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莊子補正
    1. 外篇
      1. 達生第十九

莊子補正·卷七上·外篇


達生第十九

釋文 以義名篇。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爲;生之所無以爲者,分外物也。  釋文 達生 達,暢也,通也。廣雅云:生,出也。〇姚範曰:「生」,讀爲性。淮南詮言訓正作「性」。〇典案:姚說是也。「性」與「命」對言。周禮地官「辨五地之物生」,「生」,鄭讀爲性,是其比也。淮南子泰族篇「故知性之情者,不務性之所無以爲」,即襲用此文,尤其塙證。「情」、「誠」古通用,「達生之情」即達性之誠也。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柰何。知之所無柰何者,命表事也。  夫人之生也,各有素分,形之妍醜,命之脩短,(奚)及貧富貴賤,愚智窮通,一豪已上,無非命也。故達(生)於性命之士,性靈明照,終不貪於分外爲己事務也。一生命之所鍾者,皆智慮之所無柰之何也。〇馬敘倫曰:「知」,當依弘明集引正誣論作「命」。淮南詮言訓亦作「命」。〇典案:馬說是也。淮南子泰族篇作「知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字正作「命」,可證馬說。道家書皆以性、命對言,作「知」則非其指矣。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知止其分,物稱其生,生斯足矣,有餘則傷。  物者,謂資貨衣食,旦夕所須。夫頤養身形,先須用物,而物有分限,不可無涯。故凡鄙之徒,積聚有餘而養衛不足者,世有之矣。  釋文 物稱 尺證反。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守形太甚,故生亡也。  既有此浮生而不能離形遺智,愛形太甚,亡(夫)[失]全生之道也。如此之類,世有之矣。  釋文 無離 力智反,下同。 大甚 音泰。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非我所制,則無爲有懷於其間。  生死去來,委之造物,妙達斯原,故無所惡。悲夫!世之人以爲養形足以存生,故彌養之而彌失之。  夫壽夭去來,非己所制,而世俗之人,不悟斯理,貪多資貨,厚養其身,妄謂足以存生,深可悲歎。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養之彌厚,則死地彌至。  厚養其形,彌速其死,故決定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爲哉!莫若放而任之。  夫馳逐物境,本爲資生,生既非養所存,故知世間物務何足爲也!雖不足爲而不可不爲者,其爲不免矣。性分各自爲者,皆在至理中來,故不可免也。是以善養生者從而任之。  分外之事,不足爲也;分內之事,不可不爲也。夫目見耳聽、足行心知者,禀之性理,雖爲無爲,故不務免也。

夫欲免爲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更生者,日新之謂也。付之日新,則性命盡矣。  幾,盡也。更生,日新也。夫欲有爲養形者,無過棄却世間分外之事。棄世則無憂累,無憂累則合於正真平等之道,平正則冥於日新之變,故能盡道之玄妙。  釋文 則幾 徐其依反。事奚足棄而生奚足遺?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所以遺棄之。  人世虛無,何足捐棄?生涯空幻,何足遺忘?故棄世事則形逸而不勞,遺生涯則神凝而不損也。夫形全精復,與天爲一。俱不爲也。  夫形全不擾,故能保完天命;精固不虧,所以復本還原。形神全固,故與玄天之德爲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無所偏爲,故能子萬物。  夫二儀無心而生化萬物,故與天地合德者,羣生之父母。合則成體,散則成始。所在皆成,無常處。  夫陰陽混合,則成體質,氣息離散,則反於未生之始。  釋文 常處 昌慮反。形精不虧,是謂能移;與化俱也。  移者,遷轉之謂也。夫不勞於形,不虧其精者,故能隨變任化,而與物俱遷也。精而又精,反以相天。還輔其自然也。  相,助也。夫遣之又遣,乃曰精之又精,是以反本還元,輔於自然之道也。  釋文  相天 息亮反。

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其心虛,故能御羣實。  古人稱師曰子,亦是有德之嘉名,具斯二義,故曰子列子,即列禦寇也。[關尹],姓尹,名喜,字公度,爲函谷關令,故曰關令尹真人,是老子弟子,懷道抱德,故禦寇詢之也。窒,塞也。夫至極聖人,和光匿燿,潛伏行世,混迹同塵,不爲物境障礙,故等虛室,空而無塞。本亦作「空」字。  釋文 關尹 李云:關令尹喜也。 不窒 珍悉反。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至適,故無不可耳,非物往可之。  冥於寒暑,故火不能災;一於高卑,故心不恐懼。  釋文 蹈火 徒報反。請問何以至於此?」總結前問意也。

