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帝王部二
    1. 帝王部二  殷成湯 周文王 周武王 周成王 漢高帝 漢文帝 漢景帝 漢武帝 漢昭帝 漢宣帝 漢光武帝 漢明帝 漢和帝
      1. 殷成湯
      2. 周文王
      3. 周武王
      4. 周成王
      5. 漢高帝
      6. 漢文帝
      7. 漢景帝
      8. 漢武帝
      9. 漢昭帝
      10. 漢宣帝
      11. 後漢光武帝
      12. 漢明帝
      13. 漢和帝

藝文類聚卷第十二

帝王部二


帝王部二  殷成湯 周文王 周武王 周成王 漢高帝 漢文帝 漢景帝 漢武帝 漢昭帝 漢宣帝 漢光武帝 漢明帝 漢和帝
殷成湯

春秋元命苞曰。湯臂四肘。是謂神肘。

尚書琁璣鈐曰。湯受金符帝籙。白狼銜鉤入殷朝。

尚書中候曰。天乙在亳。諸鄰國襁負歸德。東觀乎雒。降三分璧。黃魚雙躍。出濟于壇。化爲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福。伐桀克。

尚書湯誓曰。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

春秋元命苞曰。湯之時。其民大樂。其救之於患害。故樂名大護。護者救也。一云。扶都感白氣而生湯。

周書曰。湯放桀而歸於亳。三千諸侯大會。湯取天子之壐。置之於天子之座左。復而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處之矣。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宜處之。湯以此三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

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爲鄰。葛伯不祀。湯使人問。何爲不祀。曰。無以供犧牲。湯遺之牛羊。葛伯得而食之。又不祀。湯又問之。曰。無以供粢盛。湯使亳民爲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眾要其酒肉黍稷者。遮而奪之。不以饔授者則殺之。有一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焉。湯乃興師伐葛伯。天下聞之。皆曰。非富天下也。爲疋夫疋婦報讎也。

呂氏春秋曰。成湯之時。有穀生於庭。昏生。至旦而大合拱。史請卜其故。湯退卜者曰。吾聞祥者福之先也。見祥而爲不善。則福不至。妖者禍之先也。見妖而爲善。則禍不至。於是早朝晏退。問疾弔喪。務鎮撫百姓。三日而穀亡。尚書大傳曰。夏人飲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歸于亳。盍歸于亳上。亳亦大矣。故伊尹退而閑居。深聽樂聲。〔思其故也。是時伊尹仕桀。〕更曰。覺兮較兮。吾大命格兮。〔覺兮謂先知者。較兮謂直道者也。格。至也。吾。語桀也。〕去不善而就善。何樂兮。伊尹入告于桀曰。大命之亡有日矣。桀啞笑曰。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也。日亡。吾亦亡矣。是以伊尹遂去夏適湯。

說苑曰。湯欲伐桀。伊尹請且乏貢職。以觀夏動。桀怒。起九夷之師。伊尹曰。未可。彼尚能起九夷之師。是罪在我也。湯乃謝請服。入貢職。明年。又乏貢職。桀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伊尹曰。可矣。湯乃興師伐桀。殘之。遷於南巢。

帝王世紀曰。成湯一名帝乙。豐下銳上。倨身而揚聲。長九尺。有聖德。諸侯有不義者。湯從而征之。誅其君。弔其民。天下咸悅。故東征則西夷怨。南征則北狄怨。曰。奚爲而後我。凡二十七征而德施於諸侯。出見羅者。方祝曰。從天下者。從地出者。四方來者。皆入吾羅。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能爲此哉。乃命解其三面。而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諸侯聞之。咸曰。湯之德至矣。澤及禽獸。況於人乎。一時歸者三十六國。及夏桀無道。辠諫者。湯使人哭之。桀囚湯使於夏臺。而後釋之。諸侯由是咸叛桀附湯。同日貢職者五百國。三年而天下咸服。湯自伐桀後。大旱七年。殷史卜曰。當以人禱。湯曰。吾所爲請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禱。吾請自當。遂齋戒。剪髮斷爪。以己爲牲。禱於桑林之社。言未已而大雨。方數千里。湯踐天子位十三年。年百歲而崩。

【贊】魏陳王曹植殷湯贊曰。殷湯伐夏。諸侯振仰。放桀鳴條。南面以王。桑林之禱。炎災克償。伊尹佐治。可謂賢相。

又湯禱桑林贊曰。惟殷之世。炎旱七年。湯禱桑林。祈福于天。剪髮離爪。自以爲牲。皇靈感應。時雨以零。

周庾信湯解網贊曰。連珠兩起。合玉雙沉。穀爲祥樹。桑成樂林。三方落網。一面驅禽。德以行政。仁乎用心。

周文王

春秋元命苞曰。文王四乳。是謂含良。蓋法酒旗。布恩舒明。〔酒者乳也。能乳天下。布恩之謂也。〕

周書曰。文王在鎬。召太子發曰。我身老矣。吾語汝。我所保與我所守。傳之子孫。吾厚德而廣惠。不爲驕侈。不爲泰靡。童牛不服。童馬不馳。土不失其宜。萬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時。以成萬材。萬材已成。牧以爲人。天下利之而勿德。是謂大仁。

