帝九
- ◎卷第一百五十四·梁紀十·高祖武皇帝十
- ◎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紀十一·高祖武皇帝十一
- ◎卷第一百五十六·梁紀十二·高祖武皇帝十二
- ◎卷第一百五十七·梁紀十三·高祖武皇帝十三
- ◎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高祖武皇帝十四
- ◎卷第一百五十九·梁紀十五·高祖武皇帝十五
- ◎卷第一百六十·梁紀十六·高祖武皇帝十六
- ◎卷第一百六十一·梁紀十七·高祖武皇帝十七
- ◎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紀十八·高祖武皇帝十八
- ◎卷第一百六十三·梁紀十九·太宗簡文皇帝上
- ◎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太宗簡文皇帝下·世祖孝元皇帝上
- ◎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世祖孝元皇帝下
- ◎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敬皇帝
- ◎卷第一百六十七·陳紀一·高祖武皇帝
- ◎卷第一百六十八·陳紀二·世祖文皇帝上
- ◎卷第一百六十九·陳紀三·世祖文皇帝下
- ◎卷第一百七十·陳紀四·臨海王·高宗宣皇帝上之上
- ◎卷第一百七十一·陳紀五·高宗宣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一百七十二·陳紀六·高宗宣皇帝中之上
- ◎卷第一百七十三·陳紀七·高宗宣皇帝中之下
- ◎卷第一百七十四·陳紀八·高宗宣皇帝下之上
- ◎卷第一百七十五·陳紀九·高宗宣皇帝下之下·長城公上
- ◎卷第一百七十六·陳紀十·長城公下
- ◎卷第一百七十七·隋紀一·高祖文皇帝上之上
- ◎卷第一百七十八·隋紀二·高祖文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一百七十九·隋紀三·高祖文皇帝中
- ◎卷第一百八十·隋紀四·高祖文皇帝下·煬皇帝上之上
- ◎卷第一百八十一·隋紀五·煬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紀六·煬皇帝中
- ◎卷第一百八十三·隋紀七·煬皇帝下·恭皇帝上
- ◎卷第一百八十四·隋紀八·恭皇帝下
- ◎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紀一·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
- ◎卷第一百八十六·唐紀二·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
- ◎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一百八十八·唐紀四·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上
- ◎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紀五·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中
- ◎卷第一百九十·唐紀六·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下
- ◎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
- ◎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紀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上
- ◎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紀九·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中
- ◎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紀十·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
- ◎卷第一百九十六·唐紀十二·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
- ◎卷第一百九十七·唐紀十三·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
- ◎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紀十四·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上
- ◎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二百一·唐紀十七·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
- ◎卷第二百二·唐紀十八·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下
- ◎卷第二百三·唐紀十九·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上
- ◎卷第二百四·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上之下
- ◎卷第二百五·唐紀二十一·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上
- ◎卷第二百六·唐紀二十二·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
- ◎卷第二百七·唐紀二十三·則天順聖皇后下·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上
- ◎卷第二百八·唐紀二十四·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中
- ◎卷第二百九·唐紀二十五·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下·睿宗玄眞大聖大興孝皇帝上
- ◎卷第二百一十·唐紀二十六·睿宗玄眞大聖大興孝皇帝下·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二百一十一·唐紀二十七·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
- ◎卷第二百一十二·唐紀二十八·玄宗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二百一十三·唐紀二十九·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
- ◎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紀三十·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中
- ◎卷第二百一十五·唐紀三十一·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下
- ◎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紀三十二·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下之上
- ◎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下之下·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紀三十四·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紀三十五·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中之上
- ◎卷第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宣皇帝中之下
- ◎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紀三十七·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之上
- ◎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紀三十八·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之下·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
- ◎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
- ◎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紀四十二·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一
- ◎卷第二百二十七·唐紀四十三·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
- ◎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
- ◎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紀四十五·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
- ◎卷第二百三十·唐紀四十六·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
- ◎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六
- ◎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七
