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
    1. 卷一
      1. 能爲第十

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卷一


能爲第十


載營魄。

營魄,魂魄也。人載魂魄之上得以生,當愛養之。喜怒亡魂,卒驚傷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静志道不亂,魄安得壽延年也

抱一,能無離

言人能抱一,使不離於身,則〔身〕長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氣也,故曰一。一布名於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爲正平。入爲心,出爲行,布施爲德,揔名爲一。一之爲言志一無二也

專氣致柔

專守精氣使不亂,則形體能應之而柔順

能嬰兒

能如嬰兒内無思慮,外無政事,則精神不去也

滌除玄覽,

當洗其心使潔浄也。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事,故謂之玄覽也。

能無疵。

不淫邪也

愛民治國

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

能無爲

治身者呼吸精氣,無令耳聞﹔治國者布施惠德,無令下知也。

天門開闔

天門謂北極紫微宫。開闔謂終始五際也。治身,天門謂鼻孔,開謂喘息,闔謂呼吸也。

能爲雌

治身當如雌牝,安静柔弱,治國應變,和而不唱也

明白四達,

言道明白,如日月四達,滿於天下八極之外。故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彰布之於十方,焕焕煌煌也

能無知

無有能知道滿於天下者

生之、畜之。

道生萬物而畜養之

生而不有,

道生萬物,無所取有

爲而不恃

道所施爲,不恃望其報也。

長而不宰,

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爲器用

是謂玄德。

言道德玄冥,不可得見,欲使人如道也



校勘記

 〔一〕「營魄魂魄也」,S四七七、强本此句並作「營,魂也」,无兩「魄」字。

 〔二〕S四七七「卒」作「卆」。

 〔三〕集注本「肴」字作「殽」,劉本作「者」。

 〔四〕道藏本與集注本「腐」字並作「傷」。又影宋本「肝」字原誤作「𦝛」,今據S四七七、强本、道藏本、集注本與劉本改作「肝」。

 〔五〕强本「静」字下有「則」字。

 〔六〕强本「安」字下有「則」字。「得壽延年」,S四七七作「脩德壽延年長」。

 〔七〕S四七七「一」字作「壹」。

 〔八〕此章經文「能無離」、「能嬰兒」、「能無疵」、「能無爲」、「能爲雌」、「能無知」六句之末,S四七七、道藏本及强本並有「乎」字。案:譣六句經文之河上公注,皆爲陳述語氣,不當有疑問助詞「乎」。李道純曰:「抱一能無離」已下六句,加一「乎」字非。按李説是,今從影宋本,句末不加「乎」。

 〔九〕影宋本及各本「則」字下皆無「身」字,惟S四七七有。案加一「身」字於文義更完整,今從敦煌本補。

 〔一〇〕道藏本「始」字作「德」。

 〔一一〕影宋本「太」字原作「大」,古「大」「太」二字通。今從道藏本、强本、集注本與劉本改作「太」。

 〔一二〕强本無「氣」。S四七七「氣」作「炁」。

 〔一三〕影宋本及各本「布」字上均只有一個「一」字,惟道藏本有兩「一」字。案多一「一」字文義完整,今據道藏本補。

 〔一四〕S四七七「天」字上多一「下」字。

 〔一五〕强本無「平」字。

 〔一六〕「布施爲德」,强本作「布則爲施」。

 〔一七〕S四七七「揔」字作「捝」,道藏本、集注本作「總」,强本與劉本作「緫」。

 〔一八〕S四七七「志一」作「至一」。道藏本「一」字下有「而」字。

 〔一九〕S四七七「氣」作「炁」。

 〔二〇〕「專守精氣使不亂」,S四七七作「能專精炁使不亂」。顧本作「專精閉氣使不散亂」。强本作「專精其氣使不亂」。

 〔二一〕案影宋本「體」字多寫作「骵」,而其它各本均作「體」。本書一律改作「體」,後文同此,不復出校記。

 〔二二〕道藏本句末有「矣」字。

 〔二三〕能嬰兒,道藏本、强本「嬰」字上並有「如」字。俞樾云:河上本無「如」字,於文義未足。奚侗謂有「如」字乃增字以足其誼。案:「如」字有無於文義無妨。若據河上注「能如嬰兒内無思慮」,則經文當有「如」,然若從經文「能無離」、「能無疵」等六句字數整齊而言,則不當有「如」,敦煌本即無「如」字。

