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問紹識
    1. 卷第二
      1.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素問紹識·卷第二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此篇太素首段至關格及心疝病成而變二節並缺余皆在)


診法 先兄曰。張云。凡切脈望色審問病因。皆可言診。而此一節以診脈爲言。堅按此說本於馬氏診要經終論注。

陰氣未動陽氣未散 尤怡曰。按營衛生會篇云。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夫陰方盡。何云未動。陽氣方受。何云未散。疑是陽氣未動。陰氣未散。動謂盛之著。散謂衰之極也。堅按此說未必是。志本於滑氏曰。陰靜而陽動。有所動作。則靜者動而動者散亂矣。

參伍 先兄曰。參伍二字。朱子文集詳釋之。

渾渾 先兄曰。山海經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注。水濆湧之聲也。

蒼璧 先兄曰。周禮大宗伯聽以蒼璧禮天。

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 先兄曰。吳云。藏滿。藏氣壅塞而滿也。堅按琦曰。氣勝五字衍文。濕傷脾土。故中滿盛。而聲微不清。

膝者筋之府 張云。筋雖主於肝。而維絡關節以立此身者。惟膝膕之筋爲最。故膝爲筋之府。筋憊若是。則諸經之失強也。

岐伯曰反四時者云云 琦曰。此他經脫文。不可強解。堅按此與原識意相協。

萬物之外六合之內 先兄曰。物在天中。天包物外。蓋萬物之外。六合之內。猶言天地間也。

彼秋之忿 太素忿作急。楊曰。秋之三月。陰氣之始。風高氣勁。故名爲急。堅按此與王注合。

脈與之上下 楊曰。春夏之脈。人迎大於寸口。故爲上也。寸口小於人迎。故爲下也。秋冬之時。寸口大於人迎。故爲上也。人迎小於寸口。故爲下也。此乃盛衰爲上下也。堅按就規矩權衡考之。猶以馬注爲優。

從陰陽始 先兄曰。志云。從陰陽始。即冬至陽氣。夏至陰氣。微上微下。陰陽上下。自有經常之理。(紀始押韻既見五藏生成篇)

四時爲宜 宜字當從太素作數。蓋此段分之。有期以下二十四句。每二句押以同韻。度與宜其韻不通。度與數其部則一。(廣韻宜在上平五支度在去聲十二暮數在上聲九麌段玉裁六書音均表暮麌並在古音第五部)仍知太素爲是。蓋四時爲數者。言從五行衰王而爲準。度者必就四時爲計數。

補寫勿失 太素作循數勿失。堅按太素爲是。蓋此段隔句。每取句末一字以爲次句起語。上云爲數。故承以循數言。人之有脈。循四時之數。不敢違失。猶與天地云。爲其理如一也。且本節論診法。不及針藥。補寫二字。殊無著落。益知舊文爲訛。

得一之精以知死生 太素精作誠。堅按始之以下三十三字疑不必羨文。莊子刻意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爲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句法相似。

短蟲 長蟲 先兄曰。說文蟯。腹中短蟲也。蛕。腹中長蟲也。○楊曰。凡夢有三種。人有吉凶。先見於夢。此爲徵夢也。思想情深。因之而夢。此爲想夢也。因其所病。見之於夢。此爲病夢也。此十一種夢。皆病夢也。堅按周禮六夢。三曰思夢。即楊所謂想夢也。又楊以夢診爲答。病乍在內之問。不可從。

持脈有道虛靜爲保 先兄曰。李云虛者。心空而無雜思也。靜者。身靜而不喧動也。堅按素靈中道寶押韻不一而足。如治病之道。氣內爲實(疏五過論)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徵四失論)持針之道。堅者爲實。(九針十二原論)營氣之道。內穀爲寶。(營氣篇)灸刺之道。何者爲實。(四時氣篇寶原作定今從甲乙)審知其道。是謂身寶。(五亂篇)是也。又諸子間亦見之。如管子成功之道。羸縮爲寶。○六鞱。凡謀之道。周密爲寶。(武韜)必出之道。器械爲寶。(虎韜)吳子。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爲寶。(料敵)韓非子。人主之道。靜退爲寶。(主道)呂覽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藏之葆。(盡數)凡農之道。厚之爲寶。(審時)是也。(廣韻道寶並在上聲皓韻)琦曰。保當作寶。未確。

春日浮如魚之逰在波 太素逰作遊。波作皮。楊曰。春時陽氣初開。脈從骨髓流入經中。上至於皮。如魚游水。未能周散。堅按照在膚下。膚在骨而砍之。則改作在皮。疑是。當考。

蟄蟲將去 或曰。王訓藏去者。漢書蘇武傳。去屮實而食之。師古曰。去謂藏之也。三國志華佗傳。何忍無急去藥。裴松之曰。古語以藏爲去。是其義也。此說似是。說文。蟄。藏也。此蓋謂當蟄之蟲。將蟄地下也。

按而紀之 紀。經紀之謂。猶理也。

心脈搏堅而長 太素搏作揣。下並同。楊曰。揣。動也。長謂寸口脈長一寸也。此爲心脈盛動堅。心脈上至舌下。故盛動堅。舌卷不能言堅。按廣雅。揣。動也。先兄曰。張云。五藏病脈。一曰搏堅而長。一曰耎而散。而其爲病多皆不足。何也。蓋搏堅而長者。邪勝於正。是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一以有邪而致虛。一以無邪本虛。雖若一而病本不同。所以當辨也。

