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莊子補正
    1. 外篇
      1. 胠篋第十

莊子補正·卷四中·外篇


胠篋第十

釋文 舉事以名篇。


將爲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爲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胠,開。篋,箱。囊,袋。攝,收。緘,結。縢,繩也。扃,關鈕也。鐍,鎖鑰也。夫將爲開箱探囊之竊,發匱取財之盜,此蓋小賊,非巨盜者也。欲爲守備,其法如何?必須收攝箱囊,緘結繩約,堅固扃鐍,使不慢藏,此世俗之淺知也。  釋文  李起居反。史記作「搚」。徐起法反,一音虛乏反。司馬云:從旁開爲胠。一云:發也。  苦協反。  吐南反。  乃剛反。  其位反,檻也。 必攝 如字。李云:結也。崔云:收也。  古減反。  向、崔本作「幐」,同,徒登反。崔云:約也。案廣雅云:緘、縢,皆繩也。  古熒反。崔、李云:關也。  古穴反。李云:紐也。崔云:環舌也。 知也 如字。又音智。下同。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爲大盜積者也?知之不足恃也如此。  夫攝緘縢、固扃鐍者,以備小賊。然大盜既至,負揭而趨,更恐繩約關鈕之不牢。向之守備,翻爲盜資,是故俗知不足可恃。〇典案:此疑問之詞「也」當爲「乎」。後漢書光武紀注、御覽四百九十九引「也」作「乎」,是其證。  釋文   徐其謁反,又音桀。三蒼云:舉也,擔也,負也。  丁甘反。 而趨 七須反。李云:走也。 唯恐 丘用反。 鄉之 本又作「向」。亦作「曏」,同。許亮反。 爲大盜 于僞反。下及下注「而爲」同。 積者 如字。李子賜反。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夫體道大賢,言無的當,將欲顯忘言之理,故曰試論之。曰:夫世俗之人,知謨淺近,顯迹之聖,於理未深。既而意在防閑,更爲賊之聚積;雖欲官世,翻爲盜之守備。而(信)[言]「有不爲者」,欲明豈有不爲大盜積守乎?言其必爲盜積也。何以知其然邪?假設疑問,發明義旨。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齊,即太公之後,封於營丘之地。逮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百姓殷實,無出三齊。是以雞犬(即)鳴吠相聞,鄰邑(即)棟宇相望,罔罟布以事畋漁,耒耨刺以修農業。境土寬大,二千餘里,論其盛美,實冠諸侯。耒,犂也。耨,耡也。  釋文 罔罟 音古。罔之通名。  力對反。徐力猥反。郭呂匱反。李云:犂也。一云:耜柄也。  乃豆反。李云:鋤也。或云:以木爲鋤柄。 所刺 徐七智反。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夫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邑封土祠曰社,封稷祠曰稷。稷,五穀之長也。社,吐也,言能吐生萬物也。司馬法:六尺爲步,步百爲畝,畝百爲夫,夫三爲屋,屋三爲井,井四爲邑。又云:五家爲比,五比爲閭,五閭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鄉。鄭玄云:二十五家爲閭,二千五百家爲州,萬二千五百家爲鄉也。闔,合也。曷,何也。闔四境之內,三齊之中,置此宗廟等事者,皆放效堯、舜以下聖人,立邦國之法則也。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聖人」作「聖智」。  釋文  戶臘反。 四竟 音境。下「之竟」同。 治邑 直吏反。  周禮:夫三爲屋。  五黨爲州,二千五百家也。  五比爲閭,二十五家也。  五州爲鄉,萬二千五百家也。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法聖人者,法其迹耳。夫迹者已去之物,非應變之具也,奚足尚而執之哉/執成迹以御乎無方,無方至而迹滯矣,所以守國而爲人守之也。  田成子,齊大夫陳恒也,是敬仲七世孫。初,敬仲適齊,食(菜)[采]於田,故改爲田氏。魯哀公十四年,陳恒弒其君,君即簡公也。割安平至于郎邪,自爲封邑。至恒曾孫太公和,遷齊康公於海上,乃自立爲齊侯。