墨子曰。赤鳥銜珪。降周之歧社。曰。命周文王伐殷。

韓子曰。昔文王請入雒西地赤壤之國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說。仲尼曰。大哉文王。輕千乘之國。而請解炮烙之刑。

韓詩外傳曰。昔周文王寑疾五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四郊。有司請曰。臣聞地之動爲人主也。今者君王寑疾五日而地動。四面不出國郊。群臣皆恐。曰。請移之。文王曰。奈何其移之也。對曰。興事動眾。以增國城。其可移之。文王曰。夫天之見妖。以伐有罪。我必有罪。故天以罰我也。今又專興事動眾。以增國城。是重吾罪也。不可。請改行重善移之。其可以免乎。於是遂謹其禮祑皮革。以交諸侯。飾其辭令幣帛。以出禮俊士。頒其爵列等級田疇。以賞群臣。行無幾何而疾止。

琴操曰。受命者。謂文王受天命而王。文王以紂時爲歧侯。躬脩道德。執行仁義。百姓附親。是時。紂爲無道。刳胎斮涉。廢壞仁人。天統易運。諸侯瓦解。皆歸文王。其後有鳳皇銜書於文王之郊。文王曰。殷帝無道。虐亂天下。皇命已移。不得復久。乃作鳳皇之歌。其章曰。翼翼翔翔。彼鸞皇兮。銜書來遊。以命昌兮。瞻天案圖。殷將亡兮。蒼蒼昊天。始有萌兮。神連精合。謀於房兮。

又曰。文王備修道德。百姓親附。文王有二子。周公武王。皆聖。是時。崇侯虎與文王列爲諸侯。德不及文王。常嫉妒之。乃譖文王於紂曰。西伯昌聖人也。長子發中子旦皆聖人也。三聖合謀。君其慮之。乃囚文王於羑里。將欲殺之。於是文王四臣散宜生等。周流海內。經歷豐土。得美女二人。水中大貝。白馬朱鬣。以獻於紂。陳於中庭。紂立出西伯。文王在羑里時。演易八卦以六十四。作鬱厄之辭。困於石。據于蒺藜。乃申憤以作歌曰。殷道溷溷。浸濁煩兮。朱紫相合。不別分兮。迷亂聲色。信讒言兮。炎炎之虐。使我愆兮。幽閉牢阱。由其言兮。遘我四人。憂勤勤兮。

論衡曰。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觚。言聖人能以德持酒也。如一坐千鍾百觚。此酒徒。非聖人也。

帝王世紀曰。文王昌。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敬老慈幼。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是以大㒹閎夭散宜生南宮适之屬咸至。是爲四臣。文王雖在諸侯之位。襲父爲西伯。紂既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于殷。爲紂御。紂烹以爲羹。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得而食之。紂曰。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贊】魏陳王曹植文王贊曰。於赫聖德。寔惟文王。三分有二。猶復事商。化加虞芮。傍暨四方。王業克昭。武嗣遂光。

又文王赤雀贊曰。西伯積德。天命攸顧。赤雀銜書。爰集昌戶。瑞爲天使。和氣所致。嗟爾後王。昌期而至。周庾信文王見呂尚贊曰。言歸養老。垂釣西川。岸止盤石。溪唯小船。風雨未感。意氣怡然。有此相望。于今幾年。

周武王

尚書中候曰。太子發。以紂存三仁。雖即位。不稱王。〔三仁。箕子比干微子。〕

樂稽耀嘉曰。武王承命興師。誅于商。萬國咸喜。軍渡孟津。前歌後舞。克殷之後。民乃大安。家給人足。酌酒鬱搖。〔鬱搖。喜貌。〕

史記曰。武王脩文王業。東觀兵孟津。爲文王木主。載以居中軍。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遂興師。渡于河。時諸侯不期而會孟津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武王曰。未可也。乃還師。居二年。聞紂昏亂滋甚。殺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微子。抱其祭器而奔周。於是武王乃渡孟津。伐紂。紂師皆倒干戈以戰。紂軍潰畔。紂死。