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不爲外物侵傷者,乃是保守純和之氣,養於恬淡之心而致之也。非關運役心智,分別巧詐,勇決果敢而得之。  釋文 非知 音智。 之列 音例。本或作「例」。居,予語女!命禦寇,令復坐,我告女至言也。  釋文 予語 魚據反。女音汝。後同。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唯無心者獨遠耳。  釋文 相遠 于萬反。夫奚足以至乎先?是形色而已。同是形色之物耳,未足以相先也。  夫形貌聲色,可見聞者,皆爲物也。二彼俱物,何足以遠,亦何足以先至乎?俱是聲色故也。唯當非色非聲,絕視絕聽者,故能超貌象之外,在萬物之先也。〇「形」字舊敚。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色」上有「形」字。奚侗曰:當依江南古藏本,作「是形色而已」。依郭注,亦有「形」字。〇典案:奚說是。今依江南古藏本補。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常遊於極。  夫不色不形,故能造形色者也;無變無化,故能變化於萬物者也。是以羣有從造化而受形,任變化之妙本。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夫至極者,非物所制。  夫得造化之深根、自然之妙本、而窮理盡性者,世間萬物,何得止而控馭焉!故當獨往獨來,出沒自在,乘正御辯,於何待焉!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止」作「正」。  釋文 焉得 於虔反。彼將處乎不淫之度,止於所受之分。  彼之得道聖人,方將處心虛淡,其度量宏博,終不滯於世閒。而藏乎無端之紀,冥然與變化日新。  大道無端無緒,不始不終,即用此混沌而爲紀綱,故聖人藏心晦迹於恍惚之鄉也。遊乎萬物之所終始,終始者,物之極。  夫物所始終,謂造化也。言生死始終,皆是造化,物固以終始爲造化也。而聖人放任乎自然之境,遨遊乎造化之場。壹其性,飾則二矣。  率性而動,故不二也。養其氣,不以心使之。  吐納虛夷,故愛養元氣。合其德,不以物離性。  抱一不離,故常與玄德冥合也。以通乎物之所造。萬物皆造於自爾。  物之所造,自然也。既一性合德,與物相應,故能達至道之原,通自然之本。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卻)[郤],物奚自入焉!是者,指斥以前聖人也。自,從也。若是者,其保守自然之道,全而不虧,其心神凝照,曾無閒(卻)[郤],故世俗事物,何從而入於靈府哉!  釋文  無(卻)[郤] 去逆反。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自此已下,凡有三譬,以況聖人任獨無心。一者醉人,二者利劍,三者飄瓦,此則是初[譬也]。夫醉人乘車,忽然顛墜,雖復困疾,必當不死。其謂心無緣慮,神照凝全,既而乘墜不知,死生不入,是故遻於外物,而情無慴懼。〇典案:御覽四百九十七引作「醉者之墜車也希死,形體與人同,其悟物與人異。何則?其神全也」,文與今本多異,當是別本。「悟物」,即下文之「遻物」,悟、遻古或通用。  釋文 之墜 字或作隊,同。直類反。後皆同。 乘亦 音繩,又繩證反。  音悟,郭音愕。爾雅云:遻,忤也。郭注云:謂干觸。 不慴 之涉反,懼也。李、郭音習。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醉故失其所知耳,非自然無心者也。而況得全於天乎?彼之醉人,因於困酒,猶得暫時凝淡,不爲物傷,而況德全聖人,冥於自然之道者乎!物莫之傷,故其宜矣。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不闚性分之外,故曰藏。  夫聖人照等三光,智周萬物,藏光塞智於自然之境,故物莫之傷矣。復讎者不折鏌干,夫干將、鏌鎁,雖與讎爲用,然報讎者不事折之,以其無心。  此第二諭也。干將、鏌鎁,並古之良劍。雖用劍殺害,因以結讎,而報讎之人,終不瞋怒此劍而折之也。其爲無心,故物莫之害也。  釋文  音莫。本亦作「莫」。  李云:鏌耶、干將,皆古之利劍名。吳越春秋云:吳王闔閭使干將造劍,劍有二狀,一曰干將,二曰鏌耶。鏌耶,干將妻名也。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飄落之瓦,雖復中人,人莫之怨者,由其無情。  飄落之瓦,偶爾傷人,雖忮逆褊心之夫,終不怨恨。爲瓦是無心之物。此第三諭也。  釋文 忮心 之豉反。郭、李音支,害也。字書云:佷也。 飄瓦 匹遙反,郭、李云:落也。 雖復 扶又反。下章同。 中人 丁仲反。是以天下平均。凡不平者由有情。故無攻戰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無情之道大矣。  夫海內清平,遐荒靜息,野無攻戰之亂,朝無殺戮之刑者,蓋由此無爲之道,無心聖人,故致之也。是知無心之義大矣。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不慮而知,開天也;知而後感,開人也。然則開天者,性之動也;開人者,知之用也。  郭注云:「不慮而知,開天者也;知而後感,開人者也。然則開天者,性之動;開人者,知之用。」郭得之矣,無勞更釋。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人之天」作「人之人」。開天者德生,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忘餘,斯德生也。開人者賊生。知用者從感而求,勌而不已,斯賊生也。  夫率性而動,動而常寂,故德生也;運智御世,爲害極深,故賊生也。老經云:「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任其天性而動,則人理亦自全矣。  常用自然之性,不厭天者也;任智自照於物,斯不忽人者也。  釋文 不厭 李於豔反。徐於瞻反。民幾乎以其真!」民之所患,僞之所生,常在於知用,不在於性動也。  幾,盡也。因天任人,性動智用,既而人天無別,知用不殊,是以率土盡真,蒼生無僞者也。  釋文  幾乎 音機。或音祈。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痀僂,老人曲腰之貌。承蜩,取蟬也。掇,拾也。孔子聘楚,行出林籟之中,遇老公以竿承蟬,如俛拾地芥,一無遺也。〇典案:「出於林中」,御覽九百四十四引「於」作「遊」。  釋文  郭於禹反。李、徐居具反,又其禹反。  郭音縷。李、徐良付反。  一本作「美」。  音條,蟬也。 猶掇 丁活反,拾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怪其巧妙,一至於斯,故問其方,答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二丸於竿頭,是用手之停審也。故其承蜩,所失者不過錙銖之間也。  錙銖,稱兩之微數也。初學承蜩,時經半歲,運手停審,故所失不多。〇典案:「丸二」二字疑倒。下文「累三而不墜」,「累五而不墜」,此不當獨言「累丸二」也。注「累二丸於竿頭」,是郭所見本作「二丸」。列子黃帝篇張注引向秀注同。藝文類聚九十七引正作「二丸」。又御覽九百四十四引注「之停」作「足停」。  釋文 五六月 司馬云:黏蟬時也。 累丸 劣彼反。下同。司馬云:謂累之於竿頭也。 者錙 側其反。  音殊。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所失愈少。  時節猶久,累丸徵多,所承之蜩,十失其一也。〇典案:注「少」舊作「多」。道藏注疏本誤同。「所失愈多」,與正文「則失者十一」義殊相反。御覽九百四十四引注正作「所失愈少也」,世德堂本。今據正。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停審之至,故乃無所復失。  累五丸於竿頭,一無墜落,停審之意,遂到於斯。是以承蜩蟬猶如俛拾。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不動之至。  拘,謂斫殘枯樹枝也。執,用也。我安處身心,猶如枯樹,用臂執竿,若槁木之枝,凝寂停審,不動之至。斯言有道,此之謂也。  釋文 若厥 本或作「橛」,同。其月反。  音誅。  其俱反。郭音俱。李云:厥,豎也,豎若株拘也。 若槁 苦老反。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二儀極大,萬物甚多,而運智用心,唯在蜩翼,蜩翼之外,無他緣慮也。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爲而不得!」遺彼,故得此。  反側,猶變動也。外息攀緣,內心凝靜,萬物雖衆,不奪蜩翼之知,是以事同拾芥,何爲不得也?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夫運心用志,凝靜不離,故累丸(乘)[承]蜩,妙凝神鬼。而尼父勉勖門人,故云「痀僂丈人之謂」也。  釋文  不分 如字。〇俞樾曰:「凝」當作「疑」。下文「梓慶削木爲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即此所謂「乃疑於神」也。列子黃帝篇正作「疑」,張湛注曰:意專則與神相似者也。可據以訂正。〇馬敘倫曰:雲谷雜記引蘇軾曰:蜀本莊子云「用志不分,乃疑於神」,此與易「陰疑於陽」、禮「使人疑於夫子」同,今四方本皆作「凝」。尋下文「器之所以疑神者」,字正作「疑」。「疑」即擬度之擬初文。〇典案:「疑」讀曰「擬」。周官司服鄭注:「疑」之言擬也。史記平準書「人徒之費擬於南夷」,漢書食貸志「擬」作「疑」;天地篇「子非夫博學以擬聖」,淮南子俶真篇作「於是博學以疑聖」,皆其比也。

