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問紹識
    1. 卷第二
      1.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素問紹識·卷第二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太素全存)


三動而躁 楊曰。脈之三動以是氣之有餘。又加躁疾。尺之皮膚復熱。即陽氣盛。故爲病溫。堅按論疾診尺篇曰。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

尺熱曰病溫 先兄曰。吳云。溫病者寒毒入里。積久變爲溫熱。故尺部肌肉熱。是爲溫病。

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 楊曰。一呼三動而躁。尺皮不熱。脈滑曰風。脈澀曰痹也。堅按論疾診尺篇曰。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又曰。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

藏宜散於肝 先兄曰。按藏真非真藏之真。即言五藏真元之氣。各應五時而見脈象也。

虛里 楊曰。虛音墟。虛里。城邑居處也。此胃大絡。乃是五藏六府所稟居。故曰虛里。

脈宗氣也盛喘數絕 楊曰。宗尊也。此之大絡。一身之中□血氣所尊。故曰宗氣。其脈動。如人喘數而絕者。病在藏中也。

宗氣泄也 琦曰。其動應衣。動之甚也。肺貫宗氣。下降於腎。以行呼吸。胃氣上逆。肺無下降之路。宗氣不能下行。而橫衝於虛里。故曰泄。房勞傷陽。最多此候。亦有天真氣少得之者。溫中培土。使中樞運轉。升降不失。則氣自清降。近代醫家。頓爲腎虛不能納氣。重以地冬滯土代陽。否則桂附溫下。胥失之矣。堅按此謂陰駁景岳。然難爲通論。

寸口 楊以爲從關至魚一寸之處。有九分之位。殊失經旨。

曰足脛痛 先兄曰。張云。長爲陰不足。陰不足則陽必湊之。故足脛痛。

促上擊者 太素作如從口(蠹爛難讀按註文似是下字)上擊者。楊曰。脈從下向上擊人手。如從下有物上擊人手。是陽氣盛。陽脈行於肩背。故知肩背痛也。

沉而橫 太素橫下有堅字。楊曰。橫指下脈橫也。琦曰。脈細而附骨。橫格有積。又診。堅按琦更據金匱積聚篇爲解。今不具錄。又大奇論脈至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王注脈長而堅。如橫木之在指下也。

沉而喘曰寒熱 楊曰。沉。陰氣也。脈動如人喘者。是爲陽也。即知寒熱也。先兄曰。吳云。喘脈來如人之喘急也。王注。喘爲陽吸。誤。(五臟生成篇喘而堅王注與楊意同又喘有動義開於舉痛論)

脈滑浮而疾者 琦曰。浮滑痰數。邪氣方張。故知新病。

脈急者 楊曰。按其脈如按弓弦。是陰氣積。故知疝瘕。少腹痛。

脈滑曰風脈澀曰痹 先兄曰。此二句重出。系剩文。

臂多青脈 楊曰。臂尺地也。尺地絡脈青黑爲寒。即知脫血。以其陽虛。陰盛乘陽。故脈青之。志曰。臂內浮見之絡脈多青。蓋因血脫而不華於色也。堅按志注爲是。蓋膚肉色夭。故青絡獨見也。

尺脈緩澀 先兄曰。按尺脈緩澀。猶言頭項強痛。蓋尺膚緩而脈澀也。堅按此說甚確。論疾診尺篇。尺肉弱者。解㑊安臥。緩與弱其義一也。蓋素靈中尺位無診脈之法。下文尺澀尺滑及通評虛實論。寸脈急而尺緩等。皆是尺膚之謂。原識於虛實論有說。宜參。(奇病論尺脈數甚脈字衍彼篇詳言之)又鰲城公觀曰。尺脈緩澀。當作尺緩脈滯。其意相近。(公觀寬政中人撰有素問考)

解㑊 楊注次篇曰。解音懈。㑊相傳音亦。謂怠惰運動難也。堅按加藤良白曰。解㑊通作解釋。正法華經卷五授五百弟子決品云。又瞻如來諸佛境界。得未曾有。歡喜踴躍。無衣食想。肢體解懌。不能於衣食。音釋。懌音亦。(廣韻懌亦並羊益切集韻夷益切)