自敬仲至莊公,凡九世知齊政;自太公至威王,三世爲齊侯;通計爲十二世。莊子,宣王時人,今不數宣王,故言十二世也。  釋文 田成子 齊大夫陳恒也。 一旦 宋元嘉中本作「一日」。  音試。 齊君 簡公也。春秋哀公十四年,陳恒殺之于舒州。 而盜其國 司馬云:謂割安邑以東至郎邪,自爲封邑也。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不盜其聖法,乃無以取其國也。  田恒所盜,豈唯齊國?先盜聖智,故得諸侯。是知仁義陳迹,適爲盜本也。  釋文 聖知 音智。下同。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田恒篡竊齊國,故有巨盜之聲名。而位忝諸侯,身處唐、虞之安樂。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子男之邦,不敢非毀,伯侯之國,詎能征伐?遂胤冑相繫,宗廟遐延,世歷十二,俱如前解。  釋文 十二世有齊國 自敬仲至莊子,九世知齊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爲齊侯,故云十二世也。〇俞樾曰:釋文曰:自敬仲至莊子,九世知齊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爲齊侯,故云十二世。此說非也。本文是說田成子,不當追從敬仲數起。疑莊子原文,本作「世世有齊國」,言自田成子之後,世有齊國也。古書遇重字,止於字下作「二」字以識之,應作「世二有齊國」,傳寫者誤倒之,則爲「二世有齊國」,於是其文不可通,而從田成子追數至敬仲,適得十二世,遂臆加「十」字於其上耳。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言聖法唯人所用,未足以爲全當之具。  揭仁義以竊國,資聖智以保身。此則重舉前文,以結其義也。  釋文  以守 如字。舊音狩。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重結前義,以發後文也。何以知其然邪?假設疑問,以暢其旨也。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言暴亂之君,亦得據君人之威以戮賢人,而莫之敢亢者,皆聖法之由也。向無聖法,則桀、紂焉得守斯位而放其毒,使天下側目哉?  龍逢,姓關,夏桀之賢臣,爲桀所殺。比干,王子也,諫紂,紂剖其心而視之。萇弘,周靈王賢臣。說苑云:晉叔向之殺萇弘也,[數見]萇弘(數見)於周,因(羣)[佯]遺書,萇弘謂叔向曰:「子起晉國之兵以攻周,以廢劉氏,(以)[而]立單氏。」劉子謂君曰:「此萇弘也。」乃殺之。肔,裂也。亦言:肔,刳腸;靡,爛也,碎也。言子胥遭戮,浮尸於江,令靡爛也。言此四子,共有忠賢之行,而不免于戮刑者,爲無道之人,恃君人之勢,賴聖迹之威,故得躓頓忠良,肆其毒害。  釋文 比干剖 普口反。謂割心也。崔本作「節」,云:支解也。  直良反。 弘胣 本又作「肔」。徐勑紙反。郭詩氏反。崔云:讀若拖。或作「施」字。胣,裂也。淮南子曰:萇弘鈹裂而死。司馬云:胣,剔也。萇弘,周靈王賢臣也。案左傳,是周景王、敬王之大夫,魯哀公三年六月,周人殺萇弘。一云:刳腸曰胣。 子胥靡 密池反。司馬如字,云:縻也。崔云:爛之於江中也。案子胥,伍員也。諫夫差,夫差不從,賜之屬鏤以死,投之江也。 焉得 於虔反。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假設跖之徒類,以發問之端。  釋文 故跖 之石反。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此即答前問意。道無不在,何往非道?道之所在,具列下文。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五者所以禁盜,而反爲盜資也。  室中庫藏,以貯財寶,賊起妄心,斟量商度,有無必中,其驗若神,故言聖也。戮力同心,不避強禦,並爭先入,豈非勇也?矢石相交,不顧性命,出競居後,豈非義也?知可則爲,不可則止,識其安危,審其吉凶,往必克捷,是其智也。輕財重義,取少讓多,分物均平,是其仁也。五者,則向之聖、勇、義、智、仁也。夫爲一盜,必資五德,五德不備,盜則不成,是知無聖智而成巨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釋文 之藏 才浪反,又如字。 