帝王世紀曰。武王見暍人。王自左擁而右扇之。紂政彌亂。殷太史向摯。載其圖書而歸周。王以告于諸侯。四年。起師而東。至商郊牧野。乃作木檐。〔○帝王世紀作牧誓。〕王韈係解。五人御於前。莫肯爲王係韈。皆曰。臣所以事君王。非爲係韈也。王乃釋旄鉞而係之。與紂戰。紂師敗績。禽費仲惡來。紂赴于京。自燔于宣室而死。二嬖妾與妲己亦自殺。乃以大白髦麾諸侯入殷商都。百姓咸待于郊。王使告曰。上天降休。商人皆拜。王亦答拜。以兵入。造紂及妲己尸。王親射之。三發。然後下車。以劍擊之。周公爲司徒。使以黃鉞斬紂頭。懸于大白之旗。召公爲司空。又使以玄鉞斬妲己頸。縣之小白旗。置旌於商容之廬。命召公釋箕子之囚。賜貝千朋。命原公釋百姓之囚。歸琁臺之珠玉。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以賑貧民。命南宮伯達史逸。遷九鼎于洛邑。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饗祀于軍。微子膠鬲。皆委質爲臣。殷人咸喜曰。王之於人也。死猶封其墓。況其生者乎。王之於賢仁也。亡者猶表其廬。況其存者乎。王之於財也。聚者猶散之。況其復藉者乎。王之於色也。在者猶歸其父母。況復徵之乎。

【贊】魏陳王曹植周武王贊曰。桓桓武王。繼世滅殷。咸任尚父。且作商臣。功加四海。救世濟民。天下宗周。萬國是賓。

周成王

春秋元命苞曰。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

賈誼書曰。周成王問鬻子曰。寡人聞聖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壽。若夫富則可爲也。若夫壽則在天乎。鬻子對曰。夫聖王在上位。天下無軍兵之事。故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鬥也。則民得盡一生矣。聖王在上。則君積於德化。而積於用力。故婦人爲其所衣。丈夫爲其所食。則民無凍餓。已得二生矣。聖人在上。則君積於仁。吏積於愛。民積於順。則刑罰廢而無夭遏之誅。民則得三生矣。聖王在上。則使人有時。而用之有節。則民無厲疾。民得四生矣。

史記曰。成王少。周公攝行政。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周公奉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啟代殷後。國於宋。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理均。

帝王世紀曰。成王元年。周公爲冢宰。攝政。王年少。未能治事。故號曰孺子。八年。春正月朔。王始躬政事。以周公爲太師。封伯禽于魯。父子並命。周公拜於前。魯公拜於後。王以周公有勳勞於天下。故加魯以四等之上。兼二十四附庸。地方七百里。既營都洛邑。復居酆鎬。淮夷徐戎及䣍叛。王乃大搜於岐陽。東伐淮夷。

【贊】魏陳王曹植周成王贊曰。成王繼武。賢聖保傅。年雖幼稚。岐嶷有素。初疑周公。終焉克寤。旦奭佐治。遂至刑錯。

又周公贊曰。成王即位。年尚幼稚。周公居攝。四海慕利。罰叛柔服。祥應仍至。誦長反政。達天忠義。

周庾信成王刻桐葉封虞叔贊曰。虞叔百里。居河之汾。帝刻桐葉。天書掌文。禮以成德。樂以歌勳。天子無戲。唐其有君。

漢高帝

河圖提劉曰。帝季。日角戴勝。斗胸龜背龍股。長七尺八寸。明聖寬仁。好任主軫。

春秋孔演圖曰。其人日角龍顏。姓卯金。含仁義。

史記曰。高祖諱邦。字季。沛豐邑中陽里人。爲人隆准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寬仁愛人。意豁如也。爲泗上亭長。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飲。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留飲。酒讎數倍。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敬重之。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爲箕帚妾。女即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有一老父過。請飲。老父相呂后曰。夫人天下貴人也。令相兩子。見孝惠帝。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魯元公主亦皆貴。老父已去。高祖從旁舍來。呂后具言。高祖乃追及老父。老父曰。向見者夫人兒子。皆似君相。君相貴不可言。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去處。高祖以亭長爲縣送徒於驪山。到豐西澤中亭。止飲。夜皆解縱所送徒。高祖夜經澤中。前有大白蛇當徑。高祖拔劍斬之。〔事具符命部。〕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高祖隱於芒碭山澤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呂后。呂后曰。季所在山居。上常有雲氣。故往常得季。高祖興諸侯兵。共擊項羽。項羽敗而走。使騎將灌嬰追殺羽東城。正月。諸侯尊漢王爲皇帝。

又曰。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東。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漢書曰。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尚赤。協于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論衡曰。項羽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高祖誅羽。難於斬鐵也。武王伐紂。易於摧木也。然則漢力勝周多矣。湯武伐桀紂。一敵也。高祖誅秦殺項羽。兼勝二家。力倍湯武。五代之起。皆有因緣。力易爲也。高祖從亭長。提三尺劍。取天下。光武由白水。奮威武。帝海內。無尺土所因。一位所乘。直奉天命。推勳自然。此則起高於川汙。爲深於丘山也。

荀悅漢紀論曰。高祖開建大業。統畢元功。度量規矩。不可尚矣。天下初定。庶事草創。故韶夏之音。天下未聞焉。

帝王世紀曰。禮稱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觀高祖之取天下也。遭秦暴亂。不階尺土之資。不摧將相之柄。發跡泗亭。奮其智謀。銜勒英雄。鞭驅天下。或以德致。或以義成。事以權斷。順逆不常。霸王之道雜焉。是以居帝王之位。而無一定之制。三代之美。固難及矣。

