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開天經》

1424 太上老君開天經 一卷
(1059冊 續道藏 藁)
簡稱《開天經》。本書叙述老君創造宇宙天地人物之歷史,亦卽道敎之宇宙形成論。謂經歷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宮、元皇,以至三皇五帝及三王、老君歷世下降爲帝師,吐經授法,治天下。經云:「太初之時,老君從虛空而下,爲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一部」,「始分別天地淸濁,剖判溟滓洪濛」(頁一)。「淸氣上昇爲天,濁氣下沉爲地」,「置生日月在其中」,天地之精合而成人,萬物則「各受一氣而生」(頁二),朴氣生山石,動氣生飛走,精氣生人。末引老君之言曰:「秘化之初,吾體虛無,經歷無窮,千變萬化。先下爲師三皇已前,爲神化之本;吾後化三皇五帝爲師,並及三王,皆勸令修善。」(頁六〉此書所言,皆老君應世神化、歷劫爲帝師之事,上自天地分判之前,下迄夏、商、周三王,隱顯變化,垂世立敎。據《廣弘明集》卷十二《決對傅奕廢佛僧事》載:「《開天經》張泮所造」。則此書自出隋唐以前。《雲笈七籤》卷二收錄此書。
——以上摘自《道藏提要》 第三次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按本書有「天一、地二、人三、時四、音五、律六、星七、風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午卯酉。中央各有九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中有五龜,體成八卦。」即是九宫數,其說在陳摶之前。
太上老君開天經
蓋聞未有天地之間,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裏,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青無黃,無南無北,無柔無剛,無覆無載,無壞無藏,無賢無聖,無忠無良,無去無來,無生無亡,無前無後,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無高無下,無等無褊[校1],無左無右,高下自然。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之而生,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爲世界,而有洪元。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之裏。洪元一治至於萬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萬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
太初之時,老君從虛空而下,爲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一部,四十八萬卷,一卷有四十八萬字,一字辟方一百里,以教太初。太初始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涬洪濛,置立形象,安竪南北,制正東西,開闇顯明,光格四維上下,內外表裏,長短粗細,雌雄白黑,大小尊卑,常如夜行。太初得此老君開天之經,清濁已分,清氣上昇爲天,濁氣下沉爲地,三綱既分,從此始有天地,猶未有日月,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闇冥。太初時雖有日月,未有人民,漸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類,無形之象,各受一氣而生,或有朴氣而生者,山石是也,動氣而生者,飛走是也,精氣而生者,人是也,萬物之中,人最爲貴。太初一治至于萬劫,人民之初,故曰太初,是時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識名。太初既沒而有太始。
太始之時,老君下爲師,口吐《太始經》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下九十一劫,九十一劫者,至于百成,百成者,亦八十一萬年。太始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太始,流轉成練素,象於中而見氣,實自變得成陰陽。太始既沒,而有太素。
太素之時,老君下降爲師,教示太素,以法天下,八十一劫,至于百成,亦八十一萬年。太素者,萬物之素,故曰太素。太初[東里山人按:疑爲「始」字]已下,太素已來,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死不知葬埋,棄屍於遠野,名日上古。太素既沒,而有混沌。
混沌之時,始有山川。老君下爲師,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嶽四瀆,高下尊卑,乃其始起也。混沌已來,始有識名,混沌號生二子,大者胡臣,小者胡靈,胡臣死爲山嶽神,靈[校2]死爲水神,因即名爲五嶽四瀆,山川高下,混沌既沒,而九宮[校3]。
九宮之時,老君下爲師,口吐《乾坤經》一部,結其九宮,識名天地,清氣爲天,濁氣爲地,從九宮已來,天是陽,地是陰,陽者剛強,遠視難覩,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嶽四瀆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臟是也,分別名之有異,總而名之是一也[校4]。九宮沒後,而有元皇。
元皇之時,老君下爲師,口吐《元皇經》一部,教元皇治於天下,始有皇化通流後代,以漸成之,元皇之後,次有太上皇。
太上皇之時,老君下爲師,教示太上皇以治天下,太上皇之後,而有地皇,地皇之後,而有人皇,人皇之後,而有尊盧,尊盧之後,而有句婁,句婁之後,而有赫胥,赫胥之後,而有太連,太連已前,混沌已來,名曰中古。尒時天生五炁,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太連之後,而有伏羲,生於一源之始,繼天而生,調習陰陽,以定八卦,自伏羲已前,五經不載,書文不達,唯有老君,從天虛空無億河沙,在太清之外,不可稱計,大道既分,天地已來,開置皇化,轉佐天帝,通流後世,以自記之。
伏羲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無化子,一名鬱華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陽經》以教。伏羲以前未有姓字,直有其名,尒時人民朴直,未有五穀,伏羲乃教以張羅網捕禽獸而食之,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妬,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後,而有女媧,女媧〔歿後〕,而有神農。
神農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晉[校5]百草,得五穀,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後,而有燧人。
燧人時,老君下爲師,教示燧人鑽木出火,續日之光,變生爲熟,以除腥臊。燧人沒後,而有祝融。
祝融之時,老君下爲師,號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三世,次有蒼頡、仲說,教書學文。三皇之後,而有軒轅黃帝。
黃帝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廣成子[校6],消息陰陽,作《道戒經》道經[校7]。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黃帝之後,次有少昊。
少昊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隨應子,作《玄藏經》,尒時昇平,嘉禾生,醴泉出,麒麟至,鳳凰來,景星照。少昊之後,次有帝顓頊。
顓頊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赤精子[校8],作《微言經》。顓頊沒後,而有帝嚳。帝嚳之後,而有帝堯。帝堯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務成子,作《政事經》。帝堯之後,而有帝舜。
帝舜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尹壽子,作《太清經》。帝舜之後,而有夏禹。
夏禹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真行子[校9],作《德誡經》。夏禹之後而有殷湯,殷湯之後,而至周初。周初時,老君下爲師,號曰燮邑子[校10],作《赤精經》。
老君曰:秘化之初,吾體虛無,經歷無窮,千變萬化,先下爲師,三皇已前,爲神化之本,吾後化三皇五帝爲師,并及三王,皆勸令修善。天一、地二、人三、時四、音五、律六、星七、風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卯酉[校11]。中央各有九䇲,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中有五龜,體成八卦。水流歸末,分八至丑,葉落歸本,分六至亥,金剛本強,分二至未,土王四季,分四至巳,坎怨獨走,離明數四,艮八高槮[校12],三從坤位,乾當城坤,與一相逐,巽吁天門,從乾貸一,震雷動澤,從兌所減,辰午酉亥,自形[校13]之卦,各內其八卦以成,餘有九籌成易字。
老君即演行期術曰:行期之法自有術,先舉坎〔一〕就坤二,西南王母東青龍,習氣發裔地戶間,巽上四期入中宮,筭出中宮昇於乾,西之大澤華山顛,東北之上寅艮間,南之炎火離霍山,番然變化北入玄。
太上老君開天經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