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觴深,淵名也。其狀似桮,因以爲名,在宋國也。津人,謂津濟之人也。操,捉也。顏回嘗經行李,濟渡斯淵,而津人操舟,甚有方便,其便辟機巧,妙若神鬼。顏回怪之,故問夫子。〇典案:御覽七百六十八引「吾」作「回」,「淵」作「泉」,唐人避高祖諱改之也;三百九十五引作「淵」,當是別本。「濟」,三百九十五引作「遊」。  釋文 操舟 七曹反。下章同。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曰:『可。善游者數能。言物雖有性,亦須數習而後能耳。  顏回問:可學否?答曰:好游涉者數習則能。夫物雖禀之自然,亦有習以成性者。〇典案:「善游者數能」,文不成義。注「亦須數習而後能耳」,是郭所見本作「數習而後能也」。疑今本「數」下敚「習而後」三字。白帖十一引正作「數習而後能」,與郭注合,是其證。列子黃帝篇此上有「能游者可教也」,疑莊子脫之。  釋文 數能 音朔。注、下同。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沒人,謂能鶩沒於水底。  注云,謂鶩沒水底。鶩,鴨子也。謂津人便水,沒入水下,猶如鴨鳥沒水,因而捉舟。  釋文  音木,鴨也。吾問焉而不吾告,敢問何謂也?」

仲尼曰:「善游者數能,忘水也。習以成性,遂若自然。  好游於水,數習故能,心無忌憚,忘水者也。〇典案:御覽三百九十五引「善游者」下有「之」字;七百六十八引「忘水」下有「故」字。列子黃帝篇「仲尼曰」下有「𧮒,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而未達其實,而固且道與。能游者可教也,輕水也」二十九字。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視淵若陵,故視舟之覆於淵,猶車之卻退於坂也。  好水數游,習以成性,遂使顧視淵潭,猶如陵陸,假令舟之顛覆,亦如車之卻退於坂。〇典案:「猶其車卻也」,御覽七百六十八引作「猶車之卻退也」。  釋文 之覆 芳服反。注、下同。 猶其車卻也 元嘉本無「車」字。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覆卻雖多,而猶不以經懷,以其性便故也。  舍,猶心中也。隨舟進退,方便萬端,陳在目前,不關懷抱。既(不)[能]忘水,豈復勞心!〇俞樾曰:「萬」下脫「物」字。此本以「覆卻萬物」爲句,「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爲句。方者,竝也。方之本義,爲兩舟相竝,故方有竝義。荀子致仕篇「莫不明通方起以尚盡矣」,楊倞曰:方起,竝起。漢書楊雄傳「雖方征僑與偓佺兮」,師古注曰:方,謂竝行也。皆其證也。「方陳乎前」,謂萬物竝陳乎前也。今上句脫「物」字,而以「方」字屬上讀,則所謂陳前者果何指歟?郭注曰:「覆卻雖多,而猶不以經懷」,是其所據本有「物」字,蓋正文是「萬物」,故以「多」言,若如今本作「萬方」,當以廣大言,不當以「多」言也。列子黃帝篇正作「覆卻萬物,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可據以訂正。惡往而不暇?所遇皆閒暇也。  率性操舟,任真游水,心無矜係,何往不閒!豈唯操舟,學道亦爾,但能忘遣,即是達生。  釋文 惡往 音烏。 閒暇 音閑。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㱪。所要愈重,則其心愈矜也。  注,射也。用瓦器賤物而戲賭射者,既心無矜惜,故巧而中也。以鉤帶賭者,以其物稍貴,恐不中垛,故心生怖懼而不著也。用黃金賭者,既是極貴之物,矜而惜之,故心智昏亂而不中也。是以津人以忘遣,故若神,射者以矜物,故昏亂。是以矜之則拙,忘之則巧,勖諸學者,幸志之焉。〇典案:御覽百八十八引注云:注,射賭物也。所賭物輕,則意巧。七百五十二引注「矜」作「瞀」。  釋文 瓦注 之樹反。李云:擊也。  徒丹反,又音丹,又丈旦反。忌惡也。一曰:難也。 𣧟 武典反,又音昏,又音門。本亦作「㱪」。說文云:㱪,瞀也。元嘉本作「昬」。〇典案:御覽七百五十二、八百十引「㱪」竝作「昏」。 所要 一遙反。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夫欲養生全內者,其唯無所矜重也。  夫射者之心,巧拙無二,爲重於外物,故心有所矜,只爲貴重黃金,故內心昏拙,豈唯在射,萬事亦然。

田開之見周威公,威公曰:「吾聞祝腎學生,學生者,務中適。  釋文 田開之 李云:開之,其名也。 周威公 崔本作「周威公竃」。〇俞樾曰:史記周本紀「(孝)[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爲桓公。桓公卒,子威公代立。」此周威公,殆即其人乎?索隱:按系本,西周桓公名揭,威公之子東周惠公名班,而威公之名不傳。崔本可補史闕。 祝腎 上之六反,下市軫反。字又作「緊」,音同。本或作「賢」。 學生 司馬云:學養生之道也。 務中 丁仲反。下章注「而中適」同。吾子與祝腎游,亦何聞焉?」姓田,名開之,學道之人。姓祝,名腎,懷道者也。周公之胤,莫顯其名,食采於周,諡曰威也。素聞祝腎學養生之道,開之既從游學,未知何所聞乎?有此咨疑,庶禀其術。  釋文 吾子與祝腎游 司馬本以「吾子」屬上句,更云「子與祝腎游」。田開之曰:「開之操拔篲以侍門庭,亦何聞於夫子?」開之謂祝腎爲夫子。拔篲,掃帚也。言我操提掃帚,參侍門戶,灑掃庭前而已,亦何敢輒問先生之道乎?古人事師,皆擁篲以充役也。  釋文   七曹反。  蒲末反。徐甫末反。李云:把也。  似歲反。徐以醉反,郭(矛)[予]稅反。李尋恚反、信醉反,或蘇忽反。帚也。 亦何聞於夫子 絕句。