知可 如字。本或作「知可否」。〇盧文弨曰:今本有「否」字。 分均 符問反,又如字。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聖人之道,謂五德也。以向如是(,以)[之]理觀之,爲善之徒,不履五德,則無由立身行道;盜跖之類,不資聖智,豈得行其盜竊乎?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信哉斯言!斯言雖信,而猶不可亡聖者,猶天下之知未能都亡,故須聖道以鎮之也。羣知不亡而獨亡(於)聖知,則天下之害又多於有聖矣。然則有聖之害雖多,猶愈於亡聖之無治也。雖愈於亡聖,故未若都亡之無害也。甚矣,天下莫不求利,而不能一亡其知,何其迷而失致哉!  夫善惡二途,皆由聖智者也。伯夷守廉絜著名,盜跖恣貪殘取利。然盜跖之徒甚衆,伯夷之類蓋寡,故知聖迹利益天下也少,而損害天下也多。  釋文 無治 直吏反。下文「始治」同。故曰,脣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夫竭脣非以寒齒,而齒寒;魯酒薄非以圍邯鄲,而邯鄲圍;聖人生非以起大盜,而大盜起。此自然相生,必至之勢也。夫聖人雖不立尚於物,而亦不能使物不尚也。故人無貴賤,事無真僞,苟效聖法,則天下吞聲而闇服之,斯乃盜跖之所至賴,而以成其大盜者也。  春秋左傳云:「脣亡齒寒,虞、虢之謂也。」邯鄲,趙城也。昔楚宣王朝會諸侯,魯恭公後至而酒薄。宣王怒,將辱之。恭公曰:「我,周公之胤,行天子禮樂,勳在周室。今送酒已失禮,方責其薄,無乃太甚乎!」遂不辭而還。宣王怒,興兵伐魯。梁惠王恒欲伐趙,畏魯救之,今楚、魯有事,梁遂伐趙而邯鄲圍。亦由聖人生,非欲起大盜而大盜起,勢使之然也。  釋文 魯酒薄而邯 音寒。  音丹。邯鄲,趙國都也。  楚宣王朝諸侯,魯恭公後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恭公不受命,乃曰:「我周公之胤,長於諸侯,行天子禮樂,勳在周室。我送酒已失禮,方責其薄,無乃太甚!」遂不辭而還。宣王怒,乃發兵與齊攻魯。梁惠王常欲擊趙而畏楚救,楚以魯爲事,故梁得圍邯鄲。言事相由也,亦是感應。宣王,名熊良夫,悼王之子。恭公,名奮,穆公之子。許慎注淮南云:楚會諸侯,魯、趙俱獻酒於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也。〇俞樾曰:此「竭」字當讀爲「竭其尾」之「竭」。說文「豕」篆說解曰「竭其尾,故謂之豕」是也。蓋「竭」之本義爲負舉,「竭其尾」,即舉其尾也。此云「脣竭」者,謂反舉其脣以向上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夫聖人者,天下之所尚也。若乃絕其所尚而守其素樸,棄其禁令而代以寡欲,此所以掊擊聖人而我素樸自全,縱舍盜賊而彼姦自息也。故古人有言曰,閑邪存誠,不在善察,息淫去華,不在嚴刑,此之謂也。  掊,打也。聖人,猶聖迹也。夫聖人者,智周萬物,道濟天下。今言掊擊者,亦示貶斥仁義,絕聖棄智之意也。不貴難得之貨,故縱舍盜賊,不假嚴刑,而天下太平也。  釋文  普口反。  徐古歷反。 縱舍 音捨。注同。 閑邪 似嗟反。 去華 起呂反。下注「去欲」、「去其」皆同。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竭川非以虛谷而谷虛,夷丘非以實淵而淵實,絕聖非以止盜而盜止。故止盜在去欲,不在彰聖知。  夫智惠出則姦僞生,聖迹亡則大盜息,猶如川竭谷虛,丘夷淵實,豈得措意,必至之宜。死,息也。  釋文 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 向云:事業日新,新者爲生,故者爲死,故曰「聖人已死」也。乘天地之正,御日新之變,得實而損其名,歸真而忘其塗,則大盜息矣。天下平而無故矣。非唯息盜,爭尚之迹,故都去矣。  故,事也。絕聖棄智,天下太平,人歌擊(壞)[壤],故無有爲之事。  釋文  爭尚 爭鬭之爭。後皆同。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將重聖人,以治天下,而桀、跖之徒,亦資其法。所資者重,故所利不得輕也。  若夫淳樸之世,恬淡無爲,物各歸根,人皆復命,豈待教迹而後冥乎?及至聖智不忘,大盜斯起,雖復貴聖法,治天下,無異重利盜跖。何者?