【述】後漢班固高祖紀述曰。皇矣漢祖。纂堯之緒。實天生德。聰明神武。秦人不綱。網漏于楚。爰茲發跡。斷蛇奮旅。神母告符。朱旗乃舉。粵蹈秦郊。嬰來稽首。革命創制。三章是紀。應天順民。五星同晷。項氏叛換。黜我巴漢。西土宅心。戰士憤怨。乘釁而運。席卷三秦。割據河山。保此懷民。股肱蕭曹。社稷是經。爪牙信布。腹心良平。恭行天罰。赫赫明明。

【贊】魏陳王曹植漢高皇帝贊曰。屯雲斬蛇。靈母告祥。朱旗既抗。九野披攘。禽嬰克羽。掃滅英雄。承機帝世。功著武湯。

晉傅玄漢高祖畫贊曰。赫赫漢祖。受命龍興。五星協象。神母告徵。討秦滅項。如日之升。超從側陋。光據萬乘。

周庾信漢高祖置酒沛宮畫贊曰。遊子思舊。來歸沛宮。還迎故老。更召歌童。雖欣入沛。方念移豐。酒酣自舞。先歌大風。

【碑】後漢班固高祖泗水亭碑曰。皇皇炎漢。兆自沛豐。乾降著符。精感赤龍。承魁流裔。襲唐末風。寸木尺土。無竢斯亭。建號宣基。維以沛公。楊威斬蛇。金精摧傷。涉關凌灞。受爵漢中。勒兵陳東。剟禽三秦。陳張畫策。蕭勃翼終。出爵褒賢。列土封功。炎火之德。彌光以明。源清流潔。本盛末弘。序將八十。贊述股肱。休勳顯祚。永永無彊。於皇舊亭。留嗣是承。天之福祐。萬年是興。

【論】後漢孔融周武王漢高祖論曰。武王從后稷以來。至其身。相承積五十世。俱有魚鳥之瑞。至高祖一身修德。瑞有四。呂公望形而薦女。呂后見雲知其處。白蛇分。神武哭。西入關。五星聚。又武王伐紂。斬而刺之。高祖入秦。赦子嬰而遺之。是寬裕又不如高祖也。

魏高貴鄉公少康漢高祖論曰。上問荀顗等曰。有夏既衰。后相殄滅。少康收輯夏眾。復禹之績。高祖拔起壟畝。芟夷秦項。考其功德。誰宜爲先。顗等曰。造之與因。難易不同。少康功德雖美。猶爲中興。與漢世祖同流可也。至如高祖。臣等以爲優。上曰。少康生於滅亡之後。降爲諸侯之隸。能布其德而兆有其謀。卒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非至德弘仁。豈濟斯勳。漢祖因土崩之勢。收一時之權。爲人子則數危其親。爲人君則因賢相。爲人父則不能衛子。身歿之後。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地而處。或未能復大禹之績也。推此言之。宜高夏康而下漢祖矣。

漢文帝

史記曰。孝文皇帝。初立爲代王。都中都。高后崩。呂產等欲爲亂。以危劉氏。大臣共誅之。使人迎代王。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張武等議。願大王稱疾以無往。觀其變。中尉宋昌進曰。群臣議皆非也。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迺命宋昌參乘。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馳入代邸。代王西鄉讓者再。遂即天子位。

又曰。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常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帝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爲。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朴。先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得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群臣如袁盎等。稱說雖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張武受賂遺金錢。覺。上常發御府金錢賜之。以愧其心。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

又曰。孔子言必世而後仁。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

漢書曰。孝文皇帝諱恆。高帝中子也。母曰薄皇后。

又曰。文帝斷獄四百。幾致刑措。

又曰。武帝問東方朔曰。吾欲化民。豈有道乎。朔對曰。願近述孝文皇帝之時。當世耆老。皆聞見之。貴爲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綈。足履革舃。以韋帶劍。莞蒲爲席。集上書囊爲殿帷。

【述】後漢班固文帝述曰。太宗穆穆。允恭玄默。化民以躬。師下以德。農不共貢。罪不收帑。宮不新館。陵不崇墓。我德如風。民應如草。國富刑清。登我漢道。

【贊】魏陳王曹植漢文帝贊曰。孝文即位。愛物檢身。驕吳撫越。匈奴和親。納諫赦罪。以德讓民。殆至刑錯。萬國化淳。

漢景帝

史記曰。漢興。孝文施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大盛。而錯爲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漢。安危之幾。豈不以謀哉。

漢書曰。孝景帝諱啟。文帝大子也。母曰竇皇后。

又曰。孔子稱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獘。網密文峻。而姦宄不勝。漢興。拂除煩苛。與民休息。至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述】後漢班固景帝述曰。孝景蒞政。諸侯方命。剋伐七國。王室以定。非怠非荒。務在農桑。著于甲令。民用寧康。