威公曰:「田子無讓,寡人願聞之。」讓,猶謙也。養生之道,寡人願聞,幸請指陳,不勞謙遜。開之曰:「聞之夫子曰:『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我承祝腎之說,養生譬之牧羊,鞭其後者,令其折中。  釋文 而鞭 如字。崔本作「𧽏」,云:匿也。視其羸瘦在後者,匿著牢中養之也。威公曰:「何謂也?」未悟田開之言,故更發疑問。田開之曰:「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姓單,名豹,魯之隱者也。巖居飲水,不爭名利,雖復年齒長老,而形色不衰。久處山林,忽遭餓虎所食。  釋文 單豹 音善。李云:單豹,隱人姓名也。 而水飲 元嘉本作「飲水」。〇馬敘倫曰:「水」當依御覽七百二十作「谷」,淮南人間訓亦作「谷」。典案:馬說是也。〗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疏〕姓張,名毅,亦魯人也。高門,富貴之家也。縣薄,垂簾也。言張毅是流俗之人,追奔世利,高門甲第,朱戶垂簾,莫不馳驟參謁,趨走慶弔。形勞神弱,困而不休,於是內熱發背而死。〇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高」上有「見」字。典案:劉本是也。淮南子人間篇「張毅好恭,過宮室廊廟必趨,見門閭聚衆必下」,即用此事。文雖各異,「門閭」上有「見」字,可爲旁證。又案:「無不走也」,文選幽通賦注引作「無不趨義也」。釋文  音玄。 〇典案:文選幽通賦注、御覽七百二十引「縣」作「懸」,古今字。  司馬云:簾也。 無不走也 司馬云:走,至也。言無不至門奉富貴也。李云:走,往也。〇俞樾曰:「無不走也」,語意未明。司馬云,走,至也。言無不至門奉富貴也。亦殊迂曲。「走」乃「趣」之壞字。文選幽通賦李注引此文曰「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趣義也」,字正作「趣」,但衍「義」字耳。呂覽必已篇曰「張毅好恭,門閭帷薄聚居衆無不趨」,高注曰:過之必趨。淮南人閒篇曰「張毅好恭,過宮室廊廟必趨,見門閭聚衆必下,厮徒馬圉,皆與伉禮,然不終其壽,內熱而死」,其義更明。莊子文不僃,故學者莫得其解。〗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注〕夫守一方之事至於過理者,不及於會通之適也。鞭其後者,去其不及也。〔疏〕單豹寡欲清虛,養其內德,而虎食其外;張毅交游世貴,養其形骸,而病攻其內以死。此二子各滯一邊,未爲折中,故並「不鞭其後」也。釋文 去其 起呂反。〗

仲尼曰:「無入而藏,〔注〕藏既內矣,而又入之,此過於入也。〔疏〕注云:「入既入矣,而又藏之。」偏滯於處,此單豹也。〗無出而陽,〔注〕陽既外矣,而又出之,是過於出也。〔疏〕陽,顯也。出既出矣,而又顯之。偏滯於出,此張毅也。〗柴立其中央。〔注〕若槁木之無心,而中適是立也。〔疏〕柴,木也。不滯於出,不滯於處,出處雙遣,如槁木之無情,妙捨二邊,而獨立於一中之道。〗三者若得,其名必極。〔注〕名極而實當也。〔疏〕夫因名詮理,從理生名。若得已前三句語意者,則理窮而名極者也。亦言:得此三者,名爲證至極之人也。〗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知乎,〔疏〕塗,道路也。夫路有劫賊,險難可畏,十人同行,一人被殺,則親情相戒,不敢輕行,彊盛卒伍,多結徒伴,斟量平安,然後敢去。豈不知全身遠害乎? 〇典案:御覽四百五十九引「盛」作「勝」〔釋文〕 畏塗 司馬云:阻險道可畏懼者也。 卒徒 子忽反。 亦知 音智。〗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爲之戒者,過也。」〔注〕十殺一耳,便大畏之;至於色欲之害,動皆之死地,而莫不冒之,斯過之甚也。〔疏〕袵,衣服也。夫塗路患難,十殺其一,猶相戒慎,不敢輕行。況飲食之間,不能(將)[樽]節,袵席之上,恣其淫蕩,動之死地,萬無一全。舉世皆然,深爲罪過。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取」作「最」。御覽四百五十九引「過也」上有「知之」二字,義較長。釋文  而甚反。徐而鴆反。李云:臥衣也。鄭注禮記云:臥席也。 動皆之死地 一本無「地」字。 不冒 音墨。〗

祝宗人玄端以臨牢筴說彘,〔疏〕祝,祝史也,如今太宰六祝官也。玄端,衣冠。筴,圈也。彘,豬也。夫饗祭宗廟,必有祝史,具於玄端,冠服執版,而祭鬼神。未祭之間,臨圈說彘,說彘之文,在於下也。釋文 牢筴 初革反。李云:牢,豕室也。筴,木欄也。  如字,又始銳反。  直例反。本亦作「豕」。〗曰:「汝奚惡死?吾將三月㹖汝,十日戒,三日齊,藉白茅,加汝肩尻乎彫俎之上,則汝爲之乎?」〔疏〕㹖,養也。俎,盛肉器也。謂彫飾之俎也。說彘曰:汝何須好生而惡死乎?我將養汝以好食,齊戒以潔清,藉神坐以白茅,置汝身於俎上,如此相待,豈不欲爲之乎?釋文 奚惡 烏路反。 音患。司馬云:養也。本亦作「犧」。〇碧虛子校云:「㹖」,篇、韻不收。依張君房本改「豢」。馬敘倫曰:御覽五百三十引「㹖」作「犧」,「三日」作「十日」。說文曰:豢,以穀圈養豕也。「㹖」俗字;「犧」譌字。 日齊 側皆反。後章同。  在夜反,又在亦反。  苦羔反。 彫俎 莊呂反。畫飾之俎也。〗爲彘謀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錯之牢筴之中;自爲謀,則苟生有軒冕之尊,死得於腞楯之上、聚僂之中,則爲之。爲彘謀則去之,自爲謀則取之,所異彘者何也?〔注〕欲贍則身亡,理常俱耳,不(間)[問]人獸也。〔疏〕措,置也。腞,畫飾也。楯,筴車也。謂畫({車面})[輀]>車也。聚僂,棺槨也。爲彘謀者,不如置之圈內,食之糟糠,不用白茅,無勞彫俎。自爲謀,則苟且生時有乘軒戴冕之尊,死則置於棺中,載於楯車之上,則欲得爲之。爲彘謀則去白茅、彫俎,自爲謀則取於軒冕楯車,而異彘者何也?此蓋顛倒愚癡,非達生之性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潛夫本「所異」上有「其」字。釋文 爲彘 于僞反。下「自爲」、「爲彘」同。 食以 音嗣。  音康。  音遭。 錯之 七故反,置也。又如字。本又作「措」。  音直轉反,又敕轉反。  食準反。徐敕荀反。李敕準反。司馬云:腞,猶篆也。楯,猶案也。 聚僂 力主反。司馬云:聚僂,器名也。今冢壙中注爲之。一云:聚僂,棺槨也。一云:「聚」當作「菆」,才官反;「僂」當作「蔞」,力久反。謂殯於菆塗蔞翣之中。〇王念孫曰:釋文引司馬云:腞,猶篆也。楯,猶案也。聚僂,器名也。今冢壙中注爲之。一云,聚僂,棺槨也。一云:「聚」當作「菆」,「僂」當作「蔞」,謂殯於菆塗蔞翣之中。案「腞」讀爲「輇」,謂載柩車也。雜記「載以輲車」,鄭注曰:「輲」讀爲「輇」。士喪禮記注曰:載柩車。周禮謂之「蜃車」,雜記謂之「團」,或作「輇」,或作「槫」,聲讀皆相附耳。其車之轝狀如牀,中央有轅,前後出,設前後輅。轝上有四周,下則前後有軸,以輇爲輪。許叔重說有輻曰「輪」,無輻曰「輇」。「輇」、「輲」、「槫」、「團」,並字異而義同,此作「腞」,義亦同也。「楯」讀爲「輴」,亦謂載柩車也。檀弓曰「天子之殯也,菆塗龍輴以椁」,又曰「天子龍輴而椁幬,諸侯輴而設幬」。喪大記曰「君殯用輴」,鄭注曰:天子之殯,居棺以龍輴,諸侯輴不畫龍,大夫廢輴。士喪禮下篇注曰:輁,狀如長牀,穿桯,前後著金而關軸焉,大夫諸侯以上有四周,謂之輴。「輴」與「楯」古字通。雜記注曰「載柩以楯」,是其證也。「聚僂」,謂柩車飾也。衆飾所聚,故曰「聚僂」;亦以其形中高而四下,故言「僂」也。雜記注曰:將葬,載柩之車飾曰柳。周官縫人「衣翣柳之材」,注曰:柳之言聚,謂飾之所聚。劉熙釋名曰:輿棺之車,其蓋曰柳。柳,聚也,衆飾所聚,亦其形僂也。檀弓曰「設蔞翣」。荀子禮論篇曰「無帾絲歶縷翣,其䫉以象菲帷幬尉也」。「柳」、「蔞」、「縷」、「僂」,並字異而義同。呂氏春秋節喪篇「僂翣以督之」,其字亦作「僂」。釋文所引或說,以「僂」爲蔞翣字,是也。餘說皆失之。〗

