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咳論第三十八篇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四

咳論第三十八篇


咳,肺病也。形寒飲冷,則爲肺咳,而五臟六腑,皆能爲咳。五臟則關於肺,六腑則聚於胃,而治各有法。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凡咳皆出於肺,故爲此問。

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肺朝百脈,五臟六腑之氣,皆出於肺,故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帝曰:願聞其狀。

願聞五臟六腑之咳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爲肺咳。

皮毛先受邪氣,則外寒;飲食寒氣則入肺,則內寒,外內合邪,因而客之於肺。是爲肺咳。此言形寒飲冷而爲肺咳也。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五臟之氣,合於四時,其受病也,各以其時,當其主氣之時而受,至非其主氣之時,各傳以與之而爲咳。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爲咳,甚則爲泄爲痛。

治,猶主也。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主時。主時而感於寒則受病,微則手太陰受寒而爲咳,甚則足太陰受寒,而爲泄、爲痛。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申明五臟,各以其時受病之意。咳病屬肺,故先舉其秋,肝心脾腎雖先受之,皆傳於肺而爲咳。脾爲陰中之至陰,寄王四時,乘至陰,即其王時也。

帝曰:何以異之?

五臟皆傳於肺而爲咳,諸臟未悉其狀,故問何以異之?

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肺出音聲,以司呼吸。故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喘久而唾血。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咽腫、喉痹。

心脈起於心中,上挾咽,復從心系,上肺,氣通於喉,故心咳之狀,咳則心病,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而喉痹。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肝脈布脅肋,上注肺,故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脾者地氣也。肺者天氣也。天氣左旋下交於地,地氣右旋上騰於天,故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右胠肩背,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腰者腎之外候,故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水氣上逆而咳涎,凡此申明五臟咳狀之各異也。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因五臟而問六腑之咳,從何受病。

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長蟲,蛔蟲也。諸病由腑及臟,咳病由臟及腑,故五臟久咳,乃移於六腑也。五臟咳病,皆歸於肺,故五臟先舉其肺,六腑咳病皆歸於胃,故六腑先舉其胃,胃者脾之腑,故脾咳不已則胃受之。咳而嘔,胃氣逆也。嘔甚則長蟲出,胃中冷則吐蛔也。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膽者肝之臟,故肝咳不已,則膽受之,咳嘔膽汁,膽氣上逆,嘔出苦涎也。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

矢屎通,舊本誤失,今改。大腸者肺之臟,故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咳而遺矢,大腸失職也。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先氣,氣與咳俱失。

小腸者,心之腑,故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咳而失氣,下氣泄也。下氣泄則咳平,故氣與咳俱失。失,猶散也。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

溺,鳥去聲。膀胱者,腎之腑,故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咳而遺溺,膀胱不約,水氣泄也。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靈樞·本俞》論云:三焦者中瀆之府也;屬膀胱,故腎咳不已,始則膀胱受之,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之氣不能自下而中,故咳而腹滿,不能從中而上,故不欲食飲也。凡此皆五臟久咳移於六腑,其狀如此。

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此結上文之意,六腑以胃爲本,五臟以肺爲先,故承上文五臟六腑之咳而言,此皆聚於胃,關於肺。聚於胃則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關於肺,則氣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聚胃關肺,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

關肺而治臟者,治其俞,五臟之俞,皆在於背,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是也。聚胃而治俞者,治其合。六腑之合,皆在於肘膕之中。如胃合於三里,膽合於陽陵泉,大腸合於曲池,小腸合於小海,膀胱合於委中,三焦合於天井是也。若臟腑兼病,治浮腫者,治其經。經者,臟腑相通之經脈也。舉浮腫,則涕唾氣逆,皆在其中,得其治俞治合治經之意,而推廣之,治咳不難矣,帝故善之。

字數:1494,最後更新時間:202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