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
    1. 卷一
      1. 贊玄第十四

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卷一


贊玄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

無色曰夷。言一無采色,不可得視而見之

聽之不聞名曰希,

無聲曰希。言一無音聲,不可得聽而聞之

摶之不得名曰微。

無形曰微。言一無形體,不可摶持而得之

此三者不可致詰,

三者,謂夷、希、微也。不可致詰者,夫無色、無聲、無形,口不能言,書不能傳,當受之以静,求之以神,不可詰問而得之也

故混而爲一。

混,合也。故合於三名之而爲一

其上不皦

言一在天上,不皦皦光明

其下不昧。

言一在天下,不昧昧有所闇冥

繩繩不可名

繩繩者,動行無窮極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赤〕白黑别;非一聲也,不可以宫商角徵羽聽;非一形也,不可以長短大小度之也

復歸於無物。

物,質也。復當歸之於無質

是謂無狀之狀,

言一無形狀,而能爲萬物作形狀也。

無物之象,

〔言〕一無物質,而〔能〕爲萬物設形象也

是爲忽恍

〔言〕一忽忽恍恍,若存若亡,不可見之也

迎之不見其首

一無端末,不可預待也。除情去欲,一自歸之也

隨之不見其後,

言一無影跡,不可得而看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聖人執守古道,生一以御物,知今當有一也。

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謂知道綱紀也



校勘記

 〔一〕顧本、强本、道藏本「采」字並作「彩」。

 〔二〕「視而見之」,道藏本作「視而視之矣」。强本「之」字作「也」,顧本作「之也」。

 〔三〕道藏本無「可」。S四七七句末無「之」字,道藏本作「之矣」,顧本作「之也」。

 〔四〕道藏本漏「形」字。

 〔五〕廣弘明集載唐釋法琳辯證論引河上公注云:「視之不見名曰夷,夷者精也。聽之不聞名曰希,希者神也。搏之不得名曰微,微者氣也。」此與今河上諸本皆不同。

 〔六〕道藏本此句首無「謂」字。顧本「夷希微」作「希夷微」。

 〔七〕顧本與道藏本「夫」字並作「謂」。

 〔八〕道藏本無「當」,强本「當」作「常」。

 〔九〕天禄本「以」字作「人」。

 〔一〇〕顧本「詰」字上有「强」字。道藏本「而」字下有「能」字。S四七七、道藏本及范應元本句末並無「之」字。

 〔一一〕顧本無「之」字,S四七七與天禄本無「而」字。道藏本此句作「故三名合而爲一」。

 〔一二〕强本「皦」字作「皎」。

 〔一三〕S四七七「一」字上有「其」字。

 〔一四〕强本與道藏本「皦皦」並作「皎皎」。道藏本此句後多「上下無窮極也」,强本有「道上下無極也」。

 〔一五〕顧本此句後有「明道上下無窮極也」。

 〔一六〕「繩繩」二字下,S四七七、道藏本及日本鈔本均有「兮」字。

 〔一七〕影宋本此句原無「赤」字,今據顧本與道藏本補。又S四七七「赤」字在「黑」字下。顧本「别」字下有「之」字。

 〔一八〕强本無「宫」字。天禄本「羽」作「習」。顧本「聽」字後有「之」字。

 〔一九〕道藏本「大小」作「小大」。S四七七與道藏本均無「之」。

 〔二〇〕道藏本此句作「當歸之以無質」。

 〔二一〕影宋本原無「言」字,據S四七七與顧本補。顧本「物」字作「形」。

 〔二二〕影宋本原缺「能」字,今據顧本補。

 〔二三〕道藏本「爲」作「謂」,「恍」作「怳」。强本「忽」作「惚」。

 〔二四〕影宋本句首原無「言」字,今據S四七七、顧本、强本及道藏本補。顧本與强本「忽忽」並作「惚惚」。道藏本「恍恍」作「怳怳」。又影宋本句末原有「者」字,今據S四七七、顧本、强本、道藏本及集注本删。

 〔二五〕此句顧本作「不可狀也」,强本作「不可見也」,道藏本作「不可得見」,S四七七作「不可見」。

 〔二六〕廣明幢與S四七七此句在「隨之不見其後」句之後。

 〔二七〕S四七七此句作「一端無末」。

 〔二八〕S四七七此句作「可須待」,顧本作「可預待也」。

 〔二九〕道藏本此句作「自歸之」。顧本「之也」作「已矣」,S四七七作「巳」。

 〔三〇〕强本無「言」。

 〔三一〕S四七七句首無「不」字。「看」字集注本作「著」,顧本及道藏本作「見」。强本此句作「可得見知也」。

 〔三二〕道藏本「執守古道」作「執古之道」。

 〔三三〕集注本「生」字作「主」。S四七七無「物」字。顧本與道藏本「物」字上有「萬」字。

 〔三四〕馬叙倫曰:河上注曰「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則河上「以知」作「能知」。

 〔三五〕道藏本「綱紀」作「紀綱」。又强本與道藏本「綱紀」二字上並有「之」字。

字數:403,最後更新時間: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