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象第六

成象第六


谷神不死,

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

是謂玄牝。

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於人爲鼻。牝,地也,於人爲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五氣清微,爲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爲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濁辱,爲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於人口,與地通,故口爲牝也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根,元也。言鼻口之門,乃是通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

綿綿若存,

鼻口呼噏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無有

用之不勤。

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也



校勘記

 〔一〕「谷,養也」,S四七七句末「也」字作「神」。案經典釋文:「谷,河上本作浴,云浴者養也。」陳景元曰:「河上公章句『谷』音育,訓養也。」俞樾曰:「浴」字實無養義,河上本「浴」字當讀穀,「穀」亦通「谷」。河上、古本作「浴」者,「谷」之異文。徐鼒曰:據河上注訓「谷」爲養,則當爲「穀」。詩毛傳鄭箋、廣雅釋詁俱云「穀,養也。」蓋「穀」與「谷」通,音同之假借也。又按經典釋文云「谷,河上本作浴」,與今本異。洪适隸釋載老子銘曰:「或有浴神不死」,是則古本自作「浴」也。蓋「谷」爲「穀」之假借,「浴」又爲「谷」之假借也。于省吾曰:按釋文「河上本作浴」,洪頤煊謂「谷」、「浴」並「欲」之借字。想爾注:「谷者欲也。精結爲神,欲今神不石,當結精自守。」亦讀「谷」爲「浴」。

 〔二〕延命録無句首「人」字。

 〔三〕延命録「謂」字作「爲」。取善集「藏」字作「臟」。道藏本無「之」字。

 〔四〕「腎藏精,脾藏志」,道藏本作「脾藏意,腎藏精與志」。

 〔五〕取善集「藏」字作「臟」。

 〔六〕强本、陳景元本並無句首「言」字。又影宋本、天禄本、劉本句末「道」字均誤作「有」,今據S四七七、道藏本、强本、集注本、延命録及陳景元本改作「道」。

 〔七〕延命録「於」字上多一「天」字。

 〔八〕延命録「於」字上多一「地」字。

 〔九〕S四七七「氣」字作「炁」。

 〔一〇〕集注本「氣」字作「藏」,S四七七作「炁」。

 〔一一〕S四七七「魂」字作「魄」。

 〔一二〕延命録無句首「主」字。天禄本「人」字作「於」。

 〔一三〕道藏本「通」字上有「道」字。

 〔一四〕强本此句前多「牝地也」三字。

 〔一五〕影宋本「五味」原誤作「五性」,成據S四七七、强本、道藏本、延命録及陳景元本改作「味」。又延命録「濁辱」作「濁滯」。

 〔一六〕强本「形骸」作「形體」。S四七七「肉」字作「宍」。

 〔一七〕道藏本無「者」字。

 〔一八〕S四七七、道藏本及延命録並無句首「主」字。又「人口」影宋本原作「於口」。案上文河上注作「出入人鼻」,此處亦當作「出入人口」,今據S四七七與陳景元本改作「人」。

 〔一九〕影宋本與天禄本此句原作「與天地通」,劉本作「與天地同」。案此處不當有「天」字,今據S四七七、道藏本、强本、集注本、延命録及陳景元本删「天」字。

 〔二〇〕强本、劉本與集注本「口」字並作「曰」。

 〔二一〕S四七七、道藏本「根」字上並有「之」字。

 〔二二〕陳景元本「根」字下多一「者」字。延命録「元」字作「原」。

 〔二三〕影宋本「乃是」倒作「是乃」,據S四七七、道藏本、陳景元本、延命録與取善集改。又S四七七、强本與延命録「天」字上無「通」。

 〔二四〕强本、道藏本、集注本、取善集「呼噏」均作「呼吸」。

 〔二五〕取善集「當」字作「常」。

 〔二六〕取善集「存」字下有「之」。

 〔二七〕道藏本「若」字下有「可」。

 〔二八〕S四七七「氣」字作「炁」。又影宋本「當」字原誤作「常」,據S四七七、强本、道藏本、集注本、延命録與取善集改作「當」。

 〔二九〕道藏本「急」字上有「爲」字。又影宋本「勤」字原作「懃」,據S四七七、强本、道藏本、集注本、劉本、延命録、取善集改作「勤」。

字數:236,最後更新時間: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