所以夏桀肆其害毒,盜跖肆其貪殘者,由資乎聖迹故也。向無聖迹,夏桀豈得居其九五,毒流黎庶?盜跖何能擁卒數千,橫行天下?所資既重,所利不輕,以此而推,過由聖智也。  釋文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向云:聖人不死,言守故而不日新,牽名而不造實也。大盜不止,不亦宜乎!爲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爲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爲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爲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小盜之所困,乃大盜之所資而利也。  斛者,今之函,所以量物之多少。權,稱鎚也;衡,稱梁也;所以平物之輕重也。符者,分爲兩片,合而成一,即今之銅魚、木契也。璽者是王者之玉印,握之所以攝召天下也。仁,恩也;義,宜也;王者恩被蒼生,循宜作則,所以育養黔黎也。此八者,天下之利器也,不可相無也。夫聖人立教,以正邦家,田成用之,以竊齊國,豈非害於小賊而利大盜者乎?  釋文 爲之斗斛以量之 向云:自此以下,皆所以明苟非其人,雖法無益。 權衡 李云:權,稱鎚。衡,稱衡也。鎚,音直僞反。 符璽 音徙。 矯之 居表反。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鉤者,腰帶鉤也。夫聖迹之興,本懲惡勸善。今私竊鉤帶,必遭刑戮;公劫齊國,飜獲諸侯;仁義不存,無由率衆。以此而言,豈非竊聖迹而盜國邪?「何以知其然」者,假問也;「彼竊」以下,假答也。  釋文 竊鉤 鉤,謂帶也。〇王引之曰:「存焉」當爲「焉存」。「焉」,於是也,言仁義於是乎存也。呂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猶於此也。聘禮記曰「及享發氣焉盈容」,言發氣於是盈容也。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今本「焉」字在上句「乃告舟備具於天子」之下,此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改之。今據呂氏春秋季春篇、淮南時則篇訂正)」,言天子於是始乘舟也。晉語曰「焉始爲令」,言於是始爲令也。三年問曰「故先王焉爲之立中制節」,言先王於是爲之立中制節也(荀子禮論篇「焉」作「安」,楊倞曰:「安」,語助。或作「安」,或作「案」,荀子多用此字。「焉」、「安」、「案」三字同義,詳見釋詞。)大荒南經曰「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羣帝焉取藥」,言羣帝於是取藥也。管子揆度篇曰「民財足,則君賦斂焉不窮」,言賦斂於是不窮也。墨子非攻篇曰「天乃命湯於鑣宮,用受夏之大命,湯焉敢奉率其衆,以鄉有夏之境」,言湯於是敢伐夏也。楚辭九章曰「焉洋洋而爲客」,又曰「焉舒情而抽信兮」,言於是洋洋而爲客,於是舒情而抽信也。又僖十五年左傳「晉於是乎作爰田」、「晉於是乎作州兵」,晉語作「焉作轅田」,「焉作州兵」。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記周本紀作「君何患於是」。是「焉」與「於是」同義。莊八年公羊傳「吾將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於是」,管子小問篇「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於是」,是「於是」與「焉」同義。此四句以「誅」、「侯」爲韻,「門」、「存」爲韻,其韻皆在句末。史記游俠傳作「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是其明證也。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夫軒冕、斧鉞,賞罰之重者也。重賞罰以禁盜,然大盜者又逐而竊之,則反爲盜用矣。所用者重,乃所以成其大盜也。大盜也者,必行以仁義,平以權衡,信以符璽,勸以軒冕,威以斧鉞,盜此公器,然後諸侯可得而揭也。是故仁義、賞罰者,適足以誅竊鉤者也。  逐,隨也。勸,勉也。禁,止也。