桓公田於澤,管仲御,見鬼焉。公撫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見?」對曰:「臣無所見。」〔疏〕公,即桓公小白也。畋獵於野澤之下,而使管夷吾御車。公因見鬼,心有所怖懼,執管之手問之,答曰:臣無所見。此章明凡百病患,多因妄係而成。 〇典案:御覽八百七十二引「田」作「遊」。又案:御覽八百八十三引「臣無所見」下有「也」字。〗公反,誒詒爲病,數日不出。〔疏〕誒詒是懈怠之容,亦是(數)[煩]悶之貌。既見鬼,憂惶而歸,遂成病患,所以不出。釋文 去反 一本作「公反」。  於代反。郭音熙。說文云:可惡之辭也。李呼該反。一音哀。  吐代反。郭音怡。李音臺。司馬云:懈倦貌。李云:誒詒,失魂魄也。 數日 所主反。司馬本作「數月」。〗

齊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則自傷,鬼惡能傷公?〔疏〕姓皇子,字告敖,齊之賢人也。既聞公有病,來問之,云:公妄係在心,自遭傷病;鬼有何力,而能傷公?欲以正理,遣其邪病也。釋文 皇子告敖 如字。司馬云:皇,姓。告敖,字;齊之賢士也。〇俞樾曰:廣韻六止「子」字注:複姓十一,莊子有皇子告敖。則以「皇子」爲複姓。列子湯問篇末載錕鋙劍火浣布事,云「皇子以爲無此物」,殆即其人也。 〇典案:御覽三百九十一引「敖」作「傲」。 鬼惡 音烏。〗夫忿滀之氣,散而不反,則爲不足;〔疏〕夫人忿怒,則滀聚邪氣,於是精魂離散,不歸於身,則心虛弊犯神,道不足也。釋文 忿 拂粉反。李房粉反。  敕六反。 之氣散而不反則爲不足 李云:忿,滿也。滀,結聚也。精神有逆,則陰陽結於內,魂魄散於外,故曰不足。〗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當心,則爲病。」〔疏〕夫邪氣上而不下,則上攻於頭,令人心中怖懼,鬱而好怒;下而不上,陽伏陰散,精神恍惚,故好忘也。夫心者,五藏之主,神靈之宅,故炁當身心則爲病。 〇典案:御覽八百八十三引作「不上不下者,中身當心,則爲病耳」。釋文  時掌反。下同。 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 亡尚反。李云:陽散陰凝,故怒;陰發陽伏,故忘也。 不上不下中 丁仲反。 身當心則爲病 李云:上下不和,則陰陽爭而攻心,心,精神主,故病也。〗

桓公曰:「然則有鬼乎?」曰:「有。〔疏〕公問所由,答言有鬼。〗沈有履,竃有髻。〔疏〕沈者,水下泥,之中有鬼曰履。竃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釋文 沈有履 司馬本作「沈有漏」,云:沈,水汙泥也。漏,神名。〇俞樾曰:司馬云:沈,水汙泥也。則當與「水有罔象」等句相次,不當與「灶有髻」相次也。「沈」當爲「煁」。「煁」從甚聲,「沈」從冘聲,兩音相近。詩蕩篇「其命匪諶」,說文心部引作「天命匪忱」。常棣篇「和樂且湛」,禮記中庸篇引作「和樂且耽」,並其證也。「煁」之通作「沈」,猶「諶」之通作「忱」,「湛」之通作「耽」矣。白華篇「卬烘於煁」,毛傳曰:煁,竃也。是「煁」、「竃」同類,故以「煁有履,竃有髻」並言之耳。鄭裨諶字竃,「諶」即「煁」之假字;漢書古今人表作「裨湛」,「湛」亦「煁」之假字。李善注文選鄒陽上吳王書曰:「湛」,今沈字,又注答賓戲曰:「湛」,古沈字。然則以「沈」爲「煁」,即以「湛」爲「煁」也。 竃有髻 音結。徐胡節反。郭音詰。李音吉。司馬云:髻,竃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戶內之煩壤,雷霆處之;〔疏〕門戶內糞壤之中,其間有鬼,名曰雷霆。釋文  音庭,又音挺,又徒佞反。〗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鮭蠪躍之;〔疏〕人宅中東北牆下有鬼,名倍阿鮭蠪,躍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幘,帶劍持戟。釋文  音裴。徐扶來反。 阿鮭 本亦作「蛙」,戶媧反。徐胡(隹)[佳]反。  音龍,又音聾。 躍之 司馬云:倍阿,神名也。鮭蠪,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幘,大冠,帶劍持戟。〗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疏〕豹頭馬尾,名曰泆陽。釋文 泆陽 音逸。司馬云:泆陽,豹頭馬尾,一作狗頭。一云:神名也。〗水有罔象,〔疏〕注云:狀如小兒,黑色赤衣,大耳長臂,名曰罔象。釋文 罔象 如字。司馬本作「無傷」,云:狀如小兒,赤黑色,赤爪,大耳,長臂。一云:水神名。〗丘有峷,〔疏〕其狀如狗,有角,身有文彩。釋文  本又作「莘」,所巾反,又音臻。司馬云:狀如狗,有角,文身五采。〗山有夔,〔疏〕大如牛,狀如鼓,一足行也。釋文  求龜反。司馬云:狀如鼓而一足。〗野有彷徨,〔疏〕其狀如蛇,兩頭,五采。釋文  音傍。本亦作「彷」,同。  本亦作「徨」,同。司馬云:方皇,狀如蛇,兩頭,五采文。〗澤有委蛇。」公曰:「請問,委蛇之狀何如?」〔疏〕桓公見鬼,本在澤中,既聞委蛇,故問其狀。釋文  於危反,又如字。〗皇子曰:「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爲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桓公辴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見者也。」〔疏〕辴,喜笑貌也。殆,近也。若見委蛇,近爲霸主。桓公聞說,大笑歡之:我所見正是此也。 〇典案:御覽八百七十二引「則」上有「見人」二字;八百十三引「殆」上有「其」字。釋文 朱冠 司馬本作「俞冠」,云:俞國之冠也,其制似螺。 惡聞雷 烏路反。  芳勇反。 〇典案:御覽八百七十二引「捧」作「舉」。 其首 司馬本同。一本作「手」。  敕引反。徐敕一反。又敕私反。司馬云:笑貌。李云:大笑貌。〗於是正衣冠與之坐,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注〕此章言憂來而累生者,不明也。患去而性得者,達理也。〔疏〕聞說委蛇,情中暢適,於是整衣冠,共語論,不終日而情抱豁然,不知疾病從何而去也。〗