【贊】魏陳王曹植漢景帝贊曰。景帝明德。繼文之則。肅清王室。克滅七國。省役薄賦。百姓殷昌。風移俗易。齊美成康。

漢武帝

漢書曰。孝武皇帝諱徹。景帝中子也。元封元年。行自雲陽。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登單于臺。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千餘里。威震匈奴。還。登封泰山。又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又登之罦。〔東來(漢書武紀注作萊。)有之罦山祠。〕浮大海。山稱萬歲。

又曰。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于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民。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祀百神。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荀悅漢紀曰。武皇帝恢萬世業。內脩文學。外曜武威。延天下之士。濟濟盈朝。興事創制。無所不施。先王之風。粲然存矣。然猶好其文。未盡其實。發其始。不克其終。奢侈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當此之時。天下騷然。海內无聊。而孝文之業衰矣。

劉歆七略曰。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孫弘。廣開獻書之路。百年之間。書積如丘山。故外則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則有延閣廣內祕室之府。

桓子新論曰。漢武帝材質高妙。有崇先廣統之規。故即位而開發大志。考合古今。模獲前聖故事。建正朔。定制度。招選俊傑。奮揚威怒。武義四加。所征者服。興起六藝。廣進儒術。自開闢以來。唯漢家最爲盛焉。故顯爲世宗。可謂卓爾絕世之主矣。然上多過差。既欲斥境廣土。又乃貪利爭物之無益者。聞西夷大宛國有名馬。即大發軍兵。攻取歷年。士眾多死。但得數十疋耳。又歌兒衛子夫。因幸愛重。乃陰求陳皇后過惡而廢退之。即立子夫。更其男爲太子。後聽邪臣之譖。衛后以憂死。太子出走滅亡。不知其處。信其巫蠱。多徵會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宮室。內竭府軍。〔○太平御覽八十八作庫。〕外罷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勝數。此可謂通而蔽者也。

典論曰。孝武承四世之遺業。遇中國之殷阜。府庫餘金錢。倉廩畜腐粟。因此有意乎滅匈奴。而得清邊境矣。故即位之初。從王恢之畫。設馬邑之謀。自元光以迄征和。四五十載之間。征匈奴四十餘舉。盛餘〔○二字御覽八十八引無。此有僞脫。〕踰廣漢。絕梓嶺。封狼居。禪姑幕。梁北河。觀兵潮〔○御覽八十八作瀚。〕海。刈單于之旗。剿閼氏之首。探符離之窟。掃五王之庭。納休屠昆耶之附。獲祭天金人之寶。斬名王以千數。馘酋虜以萬計。既窮追其散亡。又摧破其積聚。虜不暇於救死扶傷。疲困於孕重墮殞。元封初。躬執武節。告以天子自將。懼以兩越之誅。彼時號爲威震匈奴矣。

【述】後漢班固武帝述曰。世宗曄曄。思弘祖業。疇咨熙載。髦俊並作。厥作伊何。百蠻是攘。恢我疆宇。薄于四荒。武功既抗。亦迪斯文。憲章六學。統一聖真。封禪郊祀。祭旅百神。協律改王。饗茲永年。

【贊】魏陳王曹植漢武帝贊曰。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蠻。恢拓土疆。簡定律曆。辨脩舊章。封天禪土。功越百王。

周庾信漢武帝聚書贊曰。獻書路廣。藏書府開。秦儒出谷。漢簡吹灰。芝泥印上。玉匣封來。坐觀風俗。不出蘭臺。

漢昭帝

漢書曰。昭皇帝諱弗。武帝子也。母曰趙婕妤。本以有奇異得幸。〔婕妤有奇。謂手指不申。及有奇氣。〕及生帝。亦奇異。〔十四月乃生。〕

又曰。昔周成以孺子繼統。而有管蔡四國流言之變。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蓋上官逆謀之亂。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時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餘獘。師旅之後。海內虛秏。戶口減半。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至始元元鳳之間。匈奴和親。百姓充實。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議鹽鐵而罷榷酤。尊號曰昭。不亦宜乎。

【述】後漢班固昭帝述曰。孝昭幼沖。冢宰推忠。燕蓋譸張。實叡實聰。罪人斯得。邦家和同。

【論】魏文帝周成漢昭論曰。或方周成王於漢昭帝。僉高成而下昭。余以爲周成王體上聖之休氣。稟賢妣之貽誨。周召爲保傅。呂尚爲太師。口能言則行人稱辭。足能履則相者導儀。目厭威容之美。耳飽仁義之聲。所謂沉漬玄流。而沐浴清風者矣。猶有咎悔。聆二叔之謗。使周公東遷。皇天赫怒。顯明厥咎。猶啟諸金縢。稽諸國史。然後乃悟。不亮周公之聖德。而信金縢之教言。豈不暗哉。夫孝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養惟蓋主。相則桀光。體不承聖。化不胎育。保無仁孝之質。佐無隆平之治。所謂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然而德與性成。行與體并。年在二七。早智夙達。發燕書之詐。亮霍光之誠。豈將有啟金縢。信國史。而後乃寤哉。使夫昭成均年而立。易世而化。𧵍臣而治。換樂而歌。則漢不獨少。周不獨多也。