軒,車也。冕,冠也。夫聖迹之設,本息姦衺,而田恒遂用其道,而竊齊國,權衡、符璽,悉共有之,誓揭諸侯,安然南面。胡可勸之以軒冕,威之以斧鉞者哉?小曰斧,大曰鉞。又曰:黃金飾斧鉞。  釋文  其謁、其列二反。 斧鉞 音越。〇郭慶藩曰: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九十五正誣論三引司馬云:夏執黃戉,殷執白戚,周左仗黃戉,右秉白旄。釋文闕。 能禁 音今,又居鴆反。下「不可禁」同。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夫跖之不可禁,由所盜之利重也。利之所以重,由聖人之不輕也。故絕盜在賤貨,不在重聖也。  盜跖所以擁卒九千,橫行天下者,亦賴於五德故也。向無聖智,豈得爾乎?是知驅馬掠人,不可禁制者,原乎聖人作法之過也。

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魚失淵則爲人禽,利器明則爲盜資,故不可示人。  脫,失也。利器,聖迹也。示,明也。魚失水則爲物所禽,利器明則爲人所執,故不可也。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夫聖人者誠能絕聖棄知,而反冥物極,物極各冥,則其迹利物之迹也。器,猶迹耳,可執而用曰器也。  聖人則堯、舜、文、武等是也。非所以明天下也。示利器於天下,所以資其盜賊。  夫聖人馭世,應物隨時,揖讓干戈,行藏匪一,不可執固,明示天下。若執而行者,必致其弊,即燕噲、白公之類是也。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去其所資,則未施禁而自止也。  棄絕聖知,天下之物,各守其分,則盜自息。擿玉毀珠,小盜不起;賤其所寶,則不加刑而自息也。  藏玉於山,藏珠於川,不貴珠寶,豈有盜濫?  釋文 擿玉 持赤反。義與「擲」字同。崔云:猶投棄之也。郭都革反。李云:刻也。焚符破璽,而民樸鄙;除矯詐之所賴者,則無以行其姦巧。  符璽者,表誠信也。矯詐之徒,賴而用之,故焚燒毀破,可以反樸還淳,而歸鄙野矣。掊斗折衡,而民不爭;夫小平乃大不平之所用也。  斗衡者,所以量多少、稱輕重也。既遭斗竊,翻爲盜資,掊擊破壞,合於古人之智守,故無忿爭。〇典案:御覽七百六十五引「掊」作「剖」。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外無所矯,則內全我樸,而無自失之言也。  殫,盡也。殘,毀也。聖法,謂五德也。既殘三王,又毀五帝,蘧廬咸盡,芻狗不陳,忘筌忘蹄,物我冥極,然後始可與論重妙之境,議道德之遐也。  釋文  音丹。盡也。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夫聲色離、曠,有耳目者之所貴也。受生有分,而以所貴引之,則性命喪矣。若乃毀其所貴,棄彼任我,則聰明各全,人含其真也。  擢,拔也。鑠,消也。竽,形與笙相似,並布管於匏內,施簧於管端。瑟,長八尺一寸,闊一尺八寸,二十七絃,伏犧造也。夫耳淫宮徵,慕師曠之聰,目滯玄黃,希離朱之視,所以心神奔馳,耳目竭喪。既而拔管絕絃,銷經絕緯,毀黃華之曲,棄白雪之歌,滅黼黻之文,散紅紫之采。故膠離朱之目,除矯効之端;塞瞽曠之耳,去亂羣之帥。然後人皆自得,物無喪我,極耳之所聽,而反聽無聲,恣目之能視,而內視無色,天機自張,無爲之至也,豈有明暗優劣於其間哉?是以天下和平,萬物同德,率己聞見,故人含其聰明。含,懷養也。  釋文 鑠絕 郭、李詩灼反。向、徐音藥。崔云:燒斷之也。  徐音于。  本亦作「笙」。 塞瞽曠 崔本「塞」作「杜」,云:塞也。  音交。徐古孝反。 喪矣 息浪反。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夫以蜘蛛蛣蜣之陋,而[能]布網轉丸,不求之於工匠,則萬物各有[所]能也。所能雖不同,而所習不敢異,則若巧而拙矣。故善用人者,使能方者爲方,能圓者爲圓,各任其所能,人安其性,不責萬民以工倕之巧,故衆技以不相能似拙而天下皆(自)[因其]能,則大巧矣。夫用其自能,則規矩可棄,而妙匠之指可攦也。  鉤,曲;繩,直;規,圓;矩,方。工倕是堯工人,作規矩之法;亦云:舜臣也。攦,折也,割也。工倕禀性機巧,運用鉤繩,割刻異端,述作規矩,遂令天下黔黎,誘然放效,舍己逐物,實此之由。若使棄規矩,絕鉤繩,攦割倕指,則人師分內,咸有其巧。