紀渻子爲王養鬭雞。〔疏〕姓紀,名渻子,亦作「消」字,隨字讀之。爲齊王養雞,擬鬭也。此章明不必禀生知自然之理,亦有積習以成性者。釋文 紀渻 所景反。徐所幸反。人姓名也。一本作「消」。  于僞反。  司馬云:齊王也。〇俞樾曰:列子黃帝篇亦載此事,云:「紀渻子爲周宣王養鬭雞」,則非齊王也。〗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疏〕養經十日堪鬭乎?答曰:始性驕矜,自恃意氣,故未堪也。釋文 虛憍 居喬反,又巨消反。李云:高也。司馬云:高仰頭也。〗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嚮景。」〔疏〕見聞他雞,猶相應和,若形聲影響也。釋文 猶應 應對之應。下同。  許丈反。本亦作「響」。  於領反,又如字。李云:應響鳴,顧景行。〗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疏〕顧視速疾,意氣強盛,心神尚動,故未堪也。〗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疏〕幾,盡也。都不驕矜,心神安定,雞雖有鳴,已無變慴,養雞之妙,理盡於斯。〗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注〕此章言養之以至於全者,猶無敵於外,況自全乎?〔疏〕神識安閑,形容審定,遙望之者,其猶木雞,不動不驚,其德全具。他人之雞,見之反走,天下無敵,誰敢應乎!〇碧虛子校引文如海、劉得一本「者」上有「見」字。馬敘倫曰:當依文、劉本補「見」字。「見者」應屬下讀。〗

孔子觀於呂梁,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鼈之所不能游也。〔疏〕呂梁,水名。解者不同,或言是西河離石有黃河縣絕之處,名呂梁也;或言蒲州二百里有龍門,河水所經,瀑布而下,亦名呂梁。或言宋國彭城縣之呂梁。八尺曰仞,計高二十四丈而縣下也。今者此水,縣注(名)[未]高,蓋是寓言,談過其實耳。黿者,似鼈而形大,鼉者,類魚而有腳。此水瀑布既高,流波峻(駛)[駃],遂使激湍騰沫四十里,至於水族,尚不能游,況在陸生,如何可涉? 〇典案:御覽五十八、三百九十五、九百三十二引竝作「流沫三十里」,列子黃帝篇同。「四」疑「三」之譌也。釋文 呂梁 司馬云:河水有石絕處也。今西河離石西有此縣絕,世謂之黃梁。淮南子曰:古者龍門未鑿,河出孟門之上也。 縣水 音玄。 三十仞 音刃。七尺曰仞。 流沫 音末。 黿 音元。  徒多反。或音檀。  字又作「鱉」,必滅反。〗見一丈夫游之,以爲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並流而拯之。〔疏〕激湍沸涌,非人所能游,忽見丈夫,謂之遭溺而困苦,故命弟子隨流而拯接之。 〇典案:御覽三百五十九引「見」作「有」。釋文 有苦 如字。司馬云:病也。 拯之 拯救之拯。〗數百步而出,被髮行歌而游於塘下。〔疏〕塘,岸也。既安於水,故散髮而行歌,自得逍遙,遨遊岸下。 〇典案:既出水,不得復言「游」。「游」當爲「遊」,涉上「游」字而誤也。御覽三百九十五引正作「遊」,當從之。釋文 數百 所主反。 被髮 皮寄反。 行歌 司馬本作「行道」。道,常行之道也。〗

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爲鬼,察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疏〕丈夫既不憚流波,行歌自若,尼父怪其如此,從而問之:我謂汝爲鬼神,審觀察,乃人也。汝能履深水,頗有道術不乎? 〇典案:御覽九百三十二引「從」作「請」。〗曰:「亡,吾無道。〔疏〕答云:我更無道術,直是久游則巧,習以性成耳。〗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疏〕我初始生於陵陸,遂與陵爲故舊也;長大游於水中,習而成性也。既習水成性,心無懼憚,恣情放任,遂同自然天命也。釋文 長乎 丁丈反。下同。〗與齊俱入,與汩偕出,〔注〕磨翁而旋入者,齊也。回伏而涌出者,汩也。〔疏〕湍沸旋入,如磑心之轉者,齊也。回復騰漫,而反出者,汩也。既與水相宜,事符天命,故出入齊汩,曾不介懷。郭注云「磨翁而入者」,關東人喚磑爲磨,「磨翁而入」,是磑釭轉也。釋文 與齊 司馬云:齊,(向)[回]水如磨齊也。郭云:磨翁而旋入者,齊也。 〇典案:列子黃帝篇「齊」作「齋」。 與汩 胡忽反。司馬云:涌波也。郭云:回伏而涌出者,汩也。〗從水之道而不爲私焉,〔注〕任水而不任己。〔疏〕隨順於水,委質從流,不使私情,輒懷違拒。從水尚爾,何況唯道是從乎!〗此吾所以蹈之也。」〔疏〕更無道術,理盡於斯。 〇典案:御覽三百九十五引「之」作「水」。〗