魏丁儀周成漢昭論曰。成王昭帝。俱以襁褓之幼。託於冢宰。流言讒興。此其艱險相似者也。夫以發金縢然後垂泣。與計日力便覺詐書。明之遲速。既有差矣。且叔父兄子。非相嫌之處。異姓君臣。非相信之地。霍光罹人謗而不出。周公賴天變而得入。推此數者。齊本而論末。計重而況輕。漢昭之優周成甚明者也。成王秀而獲實。其美在終。昭帝苗而未秀。其得在始。必不得已而論二主。余與夫始者。

漢宣帝

漢書曰。孝宣皇帝諱詢。字次卿。武帝曾孫。戾太子孫也。太子納史良娣。生皇孫。皇孫納王夫人。生皇帝。號曰皇曾孫。生數月。遭巫蠱事。太子良娣皇孫王夫人皆遇害。曾孫坐繫郡邸獄。邴吉爲廷尉監。治巫蠱。憐曾孫之無辜。使女徒乳養。私給衣食。至後。望氣者言長安獄有天子氣。上遣使皆殺之。內者令郭欀。〔○漢書宣紀。太平御覽八十九作穰。〕夜至郡邸獄。吉拒閉不得入。曾孫賴吉得全。因遭赦。高才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時會朝請。舍長安尚冠里。身足下有毛。臥居數有光耀。昭帝崩。無嗣。霍光徵昌邑王賀。賀淫亂廢。光奏遣宗正德至尚冠里舍洗沐。賜御府。〔○太平御覽八十九府下有衣字。〕太僕以軨轕車奉迎曾孫。就齊宗正府。封爲陽武侯。群臣上璽綬。即皇帝位。

又曰。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參乘。上內嚴憚之。若芒刺在背。後張安世代光參乘。天子從容肆意。甚安。

又曰。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覈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者。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蕃。功光宗祖。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

荀悅漢紀曰。孝宣任法審刑。綜覈名實。聽斷精明。事業修理。下無隱情。是以功光前世。號爲中宗。然不甚用儒術。是以德化不能純備。

【述】後漢班固宣帝述曰。中宗明明。寅用刑名。時舉博納。聽斷惟精。柔遠能邇。煇燿威靈。龍荒漠朔。莫不來庭。丕顯祖烈。尚於有成。

後漢光武帝

東觀漢記曰。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孫。出自長沙定王。定王生舂陵節侯。舂陵本在零陵郡。節侯孫孝侯。以土地下濕。元帝時。求封南陽蔡陽白水鄉。因故國名曰舂陵。上隆准日角。大口。美鬚眉。身長七尺三寸。仁智明達。多權略。樂施愛人。在家重慎畏事。勤於稼穡。兄伯升。好俠。笑上事田作。比之高祖兄仲。上歸舊廬。望見廬南有火光。以爲人持火。呼之。光遂赫然屬天。有頃不見。上異之。初伯升之起也。諸家子弟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殺我。及聞上至。絳衣大冠。乃驚。以爲獨伯升如此。謹厚者亦爲之。

又曰。王莽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將兵來征。莽欲盛威武。王齊則〔○三字有訛脫。太平御覽九十作以振山東。至驅六字。〕虎豹犀象。奇偉猛獸。以長人巨無霸爲壘校尉。秦漢以來師出。未嘗有也。時漢兵八九千人。二公兵以五六十萬。到。遂環昆陽城作營。且圍之數百重。有流星墜尋營。營中正晝有雲氣。如壞山直下營而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上選精兵三千人與戰。大破之。殺司徒王尋。赴水溺死者以萬數。滍水爲之不流。更始以上爲大司馬。遣之河北。安集百姓。破邯鄲。誅王郎。入宮收文書。尋得吏民謗毀上言可擊者數千章。上會諸將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也。更始遣使者立上爲蕭王。又擊破銅馬。受降適畢。賊亦兩心。上敕降賊各歸勒兵待。上輕騎入。按行賊營。賊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由是皆自安。

又曰。諸將請上尊號。初王莽時。上與伯叔及姉壻鄧晨攘人蔡少公坐語。少公道讖言劉秀當爲天子。或曰是國師劉子駿也。上戲曰。何用知僕非也。坐者皆大笑。時傳聞赤伏符。不見文章軍中所。上未信。到鄗。上所與長安同舍諸生強華。自長安奉赤伏符詣鄗。與上會。群臣復伏固。〔○御覽固下有請字。〕乃命有司設壇鄗之千秋亭。六月。即皇帝位。

袁宏漢紀曰。南頓令欽。生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

帝王世紀曰。春秋興〔○太平御覽九十作稱。〕夏少康之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若漢之策命世祖。不階成旅之資。平暴反正。遂建中興。夏少康同美矣。