 〔二四〕道藏本缺「能如嬰兒」四字。

 〔二五〕S四七七「政」作「正」,强本作「故」。

 〔二六〕劉本無「神」。

 〔二七〕S四七七、强本、道藏本、集注本均作「潔清」、顧本作「清潔」。

 〔二八〕文選東京賦李善注引河上公注,「萬事」作「萬物」。

 〔二九〕「不淫邪也」,S四七七「邪」作「耶」。影宋本與天禄本此句注文之下多「浄能無疵病乎」一句,S四七七、顧本、强本、道藏本與集注本皆無。考唐明皇御注曰:「滌除心照,使令清静,能無疵病乎。」疑宋本「浄能無疵病乎」乃後人涉明皇注而衍,河上注原不應有此句,今删去。

 〔三〇〕釋文云:「治,河上本又作活。」

 〔三一〕强本「身」字作「神」。S四七七「氣」字作「炁」。

 〔三二〕影宋本及各本「能無爲」句原作「能無知」,惟道藏本與劉本作「能無爲」。案:作「能無爲」是。若作「能無知」,則與後文「明白四達能無知」句重複。且河上注稱「無令耳聞」、「無令下知」,「無令」即「無爲」之意。俞樾、劉師培、朱謙之皆云當作「能無爲」,其説是也。今從道藏本與劉本改。

 〔三三〕S四七七、强本無「者」字。下句「治國者」强本亦無「者」字。

 〔三四〕「布施惠德」,S四七七、顧本、强本與取善集並作「布德施惠」。道藏本作「布施德惠」。

 〔三五〕成玄英疏云:「天門」,河上本作「天地」。馬叙倫曰:譣河上注曰:「天門謂北極紫微宫」、「治身天門謂鼻孔」,則河上本亦作「天門」,作「天地」者,乃别本之誤耳。案馬説是。

 〔三六〕S四七七無「天門」二字。道藏本無「謂」字。S四七七、强本並無「微」字。

 〔三七〕影宋本及各本均作「五際」,惟集注本作「兩際」。又道藏本無「謂」字。

 〔三八〕道藏本「身」下有「之」字。

 〔三九〕影宋本、天禄本、劉本、道藏本「爲」字並作「無」字,S四七七與强本作「與」。范應元曰:河上公、蘇注皆作「爲雌」。一本或作「無雌」。恐非經義,蓋當經中有「知其雄守其雌」也,理亦當作「爲雌」。俞樾曰:「天門開闔能無雌」,義不可通,蓋涉上下文諸句而誤。河上公注云:「治身當如雌牝,安静柔弱」,是亦不作「無雌」。奚侗曰:王弼及河上原本均作「無雌」。按王注「能爲雌則物自賓而處自安」,河上注「治身當如雌牝,安静柔弱」,是弼及河上原本均不作「無雌」也。案:以上各家説是。今據敦煌本及强本改作「爲雌」。

 〔四〇〕道藏本無「和」字。

 〔四一〕影宋本「道」字原誤作「達」,今據S四七七、顧本、强本、道藏本與集注本改正。又道藏本無「白」。

 〔四二〕影宋本與它本「四達」作「四通」。案經文云「明白四達」,注文亦當爲「達」字。今據顧本與集注本改「通」爲「達」。

 〔四三〕强本漏「於」字。

 〔四四〕「彰布之於十方」,S四七七作「布之十方」。道藏本作「彰布十方」。顧本無「之」字。

 〔四五〕道藏本句末「也」字作「矣」。

 〔四六〕釋文謂「知」字河上本又直作「智」。

 〔四七〕道藏本句末「者」字作「矣」。

 〔四八〕「而畜養之」,强本無「之」字,顧本作「畜而養之」。

 〔四九〕「无所取有」,S四七七作「無有所取」。强本作「無有取也」。

 〔五〇〕釋文云:「恃,河上本作侍。」馬叙倫曰:河上公注曰:「道所施爲,不恃望其報也。」則河上亦作「恃」。

 〔五一〕S四七七無「長」字。

 〔五二〕「不宰割」,顧本作「大不宰割」,S四七七、强本並作「長大不宰割」。

 〔五三〕影宋本「德」字上原衍一「行」字,今據S四七七、顧本、强本及道藏本删。

 〔五四〕道藏本、劉本「如」作「知」。

字數:461,最後更新時間: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