安臥 楊接上句讀。宜從論疾診尺篇。可以互證。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亦是一徵。

脈盛謂之脫血 太素脈上有尺字。堅按此句當作尺熱脈盛。謂之脫血。正與前後尺脈對言例相合。論疾診尺篇曰。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此其明據矣。蓋太素原有熱字。而楊氏不知其脫。至王所見本。則並尺字而脫之。故遂以安臥屬脈盛也。又脈盛者。蓋非直盛。戴起宗脈訣刊誤列之於芤脈下。又舉仲景所謂亡血失精。半產漏下之脈弦而大。弦則爲減。大則爲芤以證之。甚得經旨。志注診尺篇曰。尺炬然熱。人迎大者。三陽之氣偏盛也。故當主奪血。

尺澀脈滑 尺寒脈細 楊釋尺與脈與王義同。又診尺篇曰。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脈尺粗常熱者 先兄曰。此亦謂脈粗。尺膚常熱。脈要精微論云。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爲熱中也。又鰲城公觀曰。當作脈粗。尺常熱。堅按脈經曰。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更考經無粗脈。此脈字疑衍。然脈經亦既有之。不敢妄決。

是謂真藏見皆死 琦曰。此三部九候論篇脫文。

頸脈動喘疾咳 太素喘疾倒。楊曰。有本爲腎脈動也。(按本爲一本)

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 太素裹作果。無蠶字。楊曰。目果上下瞼也。瞼之微腫。水之候。堅按蠶字無者爲是。水脹篇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論疾診尺篇。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俱可以證。王引評熱病論爲徵。然彼言目下微腫光亮。此言目上龐然虛浮。親驗病者。其候自異。王注謬。(金匱風水有如蠶新臥起狀文蠶字衍又有目下如臥蠶語即與評熱病論同義)

目黃者黃疸 琦曰。目者宗脈之所聚。脾胃濕熱鬱蒸。故土色上見於目。甚則一身盡黃。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楊曰。手少陰脈。心經脈也。心脈主血。女子懷子則經血外閉不通。故手少陰脈內盛。所以動也。(王引經脈別論是陰陽別論文)

未有藏形 楊曰。寸口人迎。且逆且順。即四時未有真藏脈形也。又注真藏論曰。脈懸絕沉澀。失四時和脈。雖未見病藏之形。不可療也。堅按楊注俱未妥。

風熱而脈靜 太素靜作盛。楊曰。脈盛者。風熱之病也。

前曲後居 楊曰。心脈來時。按之指下覺初曲。後直如操捉帶鉤。前曲後直。(按此四字似剩)曰心死。脈居直也。

厭厭聶聶 聖惠方載十四難文作檿檿欇欇。考廣韻檿葉動貌。於琰切。說文。欇木葉搖白也。從木聶聲。(爾雅楓攝攝說文楓楓木也厚葉弱枝善搖一名聶)據此。如循榆葉。義似相葉。然要不過蹁躚輕浮之謂。

如循長竿 先兄曰。志云。辨脈篇云。累累如循長竿者。名陰結也。此肝氣病而阻結也。

喘喘累累如鉤 太素鉤作旬。楊曰。旬平也。手下堅實而平。此爲石脈之形。故曰平也。堅按古旬勻多通用。(段玉裁謂之)故楊以旬爲均平之義。然於喘喘累累。殊未襯切。仍考太素旬字即是銞字。如鈞。蓋如鉤訛。說文銞古文鈞。或從旬。淮南子原道訓。鈞旋轂轉。注。鈞陶人作瓦器。法下轉旋者。漢書鄒陽傳。獨化於陶鈞之上。張晏曰。陶家名模。下圓轉者爲鈞。其云如鉤。即是此義。爲沉濡而滑之象。始與夏平脈有別。先兄曰。注云喘喘累累如鉤。言其滑而濡也。按之而堅。濡滑有力也。○楊曰。夫五色有形。目見爲易。五聲無形。耳知次難。五脈之動。非耳目所辨。斯最微妙。唯可取動指下。以譬喻𡖋之得在於神。不可以事推之知也。

字數:2161,最後更新時間: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