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疏〕未聞斯旨,請重釋之。〗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注〕此章言人有偏能,得其所能而任之,則天下無難矣。用夫無難以涉乎生生之道,何往而不通也?〔疏〕此之三義,並釋於前,無勞重解也。〗

梓慶削木爲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注〕不似人所作也。〔疏〕姓梓,名慶,魯大匠也。亦云:梓者,官號。鐻者,樂器,似夾鍾。亦言:鐻似虎形,刻木爲之。彫削巧妙,不類人工,見者驚疑,謂鬼神所作也。 〇典案:御覽五百三十引「木」上有「大」字。釋文  音子。  李云:魯大匠也。梓,官名。慶,其名也。〇俞樾曰:春秋襄四年左傳「匠慶謂季文子」,杜注:匠慶,魯大匠。即此梓慶。  音據。司馬云:樂器也,似夾鍾。〗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爲焉?」〔疏〕魯侯見其神妙,怪而問之:汝何道術爲此鐻焉?」 〇典案:御覽五百三十引作「子一何巧矣,何術以至此」。御覽引書多刪削,少增益,疑今本敚「巧矣」二字。〗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爲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疏〕梓答云:臣是工巧材人,有何藝術?雖復如是,亦有一法焉。臣欲爲鐻之時,未嘗輒有攀緣,損耗神氣,必齊戒清潔,以靜心靈也。釋文  呼報反。司馬云:損也。  李云:氣耗則心動,心動則神不專也。〗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疏〕心跡既齊,凡經三日,至於慶弔賞罰,官爵利祿,如斯之事,並不入於情田。〗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疏〕齊日既多,心靈漸靜,故能非譽雙遣,巧拙兩忘。釋文 非譽 音餘。〗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注〕視公朝若無,則跂慕之心絕矣。〔疏〕輒然,不敢動貌也。齊潔既久,情義清虛,於是百體四肢,一時忘遣,輒然不動,均於枯木。既無意於公私,豈有懷於朝廷哉!釋文 輒然 丁協反。輒然,不動貌。 無公朝 直遙反。注同。〗其巧專而外骨消〖。〔注〕性外之事去也。〔疏〕滑,亂也。專精內巧之心,消除外亂之事。釋文 骨消 如字。本亦作「滑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注〕必取材中者也。〔疏〕外事既除,內心虛靜,於是入山林,觀看天性好木,形容軀貌至精妙,而成事堪爲鐻者,然後就手加工焉。若其不然,則止而不爲。 〇典案:「形軀至矣」,藝文類聚四十四引作「形區別矣」,御覽五百七十五引作「區別見」。釋文 成見 賢遍反。 材中 丁仲反。〗則以天合天,〔注〕不離其自然也。〔疏〕機變雖加人工,木性常因自然,故以合天也。〗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注〕盡因物之妙,故乃疑是鬼神所作也。〔疏〕所以鐻之微妙,疑似鬼神者,只是因於天性,順其自然,故得如此。此章明順理則巧若神鬼,性乖則心勞而自拙也。 〇典案:御覽五百三十引「疑」作「凝」。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其」下有「由」字。馬敘倫曰:當依江南古藏本補。案:馬說是也。釋文 是與 音餘。〗

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爲文弗過也,〔疏〕姓東野,名稷,古之善御人也,以御事魯莊公。左右旋轉,合規之圓;進退抑揚,中繩之直。莊公以爲組繡織文,不能過此之妙也。 〇典案:御覽七百四十六引作「周旋中規」。釋文 東野稷 李云:東野,姓;稷,名也。司馬云:孫卿作「東野畢」。 以御見 賢遍反。下同。 莊公 李云:魯莊公也。或云:內篇曰「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問於蘧伯玉」,則不與魯莊同時,當是衛莊公。〇俞樾曰:荀子哀公篇載此事,莊公作定公,顏闔作顏淵,則爲魯定公矣。 中繩 丁仲反。下同。 文弗過也 司馬云:謂過織組之文也。〇錢大昕曰:呂氏春秋適威篇作「以爲造父弗過也」。「文」蓋「父」之誤。典案:錢說是也。造父,周穆王臣。古稱善御,故以爲此。荀子哀公篇、韓詩外傳二、新序雜事五、家語顏回篇皆載此事,亦竝言「造父」。御覽七百四十六引此文正作「造父弗過也」,尤其塙證矣。惟司馬注已云「謂過織組之文也」,是其敚誤已在晉前。〗使之鉤百而反。〔疏〕任馬旋回,如鉤之曲,百度反之,皆復其跡。〔釋文〕 使之鉤百而反 司馬云:稷自矜其能,圓而驅之,如鉤復迹,百反而不知止。〗顏闔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疏〕姓顏,名闔,魯之賢人也。入見,莊公初不信,故密不應焉。釋文 顏闔 戶臘反。元嘉本作「廅」。崔同。〗少焉,果敗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疏〕少時之頃,馬困而敗,公問顏生,何以知此?〗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注〕斯明至當之不可過也。〔疏〕答:馬力竭盡,而求其過分之能,故知必敗也。非唯車馬,萬物皆然。〗

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疏〕旋,規也。規,圓也。稽,留也。倕是堯時工人,禀性極巧,蓋用規矩,手隨物化,因物施巧,不稽留也。釋文 工倕 音垂,又音睡。 旋而蓋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 音雞。司馬本「矩」作「瞿」,云:工倕,堯工巧人也。旋,圓也。瞿,句也。倕工巧任規,以見爲圓,覆蓋其句指,不以施度也。是與物化之,不以心稽留也。〗故其靈臺一而不桎。〔注〕雖工倕之巧,猶任規矩。此言因物之易也。〔疏〕任物因循,忘懷虛淡,故其靈臺凝一,而不桎梏也。釋文 不桎 之實反。司馬云:閡也。 之易 以豉反。〗忘足,屨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注〕百體皆適,則都忘其身也。釋文 足屨 九住反。 要帶 一遙反。〗知忘是非,心之適也;〔注〕是非生於不適耳。〔疏〕夫有履有帶,本爲足爲要。今既忘足要,履帶理當閑適。亦猶心懷憂戚,爲有是非;今則知忘是非,故心常適樂也。〇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文如海本「知」作「口」。典案:作「口」義太淺薄,張、文本非是。又案:此當以「忘足」爲句,「屨之適也」爲句,「忘要」爲句,「帶之適也」爲句,謂所以忘足忘要者,以屨帶之適耳。疏非。〗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注〕所遇而安,故無所變從也。〔疏〕外智凝寂,內心不移,物境虛空,外不從事,乃契會真道,所在常適。〗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注〕識適者猶未適也。〔疏〕始,本也。夫體道虛忘,本性常適,非由感物而後歡娛,則有時不適,本性常適,故無往不歡也。斯乃忘適之適,非有心適。〗