- ◎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紀四十九·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
- ◎卷第二百三十四·唐紀五十·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九
- ◎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
- ◎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紀五十二·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十一·順宗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
- ◎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紀五十三·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二百三十八·唐紀五十四·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二百三十九·唐紀五十五·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之上
- ◎卷第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之下
- ◎卷第二百四十一·唐紀五十七·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下·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上
- ◎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紀五十八·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中
- ◎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紀五十九·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下·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紀六十一·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中
- ◎卷第二百四十六·唐紀六十二·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上
- ◎卷第二百四十七·唐紀六十三·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中
- ◎卷第二百四十八·唐紀六十四·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下·宣宗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上
- ◎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紀六十五·宣宗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下
- ◎卷第二百五十·唐紀六十六·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上
- ◎卷第二百五十一·唐紀六十七·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中
- ◎卷第二百五十二·唐紀六十八·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下·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二百五十三·唐紀六十九·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二百五十四·唐紀七十·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中之上
- ◎卷第二百五十五·唐紀七十一·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中之下
- ◎卷第二百五十六·唐紀七十二·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下之上
- ◎卷第二百五十七·唐紀七十三·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下之下
- ◎卷第二百五十八·唐紀七十四·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二百五十九·唐紀七十五·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中
- ◎卷第二百六十·唐紀七十六·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二百六十一·唐紀七十七·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
- ◎卷第二百六十二·唐紀七十八·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
- ◎卷第二百六十三·唐紀七十九·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
- ◎卷第二百六十四·唐紀八十·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上
- ◎卷第二百六十五·唐紀八十一·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下·昭宣光烈孝皇帝
- ◎卷第二百六十六·後梁紀一·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上
- ◎卷第二百六十七·後梁紀二·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中
- ◎卷第二百六十八·後梁紀三·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下·均王上
- ◎卷第二百六十九·後梁紀四·均王上
- ◎卷第二百七十·後梁紀五·均王中
- ◎卷第二百七十一·後梁紀六·均王下
- ◎卷第二百七十二·後唐紀一·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上
- ◎卷第二百七十三·後唐紀二·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中
- ◎卷第二百七十四·後唐紀三·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下·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二百七十五·後唐紀四·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二百七十六·後唐紀五·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中之上
- ◎卷第二百七十七·後唐紀六·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中之下
- ◎卷第二百七十八·後唐紀七·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下·潞王上
- ◎卷第二百七十九·後唐紀八·潞王下
- ◎卷第二百八十·後晉紀一·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上
- ◎卷第二百八十一·後晉紀二·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
- ◎卷第二百八十二·後晉紀三·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
- ◎卷第二百八十三·後晉紀四·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下·齊王上
- ◎卷第二百八十四·後晉紀五·齊王中
- ◎卷第二百八十五·後晉紀六·齊王下
- ◎卷第二百八十六·後漢紀一·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上
- ◎卷第二百八十七·後漢紀二·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中
- ◎卷第二百八十八·後漢紀三·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下·隱皇帝上
- ◎卷第二百八十九·後漢紀四·隱皇帝下
- ◎卷第二百九十·後周紀一·太祖聖神恭肅文孝皇帝上
- ◎卷第二百九十一·後周紀二·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中
- ◎卷第二百九十二·後周紀三·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下·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
- ◎卷第二百九十三·後周紀四·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
- ◎卷第二百九十四·後周紀五·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下
- ◎進書表
- ◎校勘人姓名
- ◎獎諭詔書
- ◎宋神宗資治通鑑序
- ◎興文署新刊資治通鑑序
- ◎重刊元本資治通鑑後序
- ◎胡刻通鑑正文校宋記述略
- ◎中華本《標點資治通鑑說明》
- ◎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元刻初印本與中華書局標點本文字對比
- ◎郭立暄:元本《通鑑》胡注校餘述略
- ◎郭立暄:《元本资治通鉴》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