譬猶蜘網蜣丸,豈關工匠人事,若天機巧也。事出老經。  釋文  郭呂係反,又力結反。徐所綺反。李云:折也。崔云:撕之也。 工倕 音垂。堯時巧者也。一音睡。  音知。  音誅。  起一反。  音羌。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去其亂羣之率,則天下各復其樸,而同於玄德也。  削,除也。鉗,閉也。攘,卻也。玄,原也,道也。曾參至孝,史魚忠直,楊朱、墨翟,禀性宏辯。彼四子者,素分天然,遂使天下學人,捨己効物,由此亂羣,失其本性。則削除忠信之行,鉗閉浮辯之口,攘去蹩躠之仁,棄擲踶跂之義,於是物不喪真,人皆自得,率性全理,故與玄道混同也。  釋文 之行 下孟反。  李巨炎反,又其嚴反。  如羊反。 之帥 本又作「率」,同。所類反。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鑠,消散也。累,憂患也。只爲自衒聰明,故憂患斯集,彼蒼生顛仆而銷散也。若能含抱聰明於內府,而不衒於外者,則物皆適樂,而無憂患也。  釋文 不鑠 (朱)[失]灼反。崔云:不消壞也。向音燿。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若能知於分內,養德而不蕩者,固當履環中之正道,游㝢內而不惑,豈有倒置邪僻於其間哉?  釋文 不僻 匹亦反。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此數人者,所禀多方,故使天下躍而効之。効之則失我,我失由彼,則彼爲亂主矣。夫天下之大患者,失我也。  以前數子,皆禀分過人,不能韜光匿燿,而揚波激俗,標名於外,引物從己,炫燿羣生。天下亡德而不反本,失我之原,斯之由也。  釋文  徐音藥。三蒼云:火光銷也。司馬、崔云:散也。 此數 所主反。法之所無用也。若夫法之所用者,視不過於所見,故衆目無不明;聽不過於所聞,故衆耳無不聰;事不過於所能,故衆技無不巧;知不過於所知,故羣性無不適;德不過於所得,故羣德無不當。安用立所不逮於性分之表,使天下奔馳而不能自反哉!  夫率性而動,動必由性,此法之妙也。而曾、史之徒,以己引物,既無益於當世,翻有損於將來,雖設此法,終無所用也。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足以紀要而已。  已上十二氏,並上古帝王也。當時既未有史籍,亦不知其次第前後。刻木爲契,結繩表信,上下和平,人心淳樸。故易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〇典案:「當是時也」,治要引作「當是之時」。  釋文 容成氏 司馬云:此十二氏皆古帝王。  徐力池反。李音犂。  徐敕六反。〇典案:御覽七十六引「畜」作「連」。 伏戲 音羲。〇典案:治要引作「戲」,與釋文同。甘其食,美其服,適,故常甘;當,故常美。若思(失)[夫]侈靡,則無時慊矣。〇典案:注「若思失侈靡」不辭。治要、御覽七十六引「失」並作「夫」。「慊」下治要引有「意」字,義較完。  釋文  口簟反。樂其俗,安其居,止分故甘,去華故美,混同故樂,恬淡故安居也。  釋文 樂其 音洛。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無求之至。  境邑相比,相去不遠,雞犬吠聲,相聞相接。而性各自足,無求於世,卒於天命,不相往來,無爲之至。〇典案:「狗」,治要引作「犬」,老子同。  釋文 而不相往來 一本作「不相與往來」。檢元嘉中郭注本及崔、向永和中本,並無「與」字。〇典案:治要引無「與」字,與元嘉本及崔、向本合。若此之時,則至治已。無欲無求,懷道抱德,如此時也,豈非至哉!〇典案:御覽七十六引「至治」下有「也」字。  釋文 至治 直吏反。注同。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內棄其親,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至治之迹,猶致斯弊。  贏,裹也。亦是至理之風,播而爲教,貴此文迹,使物學之。尚賢路開,尋師訪道,引頸舉足,遠適他方,軌轍交行,足跡所接,裹糧負戴,不憚千里,內則棄親而不孝,外則去主而不忠。至治之迹,遂致斯弊也。〇典案:治要引「去」作「弃」,上「弃」字亦作「弃」。「內弃其親」與「外弃其主之事」,文義正相對。又案:御覽七百七十五引「車軌結乎千里之外」作「軌結於千里之外輪不迹乎他」,疑今本此句下有敚文。  釋文  如字。李巨盈反。  音盈。崔云:裹也。廣雅云:負也。  音良。 而趣 七于反。徐七喻反。則是上好知之過也。上,謂好知之君。知而好之,則有斯過矣。  尚至治之迹,好治物之智,故致斯也。〇典案:「則是上好知之過也」,「之」,本亦作「也」,不辭。羣書治要引此文作「之」,唐寫本同,今正。又案:注「好知之君」,治要引「好知」作「至治」。  釋文  上好 呼報反。注、下皆同。