當消環自已 太素環作渴。楊曰。耎而散者病消渴。以有胃氣故自已。尤怡曰。按搏堅而長者。太過之脈。心象火而脈縈舌。心火有餘。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軟而散者。不足之脈。心者生之本神之處。心不足則精神爲消。奴卑惵遺亡恐懼之類是也。環自已者。言經氣以次相傳。如環一周。復至其本位。而氣自復。病自已也。診要經終論云。刺中心者環死。義與此同。環自已者。經盡氣復則生。環死者經盡氣絕則死也。甲乙經。環作渴。非。琦曰。心液耗傷。故見消渴。俟心氣復續。津液得生。則自已也。

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 太素令作今。楊曰。以肺氣虛。故脈耎散也。虛故腠理相(舊校曰疑開)逐。汗出如灌。至令不復也。

易入肌皮腸胃之外 楊曰。易音亦。若脈耎散。色又光澤者。當因大渴暴飲。水溢腸胃之外。易入肌皮之中。名曰溢飲之病也。堅按廣韻。易變易。又始也。改也。奪也。轉也。伊昔切。楊氏蓋爲轉義讀。先兄說亦相合。曰易移易之謂。言以其多飲不滲入尿脬。移易入於肌膚腸胃之外。甲乙經易作溢可證。又楊言肌皮之中者。與原識意合。

折髀 食痹 楊注並與王義同。下折腰亦然。

色不澤 楊曰。足太陰脈循胻。故脾虛色不澤者。胻腫若水之狀也。堅按若水狀。專系言胻腫。楊注是。

至令不復也 太素令作今。

病成而變 張曰成言病之本。變言病之標。標本不同。是謂之變。

癉成爲消中 說文。癉勞病也。從疒單聲。是義醫經所無。先兄曰。淮南子說山訓。嫁女於病消者夭死。則後難復處也。後漢李迪傳。素有消病。注。消中之病也。

筋攣骨痛 楊曰。因於癰腫。有此二病。故請所主。(按請疑問訛)堅按此與張意合。

有故病五藏發動 張曰。有故病。舊有宿疾也。五藏發動。觸感而發也。

徵其脈小 馬與王義同。曰小爲虛也。脈則一時之虛。所以謂之新病也。張曰。脈小者邪氣不盛。琦曰。色發於藏。故久病色必奪。脈兼經絡。故新病脈即奪。

不見血已見血 琦曰。不見血六字疑衍文。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 楊曰。從關至尺澤爲尺也。季脅之部。當在尺中央兩傍。不在尺外兩傍。季脅有病。當見此處。尺中兩傍之外。以候兩腎之有病。當見此部也。自尺內兩中間總候腹中。堅按楊氏蓋就尺部分左右各兩行與中行爲說。王氏以爲兩傍各謂尺之外側。則與尺外謂尺之外側者。殆無分別。故更分上下爲說。俱似未爲明核。今考經文。但言中附上。上附上。而不言下附下。然以下文推之。則此三句是一節。其爲下附下可知矣。且此三句特不分左右。是均兩手而言。尺內者尺內側也。尺外者尺外側也。下文內外字皆然。可以互證。尺內兩傍者。兩手尺內側之謂。而尺外下無兩傍字者。省文也。尺裏者。尺內外側之中央也。(向校刊源識用此說爲圖)先兄曰。張云。人身以背爲陽。腎附於背。故外以候腎。腹爲陰。故里以候腹。所謂腹者。凡大小腸膀胱命門。皆在其中矣。又施沛脈微有說欠確。仍不錄。

中附上 太素附上以下(楊以中字屬上句)至內以候膻中四十三字。作跗上以候胸中六字。楊曰。跗當爲膚。古通用字。故爲跗耳。當尺裏以上皮膚。以候胸中之病。堅按據楊注。則尺裏與膚上膚前膚後。並不能知其界限。其說蓋謬。今姑存之。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太素兩以字無。楊曰。當此尺裏跗前以候胸腹之前。跗後以候背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太素作跗上鬲上也五字。楊曰。當尺裏跗上皮膚以候膈上也。一曰竟上疑錯。先兄曰。吳云。上竟。上寸之盡也。下竟。下尺之盡也。張云。竟。盡也。言上而盡於上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太素作鬲下者。腹中事也七字。楊曰。當尺裏膚上以下。以爲膈下之分。即腹中事。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爲熱中也 太素大作⿱㇒犮。中下有跗之下三字。楊曰。尺之皮膚。文理粗⿱㇒犮者。是陰衰陽盛。熱氣熏膚。致使皮膚粗起。故爲熱中。堅按以上楊注並難信。

來疾去徐 楊曰。來疾陽盛。故上實也。去徐陰虛。故下虛也。上實下虛。所以發癲疾也。

上虛下實 楊曰。上虛受風。故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太素無此九字。堅按無者似勝。

眴僕 楊曰。眴玄遍反。目搖。堅按楊本於說文。然王謂頭眩者。於義爲順。先兄曰。方言。朝鮮冽水之間。顛眴謂之䀼眩。史屈原傳。眴兮窈窕。徐廣云。眴眩也。(眴眩古通用既見原識五藏生成篇狥蒙下)

多汗身寒 王注氣多。據新校正亦當血多。

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太素無此文。堅按太素似是。○琦曰。陽加於陰。謂之汗。氣行而血不充。故身熱無汗。其表實無汗。亦此義也。陽虛於外。故多汗。陰盛於內。故身寒。但滑脈爲陽與多汗身寒之證不合。陰陽有餘二語。未詳真義。恐有訛誤。

推而外之 此下一段。施沛脈微舉蔡轠說欠妥。尤怡以上而不下。下而不上。爲升降義讀。亦不確。並不具錄。

而身有痹也 太素作而身寒有痹。

字數:3027,最後更新時間: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