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問紹識
    1. 卷第三
      1. 痹論篇第四十三

素問紹識·卷第三


痹論篇第四十三(太素全存)


以冬遇此者爲骨痹 楊曰。冬時不能自調。遇此三氣。以爲三痹。痹俱稱骨痹。以冬骨也。餘四仿此。至陰六月脾所主也。琦曰。至陰當作季夏。

多飲數小便 琦曰。熱上淫肺。故多飲。肝鬱欲泄。故便數。

上爲引如懷 太素作上爲演壞。楊曰。演當作涎。謂涎流壞中心也。堅按太素經注俱非。

上爲大塞 太素塞作寒。楊曰。胃寒嘔冷水也。先兄曰。按大塞義未詳。豈飲食不進之謂歟。○琦曰。下云入藏者死。此列五藏痹未見死候。且五藏惟腎痹爲骨痹之診。余並藏之本病。絕與痹無與。故林氏云云。(系痛聚在脾下新校正文)蓋因有肺痹心痹等名。遂以意竄入。殊不知經所云肺痹心痹云者。乃病之變名。如五藏生成篇。亦有五藏痹證。與本篇風痹之義。渺不相涉也。率意移之過矣。堅按琦說是。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 太素腸上有大字。楊曰。大腸中熱。大便難。

胞痹 楊曰。膀胱盛尿。故謂之胞。即尿脬。脬返苞反。

內痛 太素亦作兩髀。楊曰。膀胱中熱。故按之髀熱。○先兄曰。高云。言六府之痹。不言胃膽三焦者。腸胃自受糟粕。言腸不必更言胃矣。胞爲經血之海。膽爲中精之府。言胞不必言膽矣。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言膀胱不必更言三焦矣。

陰氣者靜則云云 琦曰。府陽藏陰。故藏氣謂之陰氣。言人能安靜志氣。則神藏於內。陰平陽秘。水升火降。精氣內治。邪不得干。若時時躁動。擾其血氣。則陽神消耗。生氣通天論所謂起居如驚。神氣乃浮也。神氣消亡。故邪得入之。腸胃本受盛轉輪之府。然飲食不節。每致受傷。此統言藏府所以受邪之由也。

淫氣 楊曰。淫過也。喘息。肺所爲也。喘息過者。則肺虛邪客。故痹聚也。(下文意並同)

遺溺 太素作嘔唾。楊曰。嘔唾。腎所爲也。

乏竭 太素作渴乏。楊曰。肝以主血。今有渴乏。多傷肝血虛。故痹聚也。

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太素作淫氣飢絕。痹聚在胃。淫氣壅塞痹聚在脾。楊曰。飢者胃少穀也。飢過絕食則胃虛。故痹聚。又曰穀氣遇塞。則實而痹聚於脾也。○太素從上。凡痹之客五藏者。至此亦在。陰陽別論陰陽相過曰溜下。(總題云陰陽雜說)

其入藏者死 孫思邈論腳氣曰。黃帝曰。緩風濕痹是也。然則痹之入藏。豈腳氣衝心之類乎。

其留皮膚間者 太素留作流。楊曰。流行在於皮膚淺處之間。動而又淺。故易已也。

各隨其過 太素作各治其遇(遇當過訛)

灑陳於六府 楊曰。陳起也。堅按。灑散也。陳布也。楊注非是。

熏於肓膜 太素肓作胃。堅按太素非是。

陽遭陰故爲痹熱 高曰。知陰氣盛而主濕。則知陽氣盛而主燥矣。志曰。燥者謂無汗。堅按高本於馬注。然上文或燥二字疑後人所添。

兩氣相感 兩氣蓋濕與陰氣之謂。

不仁 太素仁作知。楊曰。不知者。不覺不仁也。

不痛 琦曰。五者具。則自皮入骨。前所謂病久入深。明不痛之爲重也。

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太素蟲作急。熱作濕。堅按作濕非是。

字數:941,最後更新時間: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