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在上君王,不能無爲恬淡,清虛合道,而以知能治物,物必弊之,故大亂也。老君云:「以知治國,國之賊也。」何以知其然邪?假設疑問,出其所由。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攻之愈密,避之愈巧,則雖禽獸,猶不可圖之以知,而況人哉!故治天下者,唯不任知,任知[則]無妙也。  網小而柄,形似畢星,故名爲畢。以繩繫箭射,謂之弋。罟、罾,皆網也。笱,曲梁也,亦筌也,削格爲之,即今之鹿角馬槍,以繩木羅落而取獸也。罝罘,兔網也。既以智治於物,寧無沸騰之患?故治國者必不可用智也。〇典案:注「無妙」上治要引有「則」字,今本敚。  釋文  音怒。 畢弋機變 李云:兔網曰畢。繳射曰弋。弩牙曰機。 之知 音智。下及注並下「知詐」皆同。 鉤餌 如志反。 罔罟罾 音曾。〇馬敘倫云:治要引「罔罟」作「罟𥬙」者,「𥬙」蓋是「䇘」之譌耳。說文曰:䇘,罟也。〇典案:馬說是也。  音鉤,釣鉤也。餌,魚餌也。廣雅云:罟謂之罔。罾,魚網也。爾雅云:嫠婦之笱謂之罾。〇王念孫曰:「鉤」,本作「釣」,「釣」即鉤也,今本作「鉤」者,後人但知釣爲釣魚之釣,而不知其又爲鉤之異名,故以意改之耳。今案:廣雅曰:釣,鉤也。田子方篇曰「文王觀於臧,見一丈夫釣,而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以上六「釣」字,惟「其釣」與「持其釣」兩「釣」字指鉤而言,餘四釣字皆讀爲釣魚之釣),鬼谷子摩篇曰「如操釣而臨深淵」,淮南說山篇曰「操釣上山,揭斧入淵」,說林篇曰「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鳥;無餌之釣,不可以得魚」,東方朔七諫曰「以直鍼而爲釣兮,(乂)[又]何魚之能得」,是古人謂鉤爲「釣」也。又案:釋文云「餌,如志反」,「罾,音曾」,「笱,音苟」,此是釋「餌」、「罾」、「笱」三字之音。下又云「釣,鉤也」,「餌,魚餌也。廣雅云:罟謂之网。罾,魚网也。爾雅云:嫠婦之笱謂之罾」,此是釋「釣、餌、網、罟、罾、笱」六字之義。後人既改正文「釣」字爲「鉤」,又改釋文「笱,音苟。釣,鉤也」六字爲「笱,音鉤。釣,鉤也」,其失甚矣。又外物篇「任公子爲大鉤巨緇」,釋文:鉤,本亦作「釣」,亦當以作「釣」者爲是。文選七啟注、傅咸贈何劭王濟詩注、謝靈運七里瀨詩注及太平御覽資產部十四引此並作「釣」也。又列子湯問篇「詹何以芒鍼爲釣」,後人改「釣」爲「鉤」,不知御覽引此正作「釣」也。又下文「投綸沈釣」,今本「釣」作「鉤」,亦是後人所改,韻府羣玉「釣」字下引列子「投綸沈釣」,則所見本尚作「釣」也。又齊策「君不聞海大魚乎?網不能止,釣不能牽」,後人改「釣」爲「鉤」,不知御覽鱗介部七引此正作「釣」,淮南人間篇亦作「釣」也。又淮南說山篇「人不愛江、漢之珠,而愛己之釣」,高注云:釣,鉤也。後人既改正文「釣」字爲「鉤」,又改注文爲「鉤,釣也」,其謬滋甚。蓋後人不知「釣」爲鉤之異名,故以其所知改其所不知,古義寖亡矣。  七妙反。  古百反。李云:削格,所以施羅網也。 羅落罝 子斜反。  本又作「罦」,音浮。爾雅云:鳥罟謂之羅,兔罟謂之罝,罬謂之罦,罦,覆車也。郭璞云:今翻車也。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上之所多者,下不能安其少也。性少而以逐多則迷也。  智數詐僞,漸漬毒害於物也。頡滑,滑稽也,亦姦黠也。解垢,詐僞也。夫滑稽堅白之智,譎詭同異之談,諒有虧於真理,無益於世教,故遠觀譬於若訥,愚俗惑於小辯。〇典案:治要引無「漸毒」以下八字。注「迷也」作「迷矣」。  釋文 漸毒 李云:漸漬之毒,不覺深也。崔云:漸毒,猶深害。  戶結反。  干八反。頡滑,謂難料理也。崔云:纏屈也。李音骨,滑稽也。一云:頡滑,不正之語也。  苦懈反。  苦豆反。司馬、崔云:解垢,隔角也。或云:詭曲之辭。