有孫休者,〔疏〕姓孫,名休,魯人也。〗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休居鄉不見謂不脩,臨難不見謂不勇,然而田原不遇歲,事君不遇世,賓於鄉里,逐於州部,則胡罪乎天哉?休惡遇此命也。」〔疏〕踵,頻也。詫,告也,歎也。不能述道,而怨迍邅,頻來至門而歎也。姓扁,名(子)慶[子],魯之賢人,孫休之師也。孫休俗人,不達天命,頻詣門而言之:我居鄉里,不見道我不修飾;臨於危難,不見道我無勇武。而營田於平原,逢歲不熟,禾稼不收;處朝廷以事君,不遇聖明,不縻好爵。遭州部而放逐,被鄉閭而賓棄,有何罪於上天,(苟)[乃]遇斯之運命?」釋文 踵門 章勇反。司馬云:至也。 而詫 敕駕反,又呼駕反。郭都駕反。司馬云:告也。李本作「託」,云:屬也。 子扁慶子 音篇,又符殄反。李云:扁,姓;慶子,字也。 臨難 乃旦反。 賓於 必刃反。 惡遇 音烏。下同。 〗

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注〕闇付自然也。〔疏〕夫至人立行,虛遠清高,故能內忘五藏之肝膽,外遺六根之耳目,蕩然空靜,無纖介於胸臆。〗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注〕凡非真性,皆塵垢也。釋文 芒然 武剛反。 彷徨 元嘉本作「房皇」,音同。〗逍遙乎無事之業,凡自爲者,皆無事之業也。  芒然,無心之貌也。彷徨是縱放之名,逍遙是任適之稱。而處染不染,縱放於囂塵之表;涉事無事,任適於物務之中也。是謂爲而不恃,率性自爲耳,非恃而爲之。長而不宰。任其自長耳,非宰而長之。  接物施化,不恃藉於我(我)勞;長養黎元,豈斷割而從己?事出老經。  釋文 長而 丁丈反。注同。今汝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光飾心智,驚動愚俗;修營身形,顯他汙穢;昭昭明白,自炫其能,猶如擔揭日月而行於世也,豈是韜光匿耀,以蒙養恬哉?  釋文 飾知 音智。 明汙 音烏。 若揭 其列反,又其謁反。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而,汝也。得軀貌完全,九竅具足,復免中塗夭於聾盲跛蹇,又得預於人倫,偕於人數,慶幸矣莫甚於斯,有何容暇,怨於天道?子宜速往,無勞辭費。  釋文  九竅 苦弔反。  波我反。  紀輦反,又紀偃反。徐其偃反。 而比 如字,又毗志反。

孫子出。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歎。孫休聞道而出,扁子言訖而歸。俄頃之間,子慶嗟嘆也。弟子問曰:「先生何爲歎乎?」扁子門人問其嗟嘆所以。扁子曰:「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於惑也。」孫休頻來,踵門而詫,述己居世,坎軻不平,吾遂告以至人深玄之德,而器小言大,慮有漏機,恐其驚迫,更增其惑,是以吁嘆也。弟子曰:「不然。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來矣,又奚罪焉?」若孫子言是,扁子言非,非理之言,必不惑是;若扁子言是,孫子言非,彼必以非故,來詣斯求是。進退尋責,何罪有乎?先生之嘆,終成虛假。

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鳥止於魯郊,魯君說之,爲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已矣。各有所便也。  此爰居之鳥,非應瑞之物。魯侯濫賞,饗以太牢,事顯前篇,無勞重解。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劉得一本「平」上有「安」字。  釋文 說之 音悅。 爲具 于僞反。 奏九韶 元嘉本作「奏韶武」。 以樂 音洛。下同。 食之 音嗣。  於危反。  如字。李云:大鳥吞蛇。司馬云:委蛇,泥鰌。〇俞樾曰:委蛇未詳何物。李云大鳥食蛇,然未聞養鳥者必食之以蛇也。司馬云:委蛇,泥鰌。此亦臆說。今案至樂篇云「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鰌䱔,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然則此文宜亦當云「食之以鰌䱔,委蛇而處」,傳寫有闕文耳。且云「委蛇而處」,方與下句「則平陸而已矣」文氣相屬,若無「而處」二字,下句便不貫矣。今休,款啓寡聞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彼又惡能無驚乎哉?」此章言善養生者各任性分之適而至矣。  鼷,小鼠也。鷃,雀也。孫休是寡識少聞之人,應須款曲,啓發其事。今乃告以至人之德,大道玄妙之言,何異乎載小鼠以大車,娛鷃雀以韶樂!既御小而用大,亦何能無驚懼者也?  釋文  款啓 李云:款,空也。啓,開也。如空之開,所見小也。  音奚。  字又作「鴳」,音晏。〇典案:御覽九百二十一引「鴳」作「鷃」。


校勘記

陳林羣說明:原書校者誤置三註釋於下篇《山木》篇尾,《山木》註釋順序亦因此而誤。全部改正,不再作注。

【一】御覽,二字原脫。
【二】腞,原作「豚」,據釋文改。
【三】罔象,原作「岡象」。據別本並釋文當作「罔象」。以下逕改。
〖01〗奚,於義不通,其他版本亦無此字,據刪。
〖02〗生,王校集釋本刪此字,當從之。
〖03〗夫,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改作「失」。
〖04〗「關尹」二字,從王校集釋本補。
〖05〗卻,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改「郤」,下同。
〖06〗「譬也」二字,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補,據補。
〖07〗原斷句爲:「不慮而知開,天也;知而後感開,人也。」從南華真經注疏及莊子集釋改。下成疏引郭注同。
〖08〗猶,王校集釋本改作「尤」,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又」。
〖09〗徵,王校集釋本改作「增」,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微」。
〖10〗乘,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承」,據改。
〖11〗矛,王校集釋本依釋文及世德堂本作「予」,據改。
〖12〗將,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樽」,據改。
〖13〗間,續古逸本、趙諫議本均作「問」,當從之。
〖14〗{車面},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輀」,據改。
〖15〗數,王校集釋本作「煩」,據改。
〖16〗隹,當爲「佳」,據王校集釋本改。
〖17〗名,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未」,據改。
〖18〗駛,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駃」,據改。
〖19〗向,王校集釋本依釋文原本改「回」字,據改。
〖20〗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子慶」二字互乙,據改。
〖21〗苟,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乃」,據改。
字數:9278,最後更新時間: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