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版說明


文本來自“中華文化網”,本站上傳時,據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西元1965年校點本補上原文本自造字和缺字,並略有修訂。後附上校點本的《前言》及汪紹楹《序》,而刪去《前言》中政治色彩較濃之語句。

中華校點本與底本字形,有時不同。如底本“緾”字,中華本作“{纏-丶}”,“鼖”字中華本作“{世/鼓}”,“𠕀”字作“冈”。這些都是生僻字,有些收錄于UNICODE中,有些未收錄。中華文化網雖據中華本錄入,然而用的是BIG5碼,缺字頗多,其中有部分用“●”表示,有部分用中研院瀚典的造字檔,未安裝此造字檔則無法正常顯示。這些都給網絡文本的重新整理帶來一些問題,特別是使用自造字檔部分,查找起來很困難。本站上傳時,盡力補上生僻字。補字過程中,并非完全遵從中華本或底本,而是綜合考慮,特別是考慮UNICODE的收錄情況,對生僻用字做了些調整。略述如下:如“緾”、“鼖”諸字,隨底本,不隨中華本。“冈”字隨中華本不隨底本作“𠕀”,原因就是罔古作网,省爲冈,訛爲𠕀。罔作爲羅網義時,後來加糸作網。古籍中“冈”字顯然不是“岡”字之省寫。岡、罔形近似,或是草寫相同,簡化時乃以“冈”爲岡之簡體,其原爲“网”之省寫遂爲人所忽略。𠕀本爲訛字,雖底本用之,然實可不從。又如“敭”字,雖底本與中華本皆用“{易攵}”,實爲異體,而易與“敡”字相混,故此類既不從底本亦不從中華本,徑改。又如“{(𠂎巳)/貝}”,此字UNICODE未收,與“𧵍”字同,即“貿”之異體,今徑改作“𧵍”。又有校點本用字雖與底本相同,而實是常見錯字者,如卷二十四《諫·書》下《漢鄒陽上書諫吳王》條:“武力鼎士。袨服藂臺之下者”,“袨服”校點本隨底本作“𥙆服”。此則明顯是誤字,古籍中示與衣作偏旁時常相混,故此處亦徑改。當然,以上用字條例,是在整理過程中逐步確定的,所以前面的部分章節,用字可能較混亂,未及細校,當俟他日。又中華文化網文本與中華校點本用字,時有不同,如中華本“緫”字,文化網用“總”,兩字實是異體字,音義皆同,或是BIG5碼未收“緫”字之故,故文化網用較通行者。此雖無關大節,然“緫”亦常見之字,可予保留,改爲“總”,實無必要。又底本及中華本「竈」字,文化網一律改爲「灶」。本站上傳時,偶有隨手據原書修改者。然而校改未盡,當待再細校。

東里山人於西元20160821

字數:733,最後更新時間:2021-01-22