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每每,昏昏貌也。夫忘懷任物,則宇內清夷;執迹用智,則天下大亂。故知上下昏昏,由乎好智。  釋文  每每 李云:猶昏昏也。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不求所知而求所不知,此乃舍己效人,而不止其分也。  所以知者,分內也。所不知者,分外也。舍內求外,非惑如何也?  釋文 舍己 音捨。下文同。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以善者,善其所善,爭尚之所由生也。  所不善者,桀、跖也。所以善者,聖迹也。盜跖行不善以據東陵,田恒行聖迹以竊齊國。故臧穀業異,亡羊趣同,或夷、跖行殊,損性均也。愚俗之徒,妄生臧否,善與不善,誠未足定也。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夫吉凶悔吝,生於動者也。而知之所動,誠能搖蕩天地,運御羣生,故君人者胡可以不忘其知哉!  是以,仍上辭也。只爲上來用智執迹,故天下大亂。悖,亂也。爍,銷也。墮,壞也。附地之徒曰喘耎,飛空之類曰肖翹,皆輕小物也。夫執迹用智,爲害必甚,故能鼓動陰陽,搖蕩天地,日月爲之薄蝕,山川爲之崩竭,炎涼爲之愆敘,風雨所以不時,飛走水陸,失其本性,好知毒物,一至於此也。  釋文 上悖 李、郭云:必內反,又音佩。司馬云:薄食也。 下爍 失約反。崔云:消也。司馬云:崩竭也。崔、向本作「櫟」,同。徐音藥。 中墮 許規反,毀也。 之施 始豉反。  本亦作「𧍒」,又作「喘」,川兗反。向音揣。  耳轉反。崔云:蠉𧍒動蟲也。一云:惴耎,謂無足蟲。 肖翹 音消.下音祁饒反。崔云:肖翹,植物也。李云:翾飛之屬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爲,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亂天下矣!啍啍,以己誨人也。  自,從也。三代,謂夏、殷、周也。種種,淳樸之人。役役,輕黠之貌。釋,廢也。啍啍,以己誨人也。夫上古至淳之世,素樸之時,像圜天而清虛,法方地而安靜,並萬物而爲族,同禽獸之無知。逮乎散澆去淳,離道背德,而五帝聖迹已彰,三代用知更甚,舍淳樸之素士,愛輕黠之佞夫,廢無欲之自安,悅有心之誨物,已亂天下,可不悲乎!  釋文  種種 向章勇反。李云:謹慤貌。一云:淳厚也。 而說 音悅。下同。 役役 李云:鬼黠貌。一云:有爲人也。  徒謙反。  徒暫反。徐大敢反。 啍啍 李之閏反,又之純反。郭音惇,以己誨人之貌。下同。司馬云:少智貌。徐許彭反,又許剛反。向本作「哼」,音亨。崔本上句作「哼哼」,少知而芒也。一云:哼哼,壯健之貌。


校勘記

陳林羣說明:原書校記誤置馬蹄篇三註釋於此篇後,本篇因此有五條註釋。全部糾正,不再作注。

【一】下,原作「辯」,據集釋等本改。
【二】「俞樾曰」至「其脣以向上」五十九字,原本在疏下,今依體例移至釋文之後。
〖01〗菜,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采」,據改。
〖02〗南華真經注疏依說苑,「萇弘」與「數見」互乙,據改。
〖03〗羣,南華真經注疏從說苑作「佯」,據改。
〖04〗以,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依說苑作「而」,據改。
〖05〗以,王校集釋本作「之」,從之,原斷句亦誤。
〖06〗南華真經注疏從續古逸本、道藏成疏本刪「於」字,據刪。
〖07〗壞,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壤」,據改。
〖08〗斗,王校集釋本作「盜」。
〖09〗能,南華真經注疏依唐寫本補,據補。
〖10〗所,南華真經注疏依唐寫本補,據補。
〖11〗自,南華真經注疏依唐寫本作「因其」,據改。
〖12〗朱,王校集釋本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作「失」,據改。
〖13〗失,南華真經注疏作「夫」,據改。
〖14〗則,南華真經注疏依治要引補,據補。
〖15〗乂,當作「又」。
字數:9885,最後更新時間: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