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問紹識
    1. 卷第三
      1.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素問紹識·卷第三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太素全存)


要數極 楊曰。所以然者。得其要理之極明達故也。數。理也。

明明也 太素作明矣二字。

如發蒙解惑 先教諭撰醫賸曰。枚乘七發云。發蒙解惑。未足以言也。先兄曰。易蒙初六。發蒙利用刑人。(又見氣穴論)

五藏卒痛 高曰。痛者藏府之氣不通也。故願聞五藏卒痛。何氣使然。堅按詳下文五藏卒痛。是諸痛中一證。蓋帝先舉病最重者爲問也。而伯對以寒氣入經。有脈外脈中之辨。帝仍就其義以問諸痛之別。高注以爲其第一第二痛。有止不止之不同。第三四五痛。有宜按不宜按之不同。第六七八九痛。有上下相應相引之不同。第十十一痛。有久暫之不同。第十二十三十四痛。有通閉之不同。

寒氣入經而稽遲 太素作寒氣入焉。經血稽遲。

客於脈外則血少 馬云。或客於經脈之外。則血原少而愈澀。或客於經脈之中。則脈遂澀而不通。皆能卒然而痛也。琦曰。脈外傷衛。脈中傷營。互文見義。血少則氣虛可知。氣不通則血亦不行矣。其脈必見遲澀。堅按馬說爲優。

寒氣客於脈外 史載之方曰。若寒濕之氣勝而腹痛。六脈皆微細而沉。時時小擊。經訣所謂陽弦頭痛。陰微腹痛是也。又曰。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脈外云云。其脈正與寒濕之氣勝同。

 楊曰。炅。熱也。又注。後炅則氣泄。曰。炅音桂。熱也。

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吳曰。此明痛甚不休者。寒氣重盛。不易解散。故痛。久衍高同。堅按據此則不須必從滑氏改下文。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 太素脈作胳。楊曰。痛不可按之兩義解之。一寒熱薄於脈中。滿痛不可得按。二寒下留熱氣上行。令脈血氣相亂。故不可按也。堅按此疑非兩義。琦曰。寒氣稽留。熱氣從上。釋相薄之義。此說似是。吳馬等諸言。其意既然。史載之方引刪滿則以下十七字。蓋以爲重複也。史又曰。其脈散滿。指下充大。而至數不多。卻不甚有管力。宜去其寒而行其血氣。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 史載之曰。其脈亦差大差緩而沉。

血不得散 太素血作而。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 史曰。其脈當尺澤沉而擊。宜行其腎經以去其寒。

寒氣客於衝脈 史曰。其脈當實大有形不勻。輕滑而又緊。來疾去遲。如有物制之。宜通其脈。行其氣。

衝脈起於關元 脈經。衝脈者。起於關元。循腹裏直上至咽喉中。

喘動 廣雅。揣。𧍒動也。疏證曰。釋訓云。揣。抁搖捎也。揣抁之轉作喘耎。莊子胠篋篇。喘耎之蟲。崔撰注云。動蟲也。一云無足蟲。此說足以證喘蝡之相通。(揣喘蝡並同韻)

寒客於背俞之脈 史曰。脈澀以血虛而不行其脈。六脈細數。而肝心尤微。心脈如帶芤。重按即缺。往往身有汗。宜足其血以得其心。

則血脈泣 太素無血字。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 史曰。其脈皆輕帶弦。肝脈連腎脈弦長而緊。甚則透過尺澤而弦。

寒氣客於小腸募原 太素小腸募原作腸募關元。史曰。其脈沉大而實。膀胱動而有聲。宜通其小腸。

寒氣客於五藏 楊曰。寒氣入五藏中。厥逆上吐。遂令陰氣竭絕。陽氣未入之間。卒痛不知人。陽氣入藏還生也。史曰。其脈伏而大極無骨力。三部皆芤。身有冷汗。宜灸氣海。後用暖藥。

寒氣客於腸胃 史曰。其脈細而滑。(史氏於每證附有治方殊少可取仍不錄)

癉熱焦渴 太素渴作竭。

視其主病之脈 張曰。主病之脈。病所在也。脈堅者。邪之聚也。血留者。絡必盛而起也。陷下者。血氣不足。多陰候也。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 春秋繁露曰。怒則氣高。喜則氣散。

恐則氣下 春秋繁露曰。懼則氣懾。

驚則氣亂 春秋繁露曰。憂則氣狂。

飧泄故氣上矣 太素作食而逆。氣逆上也。楊曰。引氣而上。故氣逆。怒其氣逆。則致嘔血。及食氣逆上也。堅按此與新校正引稍異。張子和儒門事親曰。素問之論九氣。其變甚詳。其理甚明。然論九氣所感之疾則略。惟論嘔血及飧泄。余皆不言。又曰。靈樞論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無寒熱暑驚勞四證。余以是推而廣之云云。其文頗繁。宜參。

故氣緩矣 張曰。氣脈調和。故志暢達。榮衛通利。故氣徐緩。然喜甚則氣過於緩。而漸至渙散。故調經論云。喜則氣下。本神篇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義可知也。琦曰。九氣皆以病言。緩當爲緩散不收之意。陰陽應象論曰。暴喜傷陽。又曰。喜傷心是也。

故氣消矣 楊曰。營衛之氣。在心肺聚而不散。神歸本移。所以熱而氣消虛也。

營則喘息 太素息作喝。

神有所歸正 太素與新校正引甲乙經同。

字數:1413,最後更新時間: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