續漢書曰。昔羿寒浞篡夏數十年。少康生爲牧人。能修德復夏。厥勳大矣。然尚有虞思及靡有鬲內外之助。至於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疋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跡於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至。孰能堪之。討賊平亂。克復漢業。號稱中興。雖初興者無以加之矣。中國既定。柔遠以德。愛慎人命。下及至賤。武功既抗。文德術修。〔○武功以下。太平御覽九十作武功既備。抗文德。脩經術。此有訛倒。〕勳績弘矣。

薛瑩漢紀曰。王莽之際。天下雲亂。英雄並發。其跨州據郡。僭制者多矣。人皆有冀於非望。然考其聰明仁勇。自無光武儔也。加以寬博容納。計慮如神。是以任光竇融。望風景附。馬援一見。睹顏識奇。故能以十數年閒。掃除群凶。清復海內。豈非天人之所輔贊哉。古者師不內御。而光武命將。皆授以方略。使奉圖而進。其有違失。無不折傷。意豈文史之過乎。不然。雖聖人其猶病諸。

袁山松後漢書曰。前漢自成哀已下。天地縱橫。巨猾竊命。劉氏舊澤猶存。而瞻烏之望殆絕。世祖以眇眇之胤。起白水之濱。身屈無妄之力。位舉群賢並列。〔○御覽九十作位與群豎並列。此有訛文。〕于時懷璽者十餘。建旗者數百。高才者居南面。疾足者爲王公。茫茫九州。瓜分臠切。湣湣蒼生。塵消鼎沸。我扇之以仁風。驅之以大威。雪霜被而茨棘枯。橫網振而逆鱗掃。群材畢湊。人鬼與能。數年之間。廓清四海。雖曰中興。與夫始創業者。庸有異乎。誠哉馬生之言。固已寥廓大度。同符高祖。又等太宗之仁。兼孝宣之明。一人之體。其殆于周。故能享有神器。據乎萬乘之上矣。

【碑】後漢蔡邑光武濟陽宮碑曰。王室中微。哀平短祚。姦臣王莽。偷有神器。十有八年。罪盈惡熟。天人致誅。帝乃龍見白水。淵躍昆滍。破前隊之眾。殄二公之師。收兵略地。經營河朔。於是群公諸將。據河洛之文。協符瑞之徵。僉曰歷數在帝。踐祚允宜。乃以建武元年六月。即位于鄗縣之陽。五成之陌。祀漢配天。罔失舊物。享國三十有三年。方內乂安。蠻夷率服。巡狩太山。禪梁父。皇代之遐跡。帝者之上儀。罔不畢舉。道德餘慶。延于無窮。先民有言曰。樂樂其所自生。而禮不忘其本。是以虞稱嬀汭。姬美周原。皇天乃眷。神宮實始于此。厥路藐哉。所謂神麗顯融。越不可尚。小臣河尹瑋。來在濟陽。顧見神宮。追惟桑梓褒述之義。用敢作頌。其辭曰。赫赫炎天。爰曜其暉。篤生聖皇。貳漢之微。稽度虔則。誕育靈姿。黃㜸作慝。篡握天機。帝赫斯怒。爰整其師。應期潛見。扶陽而飛。禍亂克定。群凶殄夷。匡復帝載。萬國以綏。巡于四岳。展義省方。登封降禪。升于中皇。爰茲初基。天命孔彰。子子孫孫。保之無疆。

【論】魏陳王曹植漢二祖優劣論曰。客有問余曰。夫漢二帝。高祖光武。俱爲受命撥亂之君。此時事之難易。論其人之優劣。孰者爲先。余應之曰。昔漢之初興。高祖因暴秦而起。遂誅強楚。先〔○太平御覽四百四十七作光。〕有天下。功齊湯武。業流後嗣。誠帝王之元勳。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繼德。行不純道。身沒之後。崩亡之際。果令凶婦肆酖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亡趙幽囚。禍殃骨肉。諸呂專權。社稷幾移。凡此諸事。豈非高祖寡計淺慮以致。然彼之雄才大略。俶儻之節。信當世至豪健壯傑士也。又其梟將畫臣。皆古今之鮮有。歷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聽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有帝位。流巨勳而遺元功也。世祖體乾靈之休德。稟貞和之純精。通黃中之妙理。韜亞聖之懿才。其爲德也。聰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樂施而愛人。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殷爾雷發。赫然神舉。用武略以攘暴。興義兵以掃殘。神光前驅。威風先逝。軍未出於南京。莽已斃于西都。夫其盪滌凶穢。勦除醜類。若順迅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雲也。爾乃廟勝而後動眾。計定而後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戰無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歸心聖德。宣仁以和眾。邁德以來遠。故竇融聞聲而影附。馬援一見而歎息。股肱有濟濟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稱。高尚純朴有羲皇之素。謙虛納下。有吐握之勞。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乃規弘跡而造皇極。創帝道而立德基。是以計功則業殊。比隆則事異。旌德則靡愆。言行則無穢。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應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勳懿。故曰光武其優也。

漢明帝

東觀漢記曰。孝明皇帝。世祖中子也。母光烈皇后。初讓尊位爲貴人。故帝年十二。以皇子立爲東海公。三歲。進爵爲王。幼而聰明叡智。容貌壯麗。世祖異焉。數問以政議。應對敏達。謨慮甚深。溫恭好學。敬愛師傅。所以承事兄弟。親密九族。內外周洽。世祖愈珍上德。以爲宜承先序。詔廢郭皇后。立陰貴人以爲皇后。上以東海王立爲皇太子。治尚書。備師法。兼通四經。略舉大義。博觀群書。以助術學。

又曰。建武四年。皇子陽生。豐下銳上。顏赤色。有似堯。上以赤色。名之曰陽。年十三。通春秋。上循其頸曰。吳季子。袁山松後漢書曰。皇帝諱陽。一名莊。字子麗。

華嶠後漢書曰。世祖既以吏事自嬰。明帝尤任文法。總攬威柄。權不借下。值天下初定。四民樂業。戶口滋殖。中興以來。追蹤宣帝。以鍾離意之廉淳。諫爭懇懇。常以寬和爲首。以此推之。難得而言也。

薛瑩漢紀曰。明帝自在儲宮。而聰允之德著矣。及臨萬機。以身率禮。恭奉遺業。一以貫之。雖夏啟周成。繼體持統。無以加焉。是以海內乂安。四夷賓服。斷獄希少。有治平之風。號曰顯宗。不亦宜乎。

范曄後漢書曰。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達。外內無倖曲之私。在上無矜大之色。斷獄得情。號居前世十二。故後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然而鍾離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惠爲言。夫豈弘仁之度未優乎。

【贊】晉傅玄漢明帝贊曰。肅矣孝明。杖法任刑。勤綜萬機。察下以情。未弘道治。用致太平。專信俗儒。非禮之經。

【誄】漢傅毅明帝誄曰。惟此永平。其德不回。恢廓鴻績。遐方是懷。明明肅肅。四國順威。赫赫盛漢。功德巍巍。躬履聖德。以臨萬國。仁風弘惠。雲布雨集。武伏蚩尤。文騰孔墨。下制九州。上係皇極。豐美中世。垂華億載。冠堯佩舜。踐履五代。三雍既洽。帝道繼備。七經宣暢。孔業淑著。明德慎罰。尊上師傅。薄刑厚賞。惠慈仁恕。明並日月。無有偏照。譬如北辰。與天同曜。發號施令。萬國震懼。庠序設陳。禮樂宣布。琁璣所建。靡不奄有。貢篚納賦。如歸父母。正朔永昌。冠帶儋耳。四方共貫。八極同軌。

漢和帝

東觀漢記曰。孝和皇帝。章帝中子也。上自歧嶷。至於總角。孝順聰明。寬和仁孝。帝由是深珍之。以爲宜承天位。年四歲。立爲太子。初治尚書。遂兼覽書傳。好古樂道。無所不照。上以五經義異。書傳意殊。親幸東觀。覽書林。閱篇藉。朝無寵族。惠澤沾濡。外憂庶績。內勤經藝。自左右近臣。皆誦詩書。德教在寬。仁恕並洽。是以黎元寧康。萬國協和。符瑞八十餘品。帝讓而不宣。故靡得而紀。

帝王世紀曰。孝和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業。賓禮耆艾。動式舊典。宮無嬪嬙鄭衛之燕。囿無般樂遊畋之豫。躬履至德。虛靜自損。是以屢獲豐年。遠近承風。

范曄後漢書曰。自中興以後。逮于永元。雖頗有施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闢土世廣。偏師出塞。則漢〔○後漢書和紀作漠。〕北地空。都護西指。則通驛四萬。豈其道遠三代。術長前世。將服叛懷來。自有數也。

【誄】後漢蘇順和帝誄曰。天王徂登。率土奄傷。如何昊穹。奪我聖皇。恩德累代。乃作銘章。其辭曰。恭惟大行。配天建德。陶元二化。風流萬國。立我蒸民。宜此儀則。厥初生民。三五作剛。載藉之盛。著於虞唐。恭惟大行。爰同其光。自昔何爲。欽明允塞。恭惟大行。天覆地載。無爲而治。冠斯往代。往代崎嶇。諸夏擅命。爰茲發號。民樂其政。奄有萬國。民臣咸祑。大孝備矣。閟宮有侐。由昔姜嫄。祖妣之室。本枝百世。神契惟一。彌留不豫。道揚末命。勞謙有終。實惟其性。衣不制新。犀玉遠屏。履和而行。威稜上古。洪澤滂流。茂化沾溥。不憗少留。民斯何怙。歔欷成雲。泣涕成雨。昊天不弔。喪我慈父。

後漢崔瑗和帝誄曰。玄景寑曜。雲物見徵。馮相考妖。遂當帝躬。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如喪考妣。擗踴號吟。大遂既啟。乃徂玄宮。永背神器。升遐皇穹。長夜冥冥。曷云其窮。

字數:11208,最後更新時間: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